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健康信念模式與其應用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最早在 1958 年由 Hochbaum 提 出,經 Rosenstock 及 Becker 等人的研究及修正確立了模式所包含的變 向及架構(Rosenstock,1974)。其主要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 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並應用價值期待理論為根基,以動機及認知的 因素來預測及說明與健康有關的行為。這套模式主要以價值期待理論 (Value Expectancy Theory)為基礎,用動機及認知因素來預測、說明與 健康有關行為。國內外許多研究驗證這個模式不僅能有效的預測預防 性健康行為,也提供相關健康行為改變、維持與介入之依據(Glans, Lewis, & Rimer, 1997)。然傳統的健康信念模式對於預測簡單行為很有 成 效 , 但 對 於 複 雜 行 為 的 預 測 則 在 導 入 以 社 會 認 知 理 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後,更能提升健康信 念模式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Rosenstock etal,1998)。在臺灣,健康信念 模式已普遍應用於衛生教育、疾病預防行為等研究中,此模式也在歷 年的研究中不斷被驗證與討論。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基本概念如下:

一、自覺罹患性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其尺度取決於

個人對健康和疾病的主觀,即自己覺得罹患某疾病機會的高低。若某 些疾病的發生率比較高,則個人的自覺罹患性會比較高。因此本研究 希望能了解學童的基本變項及口腔保健的行動線索能否提昇學童的健 康信念,進而讓學童減少齲齒的發生。

二、自覺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罹患某疾病其後果的嚴重性,可能是醫 療問題、殘障、身心功能減低、死亡、病痛等,也可能是因病造成無 法工作、家庭生活、社會關係方面的負擔等。即覺得自己罹患某種疾 病可能帶來之後果嚴重性是高還是低。此自覺嚴重性常因人而異,學 童因仍處於學習階段,在學校皆以課業為重,因此,學童可能會忽略 口腔健康、進而使之影響到其進食、發音、人際關係,而本研究希望 能了解學童若罹患齲齒後,是否會感覺齲齒很嚴重,進而願意進行口 腔保健行為。

三、自覺行動利益性 (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

指個人主觀的評估採取預防疾病的行動能夠得到的好處。可能是 減低疾病的罹患機率,或是減低罹患疾病後果的嚴重性。而個人深刻 意識到改變行為後的利益是遠大於改變前的損害才會去執行。若學童 能了解牙齒健康對學童本身有非常大的好處,那學童就能依據自己的 健康信念進行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

四、自覺行動障礙性 (perceived barriers of taking action)

指個人主觀的評估採取預防疾病的行為,其過程可能遇到的阻礙。

其阻礙可能包括花費太高、過程辛苦、有副作用或是不方便等;也就 是個人在採取保健行為的過程中所會遇到的障礙。而學童在進行口腔

保健行為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影響學童健康信念的因素,導致學童不 願意執行口腔保健行為,而使齲齒情況更形嚴重。

五、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

指能促使採取行動發生的策略或情境,也就是指自覺身體狀況、

親友的忠告、大眾傳播媒體的訊息、醫師的建議與提醒等。學童可能 會因一些內在及外在的線索,而發覺自己口腔保健的重要,因而自己 願意執行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進而提昇自己的健康信念。

六、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指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夠達成某行為的信心或是自覺把握程度。

Bandura 認為一個人在採取某一行動前,對此行動的達成可能感,或對 想做事情把握程度的有效預期度,就是所謂的自我效能(Bandura,1977)。

即對自己的能力可以做正確的判斷,相信自己可以達成某項結果。本 研究想了解學童能否覺得自己有信心達成消除齲齒不健康的現象,而 積極的進行正確口腔保健行為。

七、其他變項

不同的背景因素都可能影響個人的自覺,這些背景因素可能包括 社會人口學變項、環境變項、個人變項等,而這些變項被認為會影響 個人的健康信念,也會間接影響行為本身,學童在此方面也是受到這 些變項的影響。

國內以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基本概念進行之研究中,李美慧(1995) 對某國中學生之吸菸行為的影響上,吸菸組學生較無吸菸組學生有較 高的自覺障礙性,較低的自覺罹患率、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李 思招(2000)在護理學生規律運重行為的研究發現,學生規律運動與知覺

運動利益成正相關,與知覺運動障礙呈負相關,能有效預測之變項為 知覺運動障礙。楊翠琪 (2001)國中生肥胖學童體重控制行為研究中發 現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行動線索與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呈低至 中度正相關,自覺障礙性與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呈低至中度負相關。由 以上發現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支持其對於預測、解釋健康行為的適用性,

因此,健康信念模式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相關研究領域,如衛生教 育、疾病預防行為、體重控制行為、健康習慣等研究中。但是李守義、

周碧瑟、晏涵文(1989)之研究發現,健康信念模式在應用時的有其 限制。儘管如此,大多數的研究仍支持其對於預測、解釋健康行為的 適用性及執行健康行為的成效,而國內外相關研究及論文發表也為數 眾多,可見健康信念模式對於研究個人健康行為的改變或是發展衛生 教育介入策略等,是有其一定的效果。

但綜觀國內尚未有運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口腔 保健行為之研究。葉瀞云(2009)在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之研 究及王清雅(2009)臺北市大安區某國中學生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中皆藉由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口腔保健相關行為,但其研究對 象皆為國中學生;而莊博雯()國小肥胖學童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健康信 念自我效能之研究、吳益宏(2008)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運動參 與行為和健康信念影響之研究、劉曦萍(2008)教學活動介入對國小 學童的規律運動行為、健康信念及運動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等雖然運 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國小學生的健康行為,但尚未有運用健康信念 模式探討有關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的文獻。因此,綜合以上 之探討,本研究參考相關健康信念模式為依據的文獻,並參考王清雅

(2009)的研究架構,以社會人口學因素、口腔保健知識、口腔保健健康 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腔保健自我效能五部份,來探討影響國 小高年級學童採取口腔保健行為之因素,並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擬訂本 研究之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