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基礎,規劃「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 倒衛生教育」課程。教育介入後發現實驗組的研究對象在「預防跌倒 知識」、「預防跌倒健康信念」、「預防跌倒行動線索」、「預防跌倒自我 效能」、「預防跌倒行為」等方面皆有良好成效,而在「跌倒次數」上 則未能產生效果。

預防跌倒介入研究中,醫院的介入研究較社區或長期照護機構的 介入研究少,所受到的限制也較多(Renteln-Kruse, Krause, & Geogr , 2007),以下即針對本研究各項效標結果及介入策略進行探討。

一、預防跌倒知識

在預防跌倒知識方面,本研究之「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教 育」能有效提升老年住院病人之預防跌倒知識,此結果與許淑芬

(2005)、邱寶萱(2003)、尹祚芊等(2004)、Barnett, Beurend, Eakin, Beard, Dietrich 與 Newman(2004)等研究結果相同。本研究之預防跌 倒衛生教育介入課程,乃透過手冊與DVD 等多種媒體共同進行,不論 預防跌倒衛教手冊或是DVD,其呈現方式皆為圖片多於文字,且訊息 簡短明確。如林碧珠、林麗嬋與林金真(1997)提出對於老人進行衛

效果,衛教者說話速度要慢,使老年病人有充分時間來吸收所教導內 容。在觀看預防跌倒影片方面,本研究之衛教影片採用情境式動畫,

以較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採用語言則是在當地居民慣用的台語,對 於病人來說較為親切。在介入過程中,許多住院老人給予良好的回饋,

某些老人看了之後表示心情也跟著好起來,而且覺得很有趣以及喜歡 該影片;某些老人看完影片後表示對於預防跌倒知識更加清楚,並感 謝醫院之用心,因此本研究發現老人們對於醫院提供之預防跌倒動畫 接受度頗高。另外本介入同時運用動畫、手冊及口頭指導,此方法除 兼具圖文並用、多項感官接收、老人重複接受資訊的優點外,更可符 合不同老人之需求及喜好,如介入過程中發現某些老人不識字,DVD 的教育介入對於這樣的老人幫助較大;而某些喜歡閱讀的老人則較喜 歡手冊。如Miller(1985)提出對於老年病人衛教需同時配合口頭及書 面衛教,使病人有機會重複學習,以增加記憶,書面資料需考慮其教 材正確性及衛教對象之閱讀程度。Cunningham 與 Baker(1986)也認

為老人衛教應合併使用圖畫、視聽教材、書面資料,可刺激病人眼耳 共同使用。戴靜文(2002)認為應多利用視聽教材幫助,使老年學習 者能多個感官並用,且圖文比文字更容易記住。Gaskey(1987)的研 究發現,使用觀看錄影帶的衛教方式可使病人較不緊張,並建議可多

利用此方法。相似研究如尹祚芊等運用預防跌倒自學影片於住院病人 預防跌倒教育的介入研究,唯本研究與尹祚芊等的研究較不同之處在 於:本研究的教材乃使用7 分鐘的情境式動畫,尹祚芊等的預防跌倒 影片則為20 分鐘左右之真人教學。結果發現本研究之影片教學時間雖 短,但仍能有效提升住院病人預防跌倒知識。Barnett 等(2004)於澳 洲的Stay on Your Feet(SOYF)預防跌倒計畫中,提供老人多元預防 跌倒健康促進教材,包括書籍、單張、月曆等多種預防跌倒相關教材,

以及透過電視、廣播等媒體宣導,發現實驗組的預防跌倒知識有顯著 進步。

二、預防跌倒健康信念

在預防跌倒健康信念方面,本研究發現「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 衛生教育」能有效提升老年住院病人之自覺跌倒罹患性、嚴重性、預 防跌倒利益性,以及改善其預防跌倒障礙性,此結果與許淑芬(2005)、

邱寶萱(2003)等運用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之預防跌倒教育介入結果

相同,以及與Hosseini 與 Hosseini(2008)、Veldhuizen, Voorham 與 Hertog

(2001)等國外預防跌倒介入研究結果相同。本研究藉由實例故事喚 起老人之跌倒罹患性與嚴重性,進而引發學習動機。此外本研究透過 病房個別衛教方式,運用健康信念模式為架構之問卷及本院原有之跌

倒評估量表進行評估,對於知識較不足的部分進行個別指導及修正,

健康信念較差之部分則進行提醒及價值澄清。此衛教方式如Alywahby

(1989)所提出老人較喜歡一對一的個別教導方式,由於個別衛教允

許有彈性的教法及互動,以配合老人的個別學習障礙,為達到成功衛 教的因素之一。Mclnnes 與 Askie(2004)則指出預防跌倒介入活動必 須考慮個別老人的觀點才能切中目標。Boechler、Foth 與 Watchorn

(2007)也指出給予老人個別指導的衛教效果較佳。其他類似研究如 邱寶萱的研究運用新聞事件提升老人跌倒之嚴重性。Hosseini 與

Hosseini(2008)的研究指出喚起跌倒的警覺性可預防跌倒。Veldhuizen 等(2001)於紐西蘭 65 歲以上老人的預防跌倒介入研究中,透過個別 評估、訪視以及課程介入,並針對危險因子進行討論,介入後發現老 人預防跌倒態度有顯著進步,可見透過個別訪視策略及指導可有效提 升老人執行預防跌倒的動機與重要性自覺,以及減少其障礙性,以提 升老人預防跌倒之健康信念。

三、預防跌倒自我效能

在預防跌倒自我效能方面,本研究發現「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 衛生教育」能有效提升老年住院病人之預防跌倒自我效能,此結果與 許淑芬(2005)、邱寶萱(2003)、萬彛芬(2007)、Cameron 等(2000)、

Davison, Bond, Dawson, Steen 與 Keeny(2005)的研究結果相同。在提 升自我效能方面,本研究於介入進行中發現老人們大部分的障礙因素 為容易忘記,或不好意思請求幫忙及使用輔具,因此針對老人執行有 障礙或是自我效能較低之部分,除透過預防跌倒衛生教育課程外,另 以口頭鼓勵及多次提醒的方式,增加其記憶以及信心,另一方面則採 直接示範,以協助其完成。此外本研究提供老人較方便的環境進行衛 教,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較特殊,需考量到有些行動不便以及身體 不舒服的老人,為了提高衛教可近性,有別於其他團體衛教集中老人 於一個適當空間內,本研究之衛教人員乃至各病房進行衛教,並使用 手提電腦播放預防跌倒衛教DVD,如此一來老人可不必移動至大廳,

亦可配合臥床老人來進行,此作法好處為較無其他外界因素干擾,老 人們可較專心進行,以避免混亂或遺忘現象。如曾揚榮(2003)提出 若要提高老人的學習效能,降低老人遺忘的現象,應避免學習環境吵 雜以及降低無關刺激的干擾,學習過程中應提供舒適環境,使其可專 心學習。其他類似研究如Cameron 等(2000)也發現使用口頭鼓勵的 方式,能增進預防跌倒的自我效能,且有更多信心完成預防行為。

Davison 等(2005)於某教學醫院針對 65 歲以上重複跌倒老人評估其 跌倒為危險因子,根據評估結果採個別化介入,並定期透過電話鼓勵

與追蹤,結果發現實驗組跌倒後維持行動平衡的自我效能較佳。由此 可知,透過預防跌倒衛生教育介入及口頭鼓勵可提升老人之預防跌倒 自我效能。

四、預防跌倒行為

在預防跌倒行為方面,本研究發現「老年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 教育」能有效提升老年住院病人之預防跌倒行為,此結果與萬彛芬

(2007)、Barnett 等(2004)、Ness, Gurney 與 Ice(2003)、Veldhuizen, Voorham 與 Hertog(2001)、Deery, Day 與 Fildes(2000)、Wagner 等

(1994)等研究結果相同。相較於其他醫院或健康照護機構之預防跌 倒介入研究,本研究較特別之處為以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架構,許多 醫院之預防跌倒介入研究則較無運用理論架構。此外本研究採多元預 防跌倒策略,內容包括跌倒危險因子評估及修正、衛生教育課程(DVD 及手冊)、個別化介入、示範法、員工教育訓練等。本介入之主要人員 為護理人員,於介入前需接受2 小時之教育訓練等,使其清楚瞭解本 研究之目的與教材。Renteln-Kruse 等(2007)也指出,由於護理人員 提供24 小時之病人照護服務,接觸病人較為頻繁,因此建議護理人員 應為醫院預防跌倒衛教介入之主要介入者,且應接受教育訓練,並賦 權(empowerment)於病人,使病人有能力執行預防行為。其他類似

研究如Barnett 等(2004)的多元預防跌倒介入策略包括透過意識覺 醒、政策發展、媒體宣導、目標群體個別化介入,以及與臨床及衛生 專業人員合作等。Deery 等(2000)的預防跌倒介入課程則著重於意

識覺醒與態度改變,內容包含如何預防跌倒、跌倒危險因子、環境修 正等三部分。Veldhuizen 等(2001)透過個別訪視與教育課程,針對

危險因子進行討論,並運用手冊、單張等方法,本研究運用之介入策 略與該等研究相似,也獲得顯著成效。萬彛芬(2007)、Lightbody, Watkins, Leathley, Sharma 與 Lye(2002)、Wagner 等(1994)、Ness 等

(2003)提出醫院或健康照護機構執行教育介入可減少跌倒危險的行

為。因此本研究透過多元化的預防跌倒衛生教育介入,可與該等研究 互為印證。

五、跌倒次數

除上述有效之介入成果外,在跌倒次數方面,本研究發現「老年 住院病人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對於住院病人之跌倒次數無顯著成效,

本研究結果則與許淑芬(2005)、Williams 等(2007)、Haines, Hill, Bennell

與Osborne(2007)、Backer, Kron, Lindemann, Sturm, Eichner 與 Nikolaus

(2003)之研究結果不同。觀察本研究與其他研究介入策略之異同發 現:(一)觀察時間長短:本研究在跌倒次數方面無法看出顯著差異之

可能原因為,研究者僅觀察病人住院期間之跌倒次數,因此主要專注 於病人在院的狀況,並無追蹤出院回家後之情形。此外本研究介入收 案時間共為2 個月,而醫院跌倒率的變化乃是長期方可觀察出不同,

因此短期內的跌倒次數變化並不顯著。文獻探討中發現許多預防跌倒 的成效研究,往往是數個月甚至數年之追蹤,尤其是在評估跌倒發生

因此短期內的跌倒次數變化並不顯著。文獻探討中發現許多預防跌倒 的成效研究,往往是數個月甚至數年之追蹤,尤其是在評估跌倒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