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同儕教導相關研究

本節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1)同儕教導研究之緣起、(2)國內外同儕教導相 關研究、(3)國內外同儕教導運用在數學領域之相關研究,詳述如下:

一、同儕教導研究之緣起

許多教師都曾使用過不同形式的同儕教導策略於不同的教學場域以減輕教學負擔 及幫助孩子學習,而系統化的運用同儕教導策略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同儕教導在教學 上的相關研究,國外比國內起步的早,最早將同儕教導監控程序運用在教學領域的是 1966 年 Seaborne 的伊莉莎白文法學校(Elizabethan grammar school)。Goodlad 與 Hirst

(1989)認為最早將同儕教導系統化的運用在教學上並提出研究結果的是英國的兩位 教育家 Jesoph Lancaster(1778-1838)及 Andrew Bell(1753-1832)。

Bell 於 1789 年發展出一套同儕教導的教學法來教導學童,即是將班級內的學生均 分為兩組,成績較好的學生為教導組,成績較差的學生為學習組,由教導組的學生擔 任小老師指導學習組的學童,而教導組和學習組的成員並非固定不變,會隨著學童學

習成就的改變做調整。其後,他並將此套教學法寫於他的宣傳手冊《教育中的實驗》

( Experiment in Education published) 並於 1797 年回到倫敦時出版(Goodlad & Hirst , 1989)。受到 Bell 的影響,Lancaste 於 1798 年選擇一些年紀較大及成績較佳的兒童擔任 教學助手來教導年幼者,即所謂的導生制,亦為同儕教導的一種形式(Goodlad & Hirst , 1989)。相較於 Bell 的同儕教導形式,Lancaster 將同儕教導制發展的更加完整,包含將 教材結構化、教學流程格式化及教導者專業化,成為之後同儕教導的典範,也對同儕 教導策略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而國內最早運用同儕教導為研究題目的是研究者吳金蓮,其於一九九○年發表之 論文—「同儕個別教學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輔導效果」,論文旨在探討同儕個別教 學對同儕小老師的效果、對受教者之輔導效果、及對不同性別受教者之輔導效果的差 異,此篇論文為國內同儕教導研究的先驅。

二、國內外同儕教導相關研究

有關同儕教導的研究在國外起步甚早,目前已普遍應用於各領域、各年齡層,其 中運用於特教領域最多,包含改善行為、提升學習成效及減緩情緒障礙等,其次則被 運用於閱讀教學,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和閱讀風氣為主(Topping,1988)。以國家來說,

美國曾於 1960 年代,訂定「中小學教育法案」,以鼓勵中小學推動同儕教導方案(魏 麗敏,1997)。以色列則於 1974 年,對社會經濟背景不佳的大學生推動全國性的同儕 教導方案—The Perach Tutorial Project,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學業成就和學習自信

(Goodlad & Hirst,1989)。而英國則於 1980 年代,將同儕教導大力推動運用在閱讀活 動中(Topping,1988)。根據 Falchikov(2001)的研究顯示,同儕教導已被廣泛的運用在各 國、各領域的教學中。

而在國內,以「同儕教導」、「同儕教學」、「同儕師徒制」、「同儕個別教學」、「同

儕輔助策略」等關鍵字,於「全國碩博士論文網」、「思博網」、及「Google 學術」查詢 有關同儕教導之相關論文,共有三十四篇,其中運用於一般學科教學的有二十篇,而 運用在特教領域的有十一篇,運用於小學社團活動的有兩篇,運於國中學生偏差行為 改變的有一篇。國內有關同儕教導論文整理表,如附錄一。

用於一般學科的二十篇中,有十六篇運用於小學階段、三篇運用於國中階段、另 有一篇運用於高中階段。而用於特教領域中的十一篇,有六篇運用在小學階段、五篇 運用於國中階段。無論一般學科領域和特教領域,同儕教導以運用於小學階段居多,

合起來共有二十二篇,約佔所有同儕教導論文三分之二的比率。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 普通班學生,以下將對一般學科教學領域的二十篇論文分以實施年級、科目、研究焦 點來論述。

(一)同儕教導運用於一般學科領域之年級分析

一般學科教學領域中的二十篇研究,以小學階段的研究最多,共有十六篇。此十 六篇論文中,運用於低年級有一篇、中年級有六篇、高年級有六篇、跨年級有三篇,

以中、高年級居多。Falchikov(2001)表示同儕教導在實施時,需要較高的人際互動 與社交技巧的運用。中、高年級學生在身心的成熟度上已達一定的水準,較低年級學 生有更加的人際互動技巧,因此以中、高年段作為研究對象者居多。若以年級來說,

國、高中階段的孩子身心成熟度更高,但國內以國中階段和高中階段做為同儕教導研 究對象者僅三篇和一篇,可能因國、高中階段的學生易產生「標籤效應」有關,即因 同齡同儕角色地位的差異易產生己不如人的感受(Guastad,1992)。

(二)同儕教導運用於一般學科領域之科目分析

以同儕教導運用之科目作分析,英語領域有九篇、數學領域有五篇、自然領域有 兩篇、閱讀有兩篇、其他兩篇為跨領域。為何以英語領域為研究題目者居多呢?仔細

探究此九篇以英語領域作為研究題目之論文發現:自從小學階段實施英語教學後,英 語能力高低落差相當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教學現場的教師;因此這九篇論文中皆以 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就為目的,希冀透過同儕教導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

賈惠文(2004)在其「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 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中特別提到,英語低成就學生如未能及時跟上,不但程度與同 儕相較落後愈來愈多,更對英語抱持消極的學習態度,對其自信心亦產會生負面的影 響,故其以高成就學生教導低就學生之同儕教導策略,以提升英語低成就學生之學習。

而其他以英語作為研究領域之研究,皆與此研究有著相同之研究動機。

而以數學領域作為研究題目者有五篇,為第二多。因本研究的研究領域為數學科,

此五篇論文將獨立於本節中的第三大部分做更詳細的探討。

(三)同儕教導運用於一般學科領域之研究焦點分析

此二十篇論文之研究焦點有些著重在探討同儕教導方案的實施過程、有些著重於 暸解同儕教導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有些則著重於探討同儕教導對認知歷程的影響。為 對應本研究之研究焦點,將分以同儕教導實施情形、同儕教導對學業成就之影響及同 儕教導對學習態度之影響三大項來探討。

1. 同儕教導實施情形

黃善美(2004)以其所任教班級內的二十位五年級學生對同校的二十五位三年級 學生進行跨年級的同儕教導時發現,建構有利的同儕教導學習情境有以下之必要條 件,包括(1)訂定師徒生遴選的標準,師徒的配對以主動、適應及發展為原則。(2)

師徒配對中,以女徒弟生配對成功機率大,男徒弟生配對宜稍加留意。(3)規畫訓練 課程,讓師傅生較能掌握教學知識方向與技巧。(4)安排綜合性的活動內容,可以滿 足師徒生的學習需求與激發多元潛能。(5)時間和場所的選定,以每週 2 次,每次 40

分鐘最合適,並視活動需要更換不同的學習環境。

陳宏吉(2008)對國三的四名低成就學生進行一學期的數學科同儕教導發現,同 儕教導的時間安排,應更結構化,且避免使用午休時間,以免剝奪學生午休機會,造 成師徒抱怨,影響學習成效。而活動地點的選擇則應以安靜,不受干擾為原則,若太 吵雜的環境,同儕教導會受到干擾。同時,教師在師徒的互動過程中,須適時的介入 輔導、溝通,避免師徒發生衝突。

林欣曉(2010)以八名國一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兩循環的英語科同儕教導行動研 究,將同儕教導中師徒互動的實施情況歸納為三階段:彼此瞭解階段、自我悅納階段 與共同成長階段。在彼此瞭解階段,師徒雙方需要二到三週的時間來彼此磨合和建立 關係,在此過程中教師的適時協助將有利師徒關係的推展;在我自悅納階段,師徒雙 方已經可以根據個人的角色,發揮自我價值;而當行動研究進入第二循環時,師徒才 達到共同成長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師徒雙方已能產生彼此的互賴感,為共同的學習 目標而努力。而在實施過程中,教學內容的份量越少,將有助於減輕同儕學習者的學 習負擔;時間的規劃上,也須掌握活動時間,讓師徒雙方習慣同儕教導的流程。

2. 同儕教導對學業成就之影響

無論同儕教導實施的科目或年段,多位研究者皆證明了同儕教導有助於提升學生 的學業成就(呂素幸,1992;林欣曉,2010;倪建民,2008;高維序,2006;黃善美,

2004;黃映源,2009;賈惠文,2004;蔡幸娟,2009;蔡逸梅,2009;魏伶如,2007)。

而更有研究者針對學業成就提升最多的學生類別作探討,如:蔡逸梅以小學三年級的 二十四名同班學生為對象,進行每週兩次,共十週的英語科同儕教導活動發現,同儕 教導對低成就學生學業成就上的提升幅度最大,其次為中高成就學生。而蔡幸娟以高 一四十四位學生為對象,進行英文科的同儕教導研究發現,學生在在學業成就方面的 成效,中高分群有最明顯的進步。

雖有十篇研究認為同儕教導能提升學生學業成就,但吳金蓮(1990)以二十五位 國一及國二的英語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兩個月的同儕教導表示同儕教導對提 升學生的學業成就未有效果;唐郁茹(2009))以五十位五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 行七次的數學科的同儕教導,亦發現同儕教導對提升學生學業成就未有效果。

3. 同儕教導對學習態度之影響

黃映源(2009)以十位高年級學生對十位三年級學生進行共十二週,每週三次,

每次四十分鐘的跨齡同儕輔導發現,同儕教導有效地提高被輔導者的英語學習態度。

每次四十分鐘的跨齡同儕輔導發現,同儕教導有效地提高被輔導者的英語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