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政友. 博士.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 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 The Application of Health Belief Model-A Study in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Among the 5th to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研 究 生:洪 羚 孆. 撰. 中 華 民 國 一百 年 一 月.

(2)

(3) 致(誌)謝 轉眼間研究所生涯即將劃下句點,在歷經兩年多的研究過程,經 由不斷的探討和摸索,從中增長了不少豐富的學識。回首過去這兩年 半,多虧了有家人及許多師長、朋友、同學的鼓勵與支持讓我得以順 利的完成論文。 因此,在完成論文的同時,首先要感謝指導老師陳政友教授,在 論文撰寫的過程中,給予諸多的指導,引領我在研究思考領域上能夠 更臻完備。此外,感謝二位口試委員黃松元教授以及胡益進教授在研 究方向鉅細靡遺的建議,給予我許多的專業的知識與寶貴的意見,使 我的研究能夠更詳實完整。 然而,這篇論文的孕育到完成,也要感謝二年同窗及大學好友在 學業及生活上的幫忙與鼓勵;感謝文湖國小的同事在研究過程中給予 我莫大的協助與支持;還有我的另一共同戰友婉倩,在彼此的激勵與 督促之下,能夠順利的完成各自的論文。 最後,要感謝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謝謝你們養育我、教育我; 還有其他親愛的家人,謝謝你們默默在背後支持我。一路走來,其中 的付出和辛苦點滴在心頭,是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過程。謹以此成果, 獻給所有關心以及愛護我的人。. 羚孆謹識 於臺灣師範大學. I.

(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 學生:洪羚孆. 指導教授:陳政友.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應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 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以比率機率集束抽 樣法進行抽樣,並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樣本394 人,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五年級、六年級人數各半,以男生居多,家庭社經地位則以高社 經地位為主,口腔保健知識屬於中上,而且口腔保健知識越佳者,其採取口 腔保健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二、研究對象自覺齲齒威脅性是屬於中上程度,而且覺得齲齒對於自己來說是嚴 重的,但不確定自己齲齒的罹患性。研究對象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可能性是中 上程度,得分為正,顯示研究對象認為採取口腔保健行為之「利益」大於「障 礙」,而且同意採取口腔保健行為是有利的、但不確定障礙是否會阻礙自己 採取口腔保健行為。整體而言,研究對象中自覺口腔保健行為障礙性越低者, 其採取口腔保健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三、研究對象之外部線索訊息以「我的家人曾經提醒我要採取口腔保健行為」、 「我曾經在學校上過口腔保健的相關課程」最多、內部線索訊息以「我曾經 因為蛀牙而去看牙醫師」最多。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行動線索越多,自覺齲齒 威脅性也越高,且內、外部線索越多者,自覺齲齒罹患性越高;外部線索越 多者,自覺齲齒嚴重性越高。研究對象外部線索越多,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可 能性也越高,且外部線索越多者,自覺口腔保健利益性越高;內部線索越多 者,自覺口腔保健障礙性越高。 四、研究對象對於採取口腔保健行為約有50%-75%的把握度,且在無人提醒的情 況下、在學校沒有地方放潔牙工具的情況下自己會刷牙,而且每週會在學校 使用含氟漱口水;但在家中、學校吃過飯後、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使用牙線 的把握程度較低。研究亦發現口腔保健自我效能越高者,越傾向採取口腔保 健行為。 五、研究對象採取口腔保健行為介於「有時如此」至「經常如此」之間,其中以 「我在睡前會刷牙」、「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刷牙」及「我每週都會使用含氟 漱口水」最多;而以「我會定期接受口腔檢查」 、 「我在餐後3分鐘內會刷牙」、 「我每天都會使用牙線清潔牙齒」最低。從研究中顯示, 「自覺口腔保健障礙 性」、「口腔保健自我效能」二項是預測研究對象是否採取口腔保健行為最主 要的變項,且以「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對口腔保健行為之影響力最大。顯示 研究對象對於採取口腔保健行為的自我把握程度越高者、而對於自己採取口 腔保健行為可能遭遇到的障礙越低者,採取口腔保健行為就越佳。 關鍵詞: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健康信念模式. II.

(5) The Application of Health Belief Model-A Study in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Among the 5th to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 Master’ sThesis By LING-YING Hu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pply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to the 5th to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t factors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Samples were gathered from the 5th to 6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by using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 method. Total valid samples were 394.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I. The survey targets include half of the 5th and another half covered by 6th grade students, a n dboy sa r ei nma j o r i t y .Mos tf a mi l i e s ’s oc i a l / e c onomic status are high degree, and the score of oral healthy knowledge is higher than average. The better oral healthy knowledge they has, the higher possibilities of adoption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II. The perceived caries threat of subjects is above average, and think caries is severe themselves. However they are not sure about if they suffer from caries. They score “ p os i t i v e ”ont hel i k e l i hoodofor a lhe a l t hbe ha v i o rc on s i de rt ha tt h e yg e tmor ebe ne f i t s than barriers from oral health behavior. Furthermore, they agree oral health behavior is beneficial, but not certain about if barrier hindering them from adopting oral health behavior. In general, the fewer barriers toward oral health behavior that subjects perceived, the higher possibility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will be. III. The subjects know much on the external cues on oral health behavior because family member's reminder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or lesson on oral health learned from school. Fori n t e r na lc u e s , t he yma i nl yc omef r om“ s e e i ngt h ede nt i s tf o rde n t a lc a r i e s . ”Sub j e c t s with higher perceived caries threat have more cues to action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Subjects with higher perceived dental caries have mor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es. Subjects with higher perceived caries severity and possibilities of perceived oral health behavior have more external cues. In addition, subjects with more external cues think the benefit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is high, to those with more internal cues think the barrier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is high. IV. Survey targets have 50-75% confidence in adopting oral health behavior. In a situation where no one remind and no provided tooth apparatus, subject targets still be able to brush teeth and use mouthwash with fluoride. Subjects seldom use dental floss after meals at home or in the school due to lack of time. Study indicates subjects with self-efficacy have better oral health behavior. V. Sub j e c t s ’a t t i t ud et owa r dt h ef r e qu e n c yofor a lh e a l t hb e ha v i orr a ng ef r om“ s o me t i me s ”t o “ o f t e ns o” ,doc l e a nt e e t hb e f or ebedtime and in the morning and use mouthwash with fluoride every week. However, they do not often take periodic oral check-up, brush teeth right after meals, use dental floss on a daily basis. The main predictive variable of oral health behavior are barrier of perceived oral health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on oral health behavior, the second variable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oral health behavior. Survey targets, who have high confidence in adopting oral health behavior, and low barrier hindering them from adopting oral health behavior, will have better oral health behavior. Keywords: oral health behavior among the 5th to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 belief model. III.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研究目的 .......................................................................4 研究問題 .......................................................................5 研究假設 .......................................................................5 名詞操作型定義...........................................................6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國小學童口腔衛生現況分析..................................... 11 口腔保健行為.............................................................15 影響口腔保健之相關因素.........................................19 健康信念模式與其應用.............................................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架構 .....................................................................31 研究對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步驟 .....................................................................39 資料處理與分析.........................................................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變項之分佈.........................................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口腔健康信念之分佈.................................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及 口腔保健行為之分佈 ................................................55 第四節 研究對象基本變項與口腔健康信念之關係.............62 第五節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行動線索與口腔健康信念之關係 .....................................................................................67 第六節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因素.........................69 第七節 綜合討論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IV.

(7)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 83 中文部份 .....................................................................................83 英文部份 .....................................................................................87. 附錄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考驗專家名單 ......................... 90 附錄二 專家效度考驗信函及評分說明 ....................... 91 附錄三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正式問卷) ............................................. 104. V.

(8) 表目次 表 2-1 世界各國 DMFT 之整理 .............................. 12 表 2-2. 2004 年 WHO 會員國 DMFT 整理........................ 12. 表 2-3. 1990-2000 年行政院衛生署全國口腔衛生調查 .......... 13. 表 2-4 臺灣地區 12 歲學童口腔狀況調查(1980-2007) .......... 15 表 3-1 研究母群體人數統計 ............................... 32 表 3-2 教育程度等級 ..................................... 34 表 3-3 職業等級 ......................................... 35 表 3-4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分類表 ........................... 35 表 3-5 問卷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 39 表 3-6 統計方法摘要表 ................................... 42 表 4-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之分佈...................... 45 表 4-2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知識之分佈........................ 47 表 4-3 研究對象自覺齲齒威脅性之分佈...................... 48 表 4-4 研究對象自覺齲齒罹患性之分佈...................... 49 表 4-5 研究對象自覺齲齒嚴重性之分佈...................... 50 表 4-6 研究對象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可能性之分佈 .............. 51 表 4-7 研究對象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利益性之分佈 .............. 52 表 4-8 研究對象自覺口腔保健行為障礙性之分佈 .............. 54 表 4-9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行動線索.......................... 56 表 4-10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外部行動線索..................... 57 表 4-11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內部行動線索..................... 58 表 4-12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自我效能之分佈 ................... 59. VI.

(9) 表 4-13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行為之分佈....................... 61 表 4-14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齲齒罹患性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 63 表 4-15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齲齒嚴重性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 63 表 4-16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齲齒威脅性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 .................................................... 64 表 4-17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口腔保健利益性之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 ................................................ 65 表 4-18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口腔保健行為障礙性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65 表 4-19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可能性之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 66 表 4-20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知識與口腔健康信念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 析 ...................................................... 66 表 4-21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行動線索與口腔健康信念之皮爾森積差相 關分析 .................................................. 69 表 4-2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口腔保健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 70 表 4-23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知識與口腔保健行為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 析 ...................................................... 70 表 4-24 研究對象口腔健康信念與口腔保健行為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 析 ...................................................... 71. VII.

(10) 表 4-25 研究對象口腔保健行動線索與口腔保健行為之皮爾森積差相 關分析 .................................................. 71 表 4-26 研究對象自我效能與口腔保健行為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72 表 4-27 影響口腔保健行為之自變項共線性診斷表 ............. 73 表 4-28 影響口腔保健行為之複廻歸分析..................... 74. VIII.

(11) 圖目錄.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31. IX.

(12)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並 依據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口腔保健行為與其相關因素之間的關係。本 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 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操作型定義及第六節研 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關,牙齒健康與否,影響到營養的吸收,甚 至反映出全身的健康狀況,影響學童的身體發育甚鉅(許玲欣、陳佑榕, 2008)。口腔衛生問題目前日漸的被重視,其中的齲齒除了干擾人們咀 嚼功能和食物的攝取而影響全身健康,齲齒還會產生疼痛和不適而影 響人們的情緒與社會健康。齲齒,尤其是前牙齲齒,還能通過損害外 觀而影響人們的自尊(張進順,2008)。另外,齲齒亦是常見的孩童慢性 疾病,學童遇到的口腔健康問題為社會和健康的重要議題,如慢性疼 痛、吃飯和說話的問題、無法專心上課、與社會和家庭的互動減低、 自我認知與自我價值的減低。總而言之,口腔疾病常造成疼痛、難以 進食和說話、學習成績差、低自尊等,進而導致影響日常生活表現。 (Brown,Canham, & Cureton,2005)。學童如果因為牙齒的缺損而損及自 信心、心理成長,甚至人際關係的發展,其影響將會是整個未來遙遙 無期的一生(黃耀慧、姚振華,2009)。. 1.

(14) 齲齒之普遍性及嚴重性,影響工作中及家庭中的各種活動,並且 嚴重地降低了生活品質(張進順,2002)。而齲齒是臺灣地區國小學童普 遍面臨的健康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學童的齲齒率仍十分普遍。齲齒與 牙齦疾病已是學齡時期之兒童廣泛流行的疾病,例如在美國 NIDCR(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的統計,其 流行狀況是兒童氣喘的 5 倍,是乾草熱的 7 倍(引自黃耀慧、姚振華, 2006)。口腔疾病常常是造成學童缺課的主因之ㄧ(Brown,Canham, & Cureton, 2005),對學童而言,因為口腔疾病而影響學校上課亦是不可 忽略之無形因素。根據美國的統計,因為口腔疾病而影響學童無法上 學的時數,每年約高達五千萬小時(引自黃耀慧、姚振華,2006)。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4)之「學校口腔衛生工作指引」中提到,就 美國統計資料分析,有 95﹪以上的人曾經受到一種以上的口腔疾病困 擾,而其中佔第一位者即為齲齒。在臺灣由於生活日漸富裕,因此精 緻食物、含糖飲料如影隨行的充斥於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口腔保健觀 念與習慣並未隨著提升,所以從所探討的文獻中,可發現最近幾年來 國內國小學童的齲齒盛行率為 51-67%,因此,在臺灣國小學童主要的 口腔健康問題仍是齲齒。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 1988 年制定 2000 年 12 歲兒童平均 DMFT index 下降至 3 顆的 口腔衛生目標及 2010 年之世界各國 12 歲兒童平均 DMFT index 在 2.0 以下,但是由國民健康局公布的資料可以發現,2006 年臺灣 12 歲兒童 的 DMFT 為 2.58,距離公元 2010 年之世界各國 12 歲兒童平均 DMFT index 在 2.0 以下的標準,依舊有一段距離。雖然這幾年來因為政府極 力的推廣口腔衛生,學童齲齒的盛行率有顯著的下降,但是依舊未完. 2.

(15) 全達到 WHO 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要更努力並從小做好保健工作, 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才可能達到 WHO 所訂立的目摽、並且於 年齡漸增時仍擁有低齲齒率及良好的口腔健康。 齲齒的問題日益嚴重,影響學生牙齒健康及生活品質,如何落實 口腔保健行為正是當務之急。將口腔保健行為融合成為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就像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從小養成每天都要用含氟牙膏刷 牙的習慣,久而久之自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習慣的養成, 將較容易維持到成年,甚至終其一生(黃耀慧、姚振華,2006)。由一些 研究中,可知齲齒之防治之道必須藉由口腔衛生習慣的建立,包含牙 刷、牙線、氟化物、木糖醇的使用、定期檢查等多方面進行才能得到 最好的效果。及早開始養成正確有效的口腔保健行為是維護口腔健康 的不二法門。而國小學童時期是學習口腔保健行為之關鍵期,若能在 此時養成良好及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並且避免早期接觸致齲因子, 加強防齲措施,對兒童整體口腔健康,將有著顯著的正面效果。因此, 如何協助學童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讓學童有著一口健康的牙齒, 是身為衛生教育者的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為了降低國小學童齲齒的盛 行率,使其在求學過程中不因為齲齒的問題而影響學習的效果,除了 加強口腔衛生知識外,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影響學童口腔保健行為的相 關因素,且綜觀國內尚未有運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 口腔保健行為之研究,故本研究欲探討其相關因素,並以健康康信念 模式為其研究架構,以期未來學校能針對影響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因 素予以介入,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並持之以恆。 綜而言之,齲齒對於學童來說是一個高盛行率的口腔疾病,不僅. 3.

(16) 影響到學童身心的健康,也影響到學童的日常生活。因此,如何藉著 一些內外在的線索,讓學童能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達到 WHO 訂立的標準,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故此研究希望藉由調查影響兒 童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因素,未來能針對這些因素加以介入,讓兒童 能從小養成良好口腔保健行為,且於年齡漸增時仍擁有低齲齒率及良 好的口腔健康。.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 究變項包括基本變項(包括社會人口學及口腔保健相關知識)、口腔 健康信念〔包括自覺齲齒威脅性(含自覺齲齒罹患性及自覺齲齒嚴重 性)及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可能性(含自覺口腔保健利益性及自覺口腔 保健障礙性)〕、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含外部線索及內部線索)、口 腔保健自我效能。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了解研究對象基本變項、口腔健康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 腔保健自我效能及口腔保健行為之分佈情形。 二、探討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口腔健康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 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及口腔保健行為間彼此之關係。 三、探討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口腔健康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 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對口腔保健行為之預測力。 四、研究結果提供有關單位做為預防國小學童齲齒之參考。. 4.

(1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分佈情形為何? 二、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分佈情形為何? 三、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分佈情形為何? 四、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分佈情形為何? 五、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為分佈情形為何? 六、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與口腔健康信念間之關係為何? 七、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動線索與口腔健康信念間之關係為何? 八、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與口腔保健行為間之關係為何? 九、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與口腔保健行為間之關係為何? 十、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動線索與口腔保健行為間之關係為何? 十一、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自我效能與口腔保健行為間之關係為何? 十二、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口腔健康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及口 腔保健自我效能等因素是否能有效預測口腔保健行為,且何者是最 主要預測變項?.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欲驗證之假設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會因基本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 異。. 5.

(18) 二、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與口腔保健行動線索有顯著相關。 三、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為會因基本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 異。 四、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與口腔保健行為有顯著相關。 五、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動線索與口腔保健行為有顯著相關。 六、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自我效能與口腔保健行為有顯著相關。.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有關之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 指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臺北市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全體學 生。 二、基本變項 包括社會人口學及口腔保健知識相關變項。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指年級、性別、家庭社經地位。 1. 年級:分為國小五、六年級。 2. 性別:分為男與女。 3. 家庭社經地位: 本研究所指家庭社經地位,係以研究對象父親或母親中社經地位 較高者為代表。本研究所指家庭社經地位係參考 1957 年 Hollingshead 之二因子社會地位指數方法(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依據. 6.

(19) 林生傳 2005 年參照我國的社會實況修改而得,計算方法依照公式(四倍 的教育等級與七倍的職業等級之總和)合併計算出家庭社經地位的得分。 根據得分分為五級(51-55 分為第一級、41-50 分為第二級、30-40 分為 第三級、19-29 分為第四級、11-18 分為第五級)來表示;而本研究則再 將第一級和第二級(41-55 分)合併為高社經地位、第三級 30-40 分為 中社經地位、第四級和第五級(11-29 分)合併為低社經地位。 (二)口腔保健知識 指研究對象對一般口腔衛生相關知識了解的程度,包括:牙齒的 構造、發育及功能、常見口腔疾病的原因及對應措施、正確潔牙的相 關知識等。本研究以自編問卷測量,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口腔保 健知識越好;得分越低則反之。 三、口腔保健行為 口腔保健行為是指刷牙的行為、使用牙線的行為、使用漱口水的 行為、定期口腔檢查。本研究以自編問卷測量,得分越高,表示研究 對象口腔保健行為越佳;得分越低則反之。 四、口腔健康信念 是指自覺齲齒威脅性(含自覺齲齒罹患性及自覺齲齒嚴重性)及 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可能性(含自覺口腔保健利益性及自覺口腔保健障 礙性) 。 (一)自覺齲齒威脅性 指研究對象個人主觀評估是否受到齲齒之威脅。得分方式是將自 覺齲齒罹患性得分加上自覺齲齒嚴重性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感受到的 自覺齲齒威脅性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7.

(20) 1.自覺齲齒罹患性: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來探討個人主觀評估自己罹患齲齒的可能性, 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認為自己罹患齲齒的可能性越高;得分越低則 反之。 2.自覺齲齒嚴重性: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來探討個人主觀評估自己罹患齲齒之嚴重性, 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認為自己罹患齲齒的結果越嚴重;得分越低則 反之。 (二)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可能性 指研究對象主觀評估採取口腔保健行為行為的可能性,其分數是 將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利益性得分減去自覺口腔保健行為障礙性得分。 得分越高,表示越可能促使研究對象採取口腔保健行為;得分越低則 反之。 1.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利益性: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來探討個人主觀評估採取口腔保健行為可獲得 的利益程度。得分越高,表示認為自己採取口腔保健行為可得到的利 益程度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2.自覺口腔保健行為障礙性: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來探討個人主觀評估採取口腔保健行為可能遇 到的障礙。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認為自己採取口腔保健行為時遭遇 到的障礙程度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五、口腔保健行動線索 是指口腔保健之外部線索及內部線索。. 8.

(21) (一)外部線索 是指接受相關口腔保健課程學習經驗、接受口腔保健大眾傳播的 宣導、家人朋友的提醒、醫護人員的忠告。本研究以自編問卷測量, 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接受到的外部行動線索越多;得分越低則反 之。 (二)內部線索 研究對象齲齒的就醫經驗。本研究以自編問卷測量,得分越高, 表示研究對象接受到的內部行動線索越多;得分越低則反之。 六、口腔保健行為自我效能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來探討研究對象在不同情況下對自己採取口腔 保健行為的把握度。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認為自己採取口腔保健行 為的把握度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限制有下列四項: 一、本研究調查採自填式問卷方式調查,研究對象填答之認真程度與 真實性,可能會影響研究調查的結果。 二、本研究採問卷方式施測,屬於事後回憶,研究者可能會因回憶誤 差造成填答結果偏差。 三、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限於臺北市公、私立小學高年級學童,故研 究結果僅能推至母群體,無法推論至全國國小學童。 四、本研究所測得之相關變項資料,僅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 9.

(22)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包括第一節國小學童口腔衛生現況分析、第二 節口腔保健行為、第三節影響口腔保健之相關因素、第四節健康信念 模式與其應用。. 第一節. 國小學童口腔衛生現況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1988 年制定 2000 年 12 歲兒童平均 DMFT index 下降至 3 顆的口腔衛生目標及 2010 年之世界各國 12 歲兒童平均 DMFT index 在 2.0 以下,綜觀 1992 年至 2002 年世界各國 12 歲兒童之 DMFT Index,已接近或達到 WHO 要求在 2000 年 12 歲兒童平均 DMFT index 下降至 3 顆的口腔衛生目標,而新加坡、斯里蘭卡、澳洲、紐西 蘭、美國、英國、法國、丹麥、瑞典、挪威、冰島、比利時、芬蘭等 國家已達到公元 2010 年之世界各國 12 歲兒童平均 DMFT index 在 2.0 以下的口腔衛生目標(引自陳弘森,2007)。整理如表 2-1: 世界衛生組織於 2004 年統計所屬會員國 12 歲兒童恆齒齲蝕填補 指數(以下簡稱 DMFT),發現全球 12 歲兒童的 DMFT 指數平均值都已 達到 2000 年 WHO 所設定的口腔健康 DMFT 的標準。從統計中也發現 2004 年,全球 12 歲兒童的 DMFT 已下降至 1.61,而我國所屬的西太 平洋地區的 DMFT 亦下降至 1.48,已達到 WHO 所設定 2010 年口腔健 康 DMFT 的標準(表 2-2)。. 11.

(24) 表2-1. 世界各國DMFT之整理. 年代. 國家. DMFT. 1991. 北韓. 3.0. 1994. 西班牙. 2.3. 1995. 韓國. 3.1. 1996. 義大利. 2.1. 1998. 菲律賓. 4.6. 1999. 日本. 2.4. 2001. 全球平均. 1.7. 1992-2002. 新加坡、斯里蘭卡、澳洲、紐西蘭、 2.0以下 美國、英國、法國、丹麥、瑞典、挪 威、冰島、比利時、芬蘭. 1992-2002. 亞洲各國(除了韓國、菲律賓、北韓) 3.0以下. 資料來源:陳弘森,2007. 表2-2. 2004年 WHO會員國DMFT整理. WHO 會員. DMFT. AFRO非洲. 1.15. AMRO美洲. 2.76. EMRO中東. 1.58. EURO歐洲. 2.57. SEARO東北亞. 1.12. WPRO西太平洋. 1.48. Global全球. 1.61. 資料來源:WHO,2004. 12.

(25) 臺灣的學童普遍都有嚴重齲齒的問題。依據衛生署所進行的全國 口腔衛生調查,臺灣地區 12 歲兒童恆齒齲齒率 1990 年 DMFT 4.95, 盛行率 92%,治療率 12%;1995 年 DMFT 4.22,盛行率 85%,治療 率 28.7%;2000 年 DMFT 3.31,盛行率 66.5%,治療率 54.3%,表示 臺灣 12 歲兒童在 2000 年以前 DMFT、盛行率即有明顯下降且治療率 增加的趨勢;但和世界衛生組織所定 2000 年 12 歲兒童的恆齒齲齒率 指數下降至 3 顆的口腔衛生目標相較,仍需努力,和世界先進國家如 美國的 DMFT 1.4、日本 2.4 比較,則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教育部,2004). 表2-3. 1990-2000年行政院衛生署全國口腔衛生調查. 年代. DMFT. 盛行率. 治療率. 1990. 4.95. 92.0%. 12.0%. 1995. 4.22. 85.0%. 28.7%. 2000. 3.31. 66.5%. 54.3%.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4. 蕭裕源(1996)等所做的臺灣地區中小學學生齲齒情況之調查報告 中顯示,12 歲男童的齲齒盛行率與 DMFT index 為 89.5%及 4.48 顆, 女童為 93.7%及 5.42 顆。何耀廷(2003)對全臺灣小學學童作抽樣調查發 現,12 歲兒童的齲齒盛行率為 74.09%,DMFT index 為 2.98 顆。劉仁 義(2006)在高雄縣國中小學生齲齒狀況之城鄉差距研究中,指出 12 歲 學童之 DMFT index,市區為 2.30、鄉鎮為 2.67、山地為 4.59。以第一 大臼齒而言,盛行率在市區為 66.67%、在鄉鎮為 52.83%、在山地為 82.13%。陳弘森(2007)等在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發現, 12 歲兒童的乳牙齲齒率和恆牙齲齒率分別為 4.30%和 50.69%,deft 和. 13.

(26) DMFT index 分別為 0.16 和 2.58 顆。林妤珊(2007)針對臺灣國小學童口 腔健康狀況及治療需求的研究顯示,12 歲恆牙 DMFT index 及恆牙平 均齲齒率分別為 2.29 顆和 66.96%。世界衛生組織設定 2000 年的口腔 保健目標為:12 歲學童牙齒的 DMFT index 少於 3 顆,2010 年的目標 為 12 歲的學童口內的 DMFT index 少於 2 顆。從 1980-2007 臺灣地區 12 歲學童口腔狀況調查中發現,DMFT 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 2000 年的 口腔保健目標,但與 WHO 於 2010 年 12 歲學童口內的 DMFT index 少 於 2 顆的口腔保健目標相較之下,尚有需要努力之處。世界衛生組織 將齲齒程度分為五級的標準:極輕微齲齒(very low~mean DMFT 0.0-1.1)、輕微齲齒(low~mean DMFT 1.2-2.6)、中度齲齒(moderate ~mean DMFT 2.7-4.4)、嚴重齲齒(high~mean DMFT 4.5-6.5) 與極嚴重 齲齒(very high~mean DMFT>6.6),我國 12 歲學童恆齒齲蝕填補指數 在 2006 年前齲齒狀況卻都仍在中度齲齒的範圍中。但 2007 年後普遍 維持在輕微齲齒,可見臺灣地區在學童口腔狀況已逐年改善,但在口 腔保健工作方面未來仍須再努力。. 14.

(27) 表2-4. 臺灣地區12歲學童口腔狀況調查(1980-2007).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蕭裕源. 1996. 臺灣地區中小學學生. DMFT. 齲齒盛行率. 男童 4.48. 男童 89.5%. 女童 5.42. 女童 93.7%. 何耀廷. 2003. 全臺灣小學學童. 2.98. 74.09%. 劉仁義. 2006. 高雄縣國中小學生. 市區 2.30. 市區 66.67%. 鄉鎮 2.67. 鄉鎮 52.83%. 山地 4.59. 山地 82.13%. 2.58. 50.69%. 2.29. 66.96%. 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 陳弘森. 2007 口腔狀況調查. 林妤珊. 2007. 臺灣國小學童. 第二節. 口腔保健行為. 「口腔保健」是教育改革所標榜關鍵基本能力的小環節。對個人 而言,從小應該保持良好口腔衛生-「保護牙齒、鞏固健康」 ;對社會而 言,良好的口腔保建,可以降低齲齒率,牙周罹病率、節省健保龐大 金額給付,真是小兵可立大功的「教育措施」(賴素慧,2001)。姚振華 (2001)主編之「牙科公共衛生學」中,將齲齒的預防方法分為五個部分: (一)定期口腔檢查、(二)均衡飲食、(三)潔牙、(四)氟化物使用、(五)牙 面及溝裂封填。其中潔牙包括刷牙、牙線使用、漱口水應用以及其他 輔助性口腔清潔工具之使用,主要目的在於用機械化或化學性的方法 來清除牙菌斑、食物殘渣等有害牙齒健康的物質,以達到預防齲齒、. 15.

(28) 恢復牙齒及口腔正常功能的目的。本研究將口腔保健行為分為刷牙行 為、使用牙線行為、使用含氟漱口水行為、定期口腔檢查,茲分述於 下: 一、刷牙行為 游尚霖(2002)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刷牙習慣研究指出,學童於早上 起床後、睡覺前刷牙之比率各為 70﹪及 62﹪;而在吃完早餐、午餐、 晚餐後之刷牙率則分別為 43﹪、24﹪與 50﹪。de Almeida, Petersen, Andre & Toscano(2003)發現葡萄牙十二歲學童一天刷牙兩次的比率 佔 55.6%,有 90%的學童缺乏口腔保健。卜婷芳(2006)的研究結果顯 示,國小高年級學童每天平均刷牙次數為 2.53 次,有餐後潔牙習慣者 佔 68.75%,沒有餐後潔牙習慣者有 31.25%。呂佩霖(2006)針對臺灣地 區 12-19 歲青少年研究發現,每日刷牙次數以兩次居多。潔牙時間點以 早上起床後(91.6%)與晚上睡覺前(76.5%)為最多。孫曼漪(2006)的研究 結果顯示,學童每天早晚餐後都刷牙的比率只有 19.48%;早晚刷牙者 最多佔 43.49%。吃完東西就刷牙的學童佔 2.13%,早上起床後刷牙佔 82.75%,早餐後刷牙佔 8.99%,午餐後刷牙佔 27.60%,晚餐後刷牙佔 7.86 % , 晚 上 睡 覺 前 刷 牙 佔 73.99 % 。 Al-Omiri, Al-Wahadni, & Saeed(2006)針對約旦十至十六歲學童口腔保健行為調查結果發現,潔 牙工具使用牙刷及牙膏的比率佔 83%;一天刷牙兩次的比率佔 69%, 且多於早上起床後及睡前刷牙者居多。洪文綺、黃淑貞(2007)針對臺 灣各公私立國小之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顯示,學童 口腔衛生行為上表現較好的是每天起床及睡前刷牙。周佩螢(2009)等研 究發現,82.96%的女生、69.53%的男生有睡前刷牙的習慣。由上述的. 16.

(29) 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外學童睡前及起床刷牙的比率較高,但對於餐後 潔牙的比率皆不高,且以一天刷牙兩次者最多,顯示學童餐後刷牙的 習慣有待改善。 二、使用牙線行為 呂宜珍、金繼春(1999)的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牙線 的比率為48.9%。Kassak, Dagher, & Doughan(2001)針對黎巴嫩大學新 生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缺乏使用牙線的習慣。呂佩霖(2006)針對臺灣 地區12-19歲青少年研究發現,有使用牙線潔牙習慣者佔18.8%。孫曼 漪(2006)的研究結果顯示,未曾使用過牙線或牙線棒者佔39.82%。在 約旦10至16歲學童口腔保健行為調查,結果發現使用牙線潔牙的比率 佔2.1%(Al-Omiri, Al-Wahadni & Saeed,2006)。蔡芷榆(2009)的研究顯 示只有44.1%的學童會在吃完東西後使用牙線清潔牙齒,但是有6%的 學童從未在吃完東西後使用牙線,且深入了解後,發現多數學童表示 不會使用牙線,家裡也沒有牙線。由上述的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有使 用牙線習慣者比率偏低,顯示學生口腔保健的行為需要再加強改善。 三、使用含氟漱口水 漱口水的臨床運用有三方面:1.輔助控制牙菌斑、2.預防齲齒發生 (主要是利用漱口水做為攜帶氟化物之介質)、3.去除口腔異味(黃耀慧、 姚振華,2009)。預防齲齒常用的方法有飲食控制、刷牙、使用氟化物 及溝隙封填劑,而使用氟化物及溝隙封填劑是目前臨床上認為最有效 且積極預防齲齒的方法(陳瓊芬、施文宇,2004)。目前許多研究已經證 實,初期的齲齒如果還在隱性齲齒(incipient dental caries)時期及時運用 氟化物加速再礦化機轉,便可恢復正常(黃耀慧、姚振華,2006)。齲齒. 17.

(30) 率降低的原因,主要要歸功於氟化物的使用,諸如飲水加氟、含氟牙 膏等,口腔衛生教育及潔牙行為的落實與牙科醫療服務的普及等各方 面的成效(Brunelle & Carlos,1990; Edward, Eliasson, & Torell,1992)。 美國兒童齲齒的顯著下降主要歸功於氟化物的廣泛使用-社區氟化物的 供應、含氟牙膏、含氟補充物和含氟漱口水(張進順,2008)。歐美、日 本在學校系統推行含氟漱口水的計畫已行之有年,於臨床文獻證實具 有齲齒預防效果達 30~50%以上(Adair,1989;Doherty, Brunelle, Miller &Li, 1984)。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曾在 1992-1997 年間,以含氟漱 口水做過為期五年的實驗,結果發現可減少 43.9%的齲齒率(郭敏光、 黃純德、蔡宗平,1996)。因此,含氟漱口水,尤其是學校含氟漱口水 計畫,是一簡便、經濟之齲齒預防措施。 四、定期口腔檢查 呂宜珍、金繼春(1999)研究結果顯示,定期看牙醫者只有36.7%。 呂佩霖(2006)在整理國內外的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相關研究發現在使 用牙醫門診的部分,青少年在研究調查時間過去的半年至一年內曾經 使用過牙醫門診服務的不到50%。余慧蓉(2007)對東部地區兒童及青 少年所作之研究中顯示,少數人有定期看牙醫的行為,佔14.8%,會痛 才去就醫者佔33.1%。不需要、不知道者佔最多比例(39.0%)。洪文綺、 黃淑貞(2007)針對臺灣各公私立國小之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顯示,學童每半年給牙醫師檢查牙齒一次牙齒者占24.1%。 整體而言,大部分學童採取口腔定期健康檢查的比率不高。 綜合上述文獻,在國內外,不管是國小、國中,甚至是大人,大 部分的人,皆沒有從小養成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且以牙線使用以及. 18.

(31) 定期口腔檢查兩項是最需要加強的口腔保健行為。國小正值學習口腔 保健行為之關鍵期,因此若未能在此時養成良好及正確的口腔保健行 為,則會影響兒童整體的口腔健康。. 第三節. 影響口腔保健之相關因素. 2007 年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發現,性別、年齡、 家中孩子數、飲料與甜食的喜好、飲食習慣、潔牙次數與時機、定期 檢查與否、口腔健康知識與態度,都與齲齒有顯著性相關。此外,齲 齒亦會因牙齒氟化物之接觸、牙科醫療服務之可近性與品質、民眾就 醫之習慣等,而受到影響(陳弘森,2007)。 根據上述資料,可知口腔保健行為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以 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因素進行文獻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基本變項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1.年級 王凱助、王瑞筠(1995)等研究發現,學童的年級別與學童的餐後 潔牙行為有顯著關係,學童的年級別越高,其餐後潔牙的人數百分率 越多,即年級越高,口腔衛生行為越好,顯示年級對口腔衛生行為是 有正向影響。陳麗麗、郭憲文、賴俊雄(1998)在「中部三個地區學 童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發現,年級會影響學童口腔衛 生行為,但並非是成正比。呂宜珍(1999)等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所做 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調查研究,顯示年級與口腔衛生行為並無. 19.

(32) 顯著相關。王清雅(2009)在研究中發現,學童餐後潔牙行為會因「年級」 的不同水準而呈現顯著差異。研究對象年級越低者,越會採取餐後潔 牙行為。葉瀞云(2009)研究發現,學童之「預防齲齒行為」會因年級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即表示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其預防齲齒行為會表現 不同。由研究顯示,年級是否與口腔衛生行為有顯著相關,進而造成 影響,可納入本研究之研究變項。 2.性別 呂宜珍、金繼春(1999)研究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不同,口腔 衛生行為也不相同。Kassak, Dagher, & Doughan (2001) 針對黎巴嫩大 學新生的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在他們的刷牙習慣上有顯著性的差異。 Al-Dlaigan, Shaw, & Smith(2002)針對英國伯明罕十四歲中學生,進行 口腔衛生研究,結果發現男生牙齒侵蝕的情形比女生嚴重,且女生刷 牙的頻率高於男生。張雀鳳與楊奕馨(2007)針對高雄縣某國小一至五年 級學童的研究結果顯示,女生比男生有較高的恆牙齲齒盛行率,但是 女生的填補數明顯高於男生。研究亦發現口腔保健、餐後潔牙及刷牙 頻率行為上,女性均顯著高於男性(楊貴郎,2003;周志銜等,2004; Al-Ansari, & Honkala, 2007)。周佩螢(2009)等研究發現,女生比男生 更重視口腔衛生,因為女生在使用牙線情形及刷牙次數都比男生多。 葉瀞云(2009)研究學童之「預防齲齒行為」發現,男生和女生的預防齲 齒行為有所不同,女生之預防齲齒行為情況優於男生。由研究顯示, 性別不同,口腔保健行為亦不同。 3.家庭社經地位 呂宜珍、金繼春(1999)研究結果顯示,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會因父母. 20.

(33) 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Kassak, Dagher, & Doughan(2001)針對黎巴嫩大學新生的研究結果顯示,父親 的教育程度與他們的刷牙習慣有顯著性的相關。Mariri, Levy, Warren, Bergus, Marshall, & Broffitt(2003)研究顯示,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學童的 口腔衛生習慣有關。卜婷芳(2006)研究發現,學童口腔保健態度與父母 親教育程度有關。葉瀞云(2009)研究發現,學童「預防齲齒行為」在家 庭社經地位方面,並無明顯的差異或相關存在。家庭是學童口腔衛生 行為養成之最主要的學習場所,探討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對學童口腔 衛生行為的影響,是將來公共衛生的一個重要課題,亦是本研究欲探 討的變項。 (二)口腔衛生知識 學童在學齡期正是健康態度、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在此時期建立 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於日後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口腔衛生知識越好, 口腔衛生行為也越好(郭其華,2002;張學祿,2003;Frirl, Hope, Kelleher, Comer, & Sadlier, 2002)。呂宜珍、金繼春(1999)研究指出,「學童 口腔衛生知識」、「母親口腔衛生知識」與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有顯著 正相關。但是陳麗麗、郭憲文、賴俊雄(1998)、張豔鈴(2001)的 研究卻顯示,口腔衛生知識與學生口腔衛生行為和整體餐後潔牙行為 無明顯之相關性。因此口腔衛生知識,是否對口腔衛生保健有影響, 值得納入本研究的研究變項。 二、口腔健康信念 (一)齲齒威脅性 黃琳婷 、楊奕馨、張雀鳳(2009) 針對國小 3-6 年級學童的調查研. 21.

(34) 究顯示,學童自覺口腔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的盛行率中以吃東西影響最 多有 161 人(41.93%),其次是刷牙/牙齒清潔有 148 人(38.54%),交朋 友最少有 37 人(9.64%)。呂宜珍(1994)對高雄市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 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 「學童口腔健康知覺」(包括蛀牙嚴重性、口腔健 康及衛生重要性、自覺口腔健康狀態)與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有顯著的正 相關,並顯示口腔健康知覺是影響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最主要的因素。 張艷鈴(2001)對桃園市國中生餐後潔牙行為的研究也發現,國中生自覺 口腔狀況與餐後潔牙行為成顯著相關。綜合上述可知,學童自覺齲齒 威脅性有可能會影響學童口腔保健行為。 (二)口腔保健行為之可能性 林雯君(2006)等在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在城鄉地區的差異研究 顯示,城鄉地區學童的口腔衛生行為在有無定期看牙醫、看牙時機, 以及是否有良好口腔保健行為等方面均有顯著差異。周佩螢(2009)等研 究發現內門鄉沒有牙醫師,於是其就醫可近性受到限制,只有 14.23% 的學童會定期三個月至半年去牙科檢查牙齒。另外,劉經文(1995)研究 結果顯示,學童若處於牙醫師密度高的地區,就醫的治療率較高,齲 齒數較少,而有定期拜訪牙醫師的學童其齲齒指數較低,治療率較高。 由以上可知,口腔保健行為的可能性,是會影響到學童願不願意進行 口腔保健行為的因素之一。 三、口腔保健行為之行動線索 (一)口腔保健課程 姚振華、黃維勳、康淑惠(1998)的研究顯示,口腔保健教育的介入, 有助於學童的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的改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 22.

(35) 生知識、態度和行為的維持,需要結合衛生教育和健康促進(Friel, Hope, Kelleher,Comer, & Sadlier, 2002)。卜婷芳(2006)對高雄市某國小高年級 學童進行口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結果顯示口腔衛生教育介入對學童 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及行為有顯著成效。廖美蘭(2008)等在高雄縣國小 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發現,在口腔保健課程實施後,有 些口健保健行為(刷牙次數)是持續增加,但是吃零食次數、自動自發刷 牙、定期看牙醫等項則為介入後分數增加又下降。所以,口腔衛生教 育課程介入是否可以改變學童的口腔保健行為,進而達到口腔健康的 目的,可納入本研究之變項。 (二)口腔保健大眾傳播 Bakdash 等(1983)認為利用大眾傳播媒體、社區和個人交互作用來 改變知識、態度和行為,對於加強個人互動,媒體宣傳是有效的。一 個健康的專業意見結合媒體能使行為持續的改變(Flay,1987)。由上 述文獻可知,大眾傳播對於保健行為有其影響力,因此,可藉由研究 探討大眾傳播是否能對於高年級學童的口腔保健行為造成影響,是本 研究欲探討的變項之一。 (三)社會支持 張豔鈴(2001)以桃園市某國中學生為對象,探討餐後潔牙行為 相關因素的研究中,發現餐後潔牙的社會支持度不高,主要支持來源 依序為父母、其他親人、牙醫師及朋友。此外,洪文琦、黃淑貞(2007) 的研究亦顯示,同儕支持也能有效預測口腔衛生行為。由以上文獻發 現,社會支持是否會影響口腔保健行為,是本研究欲探討的變項之一。 (四)就醫經驗. 23.

(36) 兒童害怕看牙醫,因為父母的命令而不得不就醫,因此,有一半 的人總在挑戰人類對疼痛的忍耐極限,非要等到忍無可忍時才願意踏 進牙醫診所,因為絕大多數人依然有就醫的恐懼感。 「痛、髒、等、貴、 兇」正是恐懼看牙醫的五大原因(曾明清、周曉蓉,2005)。由於不良的 口腔衛生、高齲齒率與牙痛三者與口腔衛生的施行皆有所關聯,因此, 此結果顯示有良好的口腔衛生對於孩童初次的看牙行為具有極正面且 重要的影響力(唐金蓮等,2006)。詹敏賢(2007)針對臺灣南部 6-18 歲兒 童及青少年所做的齲齒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就醫經驗是影 響 6-18 歲兒童及青少年齲齒的重要因子之一。所以,就醫經驗是否是 影響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的重要因子,值得我們再進一步深入探 討。 四、口腔保健自我效能 張艷鈴(2001)研究顯示,桃園市國中生對餐後潔牙的自我效能很低, 且餐後潔牙的自我效能與餐後潔牙行為成顯著正相關。游尚霖(2002) 研究發現,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口腔衛生自我效能與口腔衛生習慣 成顯著正相關,且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對於所有影響口腔衛生習慣的因 素中解釋力最大。王清雅(2009)在研究中發現,研究對象餐後潔牙自我 效能越高者,越傾向採取餐後潔牙行為。葉瀞云(2009)研究發現,研究 對象之「自我效能」越高者,越傾向採取「預防齲齒行為」 ,另外,亦 有研究亦發現研究對象在不同情境下自我效能亦不同。因此,從上述 文獻可知自我效能對於口腔保健行為是否有其影響力、是否會在不同 情境下影響其口腔保健行為的發生,有待進一步探討。 綜合以上之探討,可知影響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因素很多,因此,. 24.

(37) 要落實口腔保健行為,並非如想像中容易,是必須要能克服重重關卡, 才有可能達成目標。因此,本研究以基本變項、口腔保健健康信念、 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腔保健行為自我效能四部份,來探討其對研究 對象採取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性,並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擬定本研究之 架構。. 第四節. 健康信念模式與其應用.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最早在 1958 年由 Hochbaum 提 出,經 Rosenstock 及 Becker 等人的研究及修正確立了模式所包含的變 向及架構(Rosenstock,1974)。其主要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 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並應用價值期待理論為根基,以動機及認知的 因素來預測及說明與健康有關的行為。這套模式主要以價值期待理論 (Value Expectancy Theory)為基礎,用動機及認知因素來預測、說明與 健康有關行為。國內外許多研究驗證這個模式不僅能有效的預測預防 性健康行為,也提供相關健康行為改變、維持與介入之依據(Glans, Lewis, & Rimer, 1997)。然傳統的健康信念模式對於預測簡單行為很有 成 效 , 但 對 於 複 雜 行 為 的 預 測 則 在 導 入 以 社 會 認 知 理 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後,更能提升健康信 念模式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Rosenstock etal,1998)。在臺灣,健康信念 模式已普遍應用於衛生教育、疾病預防行為等研究中,此模式也在歷 年的研究中不斷被驗證與討論。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基本概念如下: 一、自覺罹患性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其尺度取決於. 25.

(38) 個人對健康和疾病的主觀,即自己覺得罹患某疾病機會的高低。若某 些疾病的發生率比較高,則個人的自覺罹患性會比較高。因此本研究 希望能了解學童的基本變項及口腔保健的行動線索能否提昇學童的健 康信念,進而讓學童減少齲齒的發生。 二、自覺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指個人對自己主觀的評估罹患某疾病其後果的嚴重性,可能是醫 療問題、殘障、身心功能減低、死亡、病痛等,也可能是因病造成無 法工作、家庭生活、社會關係方面的負擔等。即覺得自己罹患某種疾 病可能帶來之後果嚴重性是高還是低。此自覺嚴重性常因人而異,學 童因仍處於學習階段,在學校皆以課業為重,因此,學童可能會忽略 口腔健康、進而使之影響到其進食、發音、人際關係,而本研究希望 能了解學童若罹患齲齒後,是否會感覺齲齒很嚴重,進而願意進行口 腔保健行為。 三、自覺行動利益性 (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 指個人主觀的評估採取預防疾病的行動能夠得到的好處。可能是 減低疾病的罹患機率,或是減低罹患疾病後果的嚴重性。而個人深刻 意識到改變行為後的利益是遠大於改變前的損害才會去執行。若學童 能了解牙齒健康對學童本身有非常大的好處,那學童就能依據自己的 健康信念進行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 四、自覺行動障礙性 (perceived barriers of taking action) 指個人主觀的評估採取預防疾病的行為,其過程可能遇到的阻礙。 其阻礙可能包括花費太高、過程辛苦、有副作用或是不方便等;也就 是個人在採取保健行為的過程中所會遇到的障礙。而學童在進行口腔. 26.

(39) 保健行為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影響學童健康信念的因素,導致學童不 願意執行口腔保健行為,而使齲齒情況更形嚴重。 五、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 指能促使採取行動發生的策略或情境,也就是指自覺身體狀況、 親友的忠告、大眾傳播媒體的訊息、醫師的建議與提醒等。學童可能 會因一些內在及外在的線索,而發覺自己口腔保健的重要,因而自己 願意執行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進而提昇自己的健康信念。 六、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指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夠達成某行為的信心或是自覺把握程度。 Bandura 認為一個人在採取某一行動前,對此行動的達成可能感,或對 想做事情把握程度的有效預期度,就是所謂的自我效能(Bandura,1977)。 即對自己的能力可以做正確的判斷,相信自己可以達成某項結果。本 研究想了解學童能否覺得自己有信心達成消除齲齒不健康的現象,而 積極的進行正確口腔保健行為。 七、其他變項 不同的背景因素都可能影響個人的自覺,這些背景因素可能包括 社會人口學變項、環境變項、個人變項等,而這些變項被認為會影響 個人的健康信念,也會間接影響行為本身,學童在此方面也是受到這 些變項的影響。 國內以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基本概念進行之研究中,李美慧(1995) 對某國中學生之吸菸行為的影響上,吸菸組學生較無吸菸組學生有較 高的自覺障礙性,較低的自覺罹患率、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李 思招(2000)在護理學生規律運重行為的研究發現,學生規律運動與知覺. 27.

(40) 運動利益成正相關,與知覺運動障礙呈負相關,能有效預測之變項為 知覺運動障礙。楊翠琪 (2001)國中生肥胖學童體重控制行為研究中發 現自覺嚴重性、自覺利益性、、行動線索與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呈低至 中度正相關,自覺障礙性與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呈低至中度負相關。由 以上發現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支持其對於預測、解釋健康行為的適用性, 因此,健康信念模式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相關研究領域,如衛生教 育、疾病預防行為、體重控制行為、健康習慣等研究中。但是李守義、 周碧瑟、晏涵文(1989)之研究發現,健康信念模式在應用時的有其 限制。儘管如此,大多數的研究仍支持其對於預測、解釋健康行為的 適用性及執行健康行為的成效,而國內外相關研究及論文發表也為數 眾多,可見健康信念模式對於研究個人健康行為的改變或是發展衛生 教育介入策略等,是有其一定的效果。 但綜觀國內尚未有運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口腔 保健行為之研究。葉瀞云(2009)在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預防齲齒行為之研 究及王清雅(2009)臺北市大安區某國中學生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中皆藉由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口腔保健相關行為,但其研究對 象皆為國中學生;而莊博雯()國小肥胖學童體重控制行為意向與健康信 念自我效能之研究、吳益宏(2008)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運動參 與行為和健康信念影響之研究、劉曦萍(2008)教學活動介入對國小 學童的規律運動行為、健康信念及運動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等雖然運 用健康信念模式來探討國小學生的健康行為,但尚未有運用健康信念 模式探討有關國小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的文獻。因此,綜合以上 之探討,本研究參考相關健康信念模式為依據的文獻,並參考王清雅. 28.

(41) (2009)的研究架構,以社會人口學因素、口腔保健知識、口腔保健健康 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腔保健自我效能五部份,來探討影響國 小高年級學童採取口腔保健行為之因素,並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擬訂本 研究之架構。. 29.

(42) 30.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 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及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 Rosenstock 等(1988)所提出修訂版的健康信念模式及參考 相關文獻,提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見圖 3-1) 口腔健康信念 一、自覺齲齒威脅性 自覺齲齒罹患性 自覺齲齒嚴重性. 基本變項 一、 社會人口學變項 (一) 年級. 二、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可能性 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利益性. 一、刷牙的行為. 自覺口腔保健行為障礙性. 二、使用牙線的行為. (二) 性別. 三、使用含氟漱口水的行為. (三) 家庭社經地位 二、口腔保健知識. 口腔保健行為. 四、定期口腔檢查. 口腔保健之行動線索 一、外部線索 接受相關口腔保健課程學習經驗 口腔保健大眾傳播的宣導 家人朋友的提醒 醫護人員的忠告. 二、內部線索 自覺齲齒、牙痛 齲齒的就醫經驗. 口腔保健自我效能. 圖 3-1 研究架構. 31.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以 99 學年度第一學期臺北市各公、私立國民小學五年級及 六年級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因 98 學年為教育部統計處目前公布之最新 資料,故本研究班級數及人數依據教育部統計處 98 學年四年級及五年 級人數做為 99 學年五年級及六年級人數之估計,共 54,550 人,如表 3-1。. 表3-1. 研究母群體人數統計. 班級數. 學生人數. 每班平均人數. 五年級. 1,009. 27,600. 27. 六年級. 999. 26,950. 27. 2,008. 54,550. 總計. 二、研究樣本 (一)抽樣單位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物力及人力因素,故以「班級」為抽樣單位 之分層集束抽樣,而以所抽得班級內的全體學生為研究樣本。臺北市 國民小學五、六年級總人數為 54,550 人,依據 Krejcie 和 Morgan(1970) 的抽樣曲線標準,當母全體為 50,000-750,000 人時,所需樣本數為 381-382 人,但考量問卷回收率及廢卷、請假的學生,所以增加 15%, 預定抽取 420 人為研究樣本,由於每班平均人數為 27 人,故須抽出 8. 32.

(45) 所學校,16 個班級。. 三、抽樣方法 本研究以比率機率集束抽樣方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to Size Sampling Method,PPS)進行抽樣。 (一)先將臺北市國民小學以亂數的順序排列,再將各校總人數做累加, 得到總人數為54,550人。 (二)利用亂數表抽出1-54,550號之間的號碼共8個,抽出8個號碼所座 落的學校即為樣本學校,分別為古亭國小、麗湖國小、百齡國小、 五常國小、萬大國小、興雅國小、雨聲國小、松山國小。 (三)在8所樣本學校中,五、六年級各抽出一個班級,共有16班的全班 學生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擬訂問卷初稿 本研究以自編之結構式問卷採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配合本研究 之研究目的、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及研究者實際工作經驗,編製問卷 主要內容包括五部份:基本變項、口腔健康信念量表、口腔保健行動 線索量表、口腔保健自我效能量表及口腔保健行為量表,茲分別敘述 如下: (一)基本變項: 1.社會人口學變項. 33.

(46) (1)年級:分為國小五、六年級。 (2)性別:分為男與女。 (3)家庭社經地位: 本研究所指社經地位係參照林生傳(2005)修訂 1957 年 Hollingshead 提出的「二因素社會地位指數指標」(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修改而得,係以研究對象父親或母親中社經地位較高者 為代表,其中父母的教育程度及職業等級分類如表 3-2、表 3-3,計算 方法是依照公式(四倍的教育等級與七倍的職業等級之總和)合併計算 出家庭社經地位的得分。根據得分分為五級(51-55 分為第一級、41-50 分為第二級、30-40 分為第三級、19-29 分為第四級、11-18 分為第五級) 來表示,其中第一級為最高社經地位、第二級為高社經地位、第三級 為中社經地位、第四級為低社經地位、第五級為最低社經地位;而本 研究則再將第一級和第二級(41-55 分)合併為高社經地位、第三級 30-40 分為中社經地位、第四級和第五級(11-29 分)合併為低社經地 位(見表 3-4)。 表3-2 教育程度等級 等級. 教育程度. 第一級. 研究所(碩士、博士). 第二級. 大學畢業. 第三級. 大學肄業、專科畢業. 第四級. 高中職畢業. 第五級. 國中(含)以下畢業. 34.

(47) 表3-3 職業等級 等級. 職業等級. 第一級. 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第二級.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第三級. 半專業人員、一般行政公務人員. 第四級. 半技術性工人. 第五級. 非技術性工人、無業者. 註:職業各等級之職業分類詳見附錄四. 表3-4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分類表 社經等級. 教育指數. 加. 職業等級. 權. 加. 社經地位指數.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 高(41-55). 權. Ⅰ. 5. ×4. 5. ×7. 51-55. Ⅱ. 4. ×4. 4. ×7. 41-50. Ⅲ. 3. ×4. 3. ×7. 30-40. 中(30-40). Ⅳ. 2. ×4. 2. ×7. 19-29. 低(11-29). Ⅴ. 1. ×4. 1. ×7. 11-18. 2.口腔保健知識 口腔保健知識部分為選擇題(四選一),主要是參考康軒文教(2008) 國小健康與體育第三冊、康軒文教(2008)國小健康與體育第七冊、翰林 出版事業(2008)國小健康與體育第三冊及翰林出版事業(2008)國小健康 與體育第七冊編製而成,題目內容設計的原則以口腔衛生相關知識為 主,包括齲齒成因、口腔保健知識、潔牙工具相關知識等。得分越高, 表示口腔保健知識越好。. 35.

(48) (二)口腔保健健康信念量表 本量表共分為四個分量表,即「自覺齲齒威脅性」的「自覺齲齒 罹患性分量表」、「自覺齲齒嚴重性分量表」及「自覺口腔保健行為 可能性」的「自覺口腔保健利益性分量表」、「自覺口腔保健障礙性 分量表」。 1.自覺齲齒罹患性分量表 測量研究對象對於自覺齲齒罹患性量表的得分情形,以 Likert 五 分法計分,選項為「非常可能」為 5 分、「可能」為 4 分、「不確定」 為 3 分、「不可能」為 2 分、「非常不可能」為 1 分。得分越高,表示 研究對象自覺罹患齲齒的可能性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2.自覺齲齒嚴重性分量表 測量研究對象對於自覺齲齒嚴重性量表的得分情形,以 Likert 五 分法計分,選項為「非常嚴重」為 5 分、 「嚴重」為 4 分、 「尚可」為 3 分、「不嚴重」為 2 分、「非常不嚴重」為 1 分。得分越高,表示研究 對象自覺罹患齲齒的結果越嚴重;得分越低,則反之。 3.自覺口腔保健利益性分量表 測量研究對象對於自覺口腔保健行為利益性量表的得分情形,以 Likert 五分法計分,選項為「非常同意」為 5 分、 「同意」為 4 分、 「中 立意見」為 3 分、「不同意」為 2 分、「非常不同意」為 1 分。得分越 高,表示研究對象認為自己採取口腔保健行為可得到的利益程度越高; 得分越低,則反之。 4.自覺口腔保健障礙性分量表 測量研究對象對於自覺口腔保健行為障礙性量表的得分情形,以. 36.

(49) Likert 五分法計分,選項為「非常同意」為 5 分、 「同意」為 4 分、 「中 立意見」為 3 分、「不同意」為 2 分、「非常不同意」為 1 分。得分越 高,表示研究對象認為自己採取口腔保健行為時,遭受到的阻礙程度 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三)口腔保健之行動線索量表 測量研究對象對於自覺口腔保健行為行動線索量表的得分情形, 包括自覺齲齒、牙痛、接受相關口腔保健課程學習經驗、口腔保健大 眾傳播的宣導、家人朋友的提醒、醫護人員的忠告、學童齲齒的就醫 經驗。選項分為「是」與「否」 ;答「是」得 1 分,答「否」則得 0 分。 累計得分越高,則表示研究對象自覺口腔保健之行動線索越多;得分 越低,則反之。 (四)預防齲齒行為之自我效能量表 測量研究對象對於研究者自編之口腔保健行為自我效能量表的得 分情形,量表採 Likert 五分法計分,選項為「非常有把握」為 5 分、 「75 %的把握」為 4 分、 「50%的把握」為 3 分、 「25%的把握」為 2 分、 「非 常沒把握」為 1 分。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採取口腔保健行為的把 握度越高;得分越低,則反之。 (五)口腔保健行為量表 測量研究對象對於研究者自編之口腔保健行為量表的得分情形, 量表採 Likert 五分法計分,選項為「總是如此」為 5 分、「經常如此」 為 4 分、「有時如此」為 3 分、「很少如此」為 2 分、 「從未如此」為 1 分。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的口腔保健行為越佳;得分越低,則反 之。. 37.

(50) 二、問卷之效度及信度考驗 (一)研究工具專家效度考驗 為了解問卷初稿的適用性,研究者函請衛生教育專家學者、口腔 衛生教育專家學者、牙醫師、及國小教師共十位(見附錄一),針對問卷 初稿內容之完整性、重要性及適切性提供建議。綜合專家意見後,並 與指導教授討論,就問卷之部分題目做適當修改,以達良好之專家效 度(見附錄二)。 (二)研究工具信度檢定 問卷預試以臺北市國小非本研究樣本之學生,共計 49 人進行。預 試問卷施測後,將所收集的資料以 Cronbach's α值及 KR-20 (Kuder-Richardson formula-20)測試研究工具的信度,預試與信度處 理為了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的反應、問卷的適用性及估計施測所需的 時間和調查進行中可能發生的問題,預試於民國 99 年 10 月 22 日進行。 預試問卷內部一致性之信度,根據 Nunnally(1978)對量表使用之標 準建議,Chronbach’s α值最好於 0.6 以上,而本研究預試問卷內部 一致性之信度,由表 3-5 結果得知,除了口腔保健知識 Chronbach’s α 值為.521 外,其餘皆達 0.6 以上,因此為提高問卷內容的一致性,將口 腔保健知識第一題的第二選項「犬齒主要在磨碎食物」改為「犬齒主 要在切斷食物」、第四題的第三選項「刷頭大的、刷毛軟的」改為「刷 頭小的、刷毛硬的」,最後再定稿為正式問卷(見附錄三)。正式問卷於 施測後進行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各量表之 Chronbach’s α值如下 (見表 3-5)。. 38.

(51) 表3-5. 問卷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分析. 量表名稱. 預試問卷. 正式問卷. Chronbach’s α. Chronbach’s α. 口腔保健知識. .521. .597. 自覺齲齒罹患性. .792. .779. 自覺齲齒嚴重性. .839. .881. 自覺齲齒利益性. .742. .900. 自覺齲齒障礙性. .838. .867. 口腔保健行動線索. .887. .692. 口腔保健自我效能. .804. .89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節將說明本研究之步驟,分為三階段進行資料收集:第一階段 進行問卷預試及修訂、第二階段行政聯繫及問卷正式施測、第三階段 問卷回收及資料整理。 一、問卷預試及修正 內容效度測試於 99 年 10 月份進行,經專家效度審核後綜合專家 意見,再與指導教授討論修訂問卷。問卷預試以臺北市國小非本研究 樣本之學生為檢測對象,共計 49 人進行預試,在預試過程中,針對題 目語意模糊、內容不清楚及受測者之反應,再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後, 成為正式施測的問卷。 二、行政聯繫及問卷正式施測. 39.

(52) 研究者在正式施測前先以電話與確定選取樣本學校的主任連繫, 進一步徵詢施測班級導師同意後,由導師於民國 99 年 10 月 27 日至 99 年 11 月 5 日對該班樣本同學進行施測。 三、問卷回收及資料整理 實際施測後,問卷再逐一審閱檢查,扣除填答不完全及填答上未 認真作答的問卷後,將篩選後之問卷資料譯碼、校對並輸入電腦鍵入 資料檔,以便進行統計分析。.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正式問卷施測回收後,以統計套裝軟體 SPSS 18.0 for Windows 進 行統計分析,資料處理分為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兩部分。 一、描述性統計 (一)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平均數、標準差等描述研究對象之基本變 項的分佈情形。 (二)以平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有效樣本之等距資料。 二、推論性統計 (一)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來考驗研究對象的口腔健 康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及口腔保健行為,是 否因其社會人口學因素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當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達顯著差異時,再進行事後比較(Post Hoc),事後比較分兩種情況 進行。當組間變異數同質時,採薛費氏檢定;當組間變異數不同質時,. 40.

(53) 採 Dunnette’ s T3 檢定,以了解不同水準間差異的顯著來源。 (二) 皮爾森積差相關 以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來考驗研究 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及口腔 保健行為彼此間之相關。 (三)複迴歸分析 以複廻歸(Multiple Regression)來考驗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口腔保 健健康信念、口腔保健自我效能及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對口腔保健行為 間關係的預測力。在進行複迴歸分析前,先進行共線性診斷(Collinearity Diagnostics),以瞭解各變項間是否有高度直線相關存在。若診斷結果 自變項間均無高度共線相關,則進一步進行複迴歸分析。. 41.

(54) 表3-6. 統計方法摘要表.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統計方法. 一、了解研究對象基本 1.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的分佈情形 百分率 變項、口腔健康信. 為何?. 次數分配. 念、口腔保健行動 2.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的分佈 平均數 線索、口腔保健自 我效能及口腔保 健行為之分佈情 形。. 情形為何?. 標準差. 3.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動線索的 分佈情形為何? 4.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自我效能的 分佈情形為何? 5.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為的分佈 情形為何?. 二、探討研究對象之基 6.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與口腔健康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變項、口腔健康. 信念間之關係為何?. 及事後考驗. 信念、口腔保健行 7.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動線索與 皮爾森積差相關 動線索、口腔保健 自我效能及口腔 保健行為間之彼 此之關係。. 口腔健康信念間之關係為何? 8.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與口腔保健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行為之關係為何?. 及事後考驗. 9.研究對象之口腔健康信念與口腔 皮爾森積差相關 保健行為間之關係為何? 10.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行動線索. 皮爾森積差相關. 與口腔保健行為間之關係為何? 11.研究對象之口腔保健自我效能. 皮爾森積差相關. 與口腔保健行為間之關係為何? 三、探討研究對象之基 12.研究對象之基本變項、口腔健康 複迴歸分析 本變項、口腔健康. 信念、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及口腔. 信念、口腔保健行. 保健自我效能等因素中,何者最. 動線索及口腔保. 能預測口腔保健行為?. 健自我效能對口 腔保健行為之預 測力。.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ervice Provider Switching Model SPSM: A Model of Consumer Switching Behavior in the Services Industry. „Migrating‟ to New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A study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bility for sixth grade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three-dimensional vi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health literacy and risk behavior of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Survey durati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