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3 知識分享行為

2.3.2 知識的分類

知識是一個流體,造成知識流中知識流動的力量來自知識的轉換,探討知識的轉換,

首先應瞭解知識的兩種形式-外顯與內隱知識。

Polanyi (1967)認為,內隱知識是個人的,與某些特別情境有關,同時較難以溝通與 形式化。例如:直覺、主觀認知或預感等。外顯知識則指可以書面化、制度化及形式化,

容易利用語言清楚傳遞的知識。

Nonaka & Konno (1998)定義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指條理化且系統化的

知識,可以透過文字或數字形式的資料、科學方程式、說明書及手冊等來表達與分享,這 種形式的知識能夠很容易地在正式且系統化之個體之間傳達,可清楚地辨認,也可以直接 複製自知識庫中並進行獨立的學習。具有廣泛適用性、能夠被重複使用、以及與人分享的 特點。如:報告書、手冊、電腦程式等。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是高度個人化且難以形式化的,為個人主觀的經驗性、

同步性、類比性知識,有很重要的認知層面,比較難直接辨認,只可意會,保存於個人身 上,而且深植在個人的經驗、判斷、價值、潛意識與心智模式,也難以與其他人溝通或分 享。

內隱知識有兩種特色,第一種是「技術」特色,包含一些像是個人的技巧或手藝,好 像一般所稱非正式、難以言傳的"Know-how"。第二種是「認知」特色,由信條、理想、

價值觀、概念及心智模式所構成,個人對真實和未來遠景的意象。內隱知識的認知特色築 成我們內心難以表達的感知世界。經常必須透過高度互動、會談、說故事或經驗交流才能 彼此分享。因此或許可以這麼說內隱知識有不可取代性(楊千 2007)。

內隱知識是我們非常詳細熟悉的知識形式,需要經由經驗習得,好像來自於當我們進 入一個新的組織,或是當我們開始進行不同於過去所習慣的活動之「同化」過程而學習得 來;相對而言,外顯知識是可以經由正式、系統語言,電腦程式語言、專利與圖形等傳送 的。在本質上,內隱知識不應與外顯知識分開來獨立考量,就像是所有形式的知識都具有 其內隱與外顯的特點。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OECD)(1996)將知識分為四種類型:

(1)知道是什麼知識(Know What)—是指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可以觀察、感知、或數據呈 現的知識,如統計、調查

(2)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 why)—是指原理的知識,包括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科學知識

(3)知道如何做的知識(know how)—是指技術的知識,亦即做某些特定事務的技術與能力 (4)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 who)—是指人力的知識,亦即有誰知道或有誰知道如何處理某些

特定事務的訊息。

另外關於知識的創造過程,學者(Nonoka & Takeuchi, 1995)提出以下的看法。知 識的創造主要是從內隱到外顯知識亙動而得,然而其亙動方式則區分為下列四類,茲分別 敘述如下:

1. 共同化(Socialization):所謂共同化是藉由個人在組織中分享經驗而達到轉換內隱知 識的過程,心智模式與技術性技巧的分享亦為同一類。在此過程中可以不透過語言而自 他人處獲得內隱知識,所以共同化所產生的知識,稱為「共鳴性知識」(sympathized knowledge)。這種類似心智模式的轉移方式好比佛教中的〝悟道〞,弟子僅能透過觀察 與模仿等方式來揣摩師傅的心境與思考邏輯。

2. 外化(Externalization):所謂外化是指從內隱知識到外顯知識的過程。由於「外化」

主要是以隱喻、類比及觀念的假設等方式來傳遞分享知識,故可稱為「觀念性的知識」

(Conceptual knowledge)。這個過程在具體化內隱知識,經由語言、文字、圖畫來表 達自己的意念與觀念,這過程需要一些演繹/歸納式推理或創造性的推論,也包含運用 符號文字的技巧。例如:將個人的信念來經由語言、書寫或圖像方式來表達。

3.連結(Combination):所謂連結是指從外顯知識到外顯知識的過程。「連結」是經由儲存、

增加、排序、破壞、分類及重組等方法,將現有外顯知識的觀念系統化,故可稱為「系 統性的知識」(Systemic knowledge)。例如從內部或外部蒐集外顯知識(像是公開資料)

然後整合這些資料。接著透過簡報、會議、電話或口頭溝通等交換外顯知識的過程,將 新知識延伸在所有組織成員之間。最後將獲得的資料加工或增減新的意見使得外顯知識 使之產生更高的實用。

4.內化(Internalization):所謂內外是指外顯知識到內隱知識的過程。「內外」的過程必

須透過檢測及應用的方法,將外顯式之語言、文件、圖形、故事或資訊經由社會化、外 部化及整合,使個人加以吸收,並進一步內化為個人內隱知識,故此過程創立的知識,

可稱為「操作性的知識」(Operational knowledge)。例如:個人透過技術操作手冊的閱 讀,來學習某項技能,或是公司針對新技術給予訓練,而員工個人吸收後,心智模式轉 換或技術的 Know-How,成為有價值的資產。

知識的轉換用螺旋之圖形表示,代表組織之知識螺旋。螺旋起於內隱知識主要是因為 組織本身無創造知識,所以組織要創造知識組織成員間必須先能分享其內隱知識(Nonoka

& Takeuchi,1995)。之後組織知識經由轉換模式中,「共同化」、「外化」、「結合」、「內化」

不停循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