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時程

第五節「資料蒐集」;第六節「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第七節「研究效度與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是讓身處教育實際情境的教師,能依其教育現場的真實問題,進行有系 統的研究,以講求實際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陳伯璋(1993)將行動研究法的特性歸 納為:(1)以「問題解決」為導向;(2)研究是在特定情境中進行;(3)促進研究和 行動不斷循環的檢驗;(4)研究結果的即時性。本研究是研究者在班級中應用同儕教 導策略的教學實務研究,目的在針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困境,提出解決方案。本研究的 目的不在預測與推論結果,而以建構同儕教導的實施歷程及解決學生數學學習問題為 導向,故採取行動研究。

教師是教育行動實踐的主體,同時也是教育理念和教學實際之間的轉化者。蔡清 田(2000)認為所謂的行動研究,就是將「行動」與「研究」二者合一,由實務工作 者在實際工作情境中,根據自己在實務活動中所遭遇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嘗試擬定 解決問題的途徑與策略,並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執行,進而加以評鑑、反省、回饋、修 正,以解決實際的問題。由於本研究是研究者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融入同儕教導策略,

以輔助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科的學習,並透過不斷地蒐集資料、反思教學,來分析實 施結果,並探討如何因應遭遇到的難題,進而瞭解學生對實施同儕教導活動的看法。

以下就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及行動研究的歷程提出說明。

一、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

(一)尋求更佳的數學教學輔助策略

研究者身為小學教師,有感於班級內學生數學成績差異極大的問題,而教學現場 中,教師面對的是整個大班級的學生,教學活動是以整體班級為主要的考量,對於學 習較為低落之學生,教師無法親自對其進行一對一的教學,希冀經由同儕教導策略的 實施,暸解同儕教導教學策略對於改善學生數學學習情形的影響,以作為輔助教師教 學之參考。因此,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原因之一乃在尋求一套有效的數學教學輔助 策略,以提升教師自我專業效能,並解決教學上面臨的困難,符合行動研究以改善社 會情境中行動品質的精神(Elliott,1991)。

(二)改善學生數學學習情況

本研究設計亦以同儕教導活動激勵孩子學習數學並改善其數學學習情況為目的。

希冀參與方案的學習者,能透由同儕的教導與鼓勵,以改善其學習情況;同時,對於 參與方案的同儕教導者來說,期盼其能將所學內化,透由同儕教導提升其學習層次,

並增加其學習的信心。即 Gay(1992)提到的不論研究場所是在一間教室或校園內,

行動研究兼具了立即解決性與實用性,對教育實務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有效而科學 的研究方法。

(三)提升教師專業效能

行動研究中,教師即研究者、教室為實驗室,本研究中教師在實際行動中須擬定 同儕教導方案、訓練同儕教導者、規劃同儕教導流程及關懷教導者與學習者的關係等,

它是一種持續不斷地修正與努力,進而促進教師個人的反省,當研究告一段落,問題 獲得解決時,教師自身也獲得了研究與解決問題的經驗與知能,更得以促進教師專業 成長。因此,研究者希冀透由本行動研究的實施,獲得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成長,以提 升本身的專業效能。

二、行動研究的歷程

教育行動研究是教師進行教育實務之歷程探索,以解決或改善工作情境中有關課 程與教學的實際問題。甄曉蘭(2001)表示行動研究的歷程包括:清楚界定問題、問 題解決的歸納過程、實務的參與過程及自我批判的反省過程等。行動研究是由許多迴 圈所形成的反省性螺旋,其中每一迴圈都包含計劃、事實資料探索及行動等步驟(陳 惠邦,1998)。學者對行動研究進行的歷程與步驟或有不同,但所有行動研究都有一個 特色就是:發現問題後以循環式的過程不斷的進行反省與批判,直到問題解決。

行動研究的階段,主要分為以下四項:(1)尋得一個起點;(2)釐清問題情境;(3)

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行動;(4)公開知識(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以個人實務 中所面臨的問題為起點出發;透過資料的蒐集、分析,得以釐清問題情境。釐清情境 後,以便發展相關的策略並展開具體的行動,新行動通常無法立即解決問題,因此仍 待研究者透過行動過程檢核、修正,於是又回到產生新階段的釐清問題情境,再發展

出新的行動策略。透過第二與第三階段的循環,不斷的修正,直至方案完成。最後研 究者將完成之專業知識公諸於事,才算結束一個完整的行動方案。本研究將以上述行 動研究的四階段為基礎,應用在本研究的實施歷程上,詳述如下。

(一)尋得一個起點

行動研究的第一步是要發現並提出可行的問題作為研究起點。研究者在所任教的 班級內經過一年的觀察,發現到了自身數學教學的困境,對於同班級內學生數學科學 業成績明顯的差距、不喜愛數學的學習態度及對數學學習的焦慮感,急欲尋求有效的 教學策略以解決此一問題,因此,決定以數學領域作為研究的起點。

(二)釐清問題情境

釐清問題的階段,最主要包含三個部分:澄清研究的起點、蒐集資料和分析資料

(夏林清等譯,1997)。本研究為澄清研究之起點,以蒐集學生數學科定期評量成績、

觀察學生數學科學習表現,及訪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看法,讓研究問題聚焦於如何改 善班級內數學學習低落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縮小班級內數學學業成績差異極大的問 題,以便發展具體的行動策略。澄清起點後,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並考量班級風氣、

學生學習情況及實施難易度等因素,認為同儕教導是一個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因此 決定以同儕教導應用於數學領域教學為題進行研究,並進入發展行動策略的階段。

(三)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行動

對一個實務研究者而言,光是找到一個問題起點是不夠的,還必須找到合適的行 動策略。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從同儕教導的相關文獻,探討了同儕教導的實施過程與方 法,並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擬定出具體的同儕教導方案計畫。研究者將計畫嘗試行 動,並從行動中自我反省和接受研究諍友的建議,如未能解決所提的問題,必須再回 到釐清情境的階段,然後修正行動策略並付諸實踐,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夏林清等

(1997)表示,研究者初步分析的結果將會顯示出理論架構中的漏洞,而需要再蒐集 資料以補充,或透過更進一步的調查來評量中期的研究結果。因此,研究者將於第一 循環行動方案結束後進行第一階段的方案評估與檢核,以瞭解方案的初步實施成果,

並透過不斷的省思及修正,以繼續進行第二循環之研究,並於過程中持續反省與修正,

以達成預期之目標。

(四)公開知識

公開發表知識可以將研究成果分享給其他教師,使教師研究的知識免於被遺忘,

亦能使教師在專業成長上扮演積極的角色,提昇教師專業(夏林清譯,1997)。研究者 將根據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質化與量化資料,加以分析、整理,將研究結果撰寫成 研究論文,以公開分享個人行動研究之成果,使得辛苦研究之成果得以保存,同時得 以增進反省自身教學的機會,讓自身的教學更加專業化。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時程

本節將依循上節所述之研究方法,加以詳細說明本行動研究之步驟與時程。

一、研究步驟

研究者透過班級學生的定期評量成績、觀察學生數學學習情況及訪談學習低落學 生數學學習情形後,瞭解到班級內學生數學學習的困境,為解決此一困境,研究參閱 相關文獻及考量班級學生熱心助人的特質及同儕彼此常能互助合作的班級風氣後,決 定應用同儕教導策略於數學領域作為行動研究之題目。確定研究題目後,研究者依循

下列幾個步驟進行本研究:

(一)篩選研究對象與師徒配對

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並參閱相關文獻後篩選出研究對象。接著研究者根據相關文 獻和實務經驗,對參與同儕教導活動的所有參與者進行配對。

(二)教導課程與活動的規劃

確定研究對象後,研究者參閱相關文獻及個人教學實務經驗,對同儕教導的課程 與活動進行規劃,包含:撰寫同儕教導者訓練課程設計,安排同儕教導課程內容與進 度、規劃教導者與學習者接觸的時間、擬定教導活動的常規和座位表。

(三)同儕教導者訓練

研究者根據上一個步驟所規劃之訓練課程內容,對同儕教導者進行職前訓練,以 利教導活動的進行與推展。

(四)學習效果前測

研究者為暸解方案實施的成效,將於第一循環行動方案實施前對同儕教導者與同 儕學習者進行學習經驗問卷前測,以瞭解研究對象於方案實施前的數學態度及數學學 習焦慮情形。同時蒐集六年級上學期第一次定期評量的數學科成績作為日後學業成就 改變與否的參考依據。

(五)實施第一循環行動方案

實施前測後,研究者將根據研究計畫,實際進行第一循環同儕教導行動方案,並 於方案實施中,觀察方案的實施歷程,透由觀察後的省思,以瞭解方案實施過程中所 遇到之難題,從而釐清情境並修正行動策略,再繼續實施。並持續循環此一行動歷程,

以產生較佳的行動策略。

(六)檢核與修正方案

第一循環行動研究結束後,研究者依據方案實施中所蒐集到的觀察、訪談及學習

第一循環行動研究結束後,研究者依據方案實施中所蒐集到的觀察、訪談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