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溫卓謀 博士

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研 究 生:林岱槿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八月

(2)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研 究 生:林岱槿 撰 指導教授:溫卓謀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一年八月

(3)
(4)
(5)

謝 誌

踏入職場工作 5 年後,重回學生時代,真是喜憂參半!當錄取榜單揭曉錄取 研究所的瞬間,內心是喜悅的,但卻也因不是本科系,心有些許擔憂,好吧~能考 上就是緣份!是考驗也是轉機,心是這樣想著!關關難關,關關過,感謝這個緣 份讓我認識了更多的體育人,感謝一路相挺的同學們,謝謝連任三年超盡責又能 幹的健興班代、投稿時東東民宿的收留、指導預試分析的阿甘大師、還有那總是 讓老師搞混的傻傻林家好姊妹詩盈,很開心能交到妳這位摯友、也謝謝總是默默 付出與關心我的好同學們。很欣賞大夥的豪氣,能一起同甘共苦,不吝惜分享學 習及研究的方法真的很棒!雖然大夥認識相處的時間沒有很多,但整個像大家族 的情誼卻讓我覺得這條遙不可及的研究之路倍感溫馨。

三個暑假看似很久,其實一眨眼也到了尾聲!還記得第一年暑假和好姊妹詩 盈到圖書館學著找文獻,翻著學長姐的碩士論文真是羨慕!心想著我們也要一起 熬出頭,堅持到最後,很開心我做到了!在學期間,很感謝指導教授溫卓謀老師 的細心指導,讓我學習到研究者所需具備的創新思維和嚴謹態度,也感謝口試委 員林德隆教授與林如瀚教授的指導與建議,使我的論文更加充實。

研究之路真的不容易,我會永遠記得這份努力堅持和感動。最後,表達我最 高的敬意給我的家人、親人及男友,有您們真好!總是在我最需要加油打氣的時 候支持著我!也很感謝職場上的同事夥伴,謝謝您們的幫忙,使我的施測煩惱得 到協助。很開心,我終於要畢業了!(比錄取時更欣喜若狂),在這最重要的時刻,

謹將本篇論文及畢業的喜悅與您們一同分享!

林岱槿 謹誌 中華民國一O 一年八月

(6)

i

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作者:林岱槿

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之差異性、分析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性,並進一步探討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使用黃毓華(1997)的「健康概念量表」及陳美燕

(2003)針對青少年編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的 蒐集。於研究進行前,進行預試及重測信度檢驗,建立量表的效度與信度。研究 對象母群體為 100 學年度台東縣公立國民中學學生,其中以台東縣市含有運動校 隊之學校(共 20 所國中),採分層立意叢集取樣,發放 679 份問卷,回收 679 份,

有效問卷624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2%。所得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s 12.0 進 行資料處理,以描述性統計、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逐步多元迴 歸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α)設為.05。歸納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

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 均無顯著差異。二、性別變項與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交互 作用的現象,其中男、女生運動員在「運動行為」都高於非運動員;男生非運動 員在「運動行為」高於女生非運動員;男生運動員在「營養行為」高於女生運動 員;女生運動員在「人際支持」高於男生運動員;女生非運動員在「人際支持」

高於男生非運動員。三、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間有正相關存在。四、健康概念中的「安寧幸福」與「調適性」為預測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主要因子,其解釋變異量有33.6%。

關鍵詞:運動員、非運動員、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7)

ii

A Study on Taitung County Junior High Athletic and Non-athletic Students’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y

Lifestyles

Tai-Jin L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as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between athletic and non-athletic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or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County.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namely the “Health Concept Scale” (Huang Yu-Hua 1997)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cale” for teenagers (Chen Mei-Yen 2003) were adopted for data collection in this study. Pre-test and retest reliabilities were checked prior to use of the aforementioned scales. Stratified judgmental cluster sampling was adopted to select subjects from 20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with sports teams in Taitung County (2011 school year). A total of 679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with 100% return rate. Of the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92% (624) were considered valid and retained for analysis. SPSS for Windows 12.0 was utilized for data analysis. Based on research assumptions,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wo-way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for all the statistical tests was set at .05.

(8)

iii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ummed up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ealth concepts of athletic and non-athletic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regard to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grade, BMI).

2. There are 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the genders and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athletic and non-athletic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mong the male and female athletic students, sports activity is more frequent than non-athletic students; the frequency of sports activity of male non-athletic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female non-athletic students; the frequency of healthy behavior among male athletic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female athletic students;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female athletic students is larger than male athletic student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female non-athletic students is larger than male non-athletic students.

3. Positive correlations exist between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both athletic and non-athletic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4. “Contentment” and “Adapability” in health concepts are the major factors in predic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with 33.6% of the variance explained.

Keywords: Athletes, non-athletes, Health Concept,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9)

iv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 次---iv

表 次---vi

圖 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2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基礎理論---7

第二節 健康概念的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16

第四節 文獻總結---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33

第四節 研究步驟---35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49

(10)

v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不同背景因素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之差異分析---51

第二節 不同背景因素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60

第三節 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典型相關分析----77

第四節 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健康概念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情形---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85

第二節 建議---86

參考文獻---89

附錄---93

附錄一 文 獻 重 要 結 果 統 整 表 ---93

附錄二 100學年度台東縣國民中學運動專長項目表---95

附錄三 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試問卷-96 附錄四 健康概念預試問卷與重測檢驗及正式問卷對照表---100

附錄五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試問卷與重測檢驗及正式問卷對照表---101

附錄六 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重測問卷---102

附錄七 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正式問卷--- 106

附錄八 「健康概念量表」同意書---110

附錄九 「健康概念量表英文原作者」同意書---111

附錄十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同意書---112

附錄十一 臺閩地區國中生身體質量指數對照表--- 113

(11)

vi

表 次

表3-2-1 台東縣公立國民中學100學年度之運動員總人數表---30

表3-2-2 100學年度台東縣國中運動員抽樣學校摘要表---32

表3-2-3 100學年度台東縣國中非運動員抽樣代表學校摘---33

表3-4-1 健康概念項目分析摘要表---37

表3-4-2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項目分析摘要表---38

表3-4-3 健康概念量表分層面單獨因素分析法結果摘要表---41

表3-4-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分層面單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43

表3-4-5 健康概念量表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45

表3-4-6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45

表3-4-7 健康概念量表重測信度分析---46

表3-4-8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重測信度分析---46

表4-1-1 不同性別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之描述統計摘要表---52

表4-1-2 不同性別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3

表4-1-3 不同年級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之描述統計摘要表---54

表4-1-4 不同年級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表4-1-5 不同身體質量指數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的描述統計摘要表----57

表4-1-6 不同身體質量指數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概念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

表4-2-1 不同性別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描述統計摘要表----61

表4-2-2 不同性別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3

表4-2-3 不同性別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平均數與人數---64

表 4-2-4 不同性別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純主 要效果摘要表---65

表4-2-5 不同年級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描述統計摘要表----68

表4-2-6 不同年級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0

(12)

vii

表4-2-7 不同身體質量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描述統計摘要表---72 表 4-2-8 不同身體質量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75 表4-3-1 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78 表 4-4-1 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概念所有變項之皮爾森積差相關矩陣表---81 表4-4-2 整體安寧幸福、調適性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1 表4-4-3 國中運動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概念所有變項之皮爾森積差相關矩陣表--82 表 4-4-4 國中運動員安寧幸福、調適性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2 表4-4-5 國中非運動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概念所有變項之皮爾森積差相關矩陣表---83 表4-4-6 國中非運動員安寧幸福、調適性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3

(13)

viii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29 圖3-2 研究流程圖---48 圖4-1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典型相關分析路徑圖---79

(14)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之差異,本章內容共分六節,第一節為前言;第二節為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 三節為研究目的;第四節為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 為名詞操作性定義。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前言

國人健康知識水準的提升,對於健康的追求已變成一個熱門的話題,民眾對 健康生活的期許下,健康議題也備受重視,有助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推動。健 康認知與概念對於健康生活品質的營造也是重要的關鍵。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方 面,也一直是許多單位極為關注的議題,而健康促進在近幾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宣 揚的觀念下,不管是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都在積極推廣中,台灣的政府單 位,這幾年在推動健康促進的相關活動上,包含健康促進醫院、健康促進學校及 健康城市等,都是健康促進政策的主軸。教育部在民國99 年至 102 年的中程施政 計畫中也提到,要持續辦理已進行中的「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也顯現出對於學 生健康的重視與要求。

在運動員方面,運動員為了追求更高的競技表現在運動的量與質往往比一般 人高出許多,所以身心調適也需要多關切,若能了解運動員的營養、生活習慣、

健康常識等方面,並給予適當的輔導與建議,使運動員的身心狀況維持在較理想 的狀態,進而使運動訓練達到最佳效果,提高運動表現。

綜合以上所述,健康觀念的培養,可達成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對於健康促 進與疾病的預防有密切的相關,而學校在提供學生體育學習環境時,可以加強學 生參與運動及身體活動的機會,進而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所以,青少年成長發育 的過程中若能有正確的健康概念,且維持正確、規律的運動,方可促使青少年各 方面均衡的發長,所以本研究想以國中生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檢視瞭 解兩者在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中的差異性和相關性。

(15)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國家衛生研究院自民國90 年起,開始規劃辦理兒童及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 研究計畫,針對樣本世代進行追蹤訪查,運用生態模式的觀點,從兒童及青少年 本身特質、家庭、學校、同儕、媒體、社區等多面向觀點,長期觀察追蹤兒童及 青少年各階段發展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型態,以提供教育及衛生單位研訂兒童及青 少年政策參考。而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也自民國95 年起開始規劃辦理「青少 年健康行為調查」,以「國中」及「高中職及五專」在校學生為對象,採隔年輪替 的方式,持續蒐集具全國代表性之青少年健康行為與健康狀況變化趨勢的資料,

調查內容包含有:(1)個人及家庭基本資料。(2)身高體重及飲食。(3)身體活 動。(4)個人衛生。(5)安全、暴力行為與事故傷害。(6)心理健康與人生價值。

(7)菸、酒、檳榔及毒品使用。(8)男女交往與性經驗相關問題。

陳富莉與李蘭(2001)發現青少年組有四種不健康的行為型態,分別為:不 健康的嗜好、愛喝休閒飲料、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從未運動。也有許多研究指出,

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吸菸、酗酒、藥物濫用、事故傷害等,被證實與致病率 和死亡率相關。依據國民健康局96年與97年間對國中、高中職生所做的調查顯示:

有嚼檳榔的比率,國中生為1.8%,高中職生為3.9%。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主要的 來源為家人或親友,佔46.2%,其次為同學和朋友佔28.6%,其中男性口腔癌死亡 率最高的台東縣,在國中生、高中生年齡層中,嚼檳榔率高達9%以上。而民國100 年2月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和肥胖比率,最 高的縣市在台東縣,不只大人肥胖,連青少年及兒童肥胖比率也居全國之冠,從 小孩到大人都是全國最胖的,其中大人全國肥胖比率為42%,台東縣為48%,而 青少年及兒童肥胖比率25%,台東縣則是31%,顯示台東地區青少年的健康問題 令人擔憂!行政院衛生署在99至102年度規劃中程施政計畫,舉凡全民健保、食品 安全、醫療救護、藥物管理、防疫監測、公共衛生及健康促進等事項,只要是有 關全國人民健康與福祉的重大決策,都要符合國人對健康的期待,強化民眾全面 參與,實踐健康的生活。

陳俊民(1992)曾探討運動員與非運動員的性別角色差異,及其對運動成就 動機和生活適應的影響。發現運動員的男性化傾向比非運動員高,但並不因此顯

(16)

3

現出較低的女性化特質。而運動能力較高者,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和較低的運動競 賽特質焦慮,但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在生活適應上並沒有差異。對運動員來說,健 康是勝利的條件,若身體有疾病或神經系統受到干擾時,將會導致注意力無法集 中及情緒上的不安定,而使訓練的效果降低,所以維護運動員的健康及預防運動 傷害的發生,是需要關切的(陳慧文,2002)。

從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文獻整理得知,在探討國中學生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部份的有陳美燕(2004);Chen, Chou, and Yang(2005);Chen, James and Wang(2007);黃慧菁(2007) ;陳品希(2007);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 與胡益進(2007);黃雪欣、趙正敏與徐正義(2008) ;林進邦(2009);李秀 珍、李素幸與宋瑩珠(2009);在背景變項的文獻中也針對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 數變項加以探討的有陳素芬(2004);陳美燕(2004);陳品希(2007);江崇 偉(2008);李秀珍等人(2009)。而針對運動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的 也有陳治平(2007)、李麗晶、劉潔心與季力康與卓俊伶(2008)。由此可知:

青少年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運動選手,是否有正確的健康概 念及有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對運動選手而言更加重要,生活作息的調整和習慣養 成,不管是心理或生理方面,只要有些不正確,選手可能就因此散漫,因此生為 運動選手的人,一定要重視自己的健康及規律的生活步調。

綜合以上觀點所述,國中生為青少年階段的發展關鍵期,也是培養正向健康 概念及養成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時期,所以,本研究擬以探討台東縣國中運 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情形,另一方面也了解健 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是否有相關性和預測力,提供資料給國中體育教 師、教練了解青少年運動選手的健康狀態,作為參考,進而達到提升運動選手健 康與生活品質之目標。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的背景問題,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 健康概念的差異。

(17)

4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

三、探討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相關性。

四、探討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健康概念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效果。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問題與假設如下:

一、研究問題

(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 在健康概念是否有差異存在?

(二)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差異存在?

(三)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是否有顯著 的相關?

(四)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健康概念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的 預測效果?

一、研究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 在健康概念差異達顯著水準。

(二)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的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達顯著水準。

(三)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典型相關 達顯著水準。

(四)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之健康概念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效果達 顯著水準。

(18)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對象以台東縣公立學校的國中生為母群體,不包含私立學校的國 中生,研究結果若推論至私立學校均予以保留。

(二)本研究對象以台東縣公立學校的國中生為研究範圍,受地區限制,研究 結果較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或台灣地區之所有國中生。

二、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因男女生運動員人數不均,為了使抽樣地區及性別人數平均化,

依海線、縱谷線、市區學校分層抽取合適的運動員及非運動員為樣本,

所以在地區選取上受到限制。

(二)本研究採問卷施測法,研究者因受限於人力、物力及時間等因素,無法 親自施測,故僅能在與各校電話聯繫後,請各校一名施測老師協助施測,

施測完畢後,以郵寄問卷的方式寄回給研究者。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在探討台東縣國中運動員和非運動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差異,因此本節針對運動員、非運動員、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名 詞操作性定義。

一、運動員(Athletes)

係指學校成立特殊運動專長且長期訓練之學生,本研究所指之運動員,係以 100學年度就讀於台東縣公立國中體育班及各校之運動校隊學生,此長期訓練時 間,指在學校上課週一至週五期間都有連續接受訓練之學生,包含田徑隊、舉重 隊、籃球隊、棒球隊、角力隊、足球隊、舞蹈隊、槌球隊等。

(19)

6

二、非運動員(nonathletes)

與前述運動員背景接近之同班同學,或同學校之其他學生,且未加入體育班、

運動校隊訓練者。本研究所指之非運動員係以100學年度就讀於台東縣之公立國中 學生。

三、健康概念(Health Concept)

專家學者認為健康概念是屬於多面向的,是超乎生物醫學所指的缺乏疾病或 殘疾(Smith,1981;Tripp-Reimer,1984),生物醫學上指的健康概念,是指結構與 功能的良好與完整,是沒有疾病的正常狀態;而本研究所指的健康概念是指個人 對於健康的主觀認知。本研究採用黃毓華與邱啟潤(1997)依據國外學者 Laffrey (1986)發展之量表編譯之「健康概念量表」,包含角色功能、調適、臨床、安寧幸 福四方面的健康概念。茲分述如下:

(一)角色功能:係指個人能做到日常生活應盡的責任及能執行被期望的社會 角色。

(二)調適:係指針對壓力源及環境的調適情形。

(三)臨床:係從醫學觀點或疾病方面來定義健康。

(四)安寧幸福:指能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健康狀態,屬於完全的安適狀態。

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ender(1996)提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指個人為達到更高層次的安寧與健康 為目的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本研究所指的促進生活型態是指個人對於維持健康或 達到健康認知而在平常生活中的呈現。本研究採Chen,M. Y., Wang, E. K., Yang, R.J.,& Liou, Y. M.(2003)之「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量表包括營養 行為、運動行為、健康責任、壓力處置、生命欣賞及人際支持等六個分量表。針 對研究對象在「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所得的分數,得分越高表示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越正向,反之得分越低則代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趨於消極。

(20)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將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理論及先前的相關研究作一陳 述,以架構本研究,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基礎理論;第二節為健康概念的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 究;第四節為文獻總結。

第一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基礎理論

一、健康

李蘭(1991)將預防性健康行為與保護性健康行為合稱為健康行為,在相信 自己是健康個體而沒有感覺有任何疾病症狀時,為保有健康所採取的行動,也進 一步將健康行為區分為「預防疾病」與「健康促進」兩大類,前者指消極地減少 或除去高危險性的行為為目標;後者指積極地建立良好且有助於健康的行為為目 標,如正確的飲食習慣、不吸菸、不飲酒、控制體重、運動休閒、注意工作場所 安全與衛生及按時量血壓等預防性及保護性的健康行為(Preventive and protective behavior),稱之為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

Downie(1996)將健康解釋為「正向健康」與「負向健康」兩種,正向健康 指的是身體、心理及社會安寧美滿的狀態,而負向健康指的是預防疾病的發生。

生物醫學上指的健康概念,是指結構與功能的良好與完整,是沒有疾病的正 常狀態。而世界衛生組織在1946年提出,認為健康包含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整,

並不是缺乏疾病或殘疾。(Smith,1981;Tripp-Reimer,1984)認為健康概念是屬於 多面向的,是超乎生物醫學所指的缺乏疾病或殘疾。美國的社會醫學家席爾格瑞 世亦認為:「所謂健康的人是指身體與心理都平衡,而且同時能適應物理與社會 環境的人。所以,健康所指的是具有積極性,一種樂觀人生的態度,而且樂於接 受生活中的個人責任,並不只是沒有疾病。」。以疾病的有無代表健康與否,雖 是最簡單的方式,但不見得表示是很健康的個體。

(21)

8

健康概念有四種模式(Smith,1981)

(一)調適模式:健康是指個體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在身體與環境的互動過 程中做出彈性的選擇,維持住最佳的個體狀況;而疾病是指個體無法適應 外在環境的變化。

(二)臨床模式:健康是指個體沒有失能的症狀或沒有醫學上的疾病;而疾病是 指個體出現明顯的症狀或症候。

(三)角色執行模式:健康是指個體能充分扮演受期望的、能達到最高的社會角 色;而疾病是指個體無法扮演好其角色。

(四)安寧幸福模式:健康是指有動力活躍的健康,能發揮自我潛能,達到自我 實現的目標;而疾病是指虛弱的,逐漸衰退。

二、生活型態

李蘭(1988)提出生活型態是指個體或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其心理、生理和 社會環境各方面一連串的經驗總合。以狹隘的定義而言,生活型態係指危險的因 子(risk factors),而廣義的定義,生活型態係指和健康生活有關的所有行為

(health-related behaviors)或健康生活的型態(healthylife style)(丁志音,1988)。

生活型態可分為:(Harris & Guten, 1980 ; 李雅欣,2004)

(一)安全行為(safety practice),如:檢視各種狀況、開車繫安全帶、戴安全帽,

防備裝置與措施之準備。

(二)健康行為(health practice),如:放鬆、控制體重、充足的睡眠、注意飲食。

(三)避免環境中的危險(environmental hazard avoidance),如:環境污染、犯 罪。

(四)預防性的健康照護(preventive health care),如:健康檢查。

(五)避免有害物質(harmful substance)如:菸、酒、檳榔。

國內學者將生活型態定義為日常的生活狀況,內容包含生活作息、嗜好、習 慣、睡眠及飲食是否均衡是否規律運動、是否規律運動等,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是 正面,也可能是負面的(李雅欣,2004)。生活型態是指個人自主的行為能力,

包含會影響健康或會對健康造成傷害的危險行為,如:吸菸、開車超速、不繫安 全帶、酒後開車、不戴安全帽,以及健康行為,如:休息、適當營養、規律運動、

(22)

9

情緒管理、減少壓力、以及發展社會支持等活動(李雅欣,2004;Palank, 1991;

Fitzpatrick & Shannon, 1992 ;Williams et al., 2002)。

所以,生活型態可依據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目的與不同的研究對象,會產生不 同的生活型態類型,而決定生活型態的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其中內 部因素包含人格、情緒、知覺、學習、動機、行銷活動;外部因素包含價值觀、

文化、社會地位、參考群體、人口統計變項及家計單位。(林進邦,2009)

三、健康促進

Pender(1987)提出健康促進不是針對健康問題或疾病的特定預防,而是屬於 一種趨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也認為健康促進行為具有朝正向改變與成長 的實行導向(actualizing tendency),也是能擴展健康潛能的趨向行為(approach behavior),即是引導個體維護或增進健康、達到幸福美滿和自我實現的肯定態度,

而非只是預防疾病或或避免健康問題的行為。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促進定義為:「能使人們掌握健康的決定因素與 增進健康的過程。」。Laffrey(1985)提出健康促進是指為獲得最高層次的健康 目的所採行的行為。而1986年渥太華(Ottawa)憲章中,定義健康促進:「能使人 改善健康與增加對健康控制的過程。」。

黃璉華(1999)認為健康促進是當人們還很健康時,即尋求個人策略和發展 社區,以幫助人們採取能維護健康的生活型態,也提出健康促進是著重於正面的 健康。生活型態是每個人特殊的生活習慣,其影響個人健康的生活習慣正向、負 向都有關聯,而健康促進的意涵則是在執行正向的生活型態。(王秀紅,2000)

晏涵文(2002)認為健康促進是結合健康教育與組織、經濟、法律、政治、

及環境等多種因素於一體的相關性整合,以增加人們對健康的控制,發揮健康的 潛能,才能達到提昇健康品質的目標。從更積極面來看,健康促進著重於正向的 健康,個人的自信心、充滿朝氣與活力,所強調的不是生命的量,而是積極的追 求生命的品質和幸福。

(23)

10

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Walker等人(1987)提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指個人維持或促進健康水平、

及自我滿足與自我實現的一種自發性多層面的認知和自發性行為,包括適當營養 和運動、人際支持、健康責任、壓力處理、自我實現。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內涵包含了六項:(陳品希,2007)

(一)營養行為:指日常飲食型態,如每日三餐的時間和量都正常,而食物的選 擇含五大類等。

(二)運動行為:指從事休閒與運動的活動等,如: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 少持續20~30分鐘。

(三)壓力處置(壓力處理):包含能放鬆自己、有減輕壓力、會注意自己不愉 快的情緒的方法等。

(四)健康責任:包括能注意自己的健康、能與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促進及參 加保健活動、每月至少一次觀察自己身體有無改變或異狀。

(五)生命欣賞(自我實現):指對生命樂觀、對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有 正向成長與改變的感覺。

(六)人際支持(社會支持):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包括能對別人表示關心 及樂於和親近的人保持聯絡等。

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作法與內容可包括六項:(黃慧菁,2007)

(一)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型態、正常生活作息、運動等習慣。

(二)加強預防健康照護:注射預防和健康檢查等。

(三)擴展良好人際關係:得到社會性的支持。

(四)增進自我健康知能:經由網際網路、大眾傳播媒體,取得保健相關資訊、

能提升自我健康責任等。

(五)發展適當宣洩管道:壓力問題處理與心理安適問題等。

(六)遠離有害物質和環境:菸、酒、藥物、污染源、與高危險性場所。

五、小結

經由社會環境的變遷與生活品質的重視提升,健康的定義也跟著在變化,因 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健康的定義並沒有一致性的定義,所以早期健康概念的定義著

(24)

11

重在生理層面,而後衍生包含心理層次,更有學者提出多元健康概念的形式,發 展出健康概念模式,屬於多面向的觀點。而透過健康促進,可使人在日常生活中 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增加對健康的控制,遠離環境中的危害因子,執行正確的 健康生活型態,增加良好的健康資訊,確實減少疾病的產生。

綜合許多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的探討,清楚明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良好 的健康促進行為有極重要性,所以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有相關 性,應倍受重視及探討。

第二節 健康概念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從事健康概念的相關研究,對象、年齡層都很廣泛,針對學生族群 的健康概念研究涵蓋有國小生、國中生、高中職學生、大專生或某部份教育階段 的學生。此節就國內學制之健康概念相關研究作分析探討。

江馥名(2007)應用健康促進模式探討台灣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健康概念、自 覺健康狀態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此研究對象是195位高雄市六所國小所 開設的外籍配偶識字學習專班學員。研究方法是採橫斷式、描述相關性研究,以 方便取樣,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社會人口學資料、健 康概念量表、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4.0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複迴歸之統計分析。此研究發 現:(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中,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行為,其餘依序為自 我實現行為、營養行為、壓力處理行為、健康責任行為,以運動行為得分最低;

健康概念方面,角色功能性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安寧幸福性、調適性,以臨床 性的得分最低;自覺健康狀態大多介於普通與良好之間。(二)影響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為: 台灣教育年數、自覺家庭收入狀況、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國 籍、原國籍教育程度、自已工作狀態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差異;而自覺健 康狀況、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三)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 念、原國籍教育程度等三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33.4%。整 體來說,此研究結果與Pender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所提出的論

(25)

12

點一致,台灣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個人背景因素呈顯著相關。

許芳朝(2008)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之差異性、分析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並探討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預測因子。研究對象以台南市六大行政區域之公立國民小學共計48所學校 學童母親為母群體,以分層叢集抽樣抽出16所學校540位國小學童母親為此研究對 象,有效回收問卷為457份(回收率達84.62%)。研究工具使用健康概念量表、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2.0進行資料處理,根據研究假 設,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項分析、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進行統計考驗,

顯著水準(α)設為.05。歸納本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年齡、婚姻 狀態、子女數及BMI等級等因素不影響國小學童母親的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學童母親具大專以上及高中職教育程度者在臨床性健康概念得分顯著高於國 中小教育程度者。國小學童母親具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營養層 面顯著優於高中職及國中小教育程度者。(二)不同運動階段不會影響國小學童母 親健康概念得分;運動階段分布於維持期、行動期及準備期者,在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自我實現、健康責任、運動休閒、壓力及營養等分層面的得分有明顯較高 的趨勢。(三)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的相關。健康概念中的「調適 性」層面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自我實現」層面有高度的相關,「調適性健康概 念」得分愈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我實現」層面的感受也愈高。(四)調 適性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無意圖期-維持期、意圖期-維持期、準備期-維 持期、臨床性健康概念、安寧幸福-健康概念、行動期-維持期等七個變項為預測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因子,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35.4%的變異量,其中以調適 性健康概念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力最佳。

蔡容君(2008)以健康概念與健康信念模式探究健康行為之研究-以大學生 為例。此研究以北部某大學一到四年級的學生為對象,目的在瞭解大學生健康概 念與健康行為之狀況,以及探討「健康概念」、「行動損益比」、和「自覺威脅 性」預測「健康行為」的模型適配度及整體模型對健康行為的總解釋變異量。依 據學院別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以班級為單位選取參與者,使用健康概念量表、

健康行為調查表,採結構化問卷收集資料,有效問卷373 份。研究結果發現:(一)

大學生不認為沒有疾病症狀是唯一的健康指標,他們對於健康的看法是有多元面

(26)

13

向的,包含「臨床」、「調適」、「角色功能」、和「安寧幸福」,認為能擔負 個人角色任務、適應生活、沒有生理疾患和自我超越才是一個健康者的特徵。(二)

大學生在四種健康行為中,以「促進社會健康行為」的執行頻率為最高,其次依 序為「促進靈性健康行為」、「促進心理健康行為」、「促進生理健康行為」。

(三)研究架構的整體模型適配度理想;在模型中以「行動損益比」對健康行為 的預測力最高,其次是「健康概念」,而「自覺威脅性」在此模型中則不具預測 力。(四)在整體模型的解釋力上,以「自覺威脅性」和「行動損益比」預測「健 康行為」的解釋變異量為 19%,而以「健康概念」、「行動損益比」、和「自覺 威脅性」預測健康行為的解釋變異量為 24%,結果顯示加入健康概念有助於提高 對健康行為的解釋力。

胡益進(2009)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 狀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的影響。此研究目的在探討三所師範大學新生的社會人 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態、健康概念、及健康生活狀況的關係,三所師範大學新 生為研究的母群體,採隨機集束的抽樣方法,共發出1250份問卷,有效問卷1161 份,有效回收率為92.9%。使用自編的量表,資料統計方法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皮爾森積差相關和複迴歸分析。研究發現:(一)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部分,整 體得分高於平均值,趨於正向概念,調適性健康概念的得分最高,其次為角色功 能性健康概念,而臨床性健康概念最差。(二)研究對象在自覺健康狀態部分,

整體的得分高於平均值,屬於中上程度。(三)研究對象在健康生活狀況部分,

其整體得分也高於平均值,而健康生活狀況趨於好的狀況。(四)研究對象的「同 學或朋友的評價」與「成績的重視程度」在健康概念上有顯著差異。(五)研究 對象的「性別」、「學校別」、「BMI值」、「同學或朋友的評價」以及「有無零 用錢」在自覺健康狀態上有顯著性差異。(六)研究對象的「學校別」、「在校 成績」、「家庭社經地位」、「成績的重視程度」、以及「同學或朋友的評價」

在健康生活狀況上有顯著性差異。(七)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以 及健康生活狀況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八)研究對象的健康生活狀況可由「家 庭社經地位」、「在校的成績」、「同學與朋友的評價」、「角色功能性健康概 念」、「幸福安寧性健康概念」以及「自覺健康狀態」等變項做預測,共可解釋 健康生活狀況總變異量的16.8%。

(27)

14

紀政安與陳漢瑛(2010)分析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健康概念及健康行爲 的相關性。此研究對象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探討健康概念與健康行爲的現況、

及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研究對象在健康概念、健康行爲上之差異、健康概念與 健康行爲間之關係、以及健康行爲之預測變項。此研究以97學年度花蓮縣107所國 小高年級學童共8828人爲母群體,以比率機率抽樣方法,抽取花蓮縣9所國民小學 共465人,因有學生當天參加社團活動無法參與,故實際發出433份問卷。採問卷 調查法,回收有效問卷數為413份,有效回收率爲95.4%,使用健康概念量表。此 研究發現:(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概念有多元性且正向。健康概念的四個 層面(臨床性、調適性、角色功能性、安寧幸福感)中,以「角色功能性健康概 念」分量表得分最高,「臨床性健康概念」分量表得分最低。(二)不同性別之 研究對象在健康概念量表總得分上有達顯著差異,女生的健康概念較男生來得正 向。而年齡、年級、族群、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富裕程度及健康訊息來源與健 康概念量表皆未達顯著差異。(三)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行爲以「物質(菸、

酒、檳榔)使用行爲」表現最佳(最正向),其次爲「事故及非事故傷害行爲」、

「飲食行爲」,「身體活動與休閒活動參與行爲」的表現較差。顯示國小高年級 學童在正向休閒活動的認知及行爲上、及從事規律運動上明顯不足。(四)不同 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家庭富裕程度及健康訊息來源之研究對象在健康行爲量表總 得分上皆達顯著差異;不同年齡、性別、年級及族群之研究對象在健康行爲量表 總得分上則無顯著差異存在。(五)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與健康行爲之間達顯著 相關,健康概念得分越高,則越有正向的健康行爲(飲食、物質使用、身體活動 與休閒活動參與、事故及非事故傷害行爲)。(六)以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概 念變項來預測「整體健康行爲」時,可以解釋「整體健康行爲」總變異量14.2%。

主要的預測變項經迴歸係數檢定,爲「家庭富裕程度」、「健康訊息來源爲老師」、

「安寧幸福感健康概念」,其中文以「家庭富裕程度」最具解釋力。

陳治平(2007)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專甲組柔道選手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其相關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並建立柔道選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公式。研 究對象以2006 大專運動會柔道甲組選手為研究母群,男性117人,女性62人,研 究工具採用「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自覺健康控握」、「健康活動 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等量表以問卷方式施測,

(28)

15

採立意叢集立取樣,共取得179份有效樣本,以次數分配、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及多元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一)大專甲組柔道選手對於個人 健康狀況自評結果趨於正向,健康概念各層面以「調適性」得分最高、其餘依序 為「角色功能」、「安寧幸福」及「臨床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的得分 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人際支持」,「壓力管理」,「運動」,

「營養」,而「健康責任」得分最低。(二) 男性柔道選手在自覺健康狀況及運 動效能的得分顯著優於女性;年級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壓力管理」;不 同運動表現選手在「安寧幸福健康概念」、「營養效能」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 我實現」層面的得分有顯著差異。(三)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健康活 動支持等三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43.4%,其中健康行為自我 效能為最佳的預測因子。(四)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責任效能、心理安適效能、

朋友支持、營養效能等五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45.7%的變異量,其中 以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為最佳的預測因子。

小結:

從以上的研究文獻得知,對健康概念的研究工具都為健康概念量表,以問卷 調查方式研究,而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在健康概念的結果上,發現:許芳朝(2008)

提出國小學童母親在不同年齡、BMI在健康概念無顯著差異;紀政安與陳漢瑛

(2010)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在性別方面,女生比男生正向,但在年級方面無差 異。而健康概念呈現多元且正向的有胡益進(2009)研究大學新生、紀政安與陳 漢瑛(2010)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生,且此二篇研究都顯示健康概念中的「臨床性」

得分最低,而陳治平(2007)研究大專甲組柔道選手的健康概念以「調適性」得 分最高;「臨床性」得分最低。在相關性方面,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 正相關的有江馥名(2007)研究東南亞籍女性、許芳朝(2008)研究國小學童母 親,且許芳朝(2008)更提出健康概念中的「調適性」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自 我實現」有高度相關。在預測力方面,健康概念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預測力的 有江馥名(2007)研究東南亞籍女性、許芳朝(2008)研究國小學童母親,且許 芳朝(2008)研究發現健康概念中的「調適性」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最 佳。在另一層面的研究,蔡容君(2008)發現健康概念對健康行為也有其預測力。

(29)

16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從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研究對象廣泛,尤其醫療護理 相關研究甚多。而近年來也有很多研究以學生族群為對象,探討各個教育階段學 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模式。此節就國內學制之不同階段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相關研究來作分析探討。因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國中階段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作探討,所以相關文獻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國中學生、高中學生的研究為參 酌對象。

一、 國小部分

陳素芬(2004)探討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研究對 象以九十二學年度就讀於林口鄉七所縣立國小五年級、六年級學生為對象,研究 工具主要參考林武雄之台北市國小健康生活型態研究問卷所研擬出的問卷,問卷 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變項及健康生活型態兩大部分。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 率、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複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 果發現:(一)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中,以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得分最高,其次是健 康自我照顧、心理壓力調適方面、飲食習慣,而以運動與休閒最低但都屬正向。(二)

學生吸菸人數少,但是曾經喝過酒的比率高,原因多為好奇心,且取自家人為多。

(三)學生的健康生活型態、日常生活安全習慣、飲食習慣、心理壓力調適、運 動與休閒情形、健康自我照顧,因社會人口學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部分成立。

(四)性別顯著差異且是對所有健康生活型態最具解釋力的預測。(五)父親管教 方式放任者能顯著預測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心理壓力調適,身體質量指數 能顯著預測日常生活安全習慣。(六)社經地位除心理壓力調適外,都能顯著預測。

江崇偉(2008)探討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現況與差異,以及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聯性,分析其背景變項、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於運動行為之預測情形。研究對象以九十六學年 度台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抽樣母群,採分層叢集取樣,抽出12所國小1109 名學生,研究工具以體育態度量表及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施測問卷。

資料處理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檢定

(30)

17

及多元逐步迴歸,所有統計考驗之顯著水準(α)皆定為.05。 研究結果:(一)台 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認知」、「情意」、「行動意 向」;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生命欣賞」、「壓力處置」、「營養 行為」、「人際行為」、「健康責任」、「運動行為」。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趨 於正向且積極。(二)不同性別國小高年級學生,其體育態度會隨著年級的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其體育態度不會隨著 BMI 等級、父母 婚姻狀況的不同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國小高年級 學生,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隨著年級及 BMI 等級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同性 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會隨著父母婚姻狀況及社經地位的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有相關性存在,且為正相 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人際支持」、「生命欣賞」、「壓力處置」透過第一個 典型因素,和體育態度中的「情意」、「行動意向」、「認知」有較高的相關。(五)

「健康責任」、「壓力處置」、「行動意向」、「營養行為」、「生命欣賞」、「認知」等 六個變項對「運動行為」有正向的影響,能聯合預測「運動行為」58%的變異量,

就個別變項而言,以「健康責任」的預測力最佳。

二、 國中部份

Chen, Chou, and Yang(2005)探討不同體重和性別的青少年在健康促進行為 方面的差異,研究方法採橫斷面及描述性調查法。結果發現:(一)一般體重之 青少年在社會支持、健康責任及運動行為方面之得分顯著高於過重體重組,在健 康責任行為方面也高於低體重組。(二)在性別方面,女生在六個層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明顯的有五項高於男生,但是在運動行為方面則顯著低於男生。

陳品希(2007)探討花東地區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差異、分析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的相關性以及體育態度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對於運動行為之預測情形。研究對象以花東地區國中生為母群體,採 分層叢集抽樣,抽出11所學校,共1102名學生。以體育態度量表及青少年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資料處理包括: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 析、典型相關檢定及多元逐步迴歸,所有統計考驗之顯著水準(α)皆定為.05。研 究結果:(一)花東地區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趨於正向且積極。女生在人際支

(31)

18

持優於男生,男生在運動行為優於女生;非原住民在營養行為、人際支持及運動 行為為優於原住民;七年級在運動行為、健康責任及壓力處置優於九年級;在健 康責任、運動行為台東市的表現較佳;過重組在運動行為優於過瘦及肥胖組。(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有相關性存在,且為正相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 的「運動行為」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和體育態度中的「行動意向」有較高的相 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壓力處置」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和體育態度中的

「認知」有較高的相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人際支持」透過第三個典型因 素,和體育態度中的「情意」有較高的相關。(三)健康責任、行動意向、營養行 為、壓力處置及生命欣賞等五個變項為運動行為的預測因子,聯合預測「運動行 為」50.8%的變異量。

Chen, James and Wang(2007)探討台灣及美國青少年之間健康促進行為的差 異,研究對象以七、八年級學生為樣本,台灣265人,美國285人;以青少年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一)美國青少年在自覺健康狀態、

體重超重百分比、父母教育水準、和單親(母親)顯著高於台灣青少年。(二)

台灣青少年比美國青少年有更高的健康促進行為在「壓力處置」、「營養行為」、

「健康責任」及「社會支持」,但在「生命欣賞」、與「運動行為」執行率較低。

(三)台灣男生在「運動行為」顯著優於女生,台灣女生在「生命欣賞」及「人 際支持」顯著優於男生;美國女生在「人際支持」顯著優於男生。(四)台灣學 生七年級在「運動行為」顯著優於八年級,美國學生在「健康責任」七年級顯著 優於八年級,「運動行為」八年級顯著優於七年級。

黃春太、姜逸群與黃雅文與胡益進(2007)探討國中生的社會資本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現況,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

研究對象以台南縣公立學校國中學生爲研究母群體,採叢集隨機抽樣方式,利用 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有效問卷共978份。研究結果:(一)國中生的社會資 本愈多,則愈致力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家庭氣氛愈好、手足互動愈好、親子關 係愈好、親友互動愈好、社區參與愈多、代間封閉愈多、親師關係愈好、同儕關 係愈好、社團參與愈多的國中生,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落實愈高。(二)社區參 與愈多、親師關係愈好、同儕關係愈差、社團參與愈多的國中生,則愈能落實營 養行爲、健康責任行爲、運動行爲。(三)家庭氣氛愈好、親子關係愈好、同儕

(32)

19

關係愈差、社團參與愈少,則愈能履行營養行爲。

黃雪欣、趙正敏與徐正義(2008)探討南投地區國中生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意 向的相關因素。研究對象以南投地區國中6所學校之三年級學生為對象,共發出問 卷800份,得有效問卷562份。研究結果:(一)國中生皆參與校內所辦的健康促 進活動,參與之動機以學習新知最多,對健康促進活動主題的需求以壓力調適為 主。(二)活動參與經驗在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意向達顯著差異。(三)自覺參與 利益、自覺參與障礙、活動情境安排、重要他人影響及活動相關感受與健康促進 活動參與意向達顯著相關。(四)活動相關感受、重要他人影響、活動情境安排 等三項因子是國中生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意向最重要的預測因子。

李秀珍、李素幸與宋瑩珠(2009)探討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並 進一步分析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關的影響因素。此研究樣本取自立意選定的四 所台南縣國中,以校及年級分層,再利用班級為單位以集束抽樣方式抽出1275位 學生作橫斷研究調查。研究工具使用健康概念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以 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行動線索、健康概念、自覺 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等因素。研究結果顯示:性別、

年級、父母教育程度、健康訊息來源數量、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 自我效能等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進一步由逐步迴歸分析發現:健 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訊息來源數量可解釋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56.4%總變異量,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強的預測因子。

林進邦(2009)分析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適能的現況,並探討其 間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市立某國民中學各年級學生,採問卷調查方法,發出637 分問卷,有效問卷共615份,研究工具使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所得資料經描 述性統計與t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一)國中學生「年級」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營養行為」、「健康責任行為」、「運動行為」與「整 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等構面有差異存在。(二)國中學生「性別」在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之「健康責任行為」、「運動行為」與「人際間支持行為」等構面有差 異存在。(三)國中學生「年級」在體適能之「身體組成」、「柔軟度」、「肌 耐力」、「肌力」與「心肺耐力」等構面有差異存在。(四)國中學生「性別」

在體適能之「身體組成」、「柔軟度」、「肌耐力」、「肌力」與「心肺耐力」

(33)

20

等構面有差異存在。

三、 高中、職部份

曾建興(2008)探討彰化縣高職學生個人因素與運動行為階段的關係;個人 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及運動行為階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

研究對象以彰化縣高職學生為樣本。研究工具以運動行為階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量表進行評量,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 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一)高職學生參與運動行為之現況分佈,以準備期比 率佔60.6%,意圖期佔14.2%、維持期佔13.2%、無意圖期佔8.3%、行動期佔3.6%。

(二)影響高職學生運動行為階段的因素為性別和學業表現。(三)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因性別、學校類別、科別、年級與學業表現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p<.05)。

(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運動行為階段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p<.05)。

陳昭伶、陳政友與羅惠丹(2009)探討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及相關因素,研究對象以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為母群體,經多步驟抽樣法抽取 樣本,進行團體施測,共得有效樣本 664 人,採問卷調查方法,研究工具使用健 康概念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研究發現:(一)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屬中等程度,六個層面中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壓力處理、

人際處理、營養、運動、健康責任。(二)高中生、就讀公立學校、父親健康者、

母親健康者、父母管教方式採開明民主、高社經地位、家庭功能良好、家人和朋 友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度高、有參加健康促進課程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佳。

(三)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自覺健康控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彼此間呈顯著正相關。(四)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

家庭功能、家人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公私立學校別、強勢他人外控等六變項可有 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其中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佳預測變項。

林淑貞與蘇素美(2010)探討台南市高中生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關係,研究對象以抽取596位台南市高中生爲樣本,進行問卷調查;以「青少年生 命態度量表」、「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作爲研究工具,研究結果:(一)台南 市高中生的「生命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比普通稍好。(二)生命態度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性別」、「學校屬性」、「家庭社經地位」、「自覺

(34)

21

健康狀況」的不同而有差異。(三)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因「家中排 行」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四)「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 相關。(五)「生命態度」可以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其中最真解釋 力的爲「存在感」。

四、其他(含跨年齡層)之相關研究

葉琇珠(2000)探討大學生的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北部某國立 大學為研究母群體,研究工具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健康概念量表、健康促進型 態量表。研究結果:(一)此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之得分指標屬於中 等程度,其行為多屬於「都是」與「經常」之間。其健康概念亦以正向概念居多,

其平均分數都在 2.82以上。(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六個層面中,大學生的健康 責任與運動行為較差,男學生在人際支持及營養方面顯著低於女學生,而女學生 的運動行為更宜加強。(三)經由分析大學生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原因發現,能做 到原因,以「有良好習慣或同學相約或重視健康」為主,有些甚至屬於家庭生活 習慣培養及建立。而未能作到以「懶惰,沒時間」、「忙、沒習慣、沒想到」為 主要原因。可見在校園學生群體的健康增進的議題上,創造學習環境至為重要,

方能建立學生的更多健康行為。(四)大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迴歸依序為健康 概念、利用保健資源、大一生及大一非住校生,4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所有變異量的 11.4 %。(五)在探討大學生健康資訊之需求結果發現「運動與休 閒體能、食物與營養、緊急救護知能、體重控制」都是主要期待,在校園內宜加 以重視規劃此類課程以滿足其需求,方能增進其健康責任、運動休閒行為。

陳美燕(2004)探討不同體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實踐健康促進及其相關行 為的自我照顧能力及其環境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桃園縣五所國中和兩所高中,其 中四所學校屬於郊區、三所屬於都會型地區,男生351人,女生309,共660位。研 究工具包括: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基本人口學資料、身高器、體重計。資料分 析方法採用類別資料分析、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區變函數分析、以及對數線性 模型和邏輯模型檢定。研究結果:(一)從 KMO 及 Bartlett 球形檢定顯示,樣 本的選擇適合採行因素分析的分配;因素分析萃取出六個構面的健康促進概念,

共可以解釋 50.6%的變異量,包括營養、壓力處置、生命欣賞、社會支持、健康

(35)

22

責任、及運動等行為,其內在一致性信度以 Cronbach’s alpha 測得 0.936。(二)

資料顯示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可以顯著的將過重與非過重青少年,區分成健康型 與不健康型兩個集群,非過重青少年顯著的出現在健康型的群組,而過重青少年 則分布在非健康型的群組,區辨函數分析也支持集群分析所作的兩組分類。(三)

過重青少年在執行健康促進行為的頻率,明顯的低於過重組,例如:壓力處置、

生命欣賞、運動、健康責任及社會支持等行為。在看電視及使用電腦的時間過重 青少年也都顯著高於非過重組;而看電視或用電腦的時間越長,其健康促進行為 得分就越低。(四)在健康狀態方面,看病次數在兩組間雖無統計差異,但是過 重青少年在自覺健康狀態上顯然比較差。(五)除了健康促進行為對過重有影響 外,其他影響青少年過重的基本人口學因素還包括:性別、年級、看電視及使用 電腦時間、父母是過重的體位、居住在都市地區及宗教信仰為非基督教相關者;

而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結構、族群則無統計上的差異。(六)以對數線性模型 進一步做參數估計,發現居住地區、健康促進行為多寡、看電視的時間,與青少 年過重有直接的影響;而邏輯模型則顯示非過重者少看電視時間、居住於郊區和 較多健康促進行為頻率,相較於過重者其相對風險分別是 1.6、1.4和 1.3 倍的機 率。

鄭淑芬(2004)探討高中職學生的個人生理因素(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 數)、個人心理性因素(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及個人社會性因素(學制、

學業表現、健康資訊來源、家中排行、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親健康狀況)與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讀桃園地區各縣市之公私立高中職的三年級 日間部全體學生,研究工具為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採結構式問卷來收 集資料,獲得以下重要的研究結果:(一)受試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的平均 得分為131.3分,屬於中等程度。以人際間支持行為的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生命 欣賞行為、營養行為、壓力處置行為、健康責任行為,運動行為的得分為最低。(二) 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平均為102.21分,自覺健康狀況好的高中職學生佔有46.6﹪。

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正相關。(三)研究對象之性 別、身體質量指數、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學制、健康資訊來源、家中排行、

父母親教育程度及父母親健康狀況在高中職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 異。男學生在整體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壓力處置行為、運動行為及營養行為的

(36)

23

得分顯著高於女學生,而女學生在人際間的支持行為表現的男學好。(四)經階層式 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學業表現及父親教育程度等四變 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30.1﹪的總變異量,其中又以「健康概念」及「自覺 健康狀況」對高中職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解釋力最大。

黃慧菁(2007)探討國中、小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之 相關研究。研究對象以九十五學年度就讀於台南地區國中一、二年級與國小五、

六年級為對象,採分層叢集抽樣,共計抽得學校數7所,班級數28班,有效樣本人 數811人,回收率達92%。研究工具以參考相關量表後著手改編,所得資料以單因 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 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其分析結果:(一)研究對象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表現中,

以「營養」得分最高,「運動」得分最低;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中,以「人際 支持」得分最高,「壓力調適」得分最低。(二)不同教育階段學生之健康行為自 我效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表現均達顯著水準,就各層面經平均數得知,健康 行為自我效能各層面均為國小生顯著優於國中生;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除「人際 支持」層面未達顯著水準,其餘各層面均為國小生顯著優於國中生。(三)研究對 象之教育階段、社會人口變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交互作用情形,除「健康訊 息搜集程度」有交互作用情形存在,其餘社會人口變項,包括:性別、家庭結構、

家庭社經水準、互動時間與自覺健康狀況等五項均未達顯著水準,此外,唯一有 交互作用存在者,主要為教育階段、健康訊息搜集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健 康責任」層面達顯著水準。(四)本研究對象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呈顯著正相關,換言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表 現愈佳。五、多元迴歸分析得知,性別、家庭社經水準、健康訊息搜集程度、自 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等五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 的67.2%,其中又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

陳治平(2007)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大專甲組柔道選手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其相關影響因素的差異情形,並建立柔道選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公式。研 究對象以2006 大專運動會柔道甲組選手為研究母群,男性 117 人,女性 62 人,

研究工具採用「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自覺健康控握」、「健康活 動支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等量表以問卷方式施

數據

圖  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