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個體化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本節主要探討個體化的內涵與理論基礎。本節共分為二部分:第一部份為個 體化的意義與內涵;第二部分為個體化的測量方式。茲分述如下:

一、個體化的意義與內涵

Mahler、Pine 與 Bergman(1975)認為分離個體化係指個體由未分化的人我 合一狀態,邁向對自我形成獨立自主的完整意識,並與親密他人完成心理分離的 成熟歷程(陳秉華,民84)。此概念源自於客體關係理論,是促成個體能否形成 穩固的自我認定及清晰的人我界限的人生重要課題。從發展的觀點來看,分離個 體化始於兒童期,終其一生都在經歷分離個體化歷程。第一次分離個體化歷程從 兒童期開始,完成於三歲左右,主要是個體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從共生依附關係轉 移到穩定自我認同的過程。Mahler 認為這個過程包含三個發展階段:自閉

(autistic)、共生(symbiotic)、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而在分離 個體化期間,另有四個次階段:分化(differentiation)、實踐與練習(practicing)、

復合(rapprochement)及情緒上的客體恆常(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階段。

在這些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有著重疊關係,但沒有任何一個階段是可以由後一階段 所完全取代。Mahler 相信個體的人格發展是隨著個體和另一人從心理融合狀態 進展到分離的心理過程中慢慢成形的,然而,過程裡,經驗到生命中最主要的衝 突多來自於個體同時擁有心理獨立自主及融合連結的需求。因此,在這過程中,

個體常會在「共生」與「分離個體化」階段裡感到衝突與困難(蔡順良,民97),

同時,也從中開啟了自我意識與知覺的區隔,在關係中拿捏自主與連結的平衡,

進而以整合的情感、認知、行動狀態,讓自己能發展出「情緒客體恆常與個體化」, 並能在心中保留主要照顧者好的形象,將其內化為內在客體,同時,也在平衡的

親子關係裡,感受到自己的個體性,進而在未來的人際互動中經營健康的客體關 係。換言之,第一次分離個體化的歷程會影響著個體能否有效地化解因分離所產 生的焦慮感,以及能否有效地內化主要照顧者的形象,建立適切的自體表徵(我 如何看自己)、客體表徵(我如何看他人/重要他人)及自體與客體的互動經驗關 係,進而在未來的人際關係裡能有較佳的適應,故此過程會對個體產生強大的影 響,而此影響並會一直延續到青春期及青年前期,直到第二次分離個體化歷程發 生(廖敏如,民98)。

第二次分離個體化主要發生於青少年時期,Blos(1979)延續了 Mahler 的 看法,認為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第二次分離個體化歷程,其分離的客體由主要照 顧者轉變為家庭,把從新生兒時期對主要照顧者的「絕對依賴」漸漸轉變為「相 對依賴」,並試著與同儕、師長、生活其他重要他人建立人際與親密關係。在這 個過程裡,青少年會企圖對內化的父母形象進行重新且合理的審核,不再視父母 為自我的延伸,而漸能在情感與信念上開始保有自己的見解與獨立性,開始更真 實地看待父母親,並學習與父母進行二度心理分離,但又能保持與父母的情感連 結。倘若青少年能成功度過第二次分離個體化歷程時,他們將會在關係裡,學習 到如何與重要他人分離、如何適應分離的焦慮、如何在分離過程中依舊保有跟對 方的親密連結而感到安全,同時在自我方面,也會有更穩定的自我認同,獨立的 自我信念與情感,進而在與他人互動中,能保有自己的獨特性,又能與他人保持 與原生家庭般的連結,同時,亦能在分離與連結中,維繫清晰的人我界限,有著 更為成熟的人際關係與愛戀關係。正因這部分對於個體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有著重 要的影響,因此也備受許多學者的關注。Blos 認為青少年在這個時期其實心裡是 十分複雜且衝突的,一方面害怕失去與主要照顧者的連結,而想要再回到原有的 親密連結,減低因追求獨立所產生的質變影響;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繼續過度情 感依賴及生活依賴,只能被照顧及控制,而失去心中渴望的自主性。在這樣害怕 獨立又渴望獨立的掙扎裡,個體多半會有複雜的焦慮與罪惡感,然而,唯有個體 經歷與走過心裡屬於情感面的罪惡感時,才能在退化的過程中,真正修通心中對

於失去早期客體關係的恐懼,逐漸地完成分離的過程,重新組織自我,而在心理 上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並在人際上允許獨立個體的存在,發展出適切的人我分 化。

Hoffman(1984)更進一步拓展 Blos(1979)的想法,將分離個體化的概念 賦予操作型定義,其認為青少年的心理分離是多向度、可評量的,因此,編製了 心理分離量表(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Inventory,PSI)以測量個體的分離個體 化程度,該量表包含四個向度:「態度獨立、功能獨立、情感獨立、衝突獨立」,

用以反映青少年在態度上能有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有能力自己去主導與處理個 人事務,在情感依賴上不再過度需要父母的讚許才能自我肯定,以及在親子關係 裡不會有過度的罪惡感、焦慮、壓抑、憤怒與不信任感。換言之,Hoffman 認為 心理分離是個體脫離對父母的心理依賴,以滿足個人情感、態度、功能方面的獨 立需求,當個體能滿足自我的獨立需求時,即便具備了心理分離與個體化的能力

(蘇育萱,民97)。

除了Blos 及 Hoffman 之外,Josselson 及 Kroger 也提出了自己對於青少年分 離個體化的觀點,也利後續的學者可以更了解青少年在分離個體化的發展歷程。

孫世維(民86)整理 Josselson(1980)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心理分離個體化 發展歷程,與Mahler 描述的分離個體化發展階段有著相同的四階段,分別為分 化(differentiation)、實踐與練習(practicing)、復合(rapprochement)及情緒上 的客體恆常(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階段,但發展性質與任務並不相同,在 分化階段,青少年開始意識到自我與父母是不同的;在練習階段,青少年在言行 上刻意表現出與父母擁有不同意見,且認為自己可以無所不能,同時,親近的對 象也由父母轉向同儕,以達到與父母分離及個人自主。在復合階段,青少年開始 體會到分離的負向影響,對於與父母保持距離或親近感到矛盾與焦慮,常在追求 自主和跟父母保持和諧聯繫的狀態中擺盪與不安。在情緒上的客體恆常階段,青 少年逐漸獲得自我認同與自主,不再認為只有依靠父母才能作為自己自尊的來 源,並學習鞏固自我的個體性。在上述四個階段中,Josselson 認為復合階段是個

體化最密集的階段,因此格外重視復合階段的重要性,他認為自主性的獲得是逐 漸累積的,每一步的邁進都需要青少年不時地修正、調整與保有過程中的正向 面,才能走往真正的自主,同時,這過程並非是要完全切斷與父母的關係,反而 是在個體意識的發展中,持續保有與父母親的連結,才有辦法促使個體在免於失 落的恐懼裡,嘗試獨立自主。相較於Blos 與 Hoffman 重視分離,以達到獨立自 我的概念,Josselson 更強調青少年的個體化發展是需要在父母的支持與連結下,

才有可能完整發展的(黃淑蓉,民96;廖敏如,民 98;蘇育萱,民 97)。

Kroger(1996)為了更瞭解青少年分離個體化的歷程,乃結合了 Mahler 的 心理發展觀點及Blos 的第二次分離個體化理論,說明青少年的分離個體化歷程 共經歷三個階段:融合期(foreclosure)、延宕期(moratorium)、達成期

(achievement),其中延宕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其歷程分別對應於Mahler 所提 及的共生階段、分離個體化階段之分化、實踐與練習、復合三個次階段,以及分 離個體化之情緒上的客體恆常階段(黃淑蓉,民96;鄭宇彣,民 92)。Kroger 認為在此三階段中,個體亦會從與父母融合的狀態,慢慢地調整為從內化的父母 表徵形象中分化出來,並與內在父母表徵形成一條清晰明確的界限,且在人我之 間達成一定程度的情緒上的客體恆常,進而,了解自己在身體意象與自我概念上 與內化父母的不同,以及自己是可以與父母保有適切的界限,又能以自己喜好的 方式過自己想要的獨特生活,同時,也能被父母所接納的。Kroger 也認為除了父 母的適時回應之外,對處於第二次分離個體化發展歷程的青少年而言,同儕適時 且正向支持的回應也是十分具有關鍵性與影響力的,社會正向的互動經驗有助於 青少年發展出一個穩定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功能的,因此,綜合上述關注青少年分 離個體化議題的學者觀點,不難發現除了分離歷程的重視之外,似乎在個體化階 段裡,如何讓個體感受到父母及同儕的正向支持,以及協助個體走過那反覆不斷 的歷程,似乎是十分重要的,也正因同時重視分離與個體化,親密與獨立的平衡,

個體的自我才得以發展,又不會流於一種假獨立或疏離獨立的狀態。

關於分離個體化的理論,多著重於兒童時期與青少年時間的探討,然而,隨

著全生命週期的發展概念,學者們也慢慢關注起成人時期的個體化發展歷程,

Colarusso(1997, 2000, 2005)更提出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個體化階段,分 別發生於成人早期、中年期、老年期。Oldham(1988)、Akhtar(1995)均曾描 述過第三次個體化,主要發生於成人早期(約二十至四十歲)所發生的繁複心理 分離個體化發展現象,此時,個體的個體化會隨著找到工作、離開父母、進入新 的親密關係、結婚、生子、共組家庭等人生議題而面臨著不同的分化與改變。

Colarusso(1997, 2000, 2005)更提出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個體化階段,分 別發生於成人早期、中年期、老年期。Oldham(1988)、Akhtar(1995)均曾描 述過第三次個體化,主要發生於成人早期(約二十至四十歲)所發生的繁複心理 分離個體化發展現象,此時,個體的個體化會隨著找到工作、離開父母、進入新 的親密關係、結婚、生子、共組家庭等人生議題而面臨著不同的分化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