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面積概念發展

本節內容主要是針對面積的定義及面積概念發展進行探討,分述如下:

壹、面積的意義

所謂「面積」,指的是某一封閉二維區域的大小,就是對某一特定區域被數 個單位量的覆蓋程度,亦即被覆蓋面的大小(譚寧君,1995a)。此時的覆蓋活動,

包含了兩個條件,即﹙1﹚面積是有周界的,故覆蓋物不能超過給定的邊界。﹙2﹚

面積是從一維到二維掃描的結果,故覆蓋物不能重疊。

貳、面積概念的發展

譚寧君(1998b)在高年級面積教材分析中曾提及面積概念發展是漸進的,是從操 作的經驗中察覺的,而非從背誦中了解。根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 學習領域目標分類,面積是屬於「量與實測」的教材領域,一般面積概念包括有 面積保留概念、面積測量概念及面積估測概念。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面積的保留概念

次的經驗累積才逐步形成(譚寧君,1998b)。Piaget et al.(1960)認為面積 保留是指兒童認知物件經過某種轉換後(如位置、形狀改變),其面積仍然保持 不變的能力。

面積保留概念又可包含二個子概念,分別敘述如下:

(一)基本面積保留概念

任何封閉範圍內面積的大小,不因位置改變而有不同,也就是說圖形的面積 不會因為移動、轉動或分割而改變其面積大小。另外,若圖形本身是合成圖形,

例如一個正方形是由二個三角形的面積組合而成,將其中一個三角形移動到另一 側, 形成一個大三角形,則此大三角形與原來正方形的形狀不同,但是面積還是 相等,這就是等積異形的概念,此概念的形成有助於瞭解數學的重要屬性-不變 性(譚寧君,1995b)。

(二)互補面積保留概念

互補面積保留是指在面積相等的二個面上,減去形狀不同但面積相同的兩塊 小平面後,其所剩下的面積仍然相等,亦即等量減等量結果相等。互補面積保留 為一逆向的邏輯思考,在兒童已經具備基本面積保留概念後,教學者才能提及此 互補關係。

Piaget 曾針對此概念設計一草地內馬鈴薯園的實驗,以檢驗兒童何時開始具備互 補面積保留概念。結果發現七歲以下的兒童無任何面積保留概念,七至八歲僅具 備基本面積保留,八歲以上的兒童才逐步形成互補面積保留(譚寧君, 1995b)。

二、面積的測量概念

面積測量則是從個別物件,如利用課本和作業簿來描述桌面的大小,到個別 單位,如用相同的十張報紙來描述黑板的大小,進而至普遍單位的使用,如用平 方公分的方格板來記數,最後才察覺面積公式之由來。譚寧君(1998b)在高年級 面積教材分析中提及面積概念有三種如下:

(一)基本面積概念

在給定的平方單位格內,點數單位面積的個數,此表示在給定的平方單位格 內點數單位面積的個數,如圖2-1,甲圖表示面積佔了2個平方單位,乙圖佔了4個 平方單位,甲圖與乙圖可透過視覺直接點數,故較容易。但當面積非整數格時,

即形成面積的補償作用。如圖丙中,合起來是2平方單位,此補償作用的關係是建 立在面積的保留概念上。

圖 2- 1 點數單位面積圖

(二)單位面積概念

此時面積的測量是透過各個不同單位量的覆蓋或拼湊而成。例如,一個長邊8 公分,寬邊4公分的長方形,可以由不同單位量加以描述面積的大小,如用邊長1 公分的正方形加以覆蓋,則長方形可用32個□蓋滿,即表示長方形的面積是32個 平方單位;如用底和高各1公分的直角三角形,則長方形要用64個⊿蓋滿,此時雖 為同一長方形,但由於單位量的不同(一為□,一為⊿),故其單位數亦有不同

(一為32個□,一為64個⊿)。(譚寧君,1998b)

Piaget等(1960)曾設計疊置法與單位測量法來研究兒童的單位面積概念,現將 其研究略述如下:

1.疊置法(measurement by super-position):

主試者出示一直角三角形,和一個不規則的圖形(如圖2-2),然後給 兒童一些比較小的測量紙卡,包括正方形,直角三角形和長方形,這些紙 卡的數量正好可以疊置於直角三角形或不規則的圖形上,而且兩個小正方 形紙卡是等於一個小長方形紙卡;而一個小正方形紙卡等於兩個小直角三 角形。主試者讓兒童嘗試疊置這些測量紙卡於直角三角形與不規則圖上,

詢問兩圖形是否一樣大。主試者也可以教兒童如何疊置,但不暗示答案。

這個實驗需要兩個重要的概念:(1)測量紙卡的合併運用,亦即兩個次級 單位可以合併為一個單位。(2)一個圖形若被某些測量紙卡蓋滿,而另一 個圖形也能用同樣的這些紙卡蓋滿,則兩圖形大小相等,亦即數學上的相 等關係的遞移性(A=B,B=C,則A=C)。這實驗的結果發現:七歲半到 八歲以上已能正確回答,他們會使用測量紙卡,且具備遞移概念。

圖 2- 2 疊置法的面積測量概念實驗圖 2.單位測量法(measurement by unit iteration):

這個方法是只給兒童一個剪好的測量紙卡做為測量單位,以重複測量 方式去比較不同圖形的面積是否相等的題目。Piaget等人設計下列A、B、

C、D、E五個不同形狀的圖形(如圖2-3),另外給兒童一個小正方形紙 卡(大小與虛線所示正方形相同),各圖形出示給兒童時是空白,沒有畫 線。主試者拿出一枝鉛筆要兒童用小正方形紙卡在A、B、C圖形上描畫,

量量看三個圖是否相等。然後給兒童一個長方形紙卡(為兩個正方形紙卡 的和),一個直角三角形紙卡(為正方形紙卡的一半),連同原來的正方 形紙卡,共三種測量紙卡,要兒童使用,亦可用鉛筆描畫,比較D、E兩 個圖形是否相等。結果發現:七歲半到八歲以上的兒童已能正確且明白基 本測量單位的關係。

圖 2- 3 單位測量法的面積測量概念實驗圖

(三)直線測量面積概念

直線測量法(straight line measuring)與前述基本面積概念透過點數測量,

單位面積概念透過覆蓋、拼湊、比較與分割等活動以進行測量是完全不同的,直 線測量已包括單位在數學上的相乘關係,此屬於較抽象的推理層次,基本面積與 單位面積則只是在單位數的累加與單位量的比較,但一般所謂的面積公式如長方 形面積等於長乘以寬,三角形面積等於底乘以高除以二則屬於此範疇。(譚寧君,

1995a)

Piaget等人(1960)以面積加倍的概念探討方式,來研究兒童使用直線測量,以 測量出面積的概念。其設計是主試者出示一條三公分的線段,請兒童先畫出兩倍 長的線段。然後給他一支尺與一根細線,及一個三公分見方的正方形,要兒童畫 出原正方形兩倍大的正方形(不是長方形),其結果發現十一歲或十二歲左右的 兒童開始了解「乘長度」來確定面積的問題,他知道先求原正方形面積 3×3=9,

再求兩倍的面積是 9×2=18,而 4×4=16 所以新的正方形每邊長度會比四略大一 些,這已進入形式運思期的認知作用。

譚寧君(1995b)的研究中提出直線測量面積概念包含4個部份:面積公式、面積 作圖、單位量的轉換、面積的包含關係,分別敘述如下:

1.面積公式:

兒童藉由了解長1公分、寬1公分的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公分,知道長4 公分、寬2公分的長方形面積,一排有4個1平方公分的正方形,共有2排,

即有4×2=8,8個1平方公分,而得到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為長×寬。平行四邊 形面積可透過分割、拼湊等活動合成一個長方形(如圖2-4),平行四邊形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底×高。

圖 2- 4 平行四邊形分割、拼湊成長方形圖

其他如三角形、梯形、圓形的面積都透過分割、拼湊等活動而發現了 一般通式,即所謂的面積公式。面積的公式乃透過推演的過程而不是只靠 記憶,如此兒童才能掌握各公式間的關連性。

2.面積作圖:

請兒童在釘板上圍出8平方公分的圖形,或在方格上作圖,如畫出面積 為12平方公分的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等,兒童可透過點數的經 驗而圍出一封閉的區域並符合條件的圖形,用實作的方式來檢驗兒童的面 積概念。

3.單位量的轉換:

面積概念的重點之一即在單位量的掌握,在單位面積概念中單位量的 轉換是透過實作逐漸形成的,以圖像呈現給定單位量的關係,進行單位量 的化聚,直線測量面積概念中單位量的轉換是使用二維的測量公式,如長 30公分、寬20公分的長方形,要用邊長5公分的正方形去覆蓋需要多少個,

30÷5=6 長的這一邊每排可以排6個正方形,20÷5=4 共可以排4排,所以 共需要6×4=24,24個正方形才能覆蓋滿長方形。

4.面積的包含關係:

在計算面積時,可透過分割後形成獨立的封閉區域,分別算出面積後 再組合(如圖2-5A),若是某一封閉區域為二個封閉區域所交集形成的(如 圖2-5B),則學生需先瞭解集合的包含關係,再透過面積測量公式方能解 題。此圖灰色部分為二個四分之一圓所交集而成的,其面積等於二個四分

圖 2- 5 面積合成圖

三、面積的估測概念

估測概念是目前數學教育內涵中不可或缺的概念發展,其是從保留概念的形 成到測量概念的建立逐步發展,其包含估量與估算。James(1982)提出:「估量 是用以前所形成的標準進行比較,形成標準必須靠經驗。」Hall(1984)認為:

「估測是一種可以訓練的猜測活動,它能在未知數量前,進行估量的活動。當我 們進行估量時,我們以心中既定的標準來進行估量。」由此可知,建立一系列的 經驗對於估測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面積估測概念注重量感的培養,先利用目測或手測(自然的工具),以感覺 的方式進行估測,如猜猜一張圖畫紙有多大?估測活動之後,再利用工具檢驗,

此種先猜後檢驗的活動,既能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又能培養估測的能力。

此種先猜後檢驗的活動,既能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又能培養估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