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口腔保健之相關因素

2007 年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發現,性別、年齡、

家中孩子數、飲料與甜食的喜好、飲食習慣、潔牙次數與時機、定期 檢查與否、口腔健康知識與態度,都與齲齒有顯著性相關。此外,齲 齒亦會因牙齒氟化物之接觸、牙科醫療服務之可近性與品質、民眾就 醫之習慣等,而受到影響(陳弘森,2007)。

根據上述資料,可知口腔保健行為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以 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因素進行文獻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基本變項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1.年級

王凱助、王瑞筠(1995)等研究發現,學童的年級別與學童的餐後 潔牙行為有顯著關係,學童的年級別越高,其餐後潔牙的人數百分率 越多,即年級越高,口腔衛生行為越好,顯示年級對口腔衛生行為是 有正向影響。陳麗麗、郭憲文、賴俊雄(1998)在「中部三個地區學 童口腔衛生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發現,年級會影響學童口腔衛 生行為,但並非是成正比。呂宜珍(1999)等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所做 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調查研究,顯示年級與口腔衛生行為並無

顯著相關。王清雅(2009)在研究中發現,學童餐後潔牙行為會因「年級」

的不同水準而呈現顯著差異。研究對象年級越低者,越會採取餐後潔 牙行為。葉瀞云(2009)研究發現,學童之「預防齲齒行為」會因年級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即表示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其預防齲齒行為會表現 不同。由研究顯示,年級是否與口腔衛生行為有顯著相關,進而造成 影響,可納入本研究之研究變項。

2.性別

呂宜珍、金繼春(1999)研究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不同,口腔 衛生行為也不相同。Kassak, Dagher, & Doughan (2001) 針對黎巴嫩大 學新生的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在他們的刷牙習慣上有顯著性的差異。

Al-Dlaigan, Shaw, & Smith(2002)針對英國伯明罕十四歲中學生,進行 口腔衛生研究,結果發現男生牙齒侵蝕的情形比女生嚴重,且女生刷 牙的頻率高於男生。張雀鳳與楊奕馨(2007)針對高雄縣某國小一至五年 級學童的研究結果顯示,女生比男生有較高的恆牙齲齒盛行率,但是 女生的填補數明顯高於男生。研究亦發現口腔保健、餐後潔牙及刷牙 頻率行為上,女性均顯著高於男性(楊貴郎,2003;周志銜等,2004;

Al-Ansari, & Honkala, 2007)。周佩螢(2009)等研究發現,女生比男生 更重視口腔衛生,因為女生在使用牙線情形及刷牙次數都比男生多。

葉瀞云(2009)研究學童之「預防齲齒行為」發現,男生和女生的預防齲 齒行為有所不同,女生之預防齲齒行為情況優於男生。由研究顯示,

性別不同,口腔保健行為亦不同。

3.家庭社經地位

呂宜珍、金繼春(1999)研究結果顯示,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會因父母

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Kassak, Dagher, & Doughan(2001)針對黎巴嫩大學新生的研究結果顯示,父親 的教育程度與他們的刷牙習慣有顯著性的相關。Mariri, Levy, Warren, Bergus, Marshall, & Broffitt(2003)研究顯示,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學童的 口腔衛生習慣有關。卜婷芳(2006)研究發現,學童口腔保健態度與父母 親教育程度有關。葉瀞云(2009)研究發現,學童「預防齲齒行為」在家 庭社經地位方面,並無明顯的差異或相關存在。家庭是學童口腔衛生 行為養成之最主要的學習場所,探討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對學童口腔 衛生行為的影響,是將來公共衛生的一個重要課題,亦是本研究欲探 討的變項。

(二)口腔衛生知識

學童在學齡期正是健康態度、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在此時期建立 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於日後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口腔衛生知識越好,

口腔衛生行為也越好(郭其華,2002;張學祿,2003;Frirl, Hope, Kelleher, Comer, & Sadlier, 2002)。呂宜珍、金繼春(1999)研究指出,「學童 口腔衛生知識」、「母親口腔衛生知識」與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有顯著 正相關。但是陳麗麗、郭憲文、賴俊雄(1998)、張豔鈴(2001)的 研究卻顯示,口腔衛生知識與學生口腔衛生行為和整體餐後潔牙行為 無明顯之相關性。因此口腔衛生知識,是否對口腔衛生保健有影響,

值得納入本研究的研究變項。

二、口腔健康信念 (一)齲齒威脅性

黃琳婷 、楊奕馨、張雀鳳(2009) 針對國小 3-6 年級學童的調查研

究顯示,學童自覺口腔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的盛行率中以吃東西影響最 多有 161 人(41.93%),其次是刷牙/牙齒清潔有 148 人(38.54%),交朋 友最少有 37 人(9.64%)。呂宜珍(1994)對高雄市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 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童口腔健康知覺」(包括蛀牙嚴重性、口腔健 康及衛生重要性、自覺口腔健康狀態)與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有顯著的正 相關,並顯示口腔健康知覺是影響學童口腔衛生行為最主要的因素。

張艷鈴(2001)對桃園市國中生餐後潔牙行為的研究也發現,國中生自覺 口腔狀況與餐後潔牙行為成顯著相關。綜合上述可知,學童自覺齲齒 威脅性有可能會影響學童口腔保健行為。

(二)口腔保健行為之可能性

林雯君(2006)等在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在城鄉地區的差異研究 顯示,城鄉地區學童的口腔衛生行為在有無定期看牙醫、看牙時機,

以及是否有良好口腔保健行為等方面均有顯著差異。周佩螢(2009)等研 究發現內門鄉沒有牙醫師,於是其就醫可近性受到限制,只有 14.23%

的學童會定期三個月至半年去牙科檢查牙齒。另外,劉經文(1995)研究 結果顯示,學童若處於牙醫師密度高的地區,就醫的治療率較高,齲 齒數較少,而有定期拜訪牙醫師的學童其齲齒指數較低,治療率較高。

由以上可知,口腔保健行為的可能性,是會影響到學童願不願意進行 口腔保健行為的因素之一。

三、口腔保健行為之行動線索 (一)口腔保健課程

姚振華、黃維勳、康淑惠(1998)的研究顯示,口腔保健教育的介入,

有助於學童的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的改變。兒童良好的口腔衛

生知識、態度和行為的維持,需要結合衛生教育和健康促進(Friel, Hope, Kelleher,Comer, & Sadlier, 2002)。卜婷芳(2006)對高雄市某國小高年級 學童進行口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結果顯示口腔衛生教育介入對學童 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及行為有顯著成效。廖美蘭(2008)等在高雄縣國小 高年級學童口腔衛生教育介入研究發現,在口腔保健課程實施後,有 些口健保健行為(刷牙次數)是持續增加,但是吃零食次數、自動自發刷 牙、定期看牙醫等項則為介入後分數增加又下降。所以,口腔衛生教 育課程介入是否可以改變學童的口腔保健行為,進而達到口腔健康的 目的,可納入本研究之變項。

(二)口腔保健大眾傳播

Bakdash 等(1983)認為利用大眾傳播媒體、社區和個人交互作用來 改變知識、態度和行為,對於加強個人互動,媒體宣傳是有效的。一 個健康的專業意見結合媒體能使行為持續的改變(Flay,1987)。由上 述文獻可知,大眾傳播對於保健行為有其影響力,因此,可藉由研究 探討大眾傳播是否能對於高年級學童的口腔保健行為造成影響,是本 研究欲探討的變項之一。

(三)社會支持

張豔鈴(2001)以桃園市某國中學生為對象,探討餐後潔牙行為 相關因素的研究中,發現餐後潔牙的社會支持度不高,主要支持來源 依序為父母、其他親人、牙醫師及朋友。此外,洪文琦、黃淑貞(2007)

的研究亦顯示,同儕支持也能有效預測口腔衛生行為。由以上文獻發 現,社會支持是否會影響口腔保健行為,是本研究欲探討的變項之一。

(四)就醫經驗

兒童害怕看牙醫,因為父母的命令而不得不就醫,因此,有一半 的人總在挑戰人類對疼痛的忍耐極限,非要等到忍無可忍時才願意踏 進牙醫診所,因為絕大多數人依然有就醫的恐懼感。「痛、髒、等、貴、

兇」正是恐懼看牙醫的五大原因(曾明清、周曉蓉,2005)。由於不良的 口腔衛生、高齲齒率與牙痛三者與口腔衛生的施行皆有所關聯,因此,

此結果顯示有良好的口腔衛生對於孩童初次的看牙行為具有極正面且 重要的影響力(唐金蓮等,2006)。詹敏賢(2007)針對臺灣南部 6-18 歲兒 童及青少年所做的齲齒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就醫經驗是影 響 6-18 歲兒童及青少年齲齒的重要因子之一。所以,就醫經驗是否是 影響高年級學童口腔保健行為的重要因子,值得我們再進一步深入探 討。

四、口腔保健自我效能

張艷鈴(2001)研究顯示,桃園市國中生對餐後潔牙的自我效能很低,

且餐後潔牙的自我效能與餐後潔牙行為成顯著正相關。游尚霖(2002) 研究發現,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口腔衛生自我效能與口腔衛生習慣 成顯著正相關,且口腔衛生自我效能對於所有影響口腔衛生習慣的因 素中解釋力最大。王清雅(2009)在研究中發現,研究對象餐後潔牙自我 效能越高者,越傾向採取餐後潔牙行為。葉瀞云(2009)研究發現,研究 對象之「自我效能」越高者,越傾向採取「預防齲齒行為」,另外,亦 有研究亦發現研究對象在不同情境下自我效能亦不同。因此,從上述 文獻可知自我效能對於口腔保健行為是否有其影響力、是否會在不同 情境下影響其口腔保健行為的發生,有待進一步探討。

綜合以上之探討,可知影響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因素很多,因此,

要落實口腔保健行為,並非如想像中容易,是必須要能克服重重關卡,

才有可能達成目標。因此,本研究以基本變項、口腔保健健康信念、

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腔保健行為自我效能四部份,來探討其對研究 對象採取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性,並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擬定本研究之

口腔保健行動線索、口腔保健行為自我效能四部份,來探討其對研究 對象採取口腔保健行為之相關性,並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擬定本研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