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資訊多媒體科技融入教學

自民國 86 年政府開始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並整合「臺灣學 術網路(TANet)到中小學計畫」(韓善民,1998)以來,不但為國內資訊 教育的發展建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使得各國中小在軟硬體環境的建 置漸趨完備。但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精神與應用資訊教學的認知尚嫌不 足,近來為了使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使教材、教法及教學媒體多元化,

建立啟發式、互動式學習環境,分別成立了各級資訊種子學校(教育部,

1997),這一再地顯示政府推動資訊融入教學應用的不遺餘力與重視。但 是「資訊融入教學」決不是為了融入而做的工作,也不是拿台電腦、單槍 做做簡報進行教學就認為是「資訊融入教學」的全部。資訊融入教學的實 施,應以能有效達成「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 精神」及「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等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能力指標為目的。

「資訊」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是六大議題之一,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 課程網要也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應運用科技與資訊,將各領域與數學相關 的資料資訊化,透過電腦使用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以獲得有用的訊息

(教育部,2000)。楊德清(2001)研究也指出在國小階段應加強輔助教 具的使用以幫助兒童經由具體物的操作經驗,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與符 號。近年來隨著網路快速地發展,人們已重新思考學習與網路資訊科技的 關係,從最近補教業大張旗鼓地推銷其網路線上學習教材可以看出端倪。

故將資訊融入教學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資 訊科技」互動且多樣的特性,配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其生活經驗,設計教 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成教學目標。

很多專家學者都強調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教學時應以「人」為 本,多給學童機會與時間學習,認為學童的知識是藉由自我觀察、探索、

體會、與省思等學習活動而建立的,學童不是一張白紙或掏空的容器,任 由老師任意揮灑及填充壓塞,學童本身有自己的思考及背景知識,教師應 重視學生已具備之知識、經驗和自然想法,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結合其 熟悉的情境,選擇有趣活潑的活動,善用資訊科技和教學用具,營造一個 良好的學習環境(張英傑、周菊美,2005)。老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 也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一位知識建構的協助者,此種學習觀點的改 變,造就了現今學習科技的迅速發展。

資訊科技引進校園的腳步越快,對學校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資訊科 技的興起改變學校教育的功能,資訊科技可以將難懂的抽象概念具象化,

協助學生學習,雖然資訊科技可以快速地改變教師及學生的心智模式,讓 人的學習更快速而有效,但它是學習的輔助系統,思考的輔助工具,而非 思考的工具(萬志祥,2004)。對於資訊科技的應用,應該保有課程的主 體性,科技只是必要輔性工具,而不是取代性的技術。以下茲就資訊融入 教學之目的、資訊融入教學之基本理論、資訊融入教學之內涵、資訊融入 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探討。

壹、資訊融入教學之目的

資訊融入教學之目的,主要是達成九年一貫所制定的教育目標,在九 年一貫的基本能力指標指出,學生必需具備「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激 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並強調教育是培養

孩子帶著走的能力,故資訊融入教需達成下列五項目的:

(一)傳統教學常受限於時間及場地因素影響,大都只能在學校及特定 時間來進行,在知識爆炸的現今社會中,傳統在教室授課學習的 方式,將無法應付時代所需,資訊融入教學之目的是,教學教材 必須結合資訊科技與網路資源技術,營造一個不受時間、地點限 制之教學情境。

(二)學校學習概念中,有些學科是抽象不易理解,或是必需透過實地 操作以經驗其中概念者,在以往的教學方式,往往需要花費大量 的時間及人物力來達成,現今利用資訊多媒體科技即可以虛擬情 境的方式輕易地達成,資訊多媒體豐富的聲光效果及互動式教材 生動活潑的特性,將抽象教材內容具體化,增成學生操作學習機 會,提昇學生學習興趣、具體連結學習經驗,達成教學目標。

(三)一位優良教師,其教學技巧及經驗是大家所學習的目標,在教師 教學的生涯中,針對教學所收集之教材,也因個人的專長及喜好 而有所不同,透過網路資源分享的特性,集聚個人教學經驗成 果,藉由交流、觀摩學習的方式,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擁有十 八般武藝的好老師。

(四)網路是一個蘊藏豐富知識的大寶庫,如能善加運用龐大網路資 源,將能有效地進行學習,提供良好的搜尋介面,培養學童利用 網路找尋答案,養成學生主動求知的態度,是資訊融入教學的重 要目的。

(五)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為求讓學生理解概念,常需藉由具體物教具 或圖片來輔助教學,資訊融入教學之目的地,即在建立並透過教 材網站,提供教師上課所需之圖片、物件,方便教師進行教學施 實。

貳、資訊融入教學之基本理論

資訊融入教學其基本理論可分為唯實主義與經驗主義、實用主義與工 具主義、訊息處理理論、視覺媒體之學習理論及雙碼理論等五項理論(王 春生,2004)。其中訊息處理理論已在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敘述過,下下就 其他四個理論分別敘述如下:

(一)唯實主義(realism)與經驗主義(empiricism):唯實論與經驗主義者認 為知識是經驗的產物,所有的知識基礎,都是建立在學習者感官的經驗 上。在學校的學科中,有些學科是必須透過實物來進行教學的,例如自然 科學的實驗課,在這些科目中,實物教學是有其重要的功效,透過視、聽、

觸、味、嗅等各種感官來認識事物,能讓學習者產生深刻的印象,同時藉 由具體經驗,可以協助學習者理解學科內的概念知識。

(二)實用主義(pragmatism)與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此理論認為知 識來自於活動,來自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此作用除了要用感官外,

同時也要用頭腦,其知識發展的目的是在於產生改善人生的工具,在教育 主張方面,重視學校與校外生活經驗的連結,科目之間的連結,單元之間 的連結,從做中來學、從經驗中來學、從解決問題中學。所以教師在設計 教材內容時,應重視學習者的生活經驗。

(三)視覺媒體之學習理論:此理論認為人類學習知識的歷程是從具體 的實物操作到抽象符號的表徵的,在學習過程中,為了使學童順利建立知 識概念,在不同學習階段,要運用不同的輔助媒體,來進行學習,才能收 事半功倍之效。實際操作的直接經驗最能引起學習動機,也最能幫助學習 者了解學習內容(王春生,2004)。美國教育學家Bruner(1966)認為學習是動 作、圖像與符號表徵,媒體具有具體到抽象的連續性。

(四)雙碼理論(dual coding theory):該理論認為人們的心智結構與資訊 處 理 過 程 中 , 包 含 二 種 不 同 類 型 的 資 訊 , 分 別 為 文 字 表 示 式 (verbal

representation)與圖像表示式(imaginal representation)。當知識以文字表示式 和圖像表示同時編碼呈現時,會比單獨只使用文字表示式或是圖像表示式 來編碼,更易於學習者學習記憶。現今因資訊科技的進步,運用資訊多媒 體可提供圖文並茂的資訊及多途徑的編碼方式,學習者經由多媒體的傳遞 文字、資訊與視覺訊息,將相關的資訊越多,其相關知識的記憶將較為深 刻。

參、資訊融入教學之內涵

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指的是在學校所教授的學科中,例如國語、數學、

社會、自然科學…等,哪些教材內容是需要利用資訊科技來融入教學,及 如何找到適合資訊融入教學之教材特性等(張國恩,2002)。意指資訊融 入教學決不是僅僅利用電腦輔助教學光碟或利用簡報軟體秀幾張多媒體 教材,讓學生覺得新奇有趣而已。以下就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分別探究如 下:

一、教育要像是在點火燎原一般,點燃每一位學習者內心求知的那一 把火(陳明溥,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也是如此,其重 點不只是提供資訊、教育人們,更重的是要利用科技的個別化特 性,培養學習者主動求知的精神及態度。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 學中,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效,但是融入教學的教材與原始學科教 材的差異不能太大,以免增加學生學習認知負載過重,對於資訊 科技的應用,應該保有課程的主體性,科技只是必要輔性工具,

而不是取代的技術,若是因為為了讓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而將 教學目標或教學方法改變以因應資訊科技,那在教學上就真是倒 因為果了(萬志祥,2004)。

三、資訊科技的發達,改變許多原有傳統教學的概念及方法,當資訊 科技與網路結合後,其對教學的影響有著重大的影響與突破,以 下就建置學習平台及遠距教學兩部份分別敘述如下:

(一)學習平台:學習平台的理念,打破傳統課程孤立封閉的教室 授課模式,小型的學習平台如學校的教學網站、部落格等,

這些網站除了提供學生學習所需外,也是教師們教學經驗交 流、分享的場所。大型的學習平台如教育部的九年一貫網站、

亞卓市…等,提供豐富地教學資源,供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

亞卓市…等,提供豐富地教學資源,供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