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壹、內容分析法之發展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最早運用於 18 世紀的瑞典,20 世紀初期因 電子傳播媒介而迅速發展,早期研究對象在於大眾傳播內容(洪瑜璜,2002)。 1930 年代以後,內容分析法已經被廣泛使用。近數十年來也逐漸應用於政治、

教育、歷史、社會學等各領域中,成為一種主要資料分析方法(王石番,1996;

楊孝濚,1992)。現在常被運用於分析教科書的內容(黃琇屏,1985)。

貳、內容分析法之定義

Berelson(1954)認為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具有明確特性的傳播內容進行的 客觀、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屬於量的研究方法。Holsti(1969)定義內 容分析法是具有客觀性和系統性的鑑定明確訊息的推論技巧。Bowers(1970) 指出僅分析相關內容並不夠,必須深入探索其意涵。Walizer and Wienir(197 8)認為內容分析是檢視資料內容的系統性程序。Krippendorf(1980)則定義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有效度,可重覆檢驗的資料探尋研究技術。Dane(1990)則 表示內容分析法是對與理論有關的訊息作系統和客觀推論的一種研究方法。N-euman (1997)指出內容分析是一種蒐集資料以及分析文本內容的技術。

國內學者簡茂發與黃光雄(1991)認為內容分析法是量化的分析過程,但 不只是純粹量化分析,而是由傳播內容量的變化來推論質的改變,是質與量並

重的研究方法。歐用生(1994)指出內容分析法是透過量化技巧和質化分析,

對文件內容進行客觀及系統性分析,進而推導出產生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與意 義的研究方法。

綜觀以上國內外學者對內容分析法之定義,內容分析法不只僅是量化的資 料蒐集分析而已,也是質化的瞭解傳播內容意涵及其潛在性意義分析。內容分 析法可以將質化資料轉換為量化意義統計資料,經由編碼的過程來探討資料質 性的意義,是一種「量」與「質」並重的研究分析方法。

參、內容分析法之特性

內容分析法之特性上有五個關鍵面(Berelson,1952):

一、客觀性:在研究過程中,每一步驟之進行都必須基於明確的規則和秩 序。

二、系統性:內容或類別的採用與捨棄,須符合始終如一的法則。

三、量化性:分析內容可依規則對擬訂之類別及分析單位加以計量,以數 字比較符號文字出現之次數,以達到準確的要求。

四、敘述性:內容分析敘述傳播之內容。故然此項敘述是量化的。

五、顯明性:分析師應客觀檢視內文並專心數算或為興趣的個體,不應受 一些模糊且未述明之議題所驅使。

楊孝濴(1989)將內容分析法意義分成四層面:

一、在方法上:是客觀、系統及量化的研究方法。

二、在範圍上:不僅分析傳播內容信息,並且分析整個傳播過程。

三、在價值上:不只對傳播內容作敘述性解說,並推論傳播內容對整個傳 播過程所發生的影響。

四、在分析單位上:主要分析傳播內容中的各種語言特性。

吳世霖(2003)列出以下幾點內容分析法之必要條件:

表 2-1-1

內容分析法必要條件 項目 特 點

客觀化 每一個研究步驟必須被清楚明確的實行,研究者必需建立一 個有關內容分析客觀結論的編碼表,並非研究者對研究資料 的主觀看法。

系統化 內容分析的工具-類目表,要能涵蓋所研究的問題且編碼種類 須根據一致的規則。針對提出之研究假說,能進行系統化分 析。客觀及系統性是必須但非充分條件。

有通則根據 通則之建立須跟理論有所關聯,內容分析法不只是描述,而 是將資料中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聯建立起來。

資料來源:吳世霖 (2003)。全國科展參展作品有關環境教育概念內容分析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34)。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綜上所述,內容分析法具有客觀性、系統性、量化性與描述性,四項特性。

肆、內容分析法之分析內容

內容分析法以文件為主要的分析對象,而文件內涵主要有四:一、正式文 件(包含教科書);二、私人文件;三、數量紀錄;四、其他等四項(Sharan,1988)。

其分析內容分敘如下:

一、正式文件:法規、判決書、紀錄、檔案、教科書、公報、印刷文件等。

二、私人文件:自傳、回憶錄、日記、遊記、信函、遺囑、契約等。

三、數量紀錄:統計調查資料、預算、入學率、出缺席紀錄、成績等。

四、其他:錄音(影)帶、視聽媒介、電視、問卷等。

可知內容分析法可分析內容非常多樣化,幾可分析任何主題,研究者只需 藉由適當的類目(categories)、分數(scores)、等級(ratings)等,即可做一些 後續的比較,說明其研究之內容。

伍、內容分析法之使用目的

Wimmer and Dominick(1983)認為使用內容分析法旨在:

一、描述傳播內容:內容分析重點在研究傳播內容於一個或多個時間點上 的特性,用傳統的、描述性的方法來檢視媒介內容。

二、檢定訊息特性的假設:探究訊息來源和訊息特性間的關聯性。

三、比較媒介內容及其真實世界:研究媒體內容之真實性,用事實標準檢 驗媒體對某團體、現象、性格、特點之描述,對媒體內容與真實事件 的一致性作討論。

四、評鑑特殊團體形象:探究少數民族或其他引人注意之團體在媒體中的 形象。

五、建立媒介效果研究的起點:以內容分析作為後續研究之起點是近來的 趨勢。

如涵化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即是對媒體之主要訊息和主題作系統性 資料分析,以對受眾進行調查,來檢驗這些訊息是否會使常暴露於該媒體之受 眾產生相似的態度。王石番(1991)也提出內容分析法使用具五大目的,包括:

一、檢視傳播內容本質;二、探究內容表達的形式;三、分析傳播來源的特質;

四、檢測閱聽人特性;五、驗證傳播內容的效果。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所述,內容分析法使用的目的在對傳播內容訊息及傳 播方式進行分析,檢驗傳播內容對受眾的影響。

陸、內容分析法步驟

Krippendroff (1980)將內容分析的步驟,表示如下圖:

資料來源:Klaus Krippendorff,“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80, p58

圖 2-1-1 Krippendroff 的內容分析步驟

Wimmer and Domininick(1991)將內容分析分成十步驟:1.提出研究問題或 假設、2.確定研究問題、3.從研究範圍中選取適當的樣本、4.選擇並確定分析 單位、5.建構分析內容的名目、6.建立量化系統、7.訓練編碼者並進行試驗性 研究、8.按照已確立的定義將分析的內容編碼、9.分析收集到的資料、10.結 論並進行解釋。歐用生(1991)提出內容分析法的方法及步驟:1.擬定研究目 的:確定研究目的及擬定待答問題。2.決定分析對象:定義研究範圍、決定分 析對象之隨機取樣,是針對特定範圍做的分析。3.訂定研究單位和類目:內容 分析單位是內容量化之依據。4.考驗信度與效度:(1)信度考驗:信度是指測 量結果的一致性,做法有兩種:a、對兩個以上的研究者在同時間針對同資料 分析的結果作比較,稱為分析者信度。不同之研究者在進行內容分析時,若可 將同一內容放入同一類目,則信度就高。b、與同時間相似文獻研究結果作比 較來查核信度,稱為工具信度。工具信度會受所選文獻影響,不同文獻研究者 的建構類別不同也會產生研究結果之差異,因此分析者信度往往比工具信度更 被重視及常用。(2)效度:指的是考驗分析結果正確程度。5、資料分析與討論:

內容分析法兼重質與量的分析,將資料分析分成量的統計及質的分析兩部分來

討論:(1)量的統計:包括頻數分析及方向矩陣分析兩種:a.頻數分析:以次 數或出現百分比來統計各類目出現在內容中之頻率。b.方向矩陣分析:可進一 步了解各類目間的關係。(2)質的分析:主要是探討傳播模式中之第六點,亦 即訊息背後潛藏的理由,沒有一定的研究步驟,端視研究主題而定。6、撰寫 研究報告:與其他研究法相同,遵循研究報告的撰寫方法。包含緒論、文獻探 討、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討論、參考書目等章節。黃政傑(1994)指出針對

教科書內容進行分析應包含下列步驟:

1、確認課程目標:

從分析目的角度來看,形成性評鑑用的課程材料分析,必須確認課程目 標之所在,否則將無法了解手段和目的間之關係。總結性評鑑,則可先 不確認課程目標,但如能把發現與目標連結起來,進一步分析目標,或 許更能提供有用資料。

2、確認分析目的與範圍:

課程分析作用途?屬形成性或總結性?分析對象包含之項目?例如教 科書、幻燈片或投影片?都應先加以確定。

3、確立分析規準或架構:

課程分析須根據某些重要規準,即須選擇觀察的角度。這些規準或角度 有很多,如內容之正確性、重要性、時宜性及趣味性等。

4、建立分析單位:

分析單位可分字詞、句子、段落、單元等項目,評鑑者須閱讀每一分析 單位的內容,再依照規準加以記錄。

5、進行分析:

記錄評鑑者閱讀及觀察要分析的材料,按照規準、架構及單位,將所發 現之特質記錄下來。

6、資料處理與報告:

結構式課程分析,多半需量化分析法,顯示課程材料的特徵。非結構式分

析,採分析歸納方式,呈現發現的特點。

綜合上述內容分析法步驟相關文獻,內容分析法步驟主要為:1.擬定研究 目的與待答問題、2.確定分析對象與範圍、3.界定分析單位、4.建立類目、5.

資料編碼量化、6.考驗信度與效度、7.資料分析、8 結論報告。

柒、內容分析法優缺點限制

內容分析法可以從資料有效推論訊息內容的背後意涵。從研究工具角度觀 之,內容分析法是科學資料的專門化過程,希望可提供知識、表明事實及發掘 真知。主要的特點(Weber,1989):1.對人類溝通的文件直接加以運作 2.最佳 的內容分析研究,對文件同時進行「定量與定性運作」3.從一系列保存許久的 文件,建構出可跨越數個世紀的可靠資料 4.將之與訪問技術相較,測量時不受

內容分析法可以從資料有效推論訊息內容的背後意涵。從研究工具角度觀 之,內容分析法是科學資料的專門化過程,希望可提供知識、表明事實及發掘 真知。主要的特點(Weber,1989):1.對人類溝通的文件直接加以運作 2.最佳 的內容分析研究,對文件同時進行「定量與定性運作」3.從一系列保存許久的 文件,建構出可跨越數個世紀的可靠資料 4.將之與訪問技術相較,測量時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