• 沒有找到結果。

報復惡行引伸出生物關懷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節 報復惡行引伸出生物關懷

動物除了仿效人倫的行為之外,也習法中華文化所稱許的報復義行,動物面 對其他生物的攻擊,會出於本能予以反擊,這是動物正常的習性,然而在人類的 想像下,這類行為被轉化為復仇。動物無法言語,其復仇行為難以表現,且動物 死亡後便無法親自復仇,而是藉由上天的協助,使人類受到報應。間接復仇的方 式使動物與人類的遭遇較難連結,因而志怪小說作者透過敘事手法,並輔以占卜、

夢境等方式,將人類無端受害的情形與侵害動物相連結,使動物成為能夠為自己、

為子女復仇的生命,並對人類的行為加以譴責,使人類為惡受到應有的報應。而 動物的復仇大多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使人類受到與被傷害的動物同樣的下場,

用同樣的方式使人類體會到動物所遭受到的痛苦,使人在閱讀時能諒解動物復仇 的行為,並加深動物復仇的連結。此外,動物復仇的對象不僅是傷害者,亦可能 對傷害者的子嗣報仇,當中呈現出道教的承負觀念,在以家為主體的中華文化中,

為使子孫不受承負所害,更具有警剔作用。

動物復仇的原因裡,數量最多的是人類狩獵動物,具靈性的動物在敘述中表 達出仿若人類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動物在受到傷害時的情緒,進而產生同理心,

對人類受到報復的後果表示認同,並透露出對動物的關懷。家畜因與人類相處較 多,且多以遵從人類言行為主,在面對人類的承諾時,亦以相信為主,在人類無 法對動物遵守承諾時,動物亦能給予報復。擁有傳說背景的動物在行為上仍懷有 人類所賦予的特殊性,能對人類忘恩負義的不道德行為進行復仇。在動物復仇的 故事裡,表達出動物亦擁有人類所具有的意識及思考的能力,能對人類的行為判 斷是非,進而明白人類對待動物的行為不當,最後產生報復行為,使人類為自己

105

的言行付出代價,藉此傳達中華文化中對生命的尊重及對道德規範的重視。

魏晉時期對動物的身份及定位,和佛教對生命的認識有所區隔,保留中華文 化中對動物既定的認識,並透過志怪小說呈現出來,藉此研議,以祈對中華文化 傳統中對動物的定位、理解和觀感有所了解。

106

參考書目

一、文本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南朝宋.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二、古籍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中華書局,1970 年)。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0 年,《十三經注疏》)。

周.荀況撰,楊柳橋詁譯:《荀子詁譯》(濟南:齊魯書社,1985 年)。

周.莊周撰,郭象注:《莊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 年)。

周.慎到撰,錢熙祚校:《慎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劉積增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秦.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注:《尚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漢.于吉撰,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07

漢.公羊壽撰,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0 年,《十三經注疏》)。

漢.王充撰,黃暉校注:《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漢.王符撰,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漢.史游撰,唐.顏師古注,宋.王應麟補注,清.錢保塘補音:《急就篇》(北 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漢.吳平、袁康:《越絕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漢.班固等:《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3 年)。

漢.郭憲:《漢武帝別國洞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漢.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漢.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漢.劉向撰:《古列女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叢書集成簡編》)。

漢.劉向編,何建章注釋:《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漢.劉安撰,何寧校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漢.劉安撰,清.孫馮翼輯:《淮南萬畢術》(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十

108

三經注疏》)。

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十 三經注疏》)。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著,鍾宇訊點校:《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晉.孔晁注:《逸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晉.常璩:《華陽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晉.郭璞:《山海經圖讚》(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晉.郭璞注:《宋本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 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唐.魏徵、令孤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北宋.陸佃解:《鶡冠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北宋.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南宋.朱熹集注:《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 年)。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清.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109

清.嚴可均輯:《孝經鄭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三、專書

中央電視台國際部:《動物世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年)。

中國名貴珍稀水生動物編寫組:《中國名貴珍稀水生動物》(臺北:淑馨出版社,

1993 年)。

尹良瑩:《蠶桑學》(臺北:正中書局,1981 年)。

尹飛舟等:《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年)。

王大有、王双有:《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年)。

王小盾:《神話話神》(臺北,世異文物出版社,1992 年)。

王立、劉衛英:《中國古代俠義復仇史料萃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 年)。

王立、劉衛英:《中國古代復仇故事大觀》(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 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

安作璋、熊鉄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 年)。

安紀芳編譯:《犬的心理與行動》(臺北:武陵出版社,1990 年)。

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臺北:

文津出版社,2001 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年)。

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編:《辭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年)。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

110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1995 年)。

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先唐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年)。

杜維明著,陳靜譯:《儒教》(臺北:麥田出版,2002 年)。

杜銘章:《蛇類大驚奇──55 個驚奇主題&55 種台灣蛇類圖鑑》(臺北:遠流出版,

2004 年)。

汪紹源:《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新文豐,1980 年)。

周天游:《古代復仇面面觀》(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

周匡明:《中國蠶業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85 年)。

周積明、宗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易希陶主編:《動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年)。

洪向志編:《蛇與龜、鼈的飼養》(臺北:五洲出版社,1989 年)。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年)。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年)。

秦孟瀟:《中國小說史初稿》(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1 年)。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8 年 5 月)。

111

張家國:《中華占候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梁滿倉:《中國魏晉南北朝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許晉榮:《野鳥放大鏡.住行篇》(臺北:天下遠見,2008 年)。

郭郛等:《中國古代動物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

陸震:《中國傳統社會心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

傅佩榮:《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臺北:天下遠見,2008 年)。

徫紹生:《中國古代占卜術》(臺北:谷風出版社,1993 年)。

楊子堅:《新編中國古代小說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年)。

楊聯陞:《中國文化報、保、包之意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 年)。

趙宗福、劉永紅:《飛禽走獸趣談》(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劉昭民編:《中華生物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鄭明娳:《珊瑚撐月:古典小說新向量》(臺北:漢光文化,1987 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1992 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

賴勝輝:《中國珍稀動物》(臺北:五洲出版社,1988 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年)。

戴毓志審定:《毒物小百科》(臺北:銀禾文化,1993 年)。

112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書局,2003 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

顏重威:《丹頂鶴:Grus japonensis》(臺中,晨星出版,2002 年)。

顏重威:《詩經裡的鳥類》(臺中:鄉宇文化,2004 年)。

譚天錫編選:《話蛇》(臺北:正中書局,1985 年)。

顧俊:《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年)。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淪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7 年)。

〔加〕斯坦利.科倫(Stanley Coren)著,江天帆、馬雲霏譯:《狗智慧:它們在想 什麼》(北京:三聯書店,2007 年)。

〔美〕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薛絢譯:《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新北:

左岸文化,2013 年)。

〔英〕弗雷澤(J.C.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對宗教之研究》(臺北:久 大文化,1991 年)。

〔英〕魯珀特.謝德瑞克(Rupert Sheldrake)著,蔡承志譯:《狗狗知道你要回家?

──探索不可思議的動物感知能力》(臺北:商周出版,2011 年)。

〔奧〕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著,王守珍譯:《攻擊的秘密》(臺北:遠 流出版社,1996 年)。

〔蘇〕海通著,何星亮譯:《圖騰崇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四、學位論文

牛程:《《列異傳》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113

王淑玲:《《搜神記》歷史災異雜記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2010 年)。

任志強:《中國古代狐精故事研究》(山東大學中國民間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年)。

朱莉莉:《《拾遺記》作者、版本及文學性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碩 士論文,2008 年)。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艾丹:《論《聊齋志異》中的動物形象及其隱喻的文化含義》(黑龍江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 年)。

吳叔靜:《元明清動物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9 年)。

吳俐雯:《王嘉《拾遺記》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呂清泉:《魏晉志怪小說與古代神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6 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1996 年)。

林安任:《干寶《搜神記》之寓言類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4 年)。

林昀佑:《《列仙傳》、《列異傳》神仙、鬼怪、方術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林禹璇:《《夷堅志》龍故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林貞伶:《唐人小說獸類變化故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 論文,2011 年)

林淑珍:《論《搜神記》的民間童話質素》(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114

文,2002 年)。

林惠玲:《《聊齋誌異》狐精形象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林筱雯:《《太平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 進修碩士論文,2011 年)。

林翠萍:《《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林翠萍:《《搜神記》與《嶺南摭怪》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