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同理心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本節主要探討同理心的內涵與理論基礎。本節共分為二部分:第一部份為同 理心的意義與內涵;第二部分為同理心的測量方式。茲分述如下:

一、同理心的意義與內涵

自從Rogers 在 1951 年提出「正確的同理心了解」(accurate empathic understanding)是影響諮商效果的充分且必要條件之後,幾乎許多諮商工作者也 都相當認同這樣的看法。Carkhuff(1967)、Barrett-Lennard(1983)也都認為同 理心是諮商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並且相關研究也支持同理心對諮商關係 有著正向的影響關係(廖本富,民89;Duan & Hill, 1996)。然而,Goldstein 與 Michaels(1985)在回顧同理心相關的理論及操作型定義時,發現同理心 的定義有多達十幾種,但卻顯得籠統不清,多是學者偏重某一部份的面向加 以定義,而難有全面性或跨領域的定義,因此,研究者認為需先就蒐集到的 文獻加以整理,統整出同理心的意義及內涵,以期定義出本研究所需的概念。

(一)同理心的歷史緣起

1873 年,德國藝術美學家 Robert Vischer 首創 Einfühlung 這個詞彙,其將 Einfühlung 視為一種透過人類感覺的投射,進而瞭解特殊美感作品的方法,彷彿 自己能將自己置入對方之中,產生一種心理層面的美感體驗(Clark, 2007)。1897 年,德國心理學家Theodor Lipps 便開始討論 Einfühlung 的意義與功能,認為 Einfühlung 是一種「知」的工具、一種接收與欣賞藝術作品的工具。其意指一個 人針對某一客體,藉由詳細描繪內在投射與模仿的歷程,在彼此間產生一種認

同,進而能夠感受到、知覺到對方,產生全然的了解與欣賞。Theodor Lipps 於 1926 年擴展同理心的定義與位置,將客體的對象從藝術品延伸到「人」,試圖建 立一套理論,以說明Einfühlung 具有瞭解他人的人際功能,以及在人際關係中有 著某種的互動歷程。由於Theodor Lipps 的拓展,也指出了「一個人能否在關係 中經驗到對方,或將自己置於對方世界,以及產生全然的了解與欣賞」此一經驗 現象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這也開啟了後來心理學家針對同理心的研究方向,更著 重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知覺、互動歷程及內在感受的歷程變化(Clark, 2007;

Goldstein & Michaels, 1985)。

隨著學者對同理心概念的興趣日漸增加,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Titchener 於 1909 年首度將德文字 Einfühlung 翻譯成英文 empathy,並借用希臘字 empatheia 的意義,來意指同理心是「進入或陪伴一個人的內在痛苦及喜悅,或與之同在的 方式」(Clark, 2007)。其原始字面意義可直譯為「感受進去」(feeling into),意 味著一個人從內心模仿他人的感受,或找到如何進入別人經驗的方法(易之新 譯,民89;閻紀宇譯,民 96)。此過程不只著重於內心世界的感受,也包含著身 體方面的共鳴,曾如Theodor Lipps 曾說過「當我看到一個馬戲團演員在高空走 鋼索,我會覺得我就在他的身體裡面。」用以說明,同理心讓我們猶如藉由自己 的身體,體驗他人的情緒,並且用身體確實參與這個過程,再用口語文字的表達 或非口語狀態的同步,加以表現出人際互動中的「共鳴與知覺」的同步現象。換 言之,同理心雖然重視「體會他人感受、知曉他人感受、適切地回應他人感受」

等三要素。然而,在「我注意到你、我與你感同身受、我用行動與你同在」的歷 程中,同時強調「身體」與「內心」的共鳴,而非只偏重內在世界的體驗,忽略 身體的「直覺反應」。由此,可看見要符合同理心的狀態,個體是需要具備很多 能力,並在各部分與對方達到某種共鳴,才有辦法,真正地感同身受。

然而,從歷史的脈絡來看之外,到底同理心是怎麼發生的?其是一種與生俱 來就有的能力嗎?其是否也有所謂發展上的關鍵期呢?接下來,研究者就蒐集到 的文獻,加以說明,同理心的起源與發生機制,以及同理心的發展過程。

(二)同理心的起源與發生機制

當嬰兒室裡,一個嬰兒開始大聲哭泣時,緊接著,其他嬰兒也跟著哭泣,這 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嗎?這個問題在同理心的研究中,一直備受討論與質疑。發 展心理學家Hoffman 與 Sagi(1976)以嬰兒為對象進行了一個實驗研究,讓出 生不滿36 小時的嬰兒聽三種不同的聲音,而實驗結果只有當嬰兒聽到其他真正 嬰兒哭聲時,才會出現面部扭曲及跟著哭泣的行為,這個結果讓Hoffman 相信新 生嬰兒具有辨別及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他也認為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是利他 行為的發展基礎(趙梅如、鍾思嘉,民93;趙梅如,民 95;Goldstein & Michaels, 1985)。然有學者卻認為同理的過程,除情緒上的感受外,尚須在認知發展達到 人我分化的能力才能成立(Carla, Susan, & Ellen, 2005;Eisenberg & Strayer, 1987)。換言之,需具備區分自我與他人的分際,並瞭解情緒之來源為他人而非 自身時,才能稱之為同理。故學者認為,上文所提及的新生兒反應性哭泣,那只 是一種同理的前身,屬於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傾向,而不是同理,因為無論 是助人者與當事人之間的同理,或發展心理學家及社會心理學家所認定的人與人 之間的同理,都需蘊含三種基本要素:情感性同理心、認知性同理心、表達性同 理心,才算是同理心的內涵(Clark, 2007;Duan & Hill, 1996)。

不過,雖然新生兒的反應性哭泣不算是同理心,但諸多學者仍認為同理心是 人類與生俱有的一種能力。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個體感 受他人能力,並做出模仿動作的行為,是與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有關,並經 由自閉症孩童缺乏鏡像感受能力及同理心的現象,推測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系統 可能是促發同理心機制運作的生物基礎。此外,亦有學者指出,同理的發生機制,

其可能的解釋原因,可為古典的動作模仿理論、鏡像神經元系統、杏仁核及相關 的神經迴路、心智理論(黃榮棋譯,民 95;潘怡如、李明濱,民 93;潘震澤 譯,民 95)。因此,就生物的基礎而言,鏡像神經元的發現,實足以證實同理心 有其生物基礎。

然而,隨著現在社會的變遷,不難發現,當前社會中,有許多人在行事風格 上多為我行我素之性格,而未考慮他人之立場及感受,甚至製造族群間的衝突。

此也令研究者不禁思索著,如果每個人都與生俱有同理心的能力,那為何有些人 隨著年紀的增長,卻漸漸消失或表現不出來呢?慶幸的是,諸多學者認為同理心 是可被培養與發展的,其隨著年紀的增長與社會互動的刺激而發展,惟發展過程 中,需兼顧下列要素才能有較佳的品質:個體的生理因素、個體的人我分化能力、

認知能力與語言發展、正向社會互動經驗、親子關係的品質、同儕關係的品質

(Carla, Susan, & Ellen, 2005;Zhou et al., 2002)。換言之,某部分環節的發展 過程不佳,自然也會影響個體在人際互動中對他人情緒的感受能力,同時也會產 生令研究者感到疑惑的缺乏同理心現象了。

由上可知,同理心的發生機制可以用「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

等向度加以探討,其中,生理的部分意指鏡像神經元為同理心的基礎,心理的部 分意指同理心運作過程中的內在心理機轉,社會的部分意指個體的內在運作模 式、心智理論以及人際互動關係所締造的影響。惟此三方面向度兼具,才有可能 促成同理心的發生機制較為完善。然而,從測量的角度來看,目前尚無明確的測 量工具是兼顧此三向度,而多由單向度的探討,以彰顯各向度與同理心的關連。

(三)同理心的發展過程

前文提及,同理心是可被培養與發展的,其隨著年紀的增長與社會互動的刺 激而發展。Carla、Susan 與 Ellen(2005)指出同理心的發展過程,認為人天生 俱有同理的潛能,約至十八個月大左右,因開始發展自我意識、記憶、複雜的情 緒、且能開始調節自我的情緒,因而具有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此時,正向社會 互動經驗有助於同理心的培養。至三到四歲,個體能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緒、能 覺察自己的情緒、連結自己情緒與內心需求間的關連、並能欣賞他人的情緒,卻 無法回應他人的情緒。換言之,此時的發展已從感受他人情緒到能理解他人情

緒,只是尚無法進行溝通表達。因此,此時若能透過親子間或同儕間的探問、互 動、語言交流、圖像故事教學、情緒體驗式活動皆有助於同理心的培養。至五到 六歲,個體開始意識到行為與情緒之間的關連,也能關心朋友的感受,並有深度 的瞭解。且能開始表達友善、責任與尊重。而此時的同儕關係乃建立在自我信任 與溝通互動的能力上。換言之,同理心的表達與成熟度,乃奠基於兩個部分,一 個是個體本身對自己的覺察與信任,另一個是個體與他人的互動經驗與能力。研 究指出,此時若能協助孩童建立情緒字彙詞庫,是有助於他們回應與自我表露時 的流暢度。研究者也認同傾聽、表達、關懷、自我揭露是同理心的要素。而研究 亦指出此階段為同理心發展的敏感期。

由上述研究,似乎說明了個體發展約至五至六歲時,即可達到同理心的三個 內涵程度:情感性、認知性、表達性。換言之,若能掌握五至六歲時的敏感期,

理應個體在同理心表現上皆會有較佳的發展,然而,現實社會中之所以仍有極大 的差異,研究者個人認為,除了錯失敏感期的教養之外,或許也跟個體認知發展 程度差異有關,畢竟同理心是需要個體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才得以發展成熟的,

惟五至六歲時的認知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故此時是否為同理心發展的敏感期,尚

惟五至六歲時的認知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故此時是否為同理心發展的敏感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