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壹、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由來及功能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Analysis)由日本學者竹谷 誠(1980)根據Bart and Krus(1973)的「次序理論」 (Ordering Theory) 改良而 來,簡稱為IRS分析法,是教育現場裡常用以分析學生學習知識後之概念階層 結構的分析法。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適用於二元計分(dichotomous)試題,依據 試題測驗結果之列聯表資料,計算出題目彼此間之次序性關係,繪製出以「→」

表示關係的具指向性圖形結構,用以分析試題特性(簡茂發、劉湘川、許天維、

林原宏,1995)。藉由試題結構變化的情形來了解學生能力,進而瞭解學生學 習發展過程(郭伯臣,1995)。

許天維(1995a)認為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具備下列五種功能:

一、教學設計之應用:

進行單元教學活動前,教師可先依據此單元課程內容所需之先備知識作知 識結構分析,再依結構對應的知識概念設計測驗及施測,最後以「試題關聯結 構分析法」對學生作答結果進行分析。即可考驗出先備經驗概念不足之處,知 道未來指導時將遭遇的困難所在,以便規畫適合學生的教學課程,及作為進行 設計教學歷程之參考。

二、形成性評量之運用:

單元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可藉知識結構分析編製形成性評量,然後施測,

用「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將所得結果作分析,便可得學生學習後之知識結構,

可知道學生學習概念不清楚之處,進行加強補救教學。

三、認知學習構造之分析:

依形成性評量之反應結果,可用佐藤S-P 表(佐藤隆博,1982)獲得注意 係數,偵測出異質性學生,將此類學生所繪出之結構圖與班上學生整體的結構

圖互相比較,即可得知此類學生學習異質的原因,以利再加強輔導教學。

將上表改寫成如下之得分簡表:

接著,依學生在各試題答對人數之多寡,由左到右排列,可得如下之佐藤

同理,B組中,答對試題1之學生1號及2號亦答對了試題4,即答對試題1 的學生亦答對試題4,此時便有試題4至試題1之箭頭,記作4→1;答對試題4之 學生1號、2號、4號及6號亦都答對了試題2,所以有2→4;答對試題2之學生1 號、2號、4號、6號及7號分別也都答對了試題5、6,所以有5→2及6→2;答對 試題5、6之學生1號、2號、4號、6號、7號及8號亦都答對了試題3,故有3→5、

3→6;其餘均依此類推。從以上分析,定義答對率如下:

答對率=受試學生答對人數/受試全體學生人數

以答對率為縱座標,可以把所有相關的指向箭頭標示出來,繪製出完整的 試題關聯結構圖如下(許天維,1995b):

圖 2-2-1 A 組、B 組學生之試題關聯結構圖

很明顯地,可知A、B兩組試題的關聯結構圖並不相同。須注意的是,兩

⑤ ⑥

表的試題答對率雖然相同,但兩組學生的理解結構卻截然不同。左圖顯示A組 有兩個系列存在,即試題1、2、3的系列以及試題1、4、5、6系列,而右圖顯 示B組的試題形成一個單純的一元化系列。從試題關聯結構圖可看出在S-P 表裡所觀察不到的各試題間的順序關係,可作有方向性的圖性判讀(許天維,

1995b)。

參、試題關聯結構順序係數

以上所述是為闡明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而設計的特殊實例,現以數理推導 理論來製造指向。以二元計分之試題𝑖及試題𝑗為例,其答對(以1表示)與答錯(以 0表示)人數比率表如下所示。:

表 2-2-5

試題𝑖與試題𝑗的答題人數比率表

試題𝑗 總和

1 0

試題𝑖 1 𝑷11 𝑷10 𝑷1

0 𝑷01 𝑷00 𝑷0

總和 𝑷1 𝑷0 𝑷11+ 𝑷10+ 𝑷01+ 𝑷00=1

根據上表資料,竹谷誠(1991)將試題𝑖(下位概念)為試題𝑗前置關係(上位 概念)的程度,以次序性係數

表示,其中𝑷01是試題𝑖答錯且試

題𝑗答對的比率, 𝑷1是試題𝑗 答對的比率, 𝑷0是試題𝑖答錯的比率。γ*𝑖𝑗 數值愈 大,表示試題𝑖為試題𝑗下位關係的程度愈高。因此,竹谷誠定義閾值(threshold) 為.5,決定試題與試題j 是否有次序關係如下:

一、若γ*𝑖𝑗 ⩾.50,表示試題𝑖為試題𝑗前置概念,亦即試題𝑖與試題𝑗有次序關係,

此時以γ*𝑖𝑗 =1表示,以圖繪中以𝑖→𝑗表示。

二、若γ*𝑖𝑗 ⩽ .50,表示試題𝑖非試題𝑗前置概念,亦即試題𝑖與試題𝑗無次序關係,

此時以γ*𝑖𝑗 =0表示,圖繪中𝑖沒有指向𝑗。

此外,若順序性指向過少,可以減少閾值為0.4;若順序性指向過多,則可 以增加閾值為0.6。一般閾值介於0.4到0.6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