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健康自我效能與健康焦慮之概念

本研究主要為瞭解科技大學學生健康自我效能與焦慮程度對網路健 康食品之意願及其關聯性,以下就健康焦慮與自我效能之概念分述之。

壹、健康自我效能之概述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的學者是 Bandura(1977),其對自我效能的定義為,

自我效能像人們判定自己的能力程度,並安排實施必須獲得被指定的行動,

像 是 履 行 或 是 判 斷 個 人 的 能 力 是 否 能 成 功 的 目 標 行 為 。 Wood &

Bandura(1989)補充自我效能的定義為,認為自我效能其實還涉及到個人的 能力信念,像是刺激動機、認知資源、依情況而需要出現的對應方法,指 個人認為自己可以值得被信賴,而很清楚自己可以進行這項特殊行動。

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可從許多方面來說,包括能夠增加人們的成就感以 及個人的幸福感,人們能高度確保自己的能力能夠面對較困難的任務並能 掌控情勢,而不會認為困難的任務是種威脅而想逃避(Bandura, 1994)。自 我效能也意味著獲得表現的影響,部份調查顯示自我效能與任務表現之間 有正關係。這些研究提供自我效能與調節因素上的正面支持,並可提升活 動任務的表現(Bandura, 1997)。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觀點,人們對自我的信 念度,決定他們是否會努力應付困難的情境。通常人們害怕並逃避她們認 為自己難以應付的威脅性情境,而當他們判斷自己能夠成功處理對他們威 脅不大的情境時,她們的行為就會十分的果斷,而這種對自我完成某項任 務的能力的判斷就是「自我效能」。吳恬妮(1999)研究指出,學業成就 不同之國中學生,在生物科自我效能達顯著差異,高學業成就學生比起低 學業成就的學生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反之亦然。此外,Bandura 與 Locke

(2003)指出,個人的成就表現、經驗對於個人的自我效能影響很大,且

22

達成目標可以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提高個人的目標設定並增進較 好的工作表現。

而健康自我效能在近幾年常被用在個人健康行為方面(劉俐蓉、姜逸 群,2005),被認為是影響病人是否從事健康行為的一項重要因素,因此 健康自我效能指個人對其自我健康狀態的知覺,這種知覺是指個人認為自 己可以充分瞭解並順利維持自我健康的一種信念。Bandura (2005) 也將自 我效能的觀點應用在個人健康管理方面,並強調要達成健康的目標,藥物 的使用與介入應並不是唯一方法,必須藉由管理個人良好的健康習慣與行 為,可使個人對於健康的維持更有效率。因此,協助科技大學學生發展適 當的健康自我效能,不僅可以增加成功的滿足感,也可以增進生理和心理 的健康,對於國家未來的棟樑中之科技大學學生,健康狀況是不容忽視的 一大課題。

貳、健康焦慮之概述

健康焦慮為對自己身、心健康狀態的擔憂,是種連續性的向度,從缺 少對身體症狀的注意或極少的關心,到強烈對健康的焦慮(Pilowsky, 1984),

意即個體基於對身體訊號與症狀的解釋誤為嚴重疾病引起,因而產生有關 健康的信念與害怕(Lucock & Morley, 1996),這些現象具普遍性,但也屬於 個人獨具的經驗。一般而言,大多數人都有短暫類似的經驗,輕者健康焦 慮特徵為常出現對身體健康的擔憂與抱怨,並產生短暫輕微的焦慮,或是 會持續注意身體訊號或症狀以確認是否有疾病存在;重者特徵為誇大錯誤 解釋身體症狀訊息、引起害怕與確信自己已經罹病,或是可能過度連結到 症狀並且與嚴重身體疾病相關,及出現「購物式求醫」的健康相關疾患 (Asmundson, Taylor & Cox, 2001)。

23

依 Warwick 與 Salkovskis 在 1990 年提到,其健康焦慮的特徵有以下六 點,以下分述之(Warwick & Salkovskis, 1990)。

一、 對健康的主觀與偏見。

二、 利用不充分的生理病理學知識來說明及表達。

三、 對身體改變或特徵的做其選擇性注意。

四、 對身體徵兆與症狀做負向的解釋。

五、 對醫療及非醫療溝通的存有不信任感與選擇性注意。

六、 持續尋求身體狀態檢查之再保證的訊息。

因此由以上六點健康焦慮的特徵可發現,健康焦慮有注意力與知覺方 面的偏誤,包括聚焦身體知覺、偏向對負向訊息的注意與解釋,其他認知 特徵如對主觀偏見反覆與反芻、監控身體的改變、懷疑正向訊息與不斷尋 求正向訊息之確認與肯定性等。

健康焦慮的行為特徵,包括如重複詢問家人或朋友相關訊息的狀況或 建議,或要醫師保證沒有罹患所指稱之疾病。而健康焦慮情形嚴重時,即 有可能會產生慮病症(hypochondriasis),而 Lecci 和 Cohen 於 2002 年認為 有慮病傾向的個體,較容易讓自己處於容易引發疾病關注的情境中,如較 頻繁的醫療諮詢或搜尋醫療相關訊息,目的是為減緩焦慮(Lecci & Cohen, 2002)。慮病症的患者會誇大症狀之嚴重性,與對健康過度與廣泛的關注、

重複的身體檢查等,使患者持續的擔憂與不安難以減緩,這都可能是健康 焦慮的維持因素(Warwick & Salkovskis, 1990)。一般人若是處於健康焦慮 狀態時,他也可能傾向尋求更多與疾患相關之資訊,包括從網路或媒體等 資源取得資訊;另一行為特徵為健康焦慮高者對生理症狀的過度注意與敏

24

感,慮病患者則傾向將生理徵兆與感覺解釋為生理疾病的證據,並深信不 疑,這涉及對身體的過度警覺、過度注意很少出現之身體感覺的傾向,及 容易將之評價與解釋為疾病等。

健康焦慮的情緒特徵方面,健康焦慮患者是長期對健康功能失去信念,

逐漸發展而成的,同時伴隨著心理痛苦感,當發現身體有異常感覺或症狀 時,最常出現焦慮、不安、害怕等情緒特徵,另外,急躁、生氣與憤恨也 是常見的情緒特徵,此外慮病患者的人際互動也常出現懷疑、不信任與敵 意的特徵(Starcevic, 1990)。此外,健康焦慮的患者為了要得到清楚、確定 的診斷或接受特定的治療,常常到處求醫與重複尋求醫療上的諮詢,但通 常求醫的結果,若結果無法減少他的擔憂,特別是檢查結果無異常時,此 時常伴隨敵意、生氣與憂鬱的情緒(Warwick & Salkovskis, 1990)。此外,

對身體症狀的災難化錯誤解釋可能會導致焦慮,而慮病症的患者常常反覆 的以負向自動化來思考,或對威脅的想像,這都會更加遽焦慮的情形,此 情 形 都 可 能 為 慮 病 症 形 成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Warwick & Salkovskis, 1990)。

健康焦慮的生理特徵則是生理因素是促使認知效果的潛在因素,而許 多研究也假設慮病症患者,在生理症狀的知覺與產生,此兩者是較敏感的 (Salkovskis & Clark, 1990)。生理反應可誘發疾病相關的想法,如心悸就會 導致有「我心臟快要停了、心臟病發作」的想法產生,而這些想法又導致 進一步的症狀檢查與搜尋(Warwick & Salkovskis, 1990),最常受影響的生 理系統包括腸胃、骨骼肌肉、中樞神經系統,而身體上最常涉及的部位為 頭、頸部、下腹部及胸部,其中最常以疼痛的症狀形式呈現(Barsky &

Klerman, 1983)。

25

此外,胸痛是慮病症或其他身心疾患常見的主訴抱怨,大致可分為心 臟病性的胸痛(cardiac chest pain)與非心臟病性的胸痛(non-cardiac chest pain, NCCP),其中非心臟病性的胸痛又稱為非典型或非器質性的胸痛,且 缺乏冠狀動脈或其他醫學狀況,研究顯示在急診抱怨胸痛的患者中約有 20%~35%沒有相對應的生理問題,其特徵為慢性、間歇性的出現,並隨著 壓力出現會增加(Gibler, Runyon, Levy, Sayre, Kacich, Hattemer, Hamilton, Gerlach, & Walsh, 1995)。

由上述可知健康焦慮最常出現疼痛的生理表徵,而此生理表徵被個體 視為證據而進一步誘發了災難化想法等認知因素,此外,許多生理症狀也 與健康焦慮有關,而健康焦慮更會對生理症狀造成不良的影響,如健康焦 慮使疼痛程度加劇等。綜合而言,健康焦慮是複合性的概念,從各個的特 性與特徵來看它影響的層面可說是多元的。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