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信任是人際關係的基石也是經濟活動的根本要素,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和每個經濟活動 的交易中。故關於信任議題的研究在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生物學、法 律與組織等學科領域,均受到學者重視( Sitkin,1998;Gambetta,1988;Tyler and Kramer, 1996)。而且相關學者皆一致認為人類活動行為中信任的重要性(Hosmer,1995)。因此,在

組織行為範疇中,信任的議題與討論充斥在溝通、領導、目標管理、協同合作、賽局理論、

績效評估、員工關係管理及自我管理團隊的實施等,並在這些主題中引起相當廣泛的討論 (Mayer, Davis and Schoorman, 1995)。在本研究中,信任是不但與建立緊密、密集的供 應鏈關係息息相關之外,也是影響知識分享行為的強化變數之一,因此有必要特別提出來 討論。

2.2.1 信任的定義

信任在不同領域中,不同的學者均有不太一樣的定義。Golembiewski(1975)等學者 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單一變項像信任一樣能徹底地影響人際和團體的行為」。Deutsch(1958) 認為信任是一方信賴而不會擔憂另一方,而且 Deutsch(1962)也說明信任行為包含三種的 行動:(1)使己方居於劣勢(vulnerability)的情況控制增高;(2)對方的行為不再受己方的 控制;(3)己方因對方濫用優勢而產生的不利,可能會大於對方未濫用優勢所得的利益。Ring and Van De Ven(1992)提出信任定義包含兩種定義:(1)信任是相信他人的善意;(2)信任 是指他人的期望可信賴且可預期。並且認為信任是交易結構模式的重要因素。

Rotter(1967)指出人際關係間的信任,就是個人或團體對於他人或其他團體的字句、

承諾、口頭或書面聲明是否可靠的一種期望。Rotter(1980)更進一步指出信任是個人對他 人產生的期望。

由以上不同學者的定義可知,信任的定義及意涵並非使用一個面向或角度就可以概括 瞭解的,無論是從信任者或是被信任者的角度,或經濟上交換的理論與人際關係上理性的 行為預期到個人對於行為的可預見性的評估,都有學者提出看法與定義。為清楚建立本研 究對於信任的概念,並釐清相關研究對於信任的看法,有關不同研究者對信任的定義,將 其他相關學者定義整理如下:

表 2- 3: 信任相關定義

學者 定義

Deutsch (1962) 信任行為包含以下的行動:1.使己方居於劣

勢(vulnerability)的情況增高;2.對方 之行為不再受己方的控制;3.己方因對方濫 用優勢而產生的不利,可能會大於對方未濫 用優勢所得的利益(效用)

Rotter (1980) 信任是對所依賴的他人或團體之語言、文字

承諾的一般性期待

Sitkin(1995) 認為信任是以能力、慈善、價值為基礎

Hosmer(1995) 信任是個人的期望;是人際間的亙動;是經

濟交換;是社會結構;是道德操守;認為信 任很重要,但沒有一致性的定義

Mayer, Davis,& Schoorman (1995) 一方願意因他方之行為而居於劣勢,而此意 願是基於信任者預期他方特定的行動對其 極為重要,而不論其是否有能力控制或監測 對方

Doney&Cammon(1997) 信任為對於夥伴誠實及體諒的信念

Jarvenpaa et al.(1998) 認為信任是一方樂意接受另一方行動,而預 期這些行動對其有對其有影響且相當重要

Gnfen (2002) 信任是一種彼此依賴的意願

Ardichvili et al.(2003) 信任是以信賴為基礎,在此架構下將確保個 人值得相信的行為,並保護對方不受到負面 的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2 信任的類型

關於信任的分類,由過去的文獻得知,學者在探討信任的形成與發展中,從信任的對 象、信任的基礎或社會交換的觀點等不同的觀點切入,提出以下的分類方式:

Hosmer(1995)對信任歸納為成四個觀點:

1.個人的期望(Individral Expectation):以非理性行為,建立在過去經驗,而對未來產 生之期望;也就是信任者,在可能受風險或傷害下,對一事件樂觀的預期。

2.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以非理性行為,建立在信任者與被信任者雙 方,個人的性格與特質基礎上;也就是信任者,在可能受風險或傷害下,對被信任者行 為樂觀的預期。

3.經濟交換(Economic Transaction):以經濟理性的行為基礎,常受契約及層級控制所 限制;也就是信任者,在可能受風險或傷害下,對組織利害關係人行為的樂觀預期。

4.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以社會理性行為基礎,受到正式或非正式義務的指引;

也就是社會在可能受風險或傷害下,對管理者與專業人員之行為樂觀的預期。

另外學者 Lane(1998)歸納出信任有三項特質:

1.風險:信任者必須查覺到將有可能會遭受損失,並願意承擔此種不確定的風險。

2.互相依賴性:許多團體間的利益必須要透過依賴他人才能獲得,而這種相互依賴的程度 將會影響到信任的程度。

3.期望:它是一種因接受風險而使自己處於劣勢的信念或期望。

綜合其他相關研究的看法,將信任的型態分類為六種型態(Sheppard,Shapiro, & Cheraskin, 1992;劉鈞慈,2000)分述如下:

1.抑制為基礎的信任(Deterrence-base Trust):是指為了確保相關行為的一致性,依賴

明定懲罰的措施威脅,來維持信任。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此種不應算是信任(Sitkin & Roth, 1993)。

2.計算為基礎的信任(Calculus-based Trust):以理性判斷衡量被信任者對信任者造成的 利益得失為信任之基礎(Gambetta,1988)。

3.知識為基礎的信任(Knowledge-base Trust):經掌握充分資訊,提高被信任者的可預測 性,並準確提供他人關係之發展方向。

4.關係為基礎的信任(Relational Trust):經過長期亙動的經驗而建立,彼此的關心、交 往、風險承擔的信賴;也是種情感的信賴。

5.認同為基礎的信任(Identification-based Trust):由關係基礎發展成為一種忠誠關 係,而意圖對被信任者的認同。在團體中,是結合個人對團體與組織目標的認同(Krammer, 1993)。

6.機制為基礎的信任(Institution-based Trust):經過文化與社會層次長期規範,信任 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而形成機制為基礎的信任,如法律條文。

其中的計算為基礎的信任亦被稱為經濟基礎的信任,(Luo and Najdawi,2004),因為 計算基礎的信任,就是建立在經濟利益之上,或是在可以懼怕違背信任將得到負面懲罰所 形成的。因此這種信任是可以經由理性所衡量出來,經由評估成本與利益的考量,在決定 是否建立合作或是採取欺騙的手段。而以知識為基礎的信任也被稱為以資訊為基礎的信任 (Lander et al., 2004;Panteli and Sockalingam,2005)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信任,是因 為擁有的資訊或知識能更瞭解對方的行為,透過預測對方的動向,降低不確定的風險。

2.2.3 信任的形成

信任是這麼的抽象,那麼他是怎麼樣形成的呢?研究員工與主管之間,組織信任的文

獻回顧整理後,將被信任者的特質主要分為:能力(Ability)、仁慈(Benevolence)、正 直(Integrity)(Davis & Schoorman, 1995)。依 Barber(1983)信任的分類方式為:

一是專業能力的信任,即相信其處理事務的能力;二是責任感,即相信某人會用心盡責,

將事情處理妥善;三是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信任,由於與某人關係較深,而發展出的信任。

也有學者提出信任形成的主要因素,包含可靠性、關係、動機、承諾等等。(Davis & Schoorman, 1995;Butler, 1991)

在最近的研究中,Panteli and Sockalingam(2005)提出信任可以是循序漸進的建立出 來,並且前一個階段是後一個階段的前提條件,一步一步的建立而成。在 Hsu et al.(2007) 的研究中將信任分成三個時期,分別是經濟基礎、知識基礎、認知基礎的信任。研究中討 論虛擬社群中的信任建立由最初的經濟基礎到知識基礎的信任,最後是完成認知基礎的信 任。

綜合以上學者的定義與實證經驗,本研究乃是討論在供應鏈中的知識分享行為所帶來 的影響,而現今的知識分享都是經由 IT 技術與電腦資訊,透過虛擬的社群甚至許多是以僅 以電腦儲存的資訊來做知識交換,故與虛擬社群的研究較為相似。所以本研究的信任變數 參考(Hsu et al.,2007; Gefen et al., 2003)這兩篇論文,關於虛擬社群的關係與線上交 易當中建立信任的過程,從經濟基礎的信任到資訊基礎的信任最後產生認同基礎的信任。

透過這個過程來討論供應鍊中知識分享的信任行為。以經濟基礎、知識基礎、認知基礎的 信任為出發點,討論對於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