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接納的重要性與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同儕接納的重要性與影響因素

一、同儕接納的重要性

林桂鳯(2000)認為,同儕指的是年齡相仿而社會地位相近,且具有相似興 趣的人所共同組成之團體,在這團體之中,成員彼此有交互作用的發生。涂添 旺(2002)則認為,同儕是具有相近年齡、年級與相等地位或能力的群體,包括 了同伴、玩伴或朋友。而張春興(1996)也指出青少年同儕團體是指兒童或青少 年所自由組成的友朋團體,團體中的成員彼此間關係親密,成員們認同團體中 的行為標準且有隸屬感,並擁有相似的價值觀。綜合以上,可知同儕是一個年 齡、地位、能力與價值觀都相近的團體,且團體間的成員彼此互相影響、關係 緊密。

而 關 於 同 儕 接 納 的 意 思 , Shaffer(1999) 指 出 「 同 儕 接 納 」 (peer acceptance)指的是兒童作為同伴、受到同儕重視或喜歡的程度,也就是學童 受同儕主觀好感接納的情感。而國內學者李永昌(1990)則認為同儕接納指的是 個人被其相同年齡、年級或能力的群體所接受,並成為其中一員,其接納範圍 包括學習、生活、遊戲等方面。

17

同儕接納在兒童與青少年中是相當重要的一項課題。黃翠琴(2005)指出,

同儕的接納態度對於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兒童人格與社會 適應是否良好,都受到其同儕接納態度很大的影響。

Shaffer(1999)在研究中亦指出,與同儕相處常常能有積極且正面的社會 互動,並且這些社會互動通常具有樂於助人、友善和遵從規則的特性,較能對 他人展現正面良善的態度。反之,社會孤立者,在同儕關係上常會具有敵意、

分裂和攻擊的行為,且經發現在小學時期被同儕排擠的人,比擁有良好同儕關 係的人更容易輟學及涉入犯罪活動,並且在青少年和青年時期會表現出嚴重的 心理困難,可見,同儕關係是導致社會偏差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學家Maslow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的需求、安全 的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其中第三、

四層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及被尊重的需求,便說明了人們渴望被親人、朋友所接 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期待受到團體或他人的尊重(張春興,1994)。

王以仁(2007)指出同儕團體對於兒童而言具有以下重要影響:

(一)發展自我概念,建立自尊與自信

在同儕團體中,可以藉由別人對自己的認同與欣賞來獲得對自己的肯 定,並且建立其自信心。同儕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從他們的反應 中,建構出對自我的認識。

(二)促進個人的社會技能

與同儕平等的互動當中,促使個體去探究一個全新的人際關係,從中 發展社會人際互動與判斷力,同時也必須學習如何克服被孤立或排 斥,才能在繼續同儕團體裡生存。

(三)在同儕團體中尋求歸屬感

人是群居的動物,都會期望被同伴接受、尊重,以藉此來滿足其歸屬 感,並且對於未來的社會適應打下基礎。

18

(四)對個人產生教育上的影響

在同儕團體裡可以認識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有著不同專長、經驗、看 法與習慣,個體可以藉由觀察同儕團體中其他人的行為來拓展自身的 視野、豐富自身知識。

(五)刺激社會認知發展

認知能力的發展是必須立基於人際關係的發展之基礎上,與人互動同 時也能提升認知能力的發展,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否對個性與認知能力 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之觀點,同儕接納在個體之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扮演了非 常重要的角色,同儕接納對於兒童自我評價、自信、社會化甚至態度與人格都 具有正面的影響,兒童在團體中若能獲得同儕的接納,有助於兒童培養健全的 人格。

此外,「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近年的發展潮流,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身 心障礙兒童被安置於資源班,也就是平時在普通班中與其他同學一同學習,只 有某些有特殊需求的課程,才會抽離至資源班學習。Lang和Berberich(1995) 指出成功的融合教育必須能滿足身心障礙學生之五項需求,分別是自由、價值 觀、安全感、參與感與歸屬感,若這五項需求無法被滿足,則身心障礙學生便 容易在學校生活中產生適應上之困難。而Bishop(1986)也提出十項影響回歸主 流是否成功的因素:1.具有彈性的教師、2.同儕接納與互動、3.社會技能、4.

學業成就、5.積極的自我形象、6.獨立性、7.家庭接納、8.內在動機、9.有效 的輔導人員、10.適當的特殊資源與設備。從以上三位學者所提出的看法可發 現,同儕接納在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或接受融合教育的確佔有一席之地。

二、影響同儕接納的因素

從上面的結論我們可以知道同儕接納在身心障礙學生的融合教育上扮演

19

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且近年來安置於資源班的身心障礙學生人數不斷提升,因 此了解同儕接納會受到那些因素的影響便是特殊教育上非常重要的課題了。

國內學者李美枝(2000)指出,影響同儕間接納態度的因素,有以下三大 項,其中又可再細分若干細項:

(一)情境因素 1.時空的接近:

人與人之間若經常接觸便容易產生情感或友誼,也就是「近水樓臺先 得月」、「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而其研究理論的觀點是:

(1)時間與空間上的靠近,會產生較多的機會能了解彼此間看法與想法,

久而久之便能了解且適應彼此的特質,進而獲得對方的好感。

(2)平衡理論。人們都傾向於維持團體成員間的關係及情操上的平衡關 係。如果無法平衡,則個體會產生不愉快的心理反應。

(3)完形學派的知覺組織理論,在同一時空下,彼此互相接近的個體,會 讓人有「我們是同一個群體」的感覺。

2.熟悉性:

若某人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便會影響我們的喜好程度,也就是所謂 的「曝光效應(exposure effect)」。重複出現的效應,會造成相互熟 悉與吸引的感覺。

(二)個人因素 1.外在的吸引力:

人與人在初次見面時,第一眼的印象看到的即是外表。外表包括了一 個人的服裝、儀容、態度與行為舉止,而人們便會從中判斷此人的特 質是否與自己相近。不過外在條件對接納的影響會隨著時間降低,然 而外在表現卻能決定同儕關係的下一步發展。

20

2.愉悅且受歡迎的人格特質:

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人格特質也是決定是否受人重視與注意的條件 之一,隨著交往的時間越久,人們關注的重點會從外在的表現逐漸轉 為內在的人個特質。而開朗、真誠、幽默、風趣、溫柔、體貼等都是 受人歡迎的人格特質。

3.能力:

能力強的人動作迅速、做事有效率,容易給人良好的印象。然而跟能 力太強的人相處,卻也容易讓人有壓力,可能會使人退避三舍。因此,

能力強卻帶點小缺點的人往往最受人喜愛。

(三)相互因素

同儕間的互動不能只有單方面的喜好與欣賞,必須要有相互的因素,否則 便無法建立彼此的同儕關係。關於同儕間的相互因素有以下三個重點:

1.相似性:

個體同儕間的特質相似度越高,則容易被接受與受歡迎的程度也會越 高,同儕相同的想法與態度便是支持自我評價的有力證據,具有增強 的效果。

2.需求的互補:

除了彼此間的相似性之外,同儕間需求的互補也相當重要,不同的兩 個個體,個性與特質或多或少都會有所相同,若有一方的個性與特質 剛好能填補對方的不足之處、可以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便會使對方 產生需求依賴的行為,也就更加鞏固彼此的關係。

3.互饋的評語

人們總是喜歡被人稱讚、賞識,若同儕經常對自己有正面的評價或對 認同自己的言論、行為,便會累積好感,進而增進彼此的感情,產生 正面的人際關係。

21

而吳信鏘(2008)曾經整理學者們的觀點,將影響同儕接納的因素分為三大 類,而且這三大類因素彼此相互影響,包括了:

1.家庭因素。包含:父母的管教態度、父母人格、家庭支持氣氛、社經 地位、出生序、與家中兄弟姊妹人數等。

2.個人因素。包含:人格特質、行為表現、種族、年齡、性別、社交技 巧、個人能力、生理特質、自我態度、品德修養、外表吸引力等。

3.學校因素。包含:五育成績、受同儕領袖排斥、教師因素(包括教師的 人格特質、行為、教學態度、喜愛程度)、物理環境因素(如座位安排)、

結構因素(如班級競爭、學校活動)、學習成就等。

吳信鏘(2008)更進一步整理國內外學者之研究,將兒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 納態度之影響因素歸納如下:

1.一般學童之家庭因素。包含:出生次序、家裡(周遭)有無身障者、家 庭社經地位、居住地區(城鄉)、父母的管教態度、父母人格等。

2.一般學童之個人因素。包含:性別、年齡、接觸經驗、接觸程度、本 身是否為身障者、宗教信仰、專業背景、參加社團、學業成績等。

3.學校因素。包含:年級、是否擔任班級幹部、學校類型(規模)、特教 宣導程度、有無設置特教班、教師態度、有無融合班級、回歸(安置) 之方式等。

4.身心障礙學童之個人因素:社會能力、性格因素、個人能力、障礙類 別、障礙程度、生理特質、人格特質等。

根據以上研究,可發現影響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的因素非常多,

而研究者挑選以下因素做為此研究的背景變相,一般學童之個人因素有性別、

接觸經驗(程度)、居住地區,而學校因素有年級、是否擔任班級幹部、學校規 模、特教宣導,身心障礙學童個人因素有障礙類別。而其中為了降低研究的難 易度,將一般學童的居住地區修改為學校所在地區,相信應該相去不遠,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