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案研究法和教室觀察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個案研究法和教室觀察

本節分兩部分說明個案研究法與教室觀察的意義,並說明選用這兩種研究方 法的適切性。

壹、個案研究法

以下說明本研究為何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中的個案研究法,以及個案研究的意 義與本研究的研究設計。

一、質性的研究取向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兩大取徑,一是量化途徑,二是質化途徑。量化是以數 據資料為基礎,利用統計原理檢驗假設或理論。質性研究的目標則是想更加理解 人類行為和經驗,尋求掌握人們建構其意義的歷程,並描述這些意義的內涵。這 類方法不同於量化研究,它是在搜集人類行為的事實至一定數量後,即形成一個 理論,再用於預測人類的行為與經驗。

質性研究有五大特色(Bogdan & Biklen, 1998,黃光雄譯,2001)1。首先,質 性研究的場域是自然的,即研究者要在實際場域收集資料,因為「背景脈絡」對 於所要研究的行動而言相當重要,所以,瞭解行動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行動發生的 場域來做觀察。此外,這些場域總是附屬在某些機構中,連帶的,研究者對這些 機構的歷史脈絡也需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接著,研究者蒐集到的資料是描述性的 (descriptive),資料可以是照片、錄影帶、實地札記等文字或是圖像呈現,而不只 是 將 之 化 約 為 數 字 。 因 為 質 性 研 究 對 人 事 物 採 用 多 元 而 厚 實 的 描 述(thick description),不易以統計處理,所以,蒐集的資料被稱為軟的(soft)資料。第三,

1本文中引用的中譯本,會在第一次列出原作者、原作出版年份、譯者以及譯本出版日期。當 文中再次引用時,將不再寫出譯者,而僅列出原作者、原著出版年份與中譯本出版年份。

研究者亦重視歷程之轉變,並非只有結果。第四,研究者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

以極近挑剔(nitpicking)的方式來接近和觀察這個世界。研究者不可以「理所當然」

的眼光看待資料,而是假定任何事物都有可能發展成線索,以歸納的方式,如同 漏斗般,使頂端開放的資料處理到最後,變成更具體和更特定的研究方向,而不 是尋求證據來證實或否證在研究之前所持的假設。最後,在質性研究中,關心所 謂的參與者觀點(participant perspectives),即研究者透過參與者的觀點來了解不同 的人如何建構他們生活的意義。

本研究是希望探討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呈現了哪些知識和思考,因此,以 直接觀察課堂教學的資料為主要來源,除了使用影片紀錄外,研究者利用訪談了 解謝師的背景與教學前構思,還有教學中與學生互動時的思考,以便更精確掌握 謝師建構教學的歷程與其獨特性。分析資料時,個人以開放中立的角度歸納謝師 教學相關知識的特徵,並將教師知識呈現的歷程,給予厚實的描述,因此,本研 究適合質性的研究設計。

二、個案研究的意義

個案研究是對一個場域、單一個體、文件資料儲存庫、或某一特定事件做鉅 細靡遺的檢視(Yin, 1994,尚榮安譯,2001)。其本質是試著闡明一個或一組決策:

為什麼他們會被採用、如何來執行、以及會有什麼樣的結果(Schramm, 1971, 引自 Yin, 1994/2001)。Yin (1994/2001)認為,決定研究策略須依照研究問題的類型、研 究者在實際事件上所作的操控、研究重點在當代的或歷史的現象,視情況選擇適 當的研究法。在數種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中,實驗研究法必定對事件進行操控,

而歷史研究法通常是無法操控且非當時發生的,調查研究法處理的是關於什麼 人、是什麼、在哪裡、有多少的問題,但不著重當時的事件。什麼樣的時機會使 用個案研究法呢?如果是要回答「如何」或「為什麼」的問題、研究者對事件較

少操控權,或是研究重點是在當時真實生活脈絡中發生的現象時,則會採用個案 研究法。

本研究探討的是,個案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呈現了哪些知識和思考,且這 些知識與思考如何影響謝師在課堂的數學教學。教學活動充滿不確定性,數學教 師會隨著學生反應不同而做不同決策,深度的訪談可了解謝師教學概念的構思、

與學生互動時的思考。因此,本研究涉及「什麼」知識、「如何」呈現這些知識及

「為什麼」呈現知識的問題,是對單一個體的知識作詳盡的分析探討。此外,研 究重點是當時真實教學脈絡中發生的現象,研究者並無意圖對教學事件進行操 控,只是從旁觀察。所以,本研究適合個案研究法。

三、個案研究的設計

研究設計是進行研究的藍圖,它是從想要探討的初始問題,到達回答問題的 行動方案。此外,它也是一種求證的邏輯模式,即幫助研究者推論出研究變項間 的因果關係,並且,決定這種因果關係是否具有普遍性與推論性,其設計的主要 目的是,要避免所蒐集到的資料不足以回答研究的問題。Yin (1994/2001)認為,

個案研究法的設計中,包含研究問題與命題、分析單元、連結資料及命題的邏輯 和解釋研究發現的準則。

Yin (1994/2001)依照個案與分析單位,將個案研究策略分成四種類型,分別 是單一個案整體性的設計、單一個案嵌入式的設計、多重個案整體性的設計、以 及多重個案嵌入式的設計。研究進行之初,即需決定採用單一還是多重個案,選 取單一個案有數個可能原因。第一個可能原因是,此個案是用來測試一個成熟 (well-formulated)理論的關鍵性個案,它可用來確認、挑戰、或擴充理論。第二是 該個案代表一種極端或獨特的個案,因為發生狀況稀少,無法進行多重個案研究,

較於單一個案所得的證據,被認為較強而有力,且整體研究較穩健(robust) (Herriott

& Firestine, 1983),其目的是為了預測類似的結果(原樣複現,literal replication)或 是由可預測的理由產生不同的結果(理論複現,theoretical replication)。而整體與嵌 入式的差別在於,同一個個案包含一個以上的分析單元,稱嵌入式設計,若檢視 一個計畫或組織的本質,則是使用整體性的設計。

本研究目的是,想了解高中資深數學教師教學時所展現的相關數學知識與構 思,並探討教師的知識如何支持他們提供解釋、計畫課程、選擇例子與對學生做 反應等教學決策。由於,每位教師的教學思維、背景不同,因此,呈現的教學相 關知識也會有所不同,再加上謝師擔任數理資優班教師和其特殊的背景,其教學 經驗也不同於一般公立高中教師,因此具有獨特性。再者,研究者考量教師知識 會因不同的教學單元而有不同的風貌呈現,因此,選取了不同屬性之三個教學單 元進行分析。故本研究採用的是單一個案嵌入式的設計。

貳、教室觀察

教室觀察的使用範圍相當廣泛,凡舉教室內的布置、教材或教具的使用、學 生學習活動的形式、教師的教學法與班級經營,或是師生間互動的形式,都是可 以觀察的要素。在諸多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教室生活是相當複雜的,因此觀察者 無法關注教室中所有事件。此外,不同的觀察者對於同一事件可能產生不同的理 解,因此,對於客觀的教室行為可能產生主觀的描述,為了避免觀察者忽略教室 中事件或是個人偏見,觀察者會依照研究問題與目的,事先定義好觀察規則,選 取所需觀察的事件,再進行分類與分析,因此,教室觀察的目的是在於透過非參 與的觀察過程,對於教室中發生的事件提供客觀證據(McIntyre, 1980)。

Rosenshine & Furst (1973)指出,教室觀察系統超過上百種,依照其登錄程序、

觀察項目和編碼形式的不同而各有型態上的差異。在登錄程序中,經常會記錄事

件發生的頻率,若是記錄事件是否發生、發生的次數,稱為分類系統(category system),若是記錄事件發生的時間間距,則稱為評比系統(sign system)。在這兩類 系統中,有些項目需要考慮被觀察行為背後的意義,再將之記錄在特定的類別中,

因此屬於高推論性(high inference)的項目,例如教師是否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學生的 回答。此類項目,距離真實的情境較遠,但是卻能夠提供較多的解釋,較具分析 價值。相反的,在經過操作型定義後,無需考量背後意義即可進行劃計的項目,

則屬於低推論性(low inference)的項目,例如,學生發問,不論是哪位觀察者對於 學生是否發問都會有一致的判斷。這類項目的優點是非常貼近真實的情境,觀察 者的記錄相當可靠,量化處理也有較高的可信度。使用教室觀察系統時,研究者 必須真實的報導課堂的情況,又要尋求各現象之間關聯的意義,高低推論的項目 是交錯使用的,為了提高研究的品質,需要另一位獨立的觀察者來檢視觀察系統 的可信程度。

為了分析謝師在課堂中展現的知識及特色,研究者先將一整節課的教學依照 完整的教學片段切割,做為時間的計算單位,所謂的教學片段可能是教授一個例 題,一個概念,或是學生發表完一段談話。接著,按照教學的形式與內容做分類,

然後再勾選活動課程中數學領地知識的細項。分析資料時,是計算各時間單位中 出現了哪些數學領地知識的細項,以及出現的次數,並探討是否與教學模式、課 程內容與課程類型有關連,因此屬於分類的觀察系統。此外,數學領地知識的細 項中有許多是屬於高推論性的,觀察者必須要運用其數學知識進行推論才能夠進 行分類,因此,研究者藉由另一位觀察者來檢視各項目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