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傳統教師領導類型與道德領導

本節旨在探討傳統教師領導類型以及道德領導。首先探討傳統教師領導類 型,提出傳統教師領導的方向,點出現代社會變遷,價值多元發展,教師從單一 角色逐漸走向多元角色模式,並舉出教師領導演化過程,接著加以探討道德領導。

壹.傳統教師領導

在台灣的傳統教育體系之下,教師大多以權威式教育方式為主,許多教師從 小在威權的教育體制下成長,往往犯錯時受到體罰、責罵是習以為常的現象,在 早年的學習經驗裡,多少形塑成為教師後的管教方式,但是這樣的作法及觀念已 經不符合現階段的教育環境(劉雅惠,2011)。傳統的教師領導則強調教師與學生 的主從關係,而這具有上對下的性質,權力則是集中於教師身上,在班級裡教師 往往高高在上,是班級主宰,唯我獨尊,不容許他人侵犯,學生只能聽從教師的 命令,因此從領導的本質來看,傳統教師具有命令與指揮的實質作用,學生則表 現絕對服從,領導的工具是獎賞與懲罰,重要的是結果需完成教師指示的學習目 標與命令(陳信助、陳寶山,2012)。

13

陳添丁(2012)指出就我國校園實務而言,體罰是否恰當已爭議許久,在學生 與學校間法律關係的定訂,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權力理論的影響,承認學校在沒有 法律的授權下,限制學生基本權利,同時對於違反義務的學生,可制訂規則給予 懲戒,在加以受到社會傳統教育的影響,強調「不打不成器」及「一日為師,終 身為父」,體罰乃成為學校教師輔導管教的手段。由以上可得知傳統教師領導為權 力制,明確訂定規範,違反就懲戒。另外簡宏江(2012)研究指出傳統領導者的特 徵是運用告知法,主要的功能與職責是控制學生。

陳玉玫(2010)研究顯示教師領導主要基於校園權力重構,由傳統課程控制走 向同儕控制,教師習慣於上對下的工作模式,沒有真正思考平行或下對上領導的 模式,教師認為自己並沒有實質權力可以發揮作用與影響力,只要管理好自己班 級就好,其他學校事務,沒有權利管也沒有時間管,教師因為習慣一個口令一個 動作,而且班級課務繁忙,較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教師的應有定位與主體性,所 以教師的領導概念仍然停留在對班級學生的領導,未擴及至班級之外,也不願擔 任領導他人的工作。然而在現今教師擁有較多的發聲機會,不過雖被聽見卻沒有 做決定空間,校長視為教師領導發展的推手,而領導類型與權力分享則影響著實 務面教師領導的程度,校長如果不願意支持,則教師領導也難以展開。

吳清山、林天祐(2008)的研究中表示傳統的教師,偏重於班級內的教授,屬 於單一的教學角色,後來隨著社會變遷,價值多元發展,教師單一角色逐漸走向 多元角色,從班級中轉變為專業社群的領導角色。

劉雅惠(2011)歸納學者研究指出過去對敬業教師的定義,只要對學生很嚴

格、有耐心、有愛心,就可被大眾認定為好老師,而在近幾年教育改革的實施,

社會大眾對教師角色的期望與要求逐漸轉變,從「被動的學習者」轉為「主動的 研究者」,從「教師進修研習」轉為「教師專業發展」,從「知識傳授者」轉為「能 力引發者」,從「官定課程的執行者」轉為「課程設計者」。

吳百祿(2010)歸納學者理論表示,領導可以說是世間最常看到卻是最難瞭解 的一種現象,傳統領導架構的假設有很多,如:領導者特質,奉獻、分離和參與 的領導風格,科學管理,理性決定,任務結構,領導者的認知能力,工作導向和

14

關懷導向二分法等,而這些領導架構所關注的大多是一些領導者的角色,許多學 者針對傳統領導概念提出重新界定,主要是對傳統領導理論的批判,為這些批判 可包含下列七點:(一)領導似乎與追隨者無關(二)忽視大多數專業人員在領導上 所扮演的角色(三)在組織內缺乏分享或創造意義(四)領導是單一領導者的行為 (五)學校領導是學校行政人員的事,不是教師的事(六)領導密度太低(七)缺乏領 導是一種學習的觀點。

郭騰展(2007)結合專家學者的理論觀點表示,傳統領導模式中扮演領導者角 色是校長,學校結構大都把「校長」視為校園權力中心,校長擁有權力及影響力,

決策後再交由教師來執行,讓教師實現學校目標,而在傳統領導模式中校長為學 校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現今教育改革接踵而來,校長已無法獨自完成日愈 繁重的事務,雖然校長領導固然對學校效能和進步有重要貢獻,但仍不如教師領 導來的重要,隨著教師領導風潮逐步形成,教師領導從早期被視為非正式領導或 類行政領導者,而教師領導概念都限制於課程組織模式內,也就是教師的權威只 停留於教室層級內,到現在為反映這股潮流已經有較多正式領導者的角色,改善 教與學、倡導教師學習暨領導社群的成立以及引導同儕改進教育措施。

近年來受教育改革的影響,政府推動的學校行政目標之一,強調「教師領導」

的重要性,讓學校成員能共同參與、分享決定,而這不但讓增加了學校行政領導 的困難度,學校行政運作產生了改變,也讓傳統教師角色及型態有許多難以克服 的問題,所以要讓教師角色由傳統的「執行」或「教學」轉變成「領導」或「決 策」是有困難的(黃道遠、吳婷婷,2012)。

由上述內容可得知,傳統教師領導為權威領導,強調學生表現絕對服從,領 導的工具是則採獎賞與懲罰。而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國中教師領導行為與霸凌行 為、受霸凌行為,主要在於了解教師權威領導、民主領導、道德領導與放任領導,

對於霸凌行為、受霸凌行為的影響,本研究的權威領導就是前述所說的傳統領導。

15

貳.道德領導

在現今多元社會變遷下,在人際關係的建立、道德價值的判斷、個人全人格 發展與健全民主社會等,都為道德教育所深刻影響著,我國傳統儒家道德思想的 觀念,強調倫理的重要性,儒家道德觀最強調的是個人需做好社會角色,希望能 藉由教育的過程,去協助人們成就其高尚的德行,學校是一個從事道德教育的場 所,但並不表示學校的成員們就擁有倫理道德的素養,相反的,學校就如同其它 社會組織一樣,必須重建道德觀念與倫理價值,發揮社會教育功能,走在社會的 最前端,因為學校是涵蘊德育重要的地方,培養學生具有「道德素養的人格」應 該是教育本質精神一環(李琪明,2002;林俊傑,2007)。

吳清山、林天佑(2002)認為:「道德領導超越了科層領導,可以產生附加價 值的領導效果,使組織成員願意投入與奉獻,為達成組織目標而奮鬥不懈。因此 一位學校領導者如果能夠善用道德領導的理念與作法,將有助於提升學校成員的 表現」。詳細而言,就是領導者基於正義與善的責任感和義務心來領導部屬,進而 發揮領導的效能。

林俊傑(2007)歸納出道德領導所強調的重要概念:(一)責任心與義務感的培 養。(二)公平正義與道德勇氣之展現。(三)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四)尊重、關懷、

真誠分享的領導方式。(五)容許錯誤、接納多元的意見。(六)重視道德規範之認 知、認同與實踐。(七)領導者需具備道德權威。(八)領導者本身須加強道德修養。

Hudson(1997)認為:道德領導則是指「反應社會改變,以符合人們需要的一 種領導形式,它的重點在於確立倫理價值觀,它所發出的道德價值,是兼具關懷、

實現夢想、樂觀積極、鼓勵回饋、接受錯誤、希望忠誠等領導面向」。

林純雯(2002)綜合學者專家理論提出導德領導意義,認為所謂道德領導又稱 倫理領導,指的是領導者在信念的基礎之上,簡而言之提出以下四點:(一)道德領 導是由品德高尚的領導者所帶動的領導。(二)導德領導是要建立成員的義務感與 正確的價值觀。(三)導德領導是以領導者的修養與魅力引領組織成員。(四)道德 領導的重點在使成員自然而然的成為追隨者。而領導的功能又包括:(一)提高學校 行政與教學效能。(二)引導學校成員互相信任。(三)促進學校和諧氣氛。(四)獲

16

得學校成員的支持與認同。(五)增進學校成員的責任感。

林俊傑(2007)綜合學者研究提出道德領導主要層面依據(一)公平正義的作 為。(二)關懷服務的作為。(三)勇敢負責的作為。(四)正直批判的作為。(五)促 進專業共治的作為。(六)規劃實踐願景的作為。

葉子超(2000)綜合專家學者研究與論點加上個人實務經驗指出,道德領導的 主要論點及訴求有以下八點:(一)道德領導的做法包含有批判倫理、發揮關懷倫 理、落實正義倫理、發揮替代領導的功能及做好道德選擇。(二)可以補救以前領 導太偏於強調領導技術和行為的缺失,更可使領導者重視道德層面領導。(三)道 德領導有很多的優點,但在實務工作上也有缺失,在此權變領導和轉型領導可以 做為輔助,讓領導成效會更於完美。(四)道德領導是學校行政領導之另一個方向,

領導者是出於正義、義務感和善的責任感而行動,也因此獲得成員為正義和善做 事的回應,持久性也較長。(五)行政領導要重視倫理道德之領導,領導績效才能 更加卓越。(六)領導要有績效,領導者要做好選擇,揚善去惡,領導才會成功。(七) 道德領導是以德為出發點的領導,非權力之領導。(八)道德領導與一般領導理論 比較起來層次高,難度也較高;但成效卻是較好的,在基礎教育實務上,能以德 讓人服從,部屬心甘情願為學校效力,遇到再大困難,一定全力以赴,所以領導 者的領導成效一定更加顯著的。

在實務層面上學校發展道德領導過程中,仍有值得留意或強化之處:(一)校長 治校與行政主管領導理念,應多與師生溝通並凝聚發展共識。(二)整體學校道德 氣氛需由和諧發展至民主參與的社群意識。(三)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可由許多紀律 要求轉向正義與關懷取向。(四)學生生活中顯現出負面次文化(如說髒話,以及與

「性」連結等現象)這方面值得關注。(五)學生自治組織與活動應加強民主及參與 意識(李琪明,2002)。

在林俊傑(2007)研究中所提出了,建立具有良好品德學校的建議: (一)強調權 變的領導。(二)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領導。(三)重視道德教育的功能。(四)推 動全面品德管理。(五)堅持誠信原則的領導。(六)增能賦權的領導。(七)包容、

體諒、人性化的領導。(八)以身作則、善盡己任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