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兒童數學概念與分數學習

在數學教育中,數學概念學習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重要議題,並認為 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在眾多數學概念中,分數概念學習一直是學 生們最感困難的部份之一,因為分數對學童而言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概念。

許多國內外的學者研究指出,學童在學習分數概念時困難且成效不彰(楊 壬孝,1989;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等值分數概念為分數概 念中一項重要概念,彭海燕(1998)指出等值分數概念是一個綜合許多分 數子概念後的表現,欲探討等值分數,必先從分數相關文獻討論著手。故 本節就數學概念、分數的意義、兒童分數概念發展等三部份進行討論,建 立分數概念基礎,進而導入等值分數相關概念之探討。

壹、數學概念

「概念」可以說是進行某種學習後成果,是一種心理的學習歷程,學 童的概念通常是在處理日常生活上的問題後而獲得的,當學童遇到新的情 境、領域、關係或數值資料時,都會利用舊有的經驗、概念來處理,並產 生新的概念(呂玉琴,1991)。行為主義者認為概念是學習者對相似的刺 激物產生共同反應的表現,概念的獲得是學習者經過多次刺激與反應後所

發生的。認知學派則認為概念的形成與概念的同化是概念獲得的兩種基本 形式(喻平、馬再鳴,2002)。Skemp 認為概念的形成過程,必須先有實 際經驗,而這些經驗又有某些相似性、共通性,而導致概念形成的例子也 是隨時不規則出現。通常愈常接觸的事物也就愈快形成概念(林義雄、陳 澤民 譯,1985)。

概念是指「一組物件」、「一組事件」、「一組相互關係」或「一組特性」, 雖然這些事物本身之間具有一些差異性,然而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的屬性,

而被結合在一起具有共同的『名稱』(楊瑞智,2000)。例如:所有能被數 字 2 整除的數,都稱之為『偶數』。概念的產生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

當概念實例經常出現或是此概念與環境中其他事務形成強烈差異時,此概 念的形成就愈容易。故要真正了解某一個概念必須同時達成兩件事情;第 一為因類化而成新的例子;第二為因區別而產生的反例。概念的學習,其 可 能 產 生 的 錯 誤 類 型 有 三 種 ( 見 圖 2-2-3 ):( 一 ) 類 化 不 足 (undergeneralization);(二)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三)迷思概念 (misconception),如圖 2-2-1 所示(楊瑞智,2000)。

圖 2-2-3 概念學習結果的三種錯誤類型

概念學習是各科教學研究中相當受到重視的主題,數學概念是學習數 學的基礎,這個是無庸置疑的。劉好(1980)指出,了解一件事物必然有 些預備性的先前概念。如果學習者還沒有準備好先前概念,那麼老師教給 他的東西只能算是一種規則,而非真正理解。數學概念不但是抽象的,而

且還有前後連貫的特性,某些概念是學習其他數學概念的基礎,所以如果 有一種概念無法形成,將會對往後的數學概念學習產生障礙。Skemp 指出 學習數學有二個重要原則;一、超過個人已有概念階級的高階概念不能用 定義方式來溝通,只能蒐集有關的例子供其經驗,再靠自己抽象以形成概 念;二、在數學概念中,有關的例子多少含有其他概念,我們在提供例子 時必須確定學生已經形成這些預先概念(林義雄、陳澤民 譯,1985)。因 此數學教學中,抽象概念的數學教材,需要在學童既有的數學概念中,舉 例導引至新的概念的形成。

早期學者們對於概念的看法,認為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此種看 法只能說明學生是否學習到某種概念,對於學生概念的形成、演化及其發 展的過程,則完全給予忽視,所以當學生學習時的表現,如果與教材認定 的概念不同時,就稱學生產生了錯誤概念(error conception)。近年來教學觀 念愈來愈重視兒童的本位學習,認為兒童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模式,數學 概念的學習是由學生依自己的經驗建構而成,而不是將成人世界的認知,

強行灌輸而得的。故當學生學習表現,與教材認定的概念不同時,即稱學 生產生了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此觀念的改變,使得教學者之教學模 式,已由過去重視教授數學的學科結構與組織,轉變成重視學童表徵與建 構的數學意義。

數學概念是一種關係、一種邏輯的觀念,以二分之一概念為例,是指 半個項目,是一種關係的呈現,可以說是二分之一個蛋糕;二分之一公尺;

或者是全校二分之一的學生,二分之一只是一種比較關係,不瞭解「一」

就無法想像「二分之一」。利用物體、圖片或者是畫圖來表示概念,或是 其關係,稱為「數學概念模型」,任何一個具有二分之一個物體的群體都 可能是「二分之一」概念的一個模型。在教學上,利用具體材料來作為教 學工具已是愈來愈廣泛,但此種具體的「模型」來說明一個概念,是否能 幫助學童理解數學概念,也就是說當學童看到教師所呈現的模型時,是否

能看到概念的例子。事實上,學童用眼睛看到的是一個有形的物體;此物 體與數學關係是由教師所予賦的,在把概念和模型結合之前,學童應該先 理解其概念與模型之間的關係,如此才能幫助學童掌握概念。

在學童學習歷程中,正在建立中的概念,不同於成人世界已定型的概 念,是需要時間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學童透過不斷的反思與嘗試錯誤,

來 深 化 概 念 的 形 成 。 有 學 者 曾 提 出 數學 概 念 的 五 種 表 徵 方 式 ( 如 圖 2-2-4)。圖中五種表徵方式,其中有二種是操作模型和圖像,另外三種分 別為書面符號、口述語言及現實生活情境,學童能採用愈多種表徵方式,

代表其概念愈穩固(黃馨緯,1994)。

圖 2-2-4 數學概念的五種表徵方式

長久以來我國國民中小學各科的教學上,數學科一直是學童最感困難 的科目,也是最容易引起焦慮的。詹志禹(1997)指出數學號稱是「科學 之母」,是最精確的科學,是訓練邏輯思考的利器,是主科中的主科;但 是,數學也是「焦慮之源」,是學生最感挫折與困難的科目之一。其主因 在於數學教學上,有些學學教學改革者認為,數學的重點在於邏輯推理的 發展,如此造成學童只學到數學的結論與技巧,而忽略了學童對於數學的

了解與思考(林義雄譯,1985),教師們常常只注重數學公式的講述及題 目的計算,學生學習的目標是快速且正確地求得答案,造成數學課只是重 覆的計算,甚至是死背答案,而忽略數學概念的培養,這種只注重數學題 目的規則和解題方式的教學法,學童只學到無義的機械式計算,而未能真 正地理解數學概念(陳淑娟、劉祥通,2001)。張新仁(1992)也認為,

數學能力除了「計算能力」(computational skill)外,主要還包括「概念理解」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的部份;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教導學童 數學「算」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童能理解與教材相關的數學概 念。黃幸美(1997)認為長期以來身為教師者大都未能充分瞭解兒童概念 基礎與認知的程度,將成人社會約定成俗的、有效率的解題策略,傳輸給 學生,並要求學童接受與模仿其解題方式,對於學習成果的評量,都只是 注重學生的模仿程度。至於學童對於教材內的數學概念是如何學習、理解 與思考的,以及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迷思概念等等問題,都被忽視而任其 發展。學童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習,一味地被要求模仿與機械式地運算 解題策略,造成學童思考僵化,此情形對於中下程度之學童尤其嚴重,其 對於概念的學習不求理解,只能囫圇吞棗地接受,因此在許多數理科學領 域的學習評量結果報告中,常發現學童對於程序性的計算技能表現優良,

但是在數學相關概念的說明與推理思考方面的表現則相當低落(簡茂發、

陳昭地、林保平、王淑貞 1995)。

貳、分數概念的意義

在國小數學課程中,分數是相當重要的概念,其與小數、百分率、比、

除法等概念關係密切,而這些概念都是國小學童必學的重要概念,因此對 分數不能理解,會阻礙學生在國小之後數學發展。分數對兒童而言是一種 非常抽象的概念;研究指出學生對於分數的學習,常止於記憶算則,而未

能真正深入思考理解而建立起分數相關的概念。李曉莉(1998)也指出,

分數概念的發展,是兒童未來學習許多概念和技能的基礎及關鍵。在日常 生活中,或者在數學及自然科學教材中,都可發現分數是很常用的重要概 念(教育部,1993)。分數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不同層面觀之;(1)從 實際層面,有效地處理分數概念,可廣泛增進了解與掌握真實世界問題的 能力。(2)從心理層面,分數提供豐富的領域發展兒童智力及擴展心智結 構。(3)從數學層面,分數的了解提供爾後學習小數、比、機率及基本代數 運算等的基礎(楊瑞智,2000)。

分數一詞”Fraction”,是源自於拉丁文之”frangere”,是小部份、片段、

破碎的意思(林義雄、陳澤民 譯,1985)。林義雄認為,在日常生活情境 中,利用自然數來計算個數通常不會有問題,但是應用在測量時,會產生 單位度量不能剛好量完的困擾,此時就必須使用比單位度量更小的單位來 測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數學模型來處理分割後的小度量,這套數學模 型就是「分數」。由此可知分數的起源是基於日常生活中「分」的需要。

以數學的定義來看,分數是屬於有理數系的,是在 p 和 q 皆為整數的情況 下,及 q 不等於 0 的條件下,以 p/q 的形式所出現的數。分數具有多種意

以數學的定義來看,分數是屬於有理數系的,是在 p 和 q 皆為整數的情況 下,及 q 不等於 0 的條件下,以 p/q 的形式所出現的數。分數具有多種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