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健康概念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從事健康概念的相關研究,對象、年齡層都很廣泛,針對學生族群 的健康概念研究涵蓋有國小生、國中生、高中職學生、大專生或某部份教育階段 的學生。此節就國內學制之健康概念相關研究作分析探討。

江馥名(2007)應用健康促進模式探討台灣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健康概念、自 覺健康狀態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此研究對象是195位高雄市六所國小所 開設的外籍配偶識字學習專班學員。研究方法是採橫斷式、描述相關性研究,以 方便取樣,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社會人口學資料、健 康概念量表、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4.0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複迴歸之統計分析。此研究發 現:(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中,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行為,其餘依序為自 我實現行為、營養行為、壓力處理行為、健康責任行為,以運動行為得分最低;

健康概念方面,角色功能性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安寧幸福性、調適性,以臨床 性的得分最低;自覺健康狀態大多介於普通與良好之間。(二)影響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為: 台灣教育年數、自覺家庭收入狀況、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國 籍、原國籍教育程度、自已工作狀態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差異;而自覺健 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三)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 念、原國籍教育程度等三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33.4%。整 體來說,此研究結果與Pender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所提出的論

12

點一致,台灣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個人背景因素呈顯著相關。

許芳朝(2008)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之差異性、分析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並探討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預測因子。研究對象以台南市六大行政區域之公立國民小學共計48所學校 學童母親為母群體,以分層叢集抽樣抽出16所學校540位國小學童母親為此研究對 象,有效回收問卷為457份(回收率達84.62%)。研究工具使用健康概念量表、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2.0進行資料處理,根據研究假 設,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項分析、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進行統計考驗,

顯著水準(α)設為.05。歸納本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年齡、婚姻 狀態、子女數及BMI等級等因素不影響國小學童母親的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學童母親具大專以上及高中職教育程度者在臨床性健康概念得分顯著高於國 中小教育程度者。國小學童母親具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營養層 面顯著優於高中職及國中小教育程度者。(二)不同運動階段不會影響國小學童母 親健康概念得分;運動階段分布於維持期、行動期及準備期者,在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休閒、壓力及營養等分層面的得分有明顯較高 的趨勢。(三)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的相關。健康概念中的「調適 性」層面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自我實現」層面有高度的相關,「調適性健康概 念」得分愈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我實現」層面的感受也愈高。(四)調 適性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無意圖期-維持期、意圖期-維持期、準備期-維 持期、臨床性健康概念、安寧幸福-健康概念、行動期-維持期等七個變項為預測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因子,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35.4%的變異量,其中以調適 性健康概念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力最佳。

蔡容君(2008)以健康概念與健康信念模式探究健康行為之研究-以大學生 為例。此研究以北部某大學一到四年級的學生為對象,目的在瞭解大學生健康概 念與健康行為之狀況,以及探討「健康概念」、「行動損益比」、和「自覺威脅 性」預測「健康行為」的模型適配度及整體模型對健康行為的總解釋變異量。依 據學院別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以班級為單位選取參與者,使用健康概念量表、

健康行為調查表,採結構化問卷收集資料,有效問卷373 份。研究結果發現:(一)

大學生不認為沒有疾病症狀是唯一的健康指標,他們對於健康的看法是有多元面

13

向的,包含「臨床」、「調適」、「角色功能」、和「安寧幸福」,認為能擔負 個人角色任務、適應生活、沒有生理疾患和自我超越才是一個健康者的特徵。(二)

大學生在四種健康行為中,以「促進社會健康行為」的執行頻率為最高,其次依 序為「促進靈性健康行為」、「促進心理健康行為」、「促進生理健康行為」。

(三)研究架構的整體模型適配度理想;在模型中以「行動損益比」對健康行為 的預測力最高,其次是「健康概念」,而「自覺威脅性」在此模型中則不具預測 力。(四)在整體模型的解釋力上,以「自覺威脅性」和「行動損益比」預測「健 康行為」的解釋變異量為 19%,而以「健康概念」、「行動損益比」、和「自覺 威脅性」預測健康行為的解釋變異量為 24%,結果顯示加入健康概念有助於提高 對健康行為的解釋力。

胡益進(2009)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 狀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的影響。此研究目的在探討三所師範大學新生的社會人 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及健康生活狀況的關係,三所師範大學新 生為研究的母群體,採隨機集束的抽樣方法,共發出1250份問卷,有效問卷1161 份,有效回收率為92.9%。使用自編的量表,資料統計方法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森積差相關和複迴歸分析。研究發現:(一)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部分,整 體得分高於平均值,趨於正向概念,調適性健康概念的得分最高,其次為角色功 能性健康概念,而臨床性健康概念最差。(二)研究對象在自覺健康狀態部分,

整體的得分高於平均值,屬於中上程度。(三)研究對象在健康生活狀況部分,

其整體得分也高於平均值,而健康生活狀況趨於好的狀況。(四)研究對象的「同 學或朋友的評價」與「成績的重視程度」在健康概念上有顯著差異。(五)研究 對象的「性別」、「學校別」、「BMI值」、「同學或朋友的評價」以及「有無零 用錢」在自覺健康狀態上有顯著性差異。(六)研究對象的「學校別」、「在校 成績」、「家庭社經地位」、「成績的重視程度」、以及「同學或朋友的評價」

在健康生活狀況上有顯著性差異。(七)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以 及健康生活狀況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八)研究對象的健康生活狀況可由「家 庭社經地位」、「在校的成績」、「同學與朋友的評價」、「角色功能性健康概 念」、「幸福安寧性健康概念」以及「自覺健康狀態」等變項做預測,共可解釋 健康生活狀況總變異量的16.8%。

14

紀政安與陳漢瑛(2010)分析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健康概念及健康行爲 的相關性。此研究對象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探討健康概念與健康行爲的現況、

及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研究對象在健康概念、健康行爲上之差異、健康概念與 健康行爲間之關係、以及健康行爲之預測變項。此研究以97學年度花蓮縣107所國 小高年級學童共8828人爲母群體,以比率機率抽樣方法,抽取花蓮縣9所國民小學 共465人,因有學生當天參加社團活動無法參與,故實際發出433份問卷。採問卷 調查法,回收有效問卷數為413份,有效回收率爲95.4%,使用健康概念量表。此 研究發現:(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概念有多元性且正向。健康概念的四個 層面(臨床性、調適性、角色功能性、安寧幸福感)中,以「角色功能性健康概 念」分量表得分最高,「臨床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得分最低。(二)不同性別之 研究對象在健康概念量表總得分上有達顯著差異,女生的健康概念較男生來得正 向。而年齡、年級、族群、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富裕程度及健康訊息來源與健 康概念量表皆未達顯著差異。(三)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行爲以「物質(菸、

酒、檳榔)使用行爲」表現最佳(最正向),其次爲「事故及非事故傷害行爲」、

「飲食行爲」,「身體活動與休閒活動參與行爲」的表現較差。顯示國小高年級 學童在正向休閒活動的認知及行爲上、及從事規律運動上明顯不足。(四)不同 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家庭富裕程度及健康訊息來源之研究對象在健康行爲量表總 得分上皆達顯著差異;不同年齡、性別、年級及族群之研究對象在健康行爲量表 總得分上則無顯著差異存在。(五)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行爲之間達顯著 相關,健康概念得分越高,則越有正向的健康行爲(飲食、物質使用、身體活動 與休閒活動參與、事故及非事故傷害行爲)。(六)以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概 念變項來預測「整體健康行爲」時,可以解釋「整體健康行爲」總變異量14.2%。

主要的預測變項經迴歸係數檢定,爲「家庭富裕程度」、「健康訊息來源爲老師」、

「安寧幸福感健康概念」,其中文以「家庭富裕程度」最具解釋力。

陳治平(2007)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專甲組柔道選手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其相關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並建立柔道選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公式。研

陳治平(2007)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專甲組柔道選手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其相關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並建立柔道選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公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