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關 係霸 凌與憂 鬱行 為表 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0

第三節 關係霸凌與憂鬱行為表現

壹、 憂鬱行為表現之定義

「二十一世紀是憂鬱的世紀」,繼癌症、愛滋病後,憂鬱症成為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 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1999)的統計,全世界約有3%的人口罹患各樣的憂鬱症;依此橫 斷面估計全世界的憂鬱症患者多達一億多人;其中,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柯慧貞、陸汝斌,

2002)。若比較人生不同發展階段,過去研究指出在兒童期較少出現憂鬱症,但到了青春期後,

憂鬱症的盛行率即增加,而到青春期中期,憂鬱症的盛行率已與成年期相同(柯慧貞、陸汝斌,

2002;楊明仁,2002)。董事基金會(2011)調查發現:國中生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為18.8%,

因而大力呼籲社會大眾,正視與關心憂鬱青少年的問題。林秀茹(2014)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人 生的風暴期,常為憂鬱所擾,情緒若不設法紓解,對症下藥而至成人階段,可能造成人格扭 曲或是成為憂鬱症的高危險群。許正典(2007)語重心長地指出:在台灣這個日漸高度現代化 的社會中,憂鬱症更是像「心的感冒」正悄悄地在人群中流行蔓延開來。然而,現代人被日 益侵擾且逐漸蔓延的「憂鬱」情緒或症狀,是什麼呢?

「憂鬱」一詞具備了許多不同的意義,從情感現象、臨床觀點或學術研究上來看,心理學 界、精神醫學界或學術界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給予不同的定義,茲整理如表 2-5:

表 2-5

各學者對憂鬱行為表現的定義彚整表

研究者/年代 定義

Beck (1967)

憂鬱是一種思考障礙,個體對自己的生活、世界及未來皆抱持負向 的期待。

續下頁

Lazarus (1976)

憂鬱是一個人對所處的情境感到無助、或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並且 認為自己需對問題負責的一種情形。

Powell(1983)

憂鬱是一種複雜的感覺,包括無助的、低自尊心,並且內心時常覺 得 將有不吉利的事發生。

Meyer &Hokanson (1985)

憂鬱是一種退縮與社會性低度反應,並容易表達負向的情緒和語 言,缺乏自我肯定,且有情緒抑制。

Rutter、Izard 與 Read

(1986)

憂鬱一詞具備了許多不同的意義,從發展性的觀點看來,他是一種 情感現象,稱為「憂鬱感」。若從臨床性的觀點來看,則他是一種 心理疾病,稱之為「憂鬱症」。

Clayton (1987)

憂鬱可視為一種情緒狀態、反應、徵象、症狀、症候群、疾病及臨 床現象。

Allen-Meares (1987)

憂鬱是對失落或壓力的一種回應,它代表一種混亂或是一群症狀,

Cantwell & Baker (1991)

Kauffman (1993)

憂鬱包括廣泛的內向性障礙,例如:焦慮不安、退縮和臨床上的憂

1.重鬰病(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1)至少兩週期間內同時出現下列症狀五項(或五項以上),且呈現

2.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ymic disorder)

續下頁

Jantz, &Mcmurray, (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5

表 2-5

各學者對憂鬱行為表現的定義彚整表(續)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綜上所述,各專家學者對於憂鬱的詮釋立場不同、觀點互異,大致可依「憂鬱情緒」

(depressionmood)、「憂鬱症狀」(depressive symptoms)及「臨床憂鬱疾患」

(clinicaldepression)三個面向論之(PetersonCompas,1993)。「憂鬱情緒」是一種負向 情緒狀態,其特質包含憂傷、氣餒、消沈、低落、抑鬱、緊張、焦慮、憤怒、沮喪、恐懼、

羞愧、厭惡,頹喪、無力感,罪惡感、沒有希望、悶悶不樂、煩躁不安……等多種不愉快的 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高桂足,1974;Lazarus,1976;Powell,1983;廖瑞銘,1987;

Cantwell & Baker,1991; DSM-IV,1994;張春興,1998;藍采風,2000;周桂如,2002;張 燕麗,2002;Jantz, &Mcmurray, 2003;黃曉雯,2006;謝翠祝,2006;李季錦,2011;張虹

研究者/年代 定義

李季錦(2011)

憂鬱是一種憂愁、悲傷的低落情緒,依低落情緒出現的強度、頻率、

時間,及對身體、情緒、社會功能而有不同層級,可以是單純指憂 鬱情緒狀態,較嚴重時,也可以是憂鬱情緒但合併有生理及行為異 常、或是憂鬱症候群、甚至是一種精神疾病診斷名稱-憂鬱症。

吳宛玫(2012)

憂鬱是指當情緒出現起伏不定、緊張、煩躁不安、易怒或轉而情緒 低落、抑鬱等;或生理出現不適、頭疼、胸悶、喘不過氣、視力模 糊、消化不良、容易倦怠等;以及長期衍生之失眠或缺乏活力所導 致憂鬱傾向,忽略這些徵兆將使負面情緒持續地累積以致難以解決。

藍乙琳(2014)

會對事情缺乏興趣、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生理部分可能會 出現沒有食慾、睡眠不足等情形,也會影響家庭和同儕關係。

林旻沛(2016)

在憂鬱性疾患當中所有關於認知、情緒、生理及行為的各種憂鬱症 狀(Depressive Symptoms)表現之嚴重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6

雯,2011;吳宛玫,2012)。「憂鬱症狀」則是指一個人在憂鬱的情緒狀態下所產生的情緒、認 知、生理、行為等方面的症狀(Powell,1983;沈楚文,1987),進而引發其身心發展、生活適 應,人際互動等功能退化的問題,甚至可能產生自殺的意圖或行為。(Meyer &Hokanson,1985;

Rutter、Izard與Read,1986;Allen-Meares,1987;陳錫銘,1991;Kauffman ,1993;DSM-IV,

1994;張春興,1998;何雪針,1998;胡嘉琪,2000;周桂如,2002;黃曉雯,2006;彭怡萍,

2010;李季錦,2011;吳宛玫,2012;藍乙琳,2014;林旻沛,2016)。「臨床憂鬱疾患」泛指 各種符合臨床診斷準則的憂鬱疾患。從臨床性的觀點或病理的層面來看,其被視為一種心理疾 病或一種精神病理症狀。(Rutter、Izard與Read,1986;Clayton,1987;陳清泉,1990;Cantwell

& Baker,1991;Kauffman,1993;DSM-IV,1994;胡嘉琪,2000;張燕麗,2002;黃曉雯,2006;

謝佑欣,2010;李季錦,2011;林旻沛,2016)。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憂鬱行為表現,目的不在臨床診斷其病理症狀。乃以「憂鬱行 為表現是由憂愁、沮喪、焦慮、憤怒、恐懼、羞愧……等多種負向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

較嚴重時,會產生情緒、認知、生理、行為等各方面的症狀,影響其身心發展、生活適應,

人際互動等方面的行為表現。」以此作為本研究憂鬱行為表現的概念型定義。

貳、 關係霸凌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

近年來,「校園霸凌」問題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陳昱穎(2015)召開記者會公開發表 研究結果:「曾遭受霸凌者恐導致憂鬱症,而中小學的被霸凌經驗,更可能會在大學遭受二次 傷害時,產生加乘作用」,其研究發現:「中小學時期曾被關係霸凌者,長大後,有 39%有輕 度憂鬱」。而關係霸凌與憂鬱行為表現間是否存有顯著的相關,正是本節探討的重點。

「關係霸凌」的攻擊行為有不同的形式,其中透過網路、手機等電子通訊設備來散播不 實謠言、操弄人際關係,使受凌者受到社會排擠的事件,近來屢見不鮮。曾吉玉(2012)曾 探討國中生網路霸凌受害經驗與其憂鬱表現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學生在網路中,受霸凌的 經驗與其憂鬱表現間確實存有顯著的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7

王意媛(2011)針對國中生遭受霸凌、憂鬱情緒與其自殺意念的關係進行研究,結果亦發 現國中生遭受霸凌經驗會對其憂鬱情緒帶來顯著的影響,在憂鬱情緒與自殺意念之間、遭受 霸凌與自殺意念間,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且「無望」、「品行人際問題」、「身體抱怨及反應 遲滯」等因素最能有效預測其自殺的意念。

由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的受霸凌經驗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確實存有顯著的相 關。只可惜完全針對國中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篇幅甚少,國中學生受到關係霸凌與其憂鬱行為 表現間關係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數。因此,究竟國中生關係霸凌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是否 存有顯著的相關?尤其在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下,國中生關係霸凌與其憂鬱行為表現間的關係 如何?皆為研究者深切關注且迫切的想要探討之議題,則成為本篇研究的第四項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