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文獻回顧

對於技術標準制定的研究多半偏重在科技管理的探討,社會科學領域對於技 術標準的研究不多,總體來說,在社會科學中關於技術標準制定的討論可粗分為 四種途徑:其一為經濟途徑,其二為組織制度途徑,其三為行為者網絡途徑,另 外無法歸類的列為其他途徑

(一) 經濟途徑

學者 Robert Axelrod、Will Mitchell、Robert E. Thomas、D. Scott Bennett 和 Erhard Bruderer 在 Management Science 期刊發表 Coalition Formation in

Standard-Setting Alliance 一文,以經濟學中的賽局理論預測企業如何結盟並支持 技術標準,其結果顯示,當聯盟的結構落在 Nash 均衡上時,將沒有一個公司有 動機會轉投另一個聯盟。1

學者 Neil Gandal 在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期刊發表

Compatibility, Standardization, and Network Effects: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一 文,認為網絡效應 (network effect) 盛行於高科技和資訊科技市場,因此以網絡 效應的角度檢視標準制定的幾個重要政策。2

(二) 組織制度途徑

學者 Raluca Bunduchi、Ian Graham、Alison Smart 和 RobinWilliams 在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期刊發表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ivate Standard Settings – The

1 Robert Axelrod, Will Mitchell, Robert E. Thomas, D. Scott Bennett & Erhard Bruderer, “Coalition Formation in Standard-Setting Alliance,” Management Science, Vol. 41, No. 9 (1995), pp.1493~1508.

2 Neil Gandal , “Compatibility, Standardization, and Network Effects: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Vol.18, No.1 (2002), pp.80~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Institutional Account 一文,以制度理論檢視資訊科技標準制定組織的同質以及異 質現象,研究顯示近來資訊科技標準化的改變應歸咎於制度的機制,並解釋形塑 新興民間標準產業聯盟 (private standards consortia) 的環境因素範圍。3

學者 Masami Kajiura 在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期刊發表 A Change by the Consortium in ICT Standardization 一文,其中認為產業聯盟在標準化的過程中 扮演重要的角色,進而檢視產業聯盟的起源、組成的過程、種類、特質等等,以 歷史和社會組織的研究途徑分析,研究顯示資訊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產業市場結構的變遷影響產業聯盟的組成和標準 化,亦影響科技的擴散,最後 Kajiura 提出標準化的競爭優勢結構以解釋成功制 定標準的企業。4

(三) 行為者網絡途徑途徑

學者 David Demortain 在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期刊發表 Standardising through Concepts: The Power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etting 一文,試圖說明科學專家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的權力,其說明科學家是標準制定的 關鍵行為者,因為他們有能力在聊天、討論、回應的過程中納入潛在的使用者和 標準制定者。5

學者 Ole Hanseth、Edoardo Jacucci、Miria Grisot 和 Margunn Aanestad 在 MIS Quarterly 期刊發表 Reflexive Standardization: Side Effects and Complexity in

3 Raluca Bunduchi, Ian Graham, Alison Smart & RobinWilliams,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ivate Standard Settings – The Institutional Account,”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20, No.4 (2008), pp.389~407.

4 Masami Kajiura, “A Change by the Consortium in ICT Standardization,”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Vol.32 (2008), pp.639~645.

5 David Demortain, “Standardising through Concepts: The Power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etting,”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35, No.6 (2008), pp.391~4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Standard Making 一文,其藉由行為者網絡理論的概念和反思的現代性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導致的副作用導出下列的結論:一、闡明資訊系統標準和標準化 努力中社會科技的複雜性;二、這種複雜性如何產生反思的過程並減損標準化的 目標;三、建議以複雜理論 (complexity theory) 和反思現代性理論解釋標準化的 複雜。6

(四) 其他途徑

另外,學者 Ilan Oshri 和 Claudio Weeber 在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期刊發表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Standards-Setting Activities in

the Digitization Era: The Case of Wireless Information Devices 一文,有別傳統以單 純的合作或者競爭活動來分析標準制定過程,其以混合模式來觀察無線資訊設備 操作系統 (wireless information devices operating system) 的競爭,研究發現數位 的聚合 (digital convergence) 現象驅使廠商在標準制定活動中採取既合作又競爭 的模式。7

由以上的文獻,可得知,網絡效應造成標準產業聯盟的合作顯示出數大就是 美的結果,制度機制得以解釋產業聯盟形成環境的限制,市場結構的變遷亦會影 響產業聯盟的形成、標準化過程和科技的擴散,科技專家是標準制定行為的關鍵 行為者,但是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會出現社會科技的反思現代性的問題,使得標 準化變成一種不能純粹以經濟理性解釋的議題,亦需要從社會制度跟歷史的途徑 理解技術標準問題。

6 Ole Hanseth, Edoardo Jacucci, Miria Grisot & Margunn Aanestad, “Reflexive Standardization: Side Effects and Complexity in Standard Making,” MIS Quarterly,Vol.30 (2006), pp.563~581.

7 Ilan Oshri & Claudio Weeber,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Standards-Setting Activities in the Digitization Era: The Case of Wireless Information Devices,”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18, No.2 (2006), pp.265~2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在中國技術標準實踐的文獻回顧中,學者 Scott Kennedy 在美國亞洲研究 中心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NBR) 出版的 Asian Policy 期刊中發表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ndards Coalitions: Explaining China’s Involvement in High-Tech Standards Wars 一文,以標準產業聯盟的組成說明 WAPI 標準之所以 不能成功推行的原因,即產業聯盟的組成份子範圍較偏頗,造成中國產業、外國 公司及其政府間的對立,以及和外國競爭者的相關性太低,最後導致中國技術標 準推行的失敗。8

學者 Heejin Lee 和 Langjo Oh 於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期刊發表 A Standard War Waged by a Developing Country: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tting from the Actor-Network Perspective 一文,以「行為 者網絡理論」的途徑分析中國制定標準的過程,研究顯示中國制定 WAPI 標準 失敗的原因在於 WAPI 標準作為一個國家標準過於封閉,沒有加入其他的行為 者,忽略了標準應用上相關行為者間的網絡連結,WAPI 甚至不能算是一個法律 上的標準,因為其演算法沒有揭露於國際社會的監督之下。9

學者 Yu Zhou 在 China Review 期刊發表 State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in China’s Technical Standard Strategies 一文,其中檢視了科技民族主義以及科技 全球主義並比較關於中國技術標準戰略國內外最有影響力的解釋,研究結果顯 示,中國的科技民族主義僅是針對科技全球主義中獲得利益的西方集團之反動,

另外,即使中國認為需要參與國際標準制訂的過程,基於中國高科技產業競爭的 弱勢和企業及政府代理人間利益的衝突,中國無法以命令的方式指導一連串的行 動,最後歸結因為官僚政治導致政府各代理人間的不協調,形成標準制定過程中

8 Scott Kenned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ndards Coalitions: Explaining China’s Involvement in High-Tech Standards Wars,” Asian Policy, No.2 (2006), pp.41~62.

9 Heejin Lee & Langjo Oh, “A Standard War Waged by a Developing Country: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tting from the Actor-Network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Vol.15, No.3 (2006), 177~1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制度限制,而中國技術標準背後真正的動因乃是中國公司的利益,並非國家的 意識形態或者國家安全考量。10

學者彭慧鸞在中國大陸研究期刊中發表「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官僚政治、標準化知識社群與國際參與」一文,其從網路經濟、官僚政治、標準 化技術專家網路、國際組織等制度層次等途徑討論中國追求自主標準的學習過 程,該研究的基本假設為官僚政治和技術專家網絡是影響自主標準和國際參與的 兩個主要因素。以比較 WAPI 以及閃聯兩個中國標準的形成過程,其歸納出企 業主導「事實標準」變成「國際標準」的路徑、國際標準制定過程的關鍵階段及 因素。11

學者楊劍在負責任大國的路徑選擇一書發表的「技術標準競爭的權力結構限 制與中國技術標準戰略」中,則是以權力的角度討論中國面臨的限制,包括編碼 和權力的關係、跨國公司以專利權爭奪市場權力和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的結構性 權力,說明中國面臨的結構權力限制,並檢視中國技術標準戰略作為突破結構限 制的條件和策略。12

由上述的文獻中可發現,影響中國技術標準制定的實踐,涉及產業結盟組 成、行為者間的連結及關聯性、中國國情造就的官僚文化、技術專家知識社群的 網絡、國際結構因素制約等因素影響。而本研究試圖以國際關係中全球治理的途 徑理解技術標準制定,將制定過程視為多元主體互動妥協的結果,並替中國技術 標準的實踐註解,作為全球治理理論的驗證及修正。

10 Yu Zhou, “State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in China’s Technical Standard Strategies,” China Review,Vol.6, No.1 (2006), pp.37~54.

11 彭慧鸞,「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官僚政治、標準化知識社群與國際參與」,中國大 陸研究,第 52 卷第 2 期 (2009 年 6 月),頁 43~66。

12 楊劍,「技術標準競爭的權力結構限制與中國技術標準戰略」,選自: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 濟與政治研究院,負責任大國的路徑選擇 (上海:時事出版社,2007),頁 96~1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