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霸凌行為與受霸凌學生問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中霸凌行為與受霸凌學生問題

第三節 國中霸凌行為與受霸凌學生問題

隨著科技的演進,世代不斷地在改變,校園霸凌問題層出不窮,而台灣就有 高達八成孩子表示,自己曾經聽過或遭遇到校園霸凌,甚至有一成的孩子每週都 會被同學欺負,這就表示了霸凌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有階段性的,但是家長、

老師往往錯失處理的黃金時機(邱靖惠,2010)。McConville 與 Comell(2003)的研 究亦指出,在學校欺凌弱小者,將來很可能走向不歸路,這些欺凌者無論走到何 處,都會不斷地欺負別人,最後可能成了罪犯。本節旨在探討國中霸凌行為以及 受霸凌行為問題。首先歸納各專家學者的研究(王伯頎、李修安、林思賢,2010;

吳昌期,2001;邱靖惠,2010;林官蓓,2012;林麗玉,2008;曾淑萍、蘇桓玉,

18

2012;曾文志,2004;黃開成,2011;蔡宗晃、詹毓玫、李家順,2011;簡世雄,

2011;雷新俊,2009;魏麗敏,2009;羅秋怡,2010;Nicolaides, Toda, &

Smith,2002),將國中霸凌行為,區分出五個因素:(一)家庭背景(二)人格特質(三) 親子關係(四)父母教養(五)教師領導,依序探討其中意涵,接著探討國中校園受 霸凌學生問題,承接前項議題做同類型區分探討其中意涵。

壹.國中霸凌行為問題

最近彰化鹿港 4 名年僅 15 歲少年異想天開,竟學大人擄人勒贖,綁架自己國 中學弟,並綑綁肉票手腳和蒙眼,寄信給被害人家屬勒贖 5 千萬元,這所案件創 下台灣治安史上結夥綁匪年紀最輕紀錄。警方調查,被綁架的施姓少年,目前就 讀國中三年級,家境富裕,在鹿港地區擁有數億元家產,這名獨生么兒備受雙親 寵愛,經常身懷上萬元現金,在校出手闊綽、喜歡當大哥,因而引起剛於今年畢 業的 15 歲黃姓、尤姓及兩名施姓學長覬覦,4 人國中畢業後未再就學,成天游蕩,

因缺錢花用,密謀綁架施姓少年。警方表示,涉嫌綁架的 4 名少年,家境都不好,

聊天時談到致富方法,臨時起意綁架富學弟(奇摩新聞 2012 年 12 月 3 日)。

由此可知霸凌事件在校園中可是日益嚴重,年齡隨逐漸下降,霸凌成因及方 式也令社會大眾驚嘆,而孩子的家庭背景、人格特質、親子關係、父母教養、教 師領導都與霸凌的成因息息相關,如果家長、老師、學校不重視此問題將會讓霸 凌事件更加氾濫。

貳.國中霸凌行為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探討許多文獻,進而將霸凌行為針對不同背景變相依家庭背景因素、

人格特質、親子關係、父母教養、教師領導等變相加以探討研究結果(王伯頎、李 修安、林思賢,2010;吳昌期,2001;邱靖惠,2010;林官蓓,2012;林麗玉,

2008;曾淑萍、蘇桓玉,2012;曾文志,2004;黃開成,2011;蔡宗晃、詹毓玫、

李家順,2011;簡世雄,2011;雷新俊,2009;魏麗敏,2009;羅秋怡,2010;

19

Nicolaides, Toda, & Smith,2002)歸納如下:

一.家庭背景因素

由許多的研究顯示,家庭背景為霸凌行為成因之重要因素之一(王伯頎、李修 安、林思賢,2010;吳昌期,2001;邱靖惠,2010;林麗玉,2008;曾淑萍、蘇 桓玉,2012;曾文志,2004;黃開成,2011;蔡宗晃、詹毓玫、李家順,2011;

簡世雄,2011;雷新俊,2009;羅秋怡,2010; Nicolaides, Toda, & Smith,2002)。

而在王伯頎、李修安、林思賢(2010)研究主要發現到,發生偏差及犯罪的家庭背 景影響因素為:(一)單親或破碎家庭。(二)隔代教養。(三)家人有犯罪前科。(四) 父母親的職業均屬勞動階層工作性質及母親關係疏離。(五)經常搬家。(六)出身 於充滿敵意、專制、排斥、忽略、缺乏愛的家庭中。

而陳啟榮(2012)歸納專家學者研究指出低社經背景家庭學的學童暴力行為較 多,然而事實顯示部份高社經背景家庭學的學童也會仗著自己有權勢,霸凌他人。

霸凌學生在家庭背景因素中,高衝突家庭容易導致暴力行為,對發展中的學 童是遭受破壞的,學同學因為模仿父母的行為而加以表現,家庭中手足關係也會 影響霸凌行為,若是高度肢體衝突的手足關係,都會嚴重影響其攻擊行為,霸凌 學生在家裡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呈現情緒壓抑,他們不敢在家人面前自由地表達情 緒,與家人之間產生一種情感矛盾的關係,對於家庭暴力因該更加防範制止父母 應該表現出模放的舉動供學童學習(林麗玉,2008;簡世雄,2011;邱靖惠,2010;

雷新俊,2009)。

二.人格特質

許多的研究顯示,人格特質為校園霸凌學生成因之重要因素之一(吳昌期,

2001;邱靖惠,2010;林官蓓,2012;洪福源、邱素玲、丘金蘭、郭毓珊,2012;

曾琬雅、張高賓,2011;曾淑萍、蘇桓玉,2012;曾文志,2004;黃開成,2011;

蔡宗晃、詹毓玫、李家順,2011;簡世雄,2011;雷新俊,2009; Nicolaides, Toda,

20

& Smith,2002)。綜合學者所提出校園霸凌學生人格特質之具體因素細分為兩項歸 納如下(一)心理特徵:天生脾氣較暴躁、激動易怒、性格衝動、攻擊性強、自尊心 高、高沮喪、低焦慮、不快樂、喜歡控制他人、對攻擊有較正面的看法、適應力 差、缺乏解決問題能力與耐心,遇事衝動而訴諸暴力、缺乏足夠的同理心或是認 同暴力行為、道德觀念偏差,缺乏惻隱之心,以欺負弱小來表現自己的了不起、

缺乏辨別能力,易於盲從被人利用、虛浮誇張的雄性氣概、對周圍的人充滿敵意、

喜歡成群結黨、患有生理及心理或神經方面的疾病。(二)外顯特徵: 霸凌者的體 型通常比較強壯與高大,富有活力、具積極性、且較受害者年紀要大、強壯。

而在洪福源、邱素玲、丘金蘭、郭毓珊(2012)的研究結果顯示:國中小學生認

為欺凌者之所以欺凌他人的原因為「因為對方惹到他/她」、「看對方不順眼」、「不 爽」等比例較高;國中小教師普遍也認為、「因為對方惹到他/她」、「看對方不順 眼」、「不爽」等比例較高。國中小學生對欺凌者特徵知覺而論,以「脾氣暴躁」、

「很嚣張」、「愛耍大牌」等比例較高;國中小教師對欺凌者特徵多以「脾氣暴躁」、

「自以為是」、「很嚣張」等比例較高。

三.親子關係

許多的研究顯示,親子關係為校園霸凌學生成因之重要因素之一(王伯頎、李 修安、林思賢,2010;吳昌期,2001;李卓穎、楊士隆,2011;洪福源、邱素玲、

丘金蘭、郭毓珊,2012;陳啟榮,2012;曾淑萍、蘇桓玉,2012;曾文志,2004;

林麗玉,2008;黃開成,2011;蔡宗晃、詹毓玫、李家順,2011;簡世雄,2011;

雷新俊,2009;魏麗敏,2009;羅秋怡,2010;Nicolaides, Toda, & Smith,2002),

綜合學者所提出校園霸凌學生與親子關係問題細分為六項歸納如下:(一) 家庭成 員關係、親子關係及氣氛不佳。(二) 父母親多缺乏溫暖、關係疏離。(三)孩子缺 乏關注和父母溝通少。(四)家人間高度衝突與經常打罵孩子。(五)父母親過度寬 容、控制及支配。(六)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態度為負向。

而李卓穎、楊士隆(2011)歸納專家學者的文獻表示,親子關係呈現低關懷者 易成為霸凌者,當父母親親職表現不佳或照顧者監控力不足的青少年,產生霸凌

21

的機率高,另外處於家庭氣氛是「拒絕、冷漠」的學童較處於家庭氣氛「普通」

的學童易出現「性霸凌」的行為。

所以家長能否適時介入青少年的教育,在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足夠的監督與 關懷是相當重要的,以下將歸納專家學者(雷新俊,2009;陳啟榮,2012;魏麗敏,

2009)所提出以親子關係為出發點改善霸凌學生施暴的發生率:(一)以溫和的態度 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加強親子互動。(二)加強親子溝通,發揮家庭教育功能。(三) 家長需留意言行舉止,做小孩學習楷模。(四)隨時與教師聯絡溝通管教子女的方 式。(五)家長應該多給予子女關懷與溫暖。(六)關切與監督子女平日的交友及言 行。(七)多鼓勵少斥責,以關懷代替冷漠與拒絕。(八)對於長期有暴力傾向的孩 子,平日要給予更多的關懷、鼓勵。

四.父母教養

許多的研究顯示,父母教養為校園霸凌學生成因之重要因素之一(王伯頎、李 修安、林思賢,2010;吳昌期,2001;李卓穎、楊士隆,2011;曾淑萍、蘇桓玉,

2012;曾文志,2004;邱靖惠,2010;林官蓓,2012;林麗玉,2008;黃開成,

2011;蔡宗晃、詹毓玫、李家順,2011;簡世雄,2011;雷新俊,2009;魏麗敏,

2009;羅秋怡,2010; Nicolaides, Toda, & Smith,2002),綜合學者所提出校 園霸凌學生與父母教養問題細分為四項歸納如下:(一)管教態度不當(威權管教、

權威服從、體罰、嚴格責罵)或缺乏、疏於管教。(二)孩子對父母管教不認同。(三) 父母管教不一致。(四)父母態度冷漠、敵對、拒絕的,經常忽視孩子的需求。

另外李卓穎、楊士隆(2011)歸納學者看法表示,父母採「放任型」的管教方 式,學童霸凌發生頻率較「民主型」的高,推測「放任型」管教方式下的孩子,

舉止表現上少被教導對錯之分,常依尋個人意志行動,除非有指引者導向孩子忘 正向發展或是其他強而有力的約束者,否則孩子容易受到他人影響而走上歧路,

此點值得父母們注意。

通常霸凌施暴者的家庭背景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尤其是父母親在進行管教

22

子女時,更要注意(陳啟榮,2012)。以下將歸納專家學者(雷新俊,2009;陳啟榮,

2012;魏麗敏,2009)所提出以父母教養為出發點改善霸凌學生施暴的發生率:(一) 改善親子關係,多給予子女關懷及溫暖少斥責、拒絕,增加親子互動。(二)與導 師保持密切合作,適時處理霸凌事件。(三)身教勝於言教,用獎勵代替懲罰、關 懷代替怒罵,以及避免體罰孩子做孩子學習的楷模。(四)關切子女平日的交友及 言行,管控孩子接觸具暴力內容的媒體與電玩。

五.教師領導

許多的研究顯示,教師領導為校園霸凌學生成因之重要因素之一(王伯頎、李 修安、林思賢,2010;吳昌期,2001;李卓穎、楊士隆,2011;林官蓓,2012;

洪福源、邱素玲、丘金蘭、郭毓珊,2012;陳啟榮,2012;曾文志,2004;曾淑 萍、蘇桓玉,2012;黃開成,2011;蔡宗晃、詹毓玫、李家順,2011;簡世雄,

2011;雷新俊,2009)綜合學者所提出校園霸凌學生與教師領導問題細分為八項歸 納如下:(一)教師負向管教行為(高壓、獨裁、放任、權威式領導與嚴厲管教和體 罰)的影響、情緒容易失控。(二)教師與同學對於霸凌行為的姑息態度。(三)師生 關係惡劣。(四)教師對班級中孩子行為不聞不問也不加督導的冷漠型教師。(五) 對學童行為監督不足,未告知霸凌之不可取行為。(六)學校氣氛不佳、班級氣氛

「冷默、拒絕」。(七)教師問題事件處理技巧不佳(請同學自行處理)。(八)重視課 業忽略人格與道德教育。

另外,更有些研究認為,學生成績表現與霸凌行為相關,課業落後、無法獲 得成就感的學生,成為霸凌者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此部分是老師可以加以關注的 (邱靖惠,2010)。而李卓穎、楊士隆(2011)據研究結果顯示,老師管教方式對於 學童遭受各類霸凌行為均有顯著差異,在「放任型」管教下的學生出現被霸凌行 為的頻率高於「權威型」及「民主型」、在「網路霸凌」、「性霸凌」和「言語霸凌」

部分,僅有「放任型」管教方式下的學生發生頻率的高於「民主型」。

教師是學童人格陶冶的關鍵之所在,需教師適時引導朝著健全人格發展方向

23

前進(陳啟榮,2012),以下將歸納專家學者(李卓穎、楊士隆,2011;邱靖惠,2010;

林麗玉,2008;林官蓓,2012;洪福源、邱素玲、丘金蘭、郭毓珊,2012;陳啟 榮,2012;魏麗敏,2009)所提出以教師領導為出發點改善霸凌學生施暴的發生 率:(一)教師需有耐心、愛心引導學生,正視問題並以客觀角度處理、尋求(教學、

轉介輔導室或訓導處)協助。(二)學校、教師與同儕的支持則可減少霸凌現象的發

轉介輔導室或訓導處)協助。(二)學校、教師與同儕的支持則可減少霸凌現象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