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人依附風格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成人依附風格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本節主要探討成人依附風格的內涵與理論基礎。本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 份為依附的意義與內涵;第二部份為成人依附風格的意義與內涵;第三部分為成 人依附風格的測量方式。茲分述如下:

一、依附的意義與內涵

焦慮不安的哭喊,喚醒了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關愛,在亦步亦趨的回應裡,

新生兒安撫了自己因分離或生心理匱乏所引發的不安,並在安全親密的感受下,

開始成長、開始學習探索社會、開始與主要照顧者及生活重要他人營造出一種情 感上的聯繫,然後安然地生存在這世上。這樣從出生以來,為了生存,而與主要 照顧者形成某種強烈情感連結的現象,無論是生物界或人類的新生兒,舉凡皆 是,且研究指出,這樣與主要照顧者間的強烈情感連結品質會對未來的人際關係 及生活適應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因而,也開啟許多關於這現象的研究。

1969 年,Bowlby 根據心理分析論、生態理論(ethological theory)的適應觀 點,以及臨床上長期觀察與母親分離之兒童的行為後,提出「依附」(attachment)

一詞,用以指稱個體在生命中與某個特定對象所形成的某種強烈情感連結

(Shaffer, 2005),此時,個體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一種互惠、持久、富有情緒,

並能滿足生理與心理匱乏需求的連結關係稱為依附關係,個體透過彼此的情感交 流與想要相互靠近的衝動,以獲得所需的安全感與保持親密關係的行為稱為依附 行為。在依附關係下,個體會透過依附行為來尋求依附對象的照顧與保護,以維 繫生存的需求、安撫心中的不安,長期下來,個體會在心中形成對自己及依附對 象的認知基模,並以此發展出人際所需的因應技巧,進而形成穩固一致的互動模 式與風格,影響著日後的人際關係與情感連結。儘管依附對象消失,個體對依附 對象的情感仍會存在(陳金定,民92;Shaffer, 2005)。

Bowlby 與相關學者認為依附主要發生於新生兒在感到內在的不舒服或知覺 到危險時,藉由向主要照顧者表達求救訊息的依附行為慢慢建構而成的。新生兒 在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的互動過程中,一方面會將互動經驗逐漸內化,並 形成一套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內在表徵系統,用以影響與依附有關的知覺 評估、情緒感受及行為表現,進而作為主導親子互動的指標系統,此稱為內在運 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另一方面,在內在運作模式漸趨穩定的狀態下,

個體也會在關係互動中持續地觀看著自己,並反思著「我是誰」、「我是否會被他 人接納」、「我是否值得被愛」等問題,進而形塑日後生命裡對自我的形象與人際 互動的能力(張倫琪,民94)。此與他人互動的能力便會成為一種關係互動的風 格或類型,Ainsworth(1978)便根據 Bowlby 的理論,設計了「陌生情境測試」

的實驗,觀察12-18 個月大的新生兒,在實驗室裡面對母親在身旁與暫時離去,

以及陌生人出現的反應及行為表現,並將此種互動行為歸類為三種依附風格,分 別為「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及「逃避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用以建構出新生兒在與主要 照顧者互動中的一種人際關係的反應傾向,其中,焦慮矛盾依附與逃避依附在歸 類上皆屬於不安全依附風格。然而,這樣的分類方式在Ainsworth 的初探下,也 開啟了依附理論中關於依附風格的相關研究,大體上,不同學者的分類與內涵,

也近於相同,可見個體在與重要他人互動時的反應傾向有其穩固性及一致性。

接下來就針對內在運作模式與依附風格的意義與內涵加以說明,再歸結依附 的特性。

(一)內在運作模式

內在運作模式,本質上奠基於人際互動經驗,並具有認知與情感的成分,可 會協助個體在接受外在刺激時,形成對外界的預期,進而產生行為上的反應、情 感上的表達,同時也會對自己及他人形成更穩定、不易變動的看法及預期,亦會 對未來人際事件的詮釋上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換言之,此套內在運作模式具有 穩定性與獨特性,可延展到成人階段,依舊堅定不已,同時也是一套存在於每個 人心中用以知覺社會與訊息處理的建構法則(王亞民,民94;陳金定,民 92;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民96;Trusty, Ng, & Watts, 2005)。

內在運作模式包含四個心理內涵,分別為「自我表徵」(個體對自己的看法)、

「他人表徵」(個體對他人的看法)、「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表徵」,以及「情緒處理 策略」。其中自我表徵與他人表徵為相互影響的一體兩面,若自我表徵的內涵充 滿了自貶的負面訊息,則他人表徵的內涵也會被負面訊息所瀰漫,同理,若個體 或助人者的內在心理表徵充滿了安全的正面訊息,那麼他也能傳達正面訊息給他 人或案主,或有能力進行適切的自我揭露與表達合宜的同理反應。而自我表徵與 他人表徵的互動歷程也會影響著依附雙方對於關係品質的認定,以及自我面對不 愉快情緒時的處理策略選擇(陳金定,民92)。由上可知,個體在成人關係中所 知、所感、所為的內在運作模式,是影響著個體在人際互動中的自我概念、人際 策略、情緒調適能力,以及安全信任感的培養。

此外,Bowlby(1973)更進一步將內在運作模式分為個體對自我的內在運 作模式,以及個體對他人的內在運作模式,其內涵如下:

1.個體對他人的內在運作模式:

個體在與主要照顧者互動過程中,主要照顧者的回應方式及非口語訊息,會 使得個體開始預期主要照顧者對於自己所發出的訊息有所反應、是否會提供支持 與保護,這樣的過程就會形成個體對於主要照顧者的意象。

2.個體對自我的內在運作模式:

個體在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過程中,會預期自己是否能被主要照顧者所所接 受或有回應,而這些被接受或不被接受的經驗,也會影響著個體對自己的看法及 意象,一旦此內在運作模式形成,個體便會以此模式看待外在世界、重要他人與 自己本身,並影響著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

不難發現,個體在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過程中,照顧者對於個體需求的敏感 度、所傳達的反應,以及個體本身的預期,都會促使個體漸漸發展出一種穩固的 認知基模去理解世界及經營關係,彷彿也會對日後在人際關係中的涉入程度有著 一定的影響。然而,過程裡,不僅有認知的影響,尚有情緒經驗的深植也是穩固 內在運作模式或人際因應策略的一個重要變項。Collins 與 Read(1990)闡述依 附的內在運作模式時,進一步提及,當個體遇到和依附有關的事件時,會從記憶 中提取過去的依附經驗,而和當時情緒反應產生交互作用,最後反應在對目前社 會的互動行為上。換言之,在特定情況下,依附內在運作模式的形成是個人以認 知性方式提取過去依附經驗的記憶,並針對目前情境加以詮釋,而將所產生的情 緒反應和認知詮釋進行交互作用而表現出的依附行為,進而形成內在運作模式。

其中,情緒經驗是內在運作模式的認知歷程到依附行為表現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 中介變項(張倫琪,民94;蘇逸珊,民 91)。

研究者認為個體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所形成的依附經驗,會促使個體在進 入一段新的人際關係時,以個人獨特的記憶、信念與期待等認知方式,以及特有 的情緒反應、漸成形的人際因應模式來回應著自己及他人,進而影響著自己與他 人的互動方式。倘若諮商關係可視為一段新的人際關係,那麼助人者在與案主進 入一段新的諮商關係時,亦會帶著自身過往的依附經驗、認知、情緒及行為,在 互動中展現出來,影響著諮商關係的發展與涉入程度,同時也會影響著助人者對 於案主的情緒感受能力、認知理解能力及同理表達能力。換言之,不同依附風格 的助人工作者在建立關係與同理感受的程度上可能是有差異的,然而,兩者間的 關連又是如何呢?此亦為本研究意圖探討的焦點之一。

(二)依附風格

Ainsworth(1978)根據 Bowlby 的依附理論,提出三種人際依附風格,分別 為「安全依附」、「焦慮矛盾依附」及「逃避依附」,並認為不同的依附類型會發 展出不同的人際與親密關係。安全依附的人傾向發展穩定與支持的關係,能在親 密關係中表現出較多的信任、互賴、承諾和滿意;逃避依附的人傾向發展保持距 離的情感關係,不易與人建立關係,或維繫穩固及長久的情感,相對來講,呈現 出來的信任、互賴、承諾和滿意也較低;焦慮矛盾依附的人,對其伴侶容易呈現 矛盾的互動關係,一方面很希望發展穩定與支持的關係,但由於對穩定關係缺乏 安全感,所以常在關係建立的過程中,一下子投入太多,但又感到徬徨、擔心,

而對於是否要繼續或怎麼維繫這關係感到左右為難,相對來講,也不容易發展出 信任、互賴、承諾和滿意的親密關係(王慶福,民89)。

從關係的角度來看,安全依附者對自己及他人都存有正向的看法,對情感的 親密和相互依賴較感到自在,對於關係不會過度焦慮或刻意避免或想要逃離,反 而勇於涉入,且在焦慮情境裡,能給予對方適當的支持,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衝突 解決策略,對於生活重大事件的轉變也較能正確知覺、坦承以對、自我反思。逃

從關係的角度來看,安全依附者對自己及他人都存有正向的看法,對情感的 親密和相互依賴較感到自在,對於關係不會過度焦慮或刻意避免或想要逃離,反 而勇於涉入,且在焦慮情境裡,能給予對方適當的支持,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衝突 解決策略,對於生活重大事件的轉變也較能正確知覺、坦承以對、自我反思。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