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利用測驗理論而編製試題,來了解國小六年級學生的梯形面積知識結 構,並藉由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簡稱 IRS),來分析探究梯形面積在不同解題策 略的概念結構圖是否符合專家知識結構圖,從中獲得學生解題策略形成的發展順 序及概念學習不清楚之處,以提供教師改善教學。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面積雖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也是最實用的經驗教材,照理說學生應 該很容易學習,但事實不然,從許多研究均證實學生對於面積概念的混淆,公式 的不正確使用(高敬文,1989;周武男,1988)。學生在解答面積問題時,所呈 現之面積概念薄弱,對面積的認知,不過是一連串的公式,對於公式之由來並不 了解其中的意義,套用公式時也未必清楚,而只針對題目上之資訊套用公式(陳 鉪逸,1996)。

面積的教學是透過一連串圖形的操作、點數、分割等才逐步形成面積的概念,

為達到有效率的原則才有面積公式的引入,此時的面積公式不是只靠記憶而是透 過了解,不只知道不同形狀的面積公式,而且能說出每個面積公式的意義及推算 過程,如此的面積公式才能有效應用以增進解題能力(譚寧君,1995)。

面積教材在國小數學課程中雖然是屬於「量與實測」領域,但是面積是封閉 曲線「形」底下「量」的感覺,牽涉幾何的「形」到「量」的認知過程。盧銘法 (1996)指出,幾何的學習涉及數學教材中的數、量、形三個領域,學生對於幾何 教材的學習仍然感到相當困難。而圖形的操作、點數、分割,必須深入理解,如 此對於每一個面積公式才能深入理解意義及推算過程,進而增進解題、邏輯推理 能力。

面積公式在九年一貫暫行綱要課程中,是在第三階段的數與量單元中,到了

九年一貫正式綱要時,是放在新課程第二階段的幾何單元中。92 正綱:s-2-08 能 運用分割重組,理解梯形的面積公式(同 n-2-19),將圖形變換成可操作圖形,重 點在以「某個可操作圖形」,透過圖形變換,將幾何問題轉換成「可解問題」。暫 綱中的目標是面積量的「面積公式」,分割重組只是一種「形成公式的手段」,新 綱中的目標則是幾何學的「解題策略」,分割重組是一種「幾何方法」,而面積公 式則是應用這種方法的「一個例子」,正式綱要所注重的,就是學生帶著走的能力。

也因此面積公式是解題的其中一種方法,面積公式的理解當然也只是這一種 方式的理解,但並非是面積概念的全部,因此要發展各種圖形的面積解題策略,

而規律圖形中,就屬梯形的解題策略最多元化。而在圖形面積的整合概念中,梯 形是一般形狀,三角形可視為上底為 0 的梯形,而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則可視為 上下底等長的梯形,圖形面積的概念,若能瞭解一般圖形(梯形)面積的概念,

就能瞭解特殊圖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概念。

基於上述原因,因此選定「梯形面積」為主題,再以梯形面積的知識結構來 命題,而且以選擇題為主,希望建立一個簡單方便的工具,並且能做迅速的分析。

然後根據學生作答情形探討普通班學生的梯形概念結構,與分析學生梯形面積的 解題策略。

這次測驗的對象只有一個班級學生數的大小,使用的方法是試題關聯結構分 析法,如此可以獲得學生學習概念能力方面所呈現之形成性的結構圖,此種結構 圖可與教師依教材的特性所建構的學習結構圖做比較,亦可與依教科書編者所製 的教材地位分析圖做比較,比較結果對於改善教學方法與指導教材設計,都將有 莫大的幫助(許天維,1995)。一個班級學生經過教學後其概念能力結構的變化,

是教學上非常重要的課題(許天維,1996)。

因此,這次的研究是利用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來分析、探究學生梯形面積的 概念架構,除了能了解學生的概念內涵,更能藉由此班級結構圖,了解教師的教 學方式是否能適合學生完全的了解這些概念,建立這些概念。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以上認知心理的動機,本研究的具體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建立符合認知心理學邏輯性的梯形專家結構。

二、應用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梯形面積上解題策略的概 念結構。

三、應用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比較專家與學生在梯形面積上解題策略的概念結 構的差異性。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究受測學生梯形面積之概念架構。茲將所提及的相關 名詞做釋義如下:

一、梯形

恰有一雙對邊互相平行的四邊形稱為梯形。梯形之平行二邊中之短者為上 底,長者為下底,二底間之垂直距離為梯形之高。其不平行二邊之中點,以直線 連結之,等於其兩底之和之半。梯形之面積,即高與兩底和之積之半。

二、面積

(一)貓頭鷹數學辭典

1a.指包圍在指定邊界之內或幾何圖形之內的二維表面。

b.指這種表面的整體或部分的度量或大小。

2.指立體或其部分表面的度量或大小,尤其是指閉合曲線所包圍的表面。

(二)幼獅數學大辭典

係二維曲面,或其上之一區域,或平面上區域之大小的測度。即以一種假定 單位之面,表示任何表面所容之積。量度面積單位通常為一正方,其一邊之長即

為量直線之單位。

三、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在 1980 年代,日本學者竹谷誠教授提出以試題測驗結果,按題目反應所得的 順序關係製成有向性的箭頭圖形,來分析試題的特性,此種方法稱之為試題關聯 結構分析法(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analysis),簡稱IRS分析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藉由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IRS),

探究一個班級學生在梯形面積的概念架構,並解析學生在梯形面積的解題策略。

茲將研究範圍與限制之說明就研究內容、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一、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之測驗其主要內容為國民小學數學科六年級的「梯形面積」教材,不 過重點在於了解學生梯形面積的解題策略,對於估測概念、面積單位的轉換不予 探討,因此所編之題目較無法涵蓋整個面積概念。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主要是在利用試題關聯結構法之分析,探究受測學生在梯形面積的概 念架構,且本研究受限於研究時間、人力與經費等客觀因素,係以彰化縣某國民 小學六年級一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樣本維持原來班級建制進行研究;對於 所產生的推論結果,不能做普遍性的類推。

三、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方法只能視為一種「驗證測試」,推論的結果只能運用於相同的情境,不 能過度解釋(over generalized),對於其他不同的情境,應有其不同的研究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