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3.學生對公因數概念在真實情境上的應用題常發生語意閱讀上 的問題,轉譯題易發生錯誤或誤解題意,在反向提問之題目,

如黃玉雙(2011)研究指出未考慮清楚題目要求而作答錯誤。

第二節 建議

本節茲從研究的結果與發現進行檢討與提出建議,以供未來教師教學與教 材編排之參考。本節分為「教材編排」、「課程教學」與「未來研究」三部份進 行敘述如下:

壹、教材編排

一、兩版本因數教材皆偏重因數個數教學,因數教學重點在尋找所有因數 之方法熟悉,尋找公因數之方法練習不足,應增加尋找公因數題目,

使學生熟悉尋找公因數。

二、學生尋找因數或公因數時,容易產生遺漏情形,課本為學生學習主要 教材,課本應強調尋找因數或公因數時的方法策略,強調「順序性」, 培養學生尋找因數或公因數時的習慣,減少缺漏情形。

三、教材中概念屬性題型少,課本中應增加學生學習因數概念時各相關迷

思概念的概念屬性題型,幫助學生釐清學習因數時自我所形成的迷思 概念。

四、學生常發生的忽略某些重要概念,應在課本教材中引導學生觀察、發 現、理解概念,並做概念宣告,幫助學生更容易形成正確概念,減少 迷思概念形成。

五、課本教材在引入因數或公因數概念時,應多用學生可實際操作之真實 情境題,讓學生由實際操作經驗中形成因數與公因數概念,有助學生 容易形成因數相關概念,也有助於學生在真實情境題的解題策略。

貳、課程教學

一、教師教學時,須先了解學生乘法與除法概念是否清楚,計算能力如何。

先備知識不足的學生,應做補救教學,幫助學生舊經驗與新概念學習 結合。

二、教學時,對於學生容易產生的迷思概念,應加強迷思概念釐清。

三、重要概念教學時,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並清楚講授,幫助學生形 成概念。

四、進行因數尋找教學時,應加強因數尋找的解題策略與方法,培養學生 有「順序性」的尋找因數,減少缺漏情形。

五、課後應針對每位學生在學習因數時所產生的錯誤類型給予補救教學,

導正錯誤的迷思概念,建立正確的解題方法。

六、教師要能熟悉因數概念發展順序為整除→因數→公因數,並補充課本 外的教材,讓學生多經驗不同的問題,培養不同的解題策略,課餘時 間鼓勵學生多閱讀,以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題的 理解力。

參、未來研究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題在因數單元,未來研究可針對不同單元,如面積、時間、速率 等不同主題進行研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內容分析上僅針對康軒版與翰林版教材進行內容分析,日後研究 可針對更多版本進行分析;概念結構分析上,因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適用於小 樣本人數,所以本研究對象僅以臺中市使用兩版本五年級各一個班為樣本人數,

日後研究可擴及其他不同版本、縣市地區或族群,研究不同的版本、縣市地區 或族群在因數概念的結構情形。

三、試題關聯結構試題編製

本研究採用李芳年(2011)編製之試題,全部試題為三十題選擇題,在學 生作答上有猜測之情形,因而影響結構圖的繪製。未來研究者可自編多元化 方式呈現的試題,例如:填充題、計算題或應用題,呈現學生思考概念痕跡,

更能貼切了解學生因數學習的概念結構。試題編製上可依據分析之教材內容,

思考探討學生在該教材學習情形。

四、研究方法與內容分析層面

本研究在教材內容分析上所採用的方法內容分析法,注重各概念內容、

佈題情境與知識屬性的比重比較,可增加教材內容編排順序,以尋找最適合學 生了解因數概念的教學編排;概念結構分析上,試題為量化研究,使用試題關 聯結構法分析紙筆測驗的結果,僅可得學童的因數概念結構,日後可進一步對 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作答的想法,探討其作答背後的成因,讓結構圖更具 客觀性與準確性。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于國善 (2003)。國小學童因數補救教學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7)。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手冊第十冊。

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李浚淵 (2003)。以知識結構為主的診斷測驗編製及其在補救教學分組之應用

─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芳年(2011)。國小五年級學童因數概念之理解情形與試題關聯分析。(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1-56。

吳世霖 (2003)。全國科展參展作品有關環境教育概念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何欣玫 (2005)。國小六年級學生因數與倍數之數學解題溝通能力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吳秀玲(2009)。因數倍數單元安置性評量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 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 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5(12) ,2-38。

周祝瑛(1995)。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 託專題報告。

周珮儀 (2003)。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 學學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175-207,高雄: 復文。

南一書局(2000)。第十冊數學科教學指引。臺北:南一出版社。

洪志宏(2007)。互動式數位學習網站在國小因數與倍數教學應用與學習成效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翁秉仁(2003)。談建構數學。臺北:中華民國數學會。

許天維(1995a)。數學試題分析法-以「八十一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國小數學 科學生基本學習成就評量」主分析為例。高雄市:大漢唐有限公司。

許天維 (1995b)。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測驗統計簡訊,5,1-31。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5)。國民小學數學科課本、教學指引(第一冊)。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5)。國民中學數學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南市:翰 林。

陳清義(1995)。國小五年級學童因數、倍數問題學習瓶頸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淑美(1998)。數學焦慮症新解。光華,23(7),84-92。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明印(2004)。美國中小學教科書採用制度研究─以加州、德州和佛州為例。

國立編譯館館刊,32(1),2-31。

陳標松(2002)。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因數倍數問題解題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筱涵(2004)。高雄地區國一學生因數與倍數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伯臣(1995)。無參數試題反應理論與試題順序結構分析法之多點計分整合 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渝(2011)。國小五年級低成就學生因數與倍數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智遠(2011)。TestGraf98 在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與倍數概念之試題編製與 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12 年 9 月 15 日,取 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總綱.pdf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2012 年 9 月 15 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970911 數學課 程綱要修訂(單冊).pdf

黃政傑 (1989)。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 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4)。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與審查標準之研究。臺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臺北:冠學文化。

黃敏晃(1997)。國小數學新課程下評量改革的一些想法。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國勳、劉祥通(2003)。五年級學童學習因數教材困難之探討。科學教育研 究與發展季刊,30,52-70。

黃國勳(2003)。實踐小學高年級因數教學模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士騰(2005)。網路教學課程實做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數學科因數單元補救教 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玉雙(2011)。國小五年級學童在因數與倍數問題表現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楊孝濚(1992)。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

臺北:臺灣東華。

楊雲龍、徐慶宏(2007)。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轉化教科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 學教育學 報,24(2),1-26。

歐用生 (1991)。內容分析法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 (229-246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1993)。加強教科書的評鑑和選擇。研習資訊,10(5),1-4。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劉伊祝(2008)。高雄市小五學童因數與倍數單元典型事例與成因之探討。(未

劉伊祝(2008)。高雄市小五學童因數與倍數單元典型事例與成因之探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