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與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同儕態度的重要性與影響因素

本節共分兩部份,第一部份為探討同儕態度的重要性;第二部份為探討影 響同儕態度的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壹、 同儕態度重要性

人為一種不能離群索居的動物,從我們一出生開始便過著群體生活,在兒童 發展社會化發展過程中,除了自己親人外,對個體行為發展影響最大的即是同儕 團體(peer group) (劉國安,2013)。而同儕概念為何,大部分專家學者將同儕的概 念視為年齡相近,且具有共同或相近行為的人,並藉由身體或心理互動,使個體 相互影響之情形,可包括同學、同伴、玩伴或朋友。另外,同儕接納指的是個人 為其相近年齡或能力的個人或團體所接受而成為其中一員,其範圍可包含學習、

生活、遊戲等方面,這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相當關鍵的因素,因此個人的人格 及社會適應好壞,受到友伴接受的程度影響。個人如能被其同儕團體接納,則會 表現出快樂且具安全感、學習被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模式及技巧、發展出正向的自 我概念、接受團體期望、更有機會參與同伴活動等行為(李惠加,1997;張春興,

2007;陳秀卿,2008;蘇英玫,2007;Jowett & Lavallee, 2008)。

Kerns、Klepac 和 Cole(1996)指出更把能被同儕接納當作是兒童中期同儕 發展上應達成主要目標。對於兒童所處的學校環境,同儕團體就像是廣大社會的 縮影,透過和同儕的相處,兒童學會了解自我、接納自我,進而尊重他人和欣賞 他人,並能和他人互助合作,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中養成合於社會規範的良好品 格。因此,「同儕」成為兒童社會化歷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人本心理學家Maslow提出需求層次論,他將人類的基本需求分為五個層 次,第一層次為生理的需求;第二層次為安全的需求;第三層次為愛與歸屬的需

求;第四層次為自尊的需求;第五層次為自我實現的需求。人們在滿足了生理、

安全的需求後,接下來為滿足其對「愛與歸屬感」之需求,這包含親子、手足、

異性之愛,並擴大到親友、社區、團體的接受與讚許。這說明了人類對愛的渴求,

需要被別人接受、被別人喜愛,期盼著在家庭及同儕群體中生根茁壯,當愛與隸 屬之需求獲得滿足,才更進一步產生自尊的需求,或是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張 春興,2013)。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來看,愛與隸屬的需求是個體在滿足生理 與安全需求後重要的需求階段,身心障礙也者與一般人一樣有愛與隸屬的需求,

亦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更需要獲得他人給予的肯定,除了家庭給予的溫暖外,

同儕的接納與同儕的歸屬感是愛與歸屬感的重要來源。當孩子逐漸長大與社會化 就會受到同儕團體的影響力,在青年階段,其同儕影響力甚至會超過家人,由此 可見同儕地位在人生過程是重要不可或缺的 (曾美玲等人,2010)。

貳、 影響同儕態度的因素

有良好的同儕關係,更加助於健全人格發展及生活適應,特別在國中階段與 同儕相處的關係是相當重要的,而影響青少年友誼發展的因素包含:一、年齡與 性別;二、身體吸引力;三、社會活動;四、個人特質(黃德祥,2008)。在國中 階段,影響國中生同儕關係的主要因素由幾個方面來決定,包括距離的遠近、交 往的年齡層、性別與受人歡迎或討厭的特質等 (黃煜峰、雷靂,1995)。另外要 獲得同儕的接納常有兩種特質,分別為人緣與地位,通常人緣好的學生社會地位 較高,受到多數的同儕的歡迎(許雅嵐,2002)。

Horne (1985)指出影響一般同儕接納身心障礙者的因素包括了:學生之性 別、年齡、種族、家長社經地位及與身心障礙之接觸經驗等。另外,除了上述影 響同儕因素外,身心障礙學生的外在生理特質及內在心理特質、身心障礙學生與 一般學生的家庭背景、校園所提供的學習氛圍等也是影響同儕接納態度的重要因

素(蘇孟君、連盈捷,2008)。

李美枝(2004)則將影響同儕間接納因素分為情境因素、個人因素及彼此之 間的相互因素:

一、情境因素:

(一)時空的接近(Physical proximith):「近水樓臺先得月」、「遠親不如 近鄰」指出了時空距離是友誼形成的重要基礎,由於空間上的接近而影 響人際吸引的現象稱之為時空的接近,任何人要與他人建立友好關係首 先必須要接近對方,因空間上的接近而彼此交往增多而建立起友誼,原 因是:

1. 時空的接近使人容易獲得另一人的訊息資訊而瞭解對方的特質,進 一步彼此獲得好感與否的回饋增多,培育喜好感情的根本。

2. 根據Heider的平衡理論(balance theory),人們傾向於維持組合關係 (Unit relation)與情操關係(sentiment relation)平衡的認知體系,反 之將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心理反應。

3. 完形學派(Gestalt psychology)的知覺組織原理,在時空上相接近的 個別實體,容易使人產生組合在一起的知覺。

(二)熟悉性(familiarity):某個人如果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將會影響 我們喜好的程度,會更進一步被吸引,此現象又稱為「單純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亦指的是只要一個人、事、物不斷在自己的 眼前重複出現,自己就更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事、物。

二、個人因素:指個體具備某些特質符合社會期盼,例如外在吸引力、愉悅且受 歡迎的人格特質及能力等。

(一)外在的吸引力:個人的長相、儀表、氣質、穿著等外在的儀態樣貌,這 影響著人際的吸引力,人們很容易受「外表」的影響,儀態對他人第一 印象的影響非常重要,也藉以判斷對方特質的直覺觀感。在接觸早期外

係,外表的影響力卻會逐漸降低。

(二)愉悅且受歡迎的人格特質:在人際互動交往中,對方的人格特質亦是受 歡迎與否的抉擇要件,而受歡迎的人格特質有:開朗、真誠、誠實、忠 心、幽默、風趣等。

(三)能力:能力較強的人本身就具有吸引力,這類的人做事效率高、反應敏 捷、處事俐落,使人容易對他產生敬佩並欣賞其才能,讓大家願意與之 接近。然而若一個能力很強或接近完美的人若顯露一些人性的瑕疵缺點 或遭遇挫敗,會比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更討人喜歡。

三、相互因素:在同儕人際互動關係中若無相互的因素,這就只能產生單向的欣 賞或喜歡,是無法發展出彼此的關係。

(一)相似性:人格特質方面,雙方若能感受到彼此的相似性(similarity),

則容易產生親密感(時蓉華,1996),此即是「物以類聚」、「志同道 合」,相似的態度、價值觀、興趣、背景及人格特質愈多,彼此的相互 吸引力的愈強,也愈能產生親密感。

(二)需求的互補(cobplementarity of need):正在互動的兩個人,縱使彼此 的態度、觀念不相近,但其中一方所表現出來的特質、行為正好為滿足 對方心理需求不足的部分,則彼此間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三)互饋的評語(reciprocal evaluation):我們都會傾向喜歡哪些對我們有 好感的人,喜歡稱讚我們及對我們有正向評價而非負向評價的人,因此 多說別人的優點及長處,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

綜合上述人際吸引理論及同儕接納的因素,當青少年學童的行為能夠受到同 儕的認可時,其各方面的表現會更佳,而每一位學童也都期盼著能在團體中獲得 同儕接納,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吸引因素眾多,也受到各方面內在與外在條件 的影響,如: 態度、外表、價值觀、語言溝通能力、社交能力、環境的學習氣氛、

教師接納態度與同儕與其互動等相關因素。擁有同儕的接納與肯定,不管是一般

學生或特殊學生在外在行為表現或內在心理狀態,都將會更加正向。也因此本研 究希望經由問卷調查法,從研究問卷中六個變項(年級、性別、身分、家庭型態、

接觸經驗、成績表現)來探討國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的態度,並瞭解身心 障礙學生受歡迎及被排斥的特質因素,以作為未來特教宣導或教學輔導之參照依 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