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美感知覺能力的意義與內涵

一、美感知覺的概念與發展

(一) 美感知覺的概念

美感,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上的解釋為:「對美的感覺與體認」;對「知覺」的解釋則 為「感官接受外界訊息,而傳至大腦,若此一訊息的意義未經辨識」,稱為「感覺」,如 果「進一步分析、解釋而獲得了解」,即稱為「知覺」。

黃光男(1993)認為美感與知覺的關係是由於獲得知識的互異,而形成不同之美為理 論或美感經驗,直接影響到藝術品的表現風格。而美感知覺又顯現於美感態度上(梁福 鎮,2001),因此 Jacques‧Maquet 在《美感經驗》一書中摘要奧斯本對定義美感態度 的八大特質,可知美感態度對藝術品的知覺和經驗的影響。

西方的理性主義美學的中心觀點將真、善、美結合在「完善」之中,認為邏輯推論 的完善是「真」,行動實踐的完善是「善」,感覺對象的完善則是「美」;另外,經驗主 義美學的中心觀點傾向於將「美」還原為經驗中的「快感」;康德則提出具有橋樑性質 的「美感判斷力」,將理性主義的「完善」觀念和經驗主義的「快感」連接起來(崔光宙,

1992)。

劉千美(2000)認為所謂人的「美感」,並不是指人所具有之一種特殊感性能力,而 是指精神不同能力之運作。換言之,美感能力不是對感性感受的能力、理性認知能力、

或道德能力之外的另一種能力,美感是對於人所具有之各種不同能力的綜合與肯定,經 由辯證的否定,呈現出人的心靈內在無限豐富的開展歷程。

綜合上述解釋,歸納美感知覺的概念為對對象的完善有所感,將此對象所產生的經 驗顯現於美感態度上,並直接影響到藝術品的表現風格,呈現出人的心靈之豐富性。

(二)

美感知覺概念的發展

早在遠古時代,藉由考古證據可得知無論遠古人類的物質條件多貧乏,「美」總是 與他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至於有關「美感」的萌芽,在中、西的古代經典中,

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在柏拉圖的四十四篇對話錄中,就蘊藏著豐富的美學思 想;中國先秦時代的禮記樂記篇,則集周代禮樂文化之大成。因此有關美感的觀念雖然 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萌芽,但在十八世紀末才正式出現「美感的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簡稱「美育」一詞(崔光宙,1992)。美學的創始人為德國哲學家鮑姆嘉登 (Baumgarten,1714~1762)為了使「美育」能落實於教育活動中,自 1960 年起,開始有 許多教育、心理與藝術學者,相繼投入於「美感發展」的研究,為建立「美感發展」的 理論基礎與實徵資料而努力。以下將從西方美學歷史發展的六個時期來討論有關美感知 覺概念的發展(尤煌傑,2000):

1.古希臘羅馬時期

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代表:

(1)蘇格拉底

在有關美感經驗的理論上主張模仿說,認為藝術家的作品和自然之中的模型之間的 相似性被發現時,就產生了「美感」。

(2)柏拉圖

對「美」有下列幾點主張:

美不限於感覺的對象。

美是一種客觀的屬性,它存在於美的事物中。

美的標準是一種天生的美感,而不是短暫的快感。

並非所有被我們喜愛的事物都是真正屬於美的。

(3)亞里斯多德

對「美」有下列幾點主張:

美就是令人愉快的善;因其為善,所以令人愉快。

善與美不同,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對稱與明確。

美是有關尺度與秩序的東西。

2.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的思想家們主要承接古代的「美」的觀念內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論,其對的

「美」的觀念內容可以包含最廣義的以至於狹義的:

(1)可以是「美、善合一」的。

(2)可以是「美感經驗的內容」,包括經驗與心靈的體驗。

(3)可以是「由視覺所把握的形相與色彩」。 3.文藝復興時期

以中世紀對美的觀念作為發展的基礎,仍然強調美的良好比例、各部分的和諧一 致、秩序、使人感受愉悅等性質;而它的觀念主流認為「美」有下列性質:

(1)美是一種能喚起心靈和感覺,並使心神恍惚的一種能力。

(2)美是一種客觀的觀念,而且是與生俱來的。

4.啟蒙運動時期

美學的主觀主義勢力開始抬頭,放棄追求美的普遍法則和原理,代之而起的是致力 於美感現象的心理基礎,開始出現「美感」的概念,重視想像、品味、聯想等等。

5.德國古典美學時期

以康德為代表,其對美感有下列看法:

(1)把美感活動歸於判斷力,不歸於單純的感官。

(2)美感判斷的主要內容是情感而不是概念,不涉及欲念與利害計較。

(3)美感活動帶來的快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6.十九世紀至今

以下將以賴德(Reid)與費德曼(Feldman)為代表,以其所提出與美感有關的研究來 討論美感知覺概念的發展(崔光宙,1992;梁福鎮,2001):

(1)賴德的美感發展的概念研究:

倫敦大學榮譽教授賴德,在 1982 年發表「美感發展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Development)專文,運用觀念分析的方法解剖「美感發展」的內在意義。賴 德(Reid)認為「美感發展」的意義比其他發展概念更為含混與複雜,是因為它包含了下 列三種不同的意義:

「美感發展」一詞涉及各種不同種類的藝術,而各種藝術之間並不具有同質 性,因此「美感發展」到底是指哪一種藝術,或是各種藝術的總和,便成為很大的爭論。

就單一的一種藝術而言,創作、詮釋、欣賞與批評,都屬於不同的能力,因 此「美感發展」是指哪一種能力的發展,也成為另一個爭論。

「美感經驗」包含認知與感情的成份(cognition and feeling),因此在發 展上就包含了美感認知的發展與美的感情發展。

我們可以知道美的感情成份是美感經驗的核心,但是這個部分很難研究出具體而明 確的結果,而且感情的發展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這就是為什麼現今大部分的美感發 展研究常以認知因素為主。

(2)費德曼的美感發展的概念研究:

費德曼在 1980 年曾發表「超越認知發展的普遍性」(Beyond Universals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一文,提出「美感發展」是一種多項度的複雜觀念,可包含下 列五種層次:

普遍的層次(universals):將「發展」視為一個涵概各種行為的普遍概念。

文化的層次(cultural):發展理論應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以建構。

學科的層次(discipline):美感發展應根據不同的學科內容分別加以衡量。

特性的層次(idiosyncratic):美感發展應考量到每一種學科的特性都不同。

獨特的層次(unique):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認知結構與發展速度有 個別差異。

綜合上述說明,美感知覺概念發展至今,傳統對於「美」的觀念一再被修改,它不 再以模仿為職志,而以表現觀點為要務;也因為心理學的理論在二十世紀初期蓬勃發 展,帶動了對美感知覺與經驗的注重(尤煌傑,2000)。我們可以知道,現今對於美感知 覺的研究主要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但所包含的層次多元,因此不同的心理學家也傾向 於以不同的角度來研究美感發展。

二、美感知覺的相關理論

近百年以來,美學理論之一支「美感經驗是一項認知」,從認知上來探討美感的獲 得,以及在認知過程中,構成美與美感的必要條件,與美的認定範圍,進而解釋繪畫的 美感(黃光男,1993)。因此從美感知覺發展的研究內容與結果中,便可解析歸納美感獲 得的各個面向。以下將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討論美感的各個面向:

(一)美感知覺階段論

1.馬克歐卡(Machotka)的美感知覺發展

呼應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研究 6 到 12 歲學童的美感知覺發展,並提出 下列三種發展層級 (陳瓊花,2000):

(1)基於題材和色彩的欣賞(從學齡開始至 7 或 8 歲)─不超過運思前期

(2)基於寫實、色彩對比與和諧、表現清晰度的品鑑(約 7 至 11 歲)─具體運思

(3)基於風格、構圖、情調、明度的興趣(12 歲以上)─形式運思期

從以上三層級的發展,可看出美感知覺的反應主要集中在題材與色彩、寫實與清 晰、風格與形式等三個向度。

2.柯菲(Coffey)的美感知覺發展

認為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結構與美感發展有關,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小學到 大學的學生,也提出三階段的發展(陳瓊花,2000):

(1)再現思想第一階段,具體思考、好奇、自我中心、片刻到片刻缺乏時間連貫 性的想法等

(2)再現思想第二階段:出現守恆觀念,增加寫實、色彩、內容等判斷標準 (3)再現思想第三階段:形式操作階段,以各種表現的可能性為判斷標準,取代 對具體真實的要求。

除了思考方式的不同外,美感知覺的反應大致上包含寫實、色彩、內容、表現性等 層面。

3.克萊登(Clayton)的美感知覺發展

調查 5 到 17 歲學童系統性的回應視覺藝術問題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並以四種向度 說明美感知覺能力的發展,四個向度分別是(陳瓊花,2000):

(1)題材:從細數題材的項目發展為較能成熟的討論作品題材 (2)感覺:從個人的感覺發展到注意作品本身傳達的感覺 (3)色彩:從注意色彩種類發展到知覺色彩的複雜性

(4)喜好與判斷:從單純個人的喜好發展到對作品做出價值判斷

(二)美感發展層次論

1.布勞第(Broudy,1961)的美感層次論

主張在藝術品的鑑賞活動中,將審美主體對於審美客體所產生的反應分成下列三個 層次:

(1)第一個層次:審美感官品質的知覺;鑑賞者把重點放在審美感官品質的知覺。

(2)第二個層次:美感形式的知覺;鑑賞者把重點放在審美客體所表現的美感形 式的知覺上。

(3)第三個層次:重要性的知覺;鑑賞者把重點放在審美客體所表現的內涵意義 的知覺上。

(三)美感判斷標準論

1.嘉德納(Gardner)的「零計畫」

1973 年嘉德納在哈佛大學推動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大型計畫「零計畫」(Project Zero) 中,美感發展是其中最要的研究,研究方式主要是針對 4~16 歲的對象對以下七種類別 的美感知覺反應予以測試(崔光宙,1992;梁福鎮,2001):

(1)作品的來源 (2)創作的過程 (3)使用媒材的說明 (4)獨特的風格 (5)形式分析

(6)在藝術上的評價 (7)藝術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2.布魯納(Brunner,1975)的美感知覺標準

布魯納研究幼兒至大學生等不同年齡個體之美感知覺標準類別,發現個體的美感知

布魯納研究幼兒至大學生等不同年齡個體之美感知覺標準類別,發現個體的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