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健康信念模式

於 1950 年代,由 Rosenstock 與 Becker 等多位社會心理學家所共 同提出。1974 年由 Hochbaum 等人加以擴充修訂,最初用來解釋一般 人的預防性健康行為,但是後來也成功的運用於病人對症狀的反應(疾 病行為)、遵醫囑行為(病人角色行為)、與醫療服務之利用等應用研 究。

Janz, Champion,與 Strecher(2002)指出健康信念是一種價值期待 理論,認為與健康有關之行為是受到下列幾個因素影響:1.渴望避免疾 病或恢復健康(價值);2.對執行某一健康行為可預防疾病的信念(期 望)。健康信念中的價值期待為:個人希望藉由採取某些行動,來降低 罹患性及嚴重性。

此模式提出影響個人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因素與其假說包括:

一、自覺罹患性(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是指個人主觀地評估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或某族群罹患某種 疾病機率,或個人因其特質、行為導致罹病的機率。這個因素是指個

人對於某種疾病再患的可能性,或是對於診斷結果的相信程度、個人 對於再次罹患某種疾病的估計。在健康信念模式中認為,自覺罹患性 越強,則越容易採取行動。

二、自覺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是指個人對罹患某種疾病嚴重性的感受,嚴重性認知包含兩方面 的評估:對臨床結果,如死亡、殘障、生理上病痛的評估;及對社會 結果的評估,包含造成工作、家庭生活和社會關係方面的影響程度。

在健康信念模式中認為,自覺嚴重性越強,則越容易採取行動。而自 覺罹患性與自覺嚴重性會構成一種自覺威脅性(perceived threat),因 此此信念會受到知識影響。當個人感受到威脅(自認為罹患性且嚴重 性較高),便會產生趨力促使個人採行某項健康行為。

三、自覺行動利益性(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

指個人認為對所採取之行動能預防或偵測疾病的效果、維持個人 健康或減少因疾病導致不良後果等利益性的主觀評估,即個人所採取 的行動是否能降低罹患性及嚴重性。在健康信念模式中認為,自覺行 動利益越強,則越容易採取行動。

四、自覺行動障礙性(perceived barriers of taking action)

行動者對行動過程中可能存在障礙的評估,包括實質與心理層面 的付出,如花費過高、過於冒險、不方便、引起疼痛等有副作用或困 窘等。在健康信念模式中認為,自覺行動障礙越強,則越不容易採取 行動。個人採取行動時,先行評估其行動的利益性、方便性、花費代 價等,認為利多於弊才可能採取行動。

自覺罹患性與自覺嚴重性提供行動動力,在自覺有效性與自覺障 礙性的衡量比較後,則會影響個人選擇最佳的行動途徑。因此,建議 應注意對象的自覺障礙性,經過再次保證、矯正錯誤資訊、提供某些 誘因與協助,以減少該對象自覺障礙性。

五、行動線索(cues to action)

此是促成採取行動的策略,包括外部線索與內部線索兩大部分。

如大眾傳播、教育活動、健康檢查的通知單、親朋好友的忠告、醫護 人員的催促均可歸為外部線索;自覺身體不適、有症狀出現,則為內 部線索。

六、修飾因素(modifying factors)

包括人口學變項、社會心理變項與結構變項。人口學變項包括年 齡、性別、教育程度、種族等;社會心理變項包括社會地位、同儕及 參考團體的壓力等;結構變項包括對疾病的知識、以往接觸疾病的經 驗等。

綜合上述可知,健康信念模式主張個人行為會受到健康信念、修 飾因素、促進因素等影響。可經由案主的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

自覺有效性、自覺障礙性等變項來預期健康相關之行為。即使個人對 於罹患性及嚴重性具相當程度的認知後,評估採取行動的有效性大於 障礙性時,行動線索的刺激仍是不可缺的重要因素。適度的自覺嚴重 性會促使健康行為發生,但自覺嚴重性過高時,則可能反而產生負面 的影響而抑制健康行為。

Bandura(1977)則提出自我效能概念,認為在做一些長期改變時,

需要具備信心,認為自己可以做到,才有可能改變。這個觀念可以增 加健康信念模式對需長期改變之行為的解釋力。Rosenstock 等(1988)

建議可將自我效能加入健康信念模式中。

官蔚菁(2003)的研究發現,健康信念模式中的自覺罹患性、自 覺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與自覺行動障礙等變項對於健康行為的總解 釋力為22%,達顯著水準。而自覺行動障礙為健康行為最強之解釋或

預測因子,因此在臨床運用時應除去其行動障礙以增加其健康行為。

並建議未來可加入自我效能,以提高整體之解釋力或預測力。

健康信念模式(Rosenstock, 1974)

從事某種預防行 為之可能性 自覺行動益處

自覺行動障礙

行動線索 內部線索(症狀、疾病)

外部線索(大眾傳播報導 教育、媒體資訊)

自覺疾病威脅 修飾因素

人口學變項(年齡、性別、種族)

社會心理變項(社會地位、同儕 及參考團體的壓力)

結構變項(知識、接觸經驗)

自覺疾病罹患性 自覺疾病嚴重性

貳、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源自於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ngnitive Theory; SCT)的 重要概念,是指個人對於完成其行為的信心,個人的自我效能信念對 於是否有能力去參與新行為是重要的關鍵。自我效能的信念是由自我 瞭解產生的,有四項決定因素組成,此四項決定因素分別為:

一、執行成功的經驗

執行成功經驗是自我效能最重要的來源,透過個人執行成功的親 身經驗,能有效提高自我效能。若是失敗經驗,則會削弱自我效能。

二、他人的替代經驗

透過觀察他人出現的成功經驗,對行為反應具有正向的鼓勵作 用,因而提高執行該健康行為的能力。

三、口語說服

藉由他人用口頭上的溝通說服,口頭讚美,使個人信服自己有此 能力。

利用環境來改變個人情緒或運用激勵方式,使情緒或生理達到或 維持在一個舒適的狀態,所以要改變個人的行為,要同時加強個人知 能及環境介入來增強自我效能(Bandura, 1997)。

由於健康信念模式多運用於預防性的健康行為,而本研究為針對 住院病人進行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因此,透過以健康信模式為理論架 構之教育介入,加強病人之自覺跌倒威脅感以及預防跌倒之利益性與 自我效能,並降低其障礙性,以達到降低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