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兒童藝術鑑賞

一、藝術鑑賞的基本概念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上的解釋:「鑑」是照、審察、視察之意;「賞」有賞識之意;

「鑑賞」則是鑑定與欣賞之意。根據辭海(1973)的解釋:「鑑」是照、視察之意;「賞」

是賞識之意;另外,「鑑賞」一詞則是指客觀的鑑別、品味事物而加以讚美。

王秀雄(1998)指出「鑑賞」兩字有鑑別、品味而讚美的含義,其包括了知識、經驗 和評價三個層面;所謂知識是指藝術批評、藝術史、藝術理論等知識;經驗則是指感受 與知覺作品的歷程,以及審美的態度;而評價是對作品有正確認識後,再賦予適當的價 值判斷,並能說出其道理。

陳瓊花(2002)認為「鑑賞」(appreciation)廣義來說是指藝術欣賞及美感認知,包 括理性的認知與感性的審美兩方面的運作,也是品味與辨識力的整合與價值判斷的過 程。郭禎祥(1993)也指出藝術鑑賞的意義是使學生面對藝術品,產生適當的價值判斷,

它與藝術欣賞有別,藝術欣賞是對於自己所喜愛的藝術作品加以玩賞、讚美,而不帶有 鑑別與知識的活動,但是藝術鑑賞不但含有對藝術作品產生喜愛的經驗,也必須包含有 關藝術作品的知識與評價的活動;因此藝術鑑賞的意義在於以知覺活動來面對藝術品,

並從理性與感性的兩個層面來認識藝術品,從對藝術品與藝術家的認識、解析,到評價,

包括個人的態度、美感經驗,與價值的確認。我們可以說藝術鑑賞是知識與情感的協調、

統整,是個人對藝術品或文化的內在本質的認知。

綜合上述說明,「藝術鑑賞」是指觀者透過視覺所見和心智所思對藝術產生美感經 驗,並將此經驗移入對象的藝術品中,並探究作品創作的背景脈絡與內容意涵,最後做 出感性的品味與理性的評價。除了獲得美感的經驗,也是運用理性思考學習美感的知識 技巧。根據文獻,本研究探討的藝術鑑賞能力,著重於藉由美感態度的培養,對藝術品 產生美感的價值判斷,並將美感表現於藝術作品上。

二、藝術鑑賞的範疇

1960 年,在美國推動新形式的藝術教育,稱為「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簡稱 DBAE(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認為透過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和藝術 創作的學習,可以提昇學生藝術方面的素養;藝術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自我表現,而是要 透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評析能力(藝術批評);瞭解藝術在文化中

的角色(藝術史);能夠討論藝術的本質,作明智的判斷(美學)」(郭禎祥,1999)。 有關藝術鑑賞的知識,整合成藝術批評、藝術史與美學等三個學習範疇,其要點說 明如下(黃美賢,2001):

(一)藝術批評:

指藝術批評的方法,如觀察、分析、解釋、判斷等步驟重點及評析的內容。

(二)藝術史:

1.一般性的藝術史:中外美術史、藝術發展史。

2.創作者的歷史:創作者的背景、思想、人生觀,以及各時期的風格和演變。

(三)美學:

1.基本元素與特質:形態、色彩、質感、空間、動態、材料,以及技巧等。

2.造型原理:重複、漸層、對比、均衡、調和、對比、比例、節奏、協調,以 及單純等美的形式原理。

3.色彩學:色彩的特質。

4.視覺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圖地原理、群化及平衡原則、空間視覺心理,以 及美術風格心理等人類視覺上的共通感覺。

本研究以藝術批評、藝術史與美學做為藝術鑑賞的學習範疇,這三個學習範疇都是 屬於觀者對藝術品進行理性與感性活動的相互交融。康德認為,有關美感之判斷,是屬 於品味能力所做的判斷,而品味力是指「憑藉與個人斯趣毫不相干之愉悅或不愉悅的感 覺,來對某一對象、或對象之表現方式下判斷的能力。」(劉千美,2000)。所以,如果 只憑藉著直覺偏好去體會美,僅是屬於欣賞層次,如果能輔以理性的判斷,才能將欣賞 提升到鑑賞層次。要把欣賞提升到兼容理性的鑑賞,則有賴於後天的教育;美感的發展 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教育,它是不會自然成長的,為了能提升觀賞藝術品的層次,應先充 實學生藝術鑑賞的相關知識,把藝術鑑賞的教學內容比例提高,不僅是我國藝術教育的 趨勢,也是世界各國藝術教育的共同趨勢(王秀雄,1990)。

三、兒童藝術鑑賞的理念與發展

我們已經知道鑑賞就是探究藝術品創作的背景脈絡與內容意涵,最後作出價值判 斷。在上節談到「認知是美感之源」,亦即需要運用其認知結構,對作品的相關訊息與 知識加以同化並調整修正成為新的鑑賞理念,由此可知個體的認知發展與鑑賞能力有著 密切的關係。以下將從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嘉德納(Gardner)的美感發展

研究、帕森斯(Parsons)的美術鑑賞能力發展、吳爾夫(Wolf)的視覺技巧發展,與崔光 宙的美感判斷發展,探討兒童在藝術鑑賞上的認知發展階段: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有下列四個發展階段的主要特質(王文科,1991): 1.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 至 2 歲

此時期的個體以感覺和動作認識世界,並且能藉由天賦的反射行為能力與感覺潛能 認識處理環境。在此嬰兒時期,主要是發展手部動作及視、聽、觸覺等感官知覺。因此,

藝術品對嬰兒而言,只是一種引發感官知覺的外來刺激物,不能算是一種美感反應。

2.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stage):2 至 7 歲

此時期的兒童開始運用語言、圖形等符號從事思考活動,能夠辨別顏色、形狀、大 小等物體的特徵,即具有初步的概念形成。Smith(1983)認為兒童在此階段主要發展是 模仿、遊戲、畫圖、心理意象,所以無法回復或想像事物原有的情境,這個時期的兒童 思考處於自我中心(egocentrism),因此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著眼,無法以別人的想法或 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事物。

3.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 至 11 歲

此時期的兒童開始依具體事例作邏輯推理,多數能對事物分類,比較事物彼此的關 係,其運思尚需在具體事物的協助下才得以順利解決。當兒童認知發展到了中、高年級,

就是具體運思期。此時期兒童在面對問題時,不是憑知覺的片面事實去作判斷,而是採 取以推理的方式去進行分析、歸類,但此推理思維能力只限於眼見的具體情境或熟悉的 經驗(張春興,1996);也就是在真實可見的情境中,去處理具體的事實。

4.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 歲至青少年

此時期的兒童已經能用概念、抽象、合於邏輯形式的方式去推理思考,即是能完全 考慮假設之情境。這個時期,兒童的思維能力發展到了成熟階段,在空間運思的發展方 面,能將物體視為統合的整體來處理,不再受制於知覺,並能以邏輯方法解決具體的問 題。

(二)嘉德納(Gardner)的美感發展

1970 年,嘉德納於美國哈佛大學進行一項「零計畫(Project Zero)」之長期性發展 心理學,研究以四至十六歲的兒童與青少年為對象進行與藝術相關的開放性晤談。嘉德 納於《Children's Perception of works of Art: a Development Portrait》一文中,

將結果歸納,以兒童的美感知覺發展與年齡配合,分為下列五個階段(崔光宙,1992;

梁福鎮,2001):

1.階段一:嬰兒知覺時期(The infant perception)

為 0-2 歲的嬰兒,此階段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的「感覺動作期」。嘉德納主張此 階段的嬰兒雖然還無法運用語言去表達他的意思,但當他學習去「閱讀」環境周遭的各 種人事物時,便是為將來欣賞事物中各種不同美感特質的經驗背景與認知方式奠定基 礎。尤其到了嬰兒認知的後期,已經能敏銳的分辨客觀事物的各種特質,例如斜度、顏 色、大小、組織,這些經驗對美感知覺的發展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2.階段二:符號認知時期(The cognition of symbols)

為 2-7 歲的兒童,此階段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的「運思前期」。此階段兒童已經 逐漸學會使用語言與他人溝通,但由於心智還不夠成熟,因此會以主觀的直覺來認識外 界的事物;此時期的認知結構又稱為「自我中心的同化基模」。

此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特徵,是以各種不同的符號系統來解讀外界,在他們的觀念 裡,符號就是真實的世界。由於此階段的兒童會以偏好來解釋繪畫中的事物,嘉德納在 此階段兒童行為上的發現,與帕森斯完全符合,所以帕森斯將此時期稱為「主觀偏好期」。

3.階段三:拘泥寫實主義(The heights of literalism)

為 7-9 歲的兒童,此階段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具體運思期」的前半階段。嘉德 納用「拘泥規則與寫實」來表示此階段兒童的發展特徵,因為此時期的兒童已經能根據 實際存在的事物,選擇適當的用語來描述他的觀察,但前一時期豐富的想像力卻受到貶 抑,甚至消失不見。

在此階段兒童的行為中,常見的拘泥規則與寫實表現,有下列特徵:

(1)像照片一樣寫實的畫,才是好畫。

(2)繪畫是真實世界的模仿。

由於此階段的認知結構是以「服膺規則導向」(rule-governed orientation)為特 色,認為符合寫實和美的規則才是美,這個主張和帕森斯的第二階段「美與寫實」恰好 符合。

4.階段四:打破拘泥,出現美感 (The breakdown of liter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aesthetic sensitivity)

為 9-13 歲的兒童。此時期的兒童不再強調作品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而是強調 作品當中所具有的「風格因素」(stylistic elements)與獨特的藝術特徵,此與帕森斯

的第三階段「表現性」的主張一致。由於此階段的兒童在人格發展上「自我觀念」的突 顯,對於某些藝術作品會有較深入的探索,且嘗試以自我內心的感情與人溝通。

5.階段五:美感投入的轉機(The crisis of aesthetic involvement):

為 13-20 歲的青少年。在此階段發展出較為成熟的美感知覺之特徵如下:

(1)對於各種類型的藝術及其作品具有批判性的選擇能力,而非只是情緒反應。

(2)以藝術史的源流與美學背景來了解一件作品的意義與精神內涵,並非只是表 面的欣賞。

(3)以各種藝術的形式結構來深入分析與欣賞藝術品,反映出認知發展上「形式

(3)以各種藝術的形式結構來深入分析與欣賞藝術品,反映出認知發展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