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訊息處理理論

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是認知學習理論之分 支,其發跡於 1950 年代初期,在 1960 年代以後逐漸興盛,其理論強調人 類的學習,是經由感官察覺、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活動,來吸 收並運用知識的歷程(張春與,2002)。訊息處理理論主張學習活動的產 生,是受到學習者內在心理運作歷程的影響,主要是在分析人類內在認知 結構和認知歷程的運作,對於研究瞭解學習者之學習與認知歷程有相當的 助益(張新仁,1990)。一般訊息處理的歷程主要包括感官收錄、短期記 憶和長期記憶等三部分,當訊息引起學習注意時,便能進入短期記憶中,

短期記憶的儲存數量少,維持時間短,一但學習者針對短期記憶中之訊 息,進行複習時,即進入長期記憶模式中,此時訊息即可長久儲存在我們 大腦中。

壹、訊息處理理論重點

訊息處理理論中,有關訊息處理的歷程可分為感官收錄、短期記憶和

長期記憶等三部分,如圖 2-2-1 所示。感官收錄是一個短暫的記憶,是由 環境刺激所產生的,若學習者對於刺激進一步加以注意處理,則產生短期 記憶,通常短期記憶約有 20 至 30 秒的時間,當學習者進一步針對訊息進 行複習方式時,則產生長期記憶,長期記憶可以儲存大量而有系統的資 訊,且會針對這些資訊依一定的規則分類、組合和保存。

圖 2-2-1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圖示

訊息處理是一個記憶與學習的過程,Clark 與 Mayer(2003)曾強調網路 多媒體學習的訊息處理歷程,如圖 2-2-2 所示,其藉由認知學習理論提供 了幾個重要的概念用來解釋學習:

1. 人類記憶有兩個訊息處理的管道:視覺與聽覺。

2. 人類訊息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3. 學習的發生是在記憶系統中進行主動的處理。

4. 新的知識與技能要從長期記憶區提取出來遷移到工作上。

圖 2-2-2 網路學習的認知處理歷程

Clark 與 Mayer 依據訊息處理的原則,針對如何製作數位教材具體提出下 列幾點建議:

1. 在課程中要呈現重要的訊息,畫面上儘量不要出現無關的訊息。

2. 教材呈現的設計,儘量減少學習者的認知負擔,讓學習者保有工作 記憶空間,以進行練習和整合的過程。

3. 教材整合聽覺和視覺的感官訊息,會更有助於學習。

4. 數位教材內容配合學習情境,提供情境脈絡的例子及練習,將有助 於新知識從長期記憶裡檢索至工作記憶區內。

5. 導引學習者利用「後設認知技能」來管理整個學習的過程,例如:

可使用「課程自我檢核表」來幫助學習者辨識出學習的鴻溝。

貳、本節文獻對本研究的啟示

由上述文獻得知,學習者在受到環境刺激時,並不會留住所有的訊息,

只會針對學習者所注意、關心的部分進行接受及記憶,這是因為人類的訊 息處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設計電腦多媒體教材時,要如何引起學習

者的注意,並呈現有組織、有意義的訊息內容,來幫助學習者做有意義的 編碼,是最重要的設計考量。故設計的教材要以能引起學習者注意為首要 條件,設計之內容也要以學習容易吸收、接納至長期記憶區裡為目標。雖 然電腦多媒體教材在訊息呈現上,具有多樣化的特性,但是學習者的訊息 處理歷程是穩固而不易改變的,若能善用訊息處理的認知歷程,才能設計 出良好的多媒體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