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遂提出以下建議,以作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相 關研究之參考:

一、對實務工作者與同理心培育工作的建議

(一)對助人工作者的建議

根據第一組與第二組典型相關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在情感性同理心中,光 只有身心憂急是不足以發揮同理專業的,反而使得助人工作者與一般人相似,而 難有專業助人者的表現。若助人工作者能同時兼具「同情關懷」與「觀點取替」

的能力,且不會過度「身心憂急」時,除了在同理心上能有較適切的表現外,也 較因應衝突與負向情緒,發展適切的個體化。換言之,促進同理表現的過程中,

除了情感上的共鳴、認知上的理解、關係上的抽離與不過度身心憂急之外,助人 工作者的個體化狀態也是會影響著助人者在關係建立及同理表現的專業性。

因此,研究者建議助人工作者可持續地發展個體化,同時增進促進高度同理 表現的相關能力(「感同身受的共鳴能力」、「不被負向情緒綑綁的能力」、「能在 關係中轉換的位移能力」及「保有客觀性評估的後設能力」等四部分),以提昇 專業發展、延續專業生涯。

(二)對同理心培育機構的建議

從實務工作中發現,目前關於同理心的培育工作多落於表達性同理心的訓 練,較少去說明同理心的相關理論知識,或針對情感性同理心或認知性同理心進

行訓練與培育。長期下來,的確可以發現助人工作者易把同理心誤以為是情感反 映與簡述語意的綜合,或把案主話語進行重述的反應,而無法掌握同理心精髓。

然而,從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中可知,較傾向碰觸情感的安全依附與焦慮矛 盾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情感性同理心向度上有較佳之表現,而較不傾向碰觸 情感的逃避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則在情感性同理心向度上無較佳之表現。換言 之,情感方面的碰觸與不閃躲,是有助於情感性方面的同理心表現,而助人工作 者在情感方面的覺察與整理是有助於同理心的發展。

此外,從典型相關分析的結果中也看見,若只有身心憂急傾向之助人工作者 是缺乏人我分化的能力的,同時也不一定在同理心有較佳的表現,但若具備人我 分化與衝突獨立,或觀點取替與同情關懷的能力時,彷彿有機會減少過度身心憂 急的影響,發揮同理專業。

因此,研究者認為,關於同理能力的培育上,除了強調表達性同理心的訓練 之外,建議可以增進助人工作者在情感方面的共鳴能力、認知上的理解能力、關 係上的抽離能力,以及不過度身心憂急的自覺能力,做為未來同理心培育機構的 訓練參考方向,以提昇助人工作者的同理專業知能。

此外,根據第四章的討論,建議同理心培育機構在訓練的過程中,一方面可 以肯定助人工作者之助人熱忱,持續地鼓勵助人工作者發展同理所需的專業能 力,另一方面,可在助人工作者有一定經驗之時,經常性地提醒其擔任志工的初 衷,以維繫助人熱忱與敏感度,進而在助人工作中,同時兼顧助人熱忱及諮商專 業,而不顯得匠氣或缺乏真誠關懷的表現。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對研究對象的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義務張老師,在諮商輔導領域裡,多被歸類為半專業人 員,雖然本研究對象中不乏有專業諮商人員(具有證照的專業心理師或具有應考 資格的準心理師),以豐富資料來源的多元性,然而,從研究討論中可知督導的 滋養對於一位助人工作者的專業提升及依附風格的穩定度,有著一定的助力,而 較能接受定期督導的諮商人員多為具有證照之資深心理師或準心理師。因此,研 究者建議可將研究對象縮小為諮商心理師、準心理師、或實習中的研究生,以檢 視相似專業背景訓練下的助人工作者在成人依附風格、個體化與同理心的相關,

甚或有機會看見相似背景下,訓練因素的可能影響性,以及專業與半專業人員在 此三向度的相似及差異性,以提供不同領域之助人工作者更具體的建議,而不因 研究對象的多元招募,反失去了領域獨特性的影響。

(二)對研究變項的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衝突獨立」、「人我 分化」有顯著差異,而同理心與個體化的典型相關分析結果也顯示,同理心與「人 我分化」、「衝突獨立」有關,換言之,成人依附風格、個體化、同理心三者之 間的關連,似乎都與個體化的「衝突獨立」、「人我分化」有關,然而,此兩概 念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是值得相關研究繼續探討的。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同成人依附風格之助人工作者在「情緒獨立」部分達 顯著差異,若從個體化的定義來看,「衝突獨立」與「情緒獨立」都隸屬於「情 緒」方面的獨立現象,是否也可以說,依附與情緒方面的獨立有顯著相關呢?建 議日後研究可以繼續著墨依附與情緒或獨立方面的相關探討。

(三)對研究工具的建議

1.就「個體化量表」而言,研究者提出四點建議。第一,由於本量表主要仍

針對處於第二次分離個體化的大學生進行施測,而未拓展到其他非大學生族群,

但因個體化是終其一生的歷程,故針對不同年齡層個體發展專屬的個體化量表,

實有其必要。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成人或助人工作者發展符合其特性的個 體化量表。第二,因本量表「一般獨立」向度的原始題幹有可能測出「情感疏離」

而不一定能反映出原理論「基於情感連結下的獨立性」或符合華人文化重視群 體、孝道及情感依賴的「獨立」觀點,故建議未來可發展本土化的理論、量表,

並針對原量表中的不明確構念加以澄清與重新命題,以在「功能獨立」、「態度獨 立」、「情緒獨立」等「一般獨立」方面發展出契合華人價值觀的題幹。第三,因 原量表將分開測量對父母的感受加以合併,並將時態拘限於現在,然而,本研究 受試者的回應也讓研究者反思如此合併之下所造成的測量偏誤,故建議將量表重 新拆開為二,分開測量對父及母的個體化程度,並在時態上,由「目前」調整成

「從過去到現在」與父(母)親的互動中,經驗或印象「最深刻且直接」的感受,

或許有機會修正量表時態上的不一致偏誤。第四,本量表評估個體化乃以五向度 綜合評量所得,然而,若從理論來看,個體化肇始於分離議題,但又在分離之後,

發展出個體化,這似乎指出分離與個體化有時間序列的差異。加上,研究者認為 分離與個體化的對象、時機、本質並不相同,「分離」主要是針對父與母的一種 互動感受,多發生人生歷程裡需要離家的階段或無法與父母產生心理分離的關係 中,而「個體化」係針對個體本身的自我認同狀態,無論個體是否離家或處於意 圖分離的狀態裡,終其一生都會經歷著個體化的自我工作,故建議可將量表依分 離與個體化兩向度重新編製,一是與父母較有關連的「分離」量表,並分開測量 與父及母的態度,且定位互動的時態,或許可以測得個體在分離部分的整體發展 狀態,另一部份是與自我認同與獨立有關的「個體化」量表,並考量「情緒層面 獨立、信念自主、人我分化」三方面,或許也能測得終其一生發展的獨立現象。

第五、從文化取向與理論編制的時空背景來看,本研究所引用的個體化量表,乃 十年前編制修訂之量表,其理論取向為西方學者之觀點,而非立基於華人文化下 所發展出來的個體化理論意涵,故不一定適用於本土的助人工作者。此外,華文

文化是一個十分重視關係我社會的文化系統,其與強調自我獨立性的西方文化有 著很大的差異,故將西方取向的量表引用於本土文化中必有其限制,值得日後相 關研究多加評估,也建議未來研究可以發展與編製符合華文文化的個體化理論及 量表。關於本量表的使用,建議使用於大學生而不建議使用於成人,此外,若需 考量文化因素或意圖測出具有分離及連結關係的個體化意涵時,則建議使用其他 個體化量表取代之,而不建議繼續沿用此量表。

2.就「同理心量表」而言,目前國內外的同理心測量工具裡,多只能針對情 感性同理心、表達性同理心、觀點取替故事性同理心進行測量,尚未能針對同理 心的全貌進行整體性的評量,更別說是適用諮商領域的同理心。因本研究所使用 的同理心量表,主要是社會心理學家Davis 針對一般人在同理方面的人際反應用 以推測可能的同理狀態,雖盡可能符合理論構念,但終究不「等同」於同理心,

以及諮商領域中的同理心,故建議日後相關研究可先還原諮商領域的同理心定義 與理論全貌,並取得相關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的認同與共識後,發展諮商領域的同 理心概念與內涵,進而建構出適切且全面性的同理心量表,以凸顯諮商領域同理 心在「諮商雙方的互動循環歷程」、「諮商員同理表達的內在歷程」及「同理心的 展現歷程(情感共鳴、觀點理解、表達溝通)」等諮商方面的專業獨特性。

(四)對研究方法的建議

1.在探討同理心與個體化之相關時,宜加入「依附風格」加以綜合比較

1.在探討同理心與個體化之相關時,宜加入「依附風格」加以綜合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