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羅斯之貪腐變遷:1992-2012 年

第二章 俄羅斯之貪腐現象

第一節 俄羅斯之貪腐變遷:1992-2012 年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第二章 俄羅斯之貪腐現象

「貪腐不僅存於俄羅斯的過往,

事實上你亦能在當代社會的所有範疇中,

找到它的蹤跡。」

Yulia Marinovskaya78

第一節 俄羅斯之貪腐變遷:1992-2012 年

無論是社會在合於法律規範的形式下發展,抑或是國家在合於法律規範的框 架中作用,皆為現代法治國所欲追求之核心目標;而後共俄羅斯於此等法治精神 及理想的追尋中,倘審酌其憲法之規定,亦不難使吾人明瞭此等價值之憲法上意 義;舉俄羅斯聯邦憲法之規定而觀,其憲法第二條規定指出:『人民之基本權利 及自由為憲法所保障之最高價值,而前開相關權利之確認、貫徹與保護為國家之 義務』;又自憲法第十五條第二項之規定和同法第十九條之規定中而論,『除中央 及地方政府機關、官員、公民及其他組織團體,應遵守憲法與法律之規定外,法 律應保障人人平等之權利。』79,皆再再顯示國家機關作用之平等對待義務。

儘管作為國家最高性之憲法揭示特定政府與人民間之權利義務關係,但政府 若未能公平適用法律,進而實現平等對待之行政權及司法權作用,使社會中充斥 具合宜、公益特性之價值觀和謀求公共福祉之治理成就,將使統治領域內的不特 定公民對國家缺乏信心;由是觀之,於律與治的區間中,如何將彼此搭上彰顯憲 法精神之橋梁,乃是俄羅斯等轉型社會的重要課題,為此倘國家未能達成前開目 標,亦難以逃離治理困境的囹圄之中;據此,本節為求了解貪腐發展之態勢,分 為兩個部分進行陳述,由俄羅斯貪腐因素及後共 20 餘年間的趨勢談起。

78 ‘‘Is it possible to fight corruption in Russia, ’’ The Russia Journal, <http://russiajournal.

com/node/1430>

79 ‘‘ The Constitutional Law of Rusia Federation, ’’ the Investigative Committee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http://en.sledcom.ru/legal-informati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壹、俄羅斯貪腐因素

貪腐作為一社會現象,不僅無法自外於對權力之渴求,倘舉古印度梵文哲人 之見解而觀,藉「魚無法在遨游的時候不喝到水」作為思考之起點,80亦不難理 解學者V. Астанин 所主張的「凡是俄羅斯國家公權力所及的領域,即有出現貪 腐」之心態。81再者,貪腐作為俄羅斯國家發展之難題,亦於蘇聯瓦解前瀰漫於 公眾觀感之中;倘就 1989 年作成之民調而觀(參見圖 2-1),貪腐與酗酒、竊盜 同屬於民調結果中之首位,高達百分之五十八的受訪者認為其乃是嚴重困境。82 而國家亦因前共黨菁英及其恩庇侍從主義之盛行之影響,使此困境於爾後轉 型進程中,為經濟政策帶來無法排除之負面效果。於此,即便俄羅斯在經濟自由 化的努力中,試圖藉私有化建立「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s),並務求能使中產階級於焉誕生與鞏固83,然而在過往機能猶存與新 正式制度的權能不具效果或從未存在之際,九零年代的國家轉型進程具「裙帶式 偽資本主義(crony pseudo capitalism)」84、抑或是「強盜式資本主義(bandit capitalism)」85之情狀,亦屬可以想見之結果。

80 Pranab Bardhan, op. cit., p. 1320

81 V. Астанин, ‘‘ Коррупция и борьба с ней в России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XVI-XX ,’’в. :Криминолог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Moscow,2001). 轉引自 Serguei Cheloukhine and M.R. Haberfeld, ‘‘Corruption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Russian Organized Corruption Network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Trajectories(London:Springer,2011),p. 65.

82 若審諸同一民調結果中的技術落後、過度之官僚主義、黑手黨犯罪與國家失敗治理之部分,

亦與公行政治理與執法具關聯性。

83 在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資本家是先於資本主義出現的(capitalists before capitalism),但 前社會主義國家轉型過程中在採取震盪療法的背景下,擁有資產的資本家在後共資本主義形式肇 生之際並不存在,故稱之為「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ists)。王承宗。

《俄羅斯經濟概況與發展前景》,問題與研究,第 37 卷第 2 期(1998),頁 48。

84 Vladimir N. Brovkin,‘‘Corrup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Russia,’’ Crime, Law & Social Change, No.

40(2003),p. 215.

85 M. Bivens and J. Bernstein, ‘‘the Russia You Never Met,’’ The Journal of Post-Soviet Demokratization, Vol. 6, No. 4(1998), p.634.

< http://www.levada.ru/11-10-2000/obshchestvennoe-mnenie-o-perestroike>

此外,誠如時任總統 Boris Yeltisn 於 1993 年在全俄羅斯打擊組織犯罪與貪 腐會議上所言,貪腐無疑地滲透了公部門、私經濟甚至是文化與藝術領域,並逐 漸侵蝕國家公部門之運作效能;86然而,就學術界對後共俄羅斯二十餘年來之貪 腐發展成因,諸多學者提示了九零年代的情狀,試圖描繪出後共俄羅斯貪腐環境 之全貌。

此間除 Mark Levina 與 Georgy Satarov 合著之《俄羅斯之貪腐與制度》

(Corruption and Institutions in Russia)一文中指出不合時宜的國家管理機制、缺乏 規制新型事業之法規範使貪腐之情形易於惡化、而國家機關之效能低落、充斥疏 離與脆弱之公民社會、不存在民主政治傳統及國家本身即是貪腐源頭等因素,均 構成俄羅斯貪腐情形惡化之促進效果外87, Yakov Gilinsky 亦於《當代俄羅斯貪 腐》(Contemporary Russia Corruption)中提出在俄國文化傳統、蘇聯體制中的職 官名錄遺緒於新的國家正式制度中從未消失的推移下、不僅私有化進程為貪腐活 動開闢了蹊徑、國內的組織犯罪團體以賄賂作為影響公部門行政作用之手段及高

86 J. M. Kramer, ‘‘Political Corruption in Postcommunist Russia:The Case for Strengthening Deomcratic Institutions to Limit Pervasive Graft in the Russia Federation, ’’ The Eurasia Center, <

h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wYg_Vg1dkl8J:www.eurasiacenter.org/archi ve/1990-1999/8%2520Kramer.doc+&cd=1&hl=zh-TW&ct=clnk&gl=tw >, p. 1.

87 Mark Levina and Georgy Satarov, ‘‘Corruption and Institutions in Russia,’’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6 (2000), pp. 1-2.

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層貪腐情事,致中低行政官僚進行仿效等狀態88

尤有甚者,就俄羅斯的貪腐與國內經濟活動之關聯性,論者 Serguei Cheloukhine 與 M.R. Haberfeld 於《俄羅斯之組織性貪腐網絡及其國際軌跡》

(Russian Organized Corruption Network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Trajectories)一書 中,認為影子經濟與國有財產之分配缺乏法規管制、混亂的稅務體制在無意間導 致大眾成為違法者、財產權規範與國有財產的不正利用及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實 與俄羅斯貪腐之發展不可分離而觀。89

再者,本文認為,與其將前開各個因素視為貪腐之成因,不如以各因素互相 作用下的環境狀態,如何為貪腐創造了一個更安穩的生長條件看待;易言之,前 開之指述恰如同學者 Joseph Lapalombara 於《貪腐之結構與制度性觀點》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of Corruption)中所言,貪腐並非特定環境之 原因,而反係特定環境之結果90,而就何等因素導致國家與公民社會皆處於無法 遂行合法目標之環境,使不法之可能性增加,本文於以下部分區分為一、遺緒與 貪腐(歷史性因素)及二、轉型制度變遷與貪腐(進程因素),進而檢視存於俄 羅斯之貪腐環境。

一、遺緒與貪腐

貪腐作為一種阻撓國家社會發展之社會疾病,其根源不可不謂非屬蘇聯遺緒 之結果;再者,兩類存在於不同時空的貪腐均屬轉型俄國的病因,其一為帝俄時 期國家治理的分配權能中即已有之的實際,非正式的雇傭結構存在於中央及地方 菁英之間,進而呈現出地方菁英對中央權威效忠,中央政府則默許地方行政官吏 於未違反政權利益之情況下進行各種剝削活動之結構;其二則屬蘇聯政權於中央

88 Yakov Gilinsky,‘‘The Contemporary Russian Corruption,’’ In: S. Nevala and K. Aromaa Eds., Organized Crime, Trafficking, Drugs,(Helsinki: HEUNI,2004),< http://www.heuni.fi/

uploads/v2t9skuki.pdf >, pp. 7-8.

89 Serguei Cheloukhine and M.R. Haberfeld, op. cit., p. 61.

90 Joseph Lapalombara, op. cit., p. 326.

由是觀之,該結構恰如同前國會議員 Irina Khakamada 所言,在新封建主義 作為後共俄羅斯社會發展之影響下,儘管法律於此狀態中存在,但仍未能超越其 至 1,000,000 盧布不等之行賄金額。Serguei Cheloukhine and M.R. Haberfeld, op. cit., p.59.

92 倘自論者 V. Shlapentokh 於《當代俄羅斯作為一封建社會:以後蘇聯時期為焦點》

(Contemporary Russia as a Feudal Society: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Post-Soviet Era) 一書之見解而 觀,後共俄羅斯之金融寡頭集團現象為附庸結構之延續;又舉時任總統 Yeltsin 之例子而論,領 導人若失勢即等同於附庸之危險,為此除部分的附庸將在總統聲望下跌時選擇轉投其他派系外,

忠於原領導人的附庸會對其他派系進行鎮壓,以維持集團利益;此外,此際應特別注意之處在於,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the vassal of my vassal is not my vassal)」之觀念,於俄羅斯社 會中相當盛行,於此一併補充。V. Shlapentokh,Contemporary Russia as a Feudal Society: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Post-Soviet Era, p.73.

93 ‘‘Irina Khakamada: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is a Fight Against Society, ’’ Russia Journal,<

http://russiajournal.com/node/1275>

94 未能對政治人物進行整肅,恐因蘇聯檢察體系之刑事訴追作用多以政治整肅動機為基礎所致;

詳言之,由於社會主義式貪腐以追求官方地位為基礎,共黨菁英必須服膺義務與對領袖效忠,方 能取得政府職位,倘能維持自身於職官名錄體制之內,不僅進一步的利益期待可能性亦得以實現,

亦因從屬於特定政治派系而獲得安全保障。Serguei Cheloukhine and M.R. Haberfeld, Russian Organized Corruption Network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Trajectories, p. 56.

95 James Heinzen, ‘‘Corruption among Officials and Anticorruption Drives in the USSR,1945-1964,’’

in Don. K Rowney and Eugene Huskey eds., Russian Bureacracy and the State:Officialdom From Alexander III to Vladimir Putin(US:palgrave macmillan, 2009 ), pp. 183- 1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Voronin 合著之《俄羅斯組織犯罪之威脅》(The Threat of Russian Organized Crime)

中主張,七零年代以降的組織犯罪者團體為蘇聯職官名錄(nomenklatura)主導 的非屬正式制度的附庸網絡,又於此政府官員與違法世界建立互利結構96之網絡 中,其非法結構頂端即為共產黨之高級官僚,而規模龐大的國家公部門體制容許 其存在的原因,恐係後者能對蘇聯政權之延續帶來助益。由是觀之,黑手黨 (мафия)一詞在七零年代中期成為俄羅斯社會指涉公部門與組織犯罪團體出現 附庸式貪腐網絡關係的專門用語,亦為可以理解之結果。97

於此,或許不難理解 Manabu Suhara 於《俄國的貪腐:以歷史觀點而論》

(Corruption in Russi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之看法,不僅帝俄與蘇聯之國家 正式制度之具鎮壓特質,該不具謂法治觀念的國家亦與犯罪團體無異,且公民社 會對法律之猜疑心態(Legal Nihilism),須直到 Mikhail Gorbachev 執政時期,方 逐漸出現轉圜之餘地;98與此同時,E. Huskey 進而主張:「儘管戈氏破除蘇聯治 下七十年之政治與法律傳統,然而與西方社會相較,蘇聯之行政機關作用之效率 相當低落。」99,亦屬可以想見之評價。

再者,倘貪腐被視為特定社會或文化的合理現象,自 Vladimir N. Brovkin 所 著之《二十世紀之俄羅斯貪腐》(Corruption in 20th Century Russia)而論,帝俄與

再者,倘貪腐被視為特定社會或文化的合理現象,自 Vladimir N. Brovkin 所 著之《二十世紀之俄羅斯貪腐》(Corruption in 20th Century Russia)而論,帝俄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