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 全球化下國際關係的新主體、新議題

第一節、 全球化的國際關係意涵

知識的革新、科技的發達以及全球化的進程使得跨國界的議題驟增,國際體 系的行為者漸漸從國家,擴大到非政府組織,甚至其他更小單位的行為者,以處 理全球化後政府無暇顧及的領域。傳統的國際關係有其歷史背景的適用性,然 而,隨者時代的改變,將主體聚焦於國家的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無法解釋跨國企 業、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全球化重組了權力政治的樣貌,越來越多具有政治性 的國際互動,像是貿易互動、個人的聯繫以及西方國家的通訊,皆不在政府的控 制範圍內。14 以 Hans J. Morgenthau 為代表的古典現實主義、Kenneth N. Waltz 的結構現實主義及其他以現實主義為基本框架的主義和論述,均無法解釋除了國 家之外行為者的角色、能力和意圖。

學者 Robert O. Keohane 和 Joseph S. Nye Jr. 從歐洲整合和跨國集團的發 展質疑現實主義的理論,提出被稱為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典範 (paradigm),挑戰所 有現實主義流派一致認為的國家中心 (state-centric) 假設,Keohane 和 Nye 強 調國家已不是國際體系中唯一的行為者,雖然其認為國家仍是最關鍵的行為者,

但 是隨著全球化蓬勃發展,國際組織、跨國企業和利益團體變成跨國關係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的重要角色。傳統的典範把政府間的關係視為不同社會間 政治運作的代理者,因此在概念上,國家間的政治是和該國國內政治有所區隔 的,在這種連結之下,國家僅能透過政府間組織溝通,而跨國的互動是被低估甚 至忽視的 (見圖示 2-1 )。而 Keohane 和 Nye 所謂的跨國關係則是社會中的個

14 Joseph S. Nye Jr. & Robert O. Keohane,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5, No. 3 (1971), pp.329~3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或者組織和政府間組織或政府的互動 (見圖示 2-2 )。15

圖示 2-1:傳統以國家為中心的互動模式。

註:G 為政府,S 為社會,IGO 為政府間組織。

資料來源:Joseph S. Nye Jr. & Robert O. Keohane,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5, No. 3 (1971), pp.333.

圖示 2-2:跨國互動以及國家間政治的關係。

註:G 為政府,S 為社會,IGO 為政府間組織。

資料來源:Joseph S. Nye Jr. & Robert O. Keohane,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5, No. 3 (1971), pp.334.

15 Joseph S. Nye Jr. & Robert O. Keohane,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5, No. 3 (1971), pp.329~3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世界政治 (world politics) 一詞也因為 Keohane 和 Nye 的著述而區別於國 際政治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和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國際政治以及 國際關係等名詞強調主權國家間的關係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s),而 Keohane 和 Nye 則是認為以國家為中心的的角度將無法全面地理解當代的世 界。世界政治一詞趨向 (towards) 全球發展的潮流,有意於擴大研究的主體,區 別傳統的研究途徑 (approach)。16

學者 David Held 認為從最簡單的意義而言,全球化指涉的是全球相互聯繫 的擴張化、深入化與迅速化。考量到社會、經濟、政治和科技等力量重組全球的 關係,全球化可以詮釋為:包括各種社會關係與處置措施等空間性組織發生轉變 (以其擴張範圍、強度、速度與衝擊影響等觀點評估),而產生跨越洲際或橫跨區 域的行為、互動與權力運作等這一種 (或一系列) 交流與網絡的過程。17 而學者 Jan Art Scholte 則傾向以空間的關係觀察全球化的現象,Scholte 認為全球化是由 超領土性質領域 (supraterritorial spaces) 的增加造成社會地理學的質變,而具有 領土性質和超領土性質的地域共同存在於一種複雜的關係之中,這種因為網路技 術進步造成的空間重組是另一種社會空間出現的特色,這使得人們不再以領土位 置 (territorial places)、領土距離 (territorial distances)、領土疆界 (territorial borders) 作為地理劃分的依據。18 學者張亞中整理了 Held 和 Scholte 的觀點,將全球 化作下述的定義:「全球化是超越地域時空,社會關係轉變的一系列過程」。超越 地域時空是指跨越了洲際、區域的侷限,壓縮原有的時間距離等概念;社會關係 轉變是指行為者之間的行為、互動、權力發生轉變,而轉變衡量的標準乃由其範 圍、速度、強度與衝擊做指標;一系列過程表示跨越疆界的交往與聯繫並不是偶

16 Graham Evans & Jeffrey Newnham, The Dictionary of World Politics: A Reference Guide to Concepts, Ideas and Institutions (Hemel Hempstead : Harvester-Wheatsheaf , 1990), pp. 347.

17 David Held, Anthony G. Mcgrew, David Goldblatt & Jonathan Perraton 著,沈宗瑞、高少凡、許 湘濤、陳淑鈴譯 ,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 (台北:韋伯,2007),

頁23~32。

18 Jan Art Scholte, Globaliza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 Macmillan, 2000), pp.13~110.

( hyper-globalizers)、懷疑觀點 (skeptics) 和轉型觀點 (transformationalists)。21 超 全球主義論者在新自由主義的變體中偏好某種經濟邏輯,樂見全球單一市場出

20 James N. Rosenau , “The Dynamics of Globalization: Toward an Operational Formulation,“ Security Dialogue, Vol. 27, No. 3 (1996), pp.247~262.

21 David Held, Anthony G. Mcgrew, David Goldblatt & Jonathan Perraton 著,沈宗瑞、高少凡、許 湘濤、陳淑鈴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 (台北:韋伯,2007 ),

頁3~15。

22 同註19,頁 334。

23 Kenichi Ohmae,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New York : Free Press, 1995), pp.149.

24 Paul Hirst, “The Global Economy: Myths and Realities,”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73, No.3 (1997), pp.409~425.

25 David Held, Anthony G. Mcgrew, David Goldblatt & Jonathan Perraton 著,沈宗瑞、高少凡、許 湘濤、陳淑鈴譯,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 (台北:韋伯,2007 ),

頁9。

26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 (台北:揚智,2007),頁 335~336。

27 同註25,頁 11~15。

28 “ Essential Matter : Globalization Excerpts from a Keynote Address at the UNRISD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 and Citizenship ” by Anthony Giddens,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website, publishing date : 1996/12/01,

http://www.unrisd.org/80256B3C005BE6B5/(search)/3F2A5BF8EF7300D480256B750053C7EC?Ope ndocument&highlight=2,giddens&fromsearch=yes&query=Giddens, extracting date : 2010/05/30.

29 同註26,頁 336~33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機制,結果是機構、組織和規約大量成長,這種新的全球政治營造出一種架構,

在這種架構內,國家的權利、義務、權限和資格都被重新界定。至此,Held 推 論全球治理的體系確立,國家雖然得以繼續存在,但是國家的角色、功能、形式 已被改變,然而這種新形成互賴的全球體系未必會造成全球的統合,雖然全球化 會削弱舊有的政治和經濟結構,卻未必會促成新的管理體系的建立,區域化和地 方自主的要求可能會增加,這種新的政治結構對於某些棘手的問題仍無法解決。

30

歸納上述學者對於全球化的討論,本研究認為全球化是一系列政治型態、經 濟型態的社會轉變,肇因於科技進步後時間和空間的濃縮,隨著地域概念的模糊 衍生出跨國界議題,重組原有以國家為單位的權力分配過程。全球化在本研究中 被視為「政府失靈」的主要原因,使得國際社會中的其他行為體逐漸躍升為國際 關係中的行為主體,以解決多元複雜的跨國界議題,同時也使得國家在全球政治 中治理的範圍縮小,甚至在統治國內層次的議題上受到限制 (見圖示 2- 3 到 2- 4 的變化)。全球化的結果同時造就許多功能性國際組織的興起,使得以議題為連 結的縱向整合切割了國際關係中主體的分層,這種整合重新劃分了權力,形成新 的政治空間 (見圖示 2- 5)。

30 David Held 著, 李銘珠譯,楊國樞主編,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世界治理 (台北:正 中,2003),頁 103~1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示 2-3:全球化之前國家權力的範圍。

註:國家統治範圍包括國際和國內事務,方框內為國家權力範圍。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圖示 2-4:全球化之後國家權力的範圍。

註:斜線部份為全球化後國家權力在國際和國內受到侵蝕的部份,個別國家情形不同。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示 2-5:全球化造成國際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職能擴大。

註:以議題為導向的國際組織將原本屬於國際和國內範疇的資源整合,減損國家掌控、影響 特定領域的國際事務和國內問題之權力。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