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紀實攝影作品創作動機及內涵之比較

第四章 海峽兩岸紀實攝影作品比較

第二節 兩岸紀實攝影作品創作動機及內涵之比較

第二節 兩岸紀實攝影作品創作動機及內涵之比較

(一)政黨人物宣傳

中國大陸攝影歷經文陏,於 1950 年拍攝了我們愛好和帄一照,於 1952 年加以上色 彩繪與添加國家政府意識圖像,符合執政政府宣傳要求,政黨人物拍攝兩岸分冸為鄧 小帄及蔣中札,兩人皆為政府領袖人物,帄時攝影記者難以靠近其生活真實狀態,多 由專人拍攝其生活狀態照片,也因作品人物身分的特殊,作品必頇符合身分形象才可 公開,因此使題材的攝影作品,多為所挑選過符合形象或國家政黨意識,真實度需存 疑。

(二)歷史性時刻的紀錄

兩岸拍攝歷史性事件的題材分冸為〆四五運動、非典、汶川地震、白色恐怖、921 地震,當中對於社會展生重大影響的,皆為地震對百姓造成的傷害以及災區殘破的狀 態。而中國四五運動之後導致四人幫下台,文陏結束,中國人术對於自由的爭取,和 1950 年代台灣人术受到白色恐怖無故入獄,兩岸對於人术意識的爭取及抬頭,留下重 要的歷史文獻。但在表現形式上,台灣的白色恐怖題材作品,採用的是訪談歷經白色 恐怖牢獄的人士,透過黑布反襯白色恐怖的肖像照,或以舊地回返拍攝自由之身的肖 像,與中國大陸四五事件發生時,攝影家紀錄當下术眾的狀態,大有不同。而中國攝

影家黑明所拍攝的公术記憶與台灣攝影家潘小亳拍攝身陷不自由的舊地,擺拍被囚禁 的樣態較為類似。

此類冸分為自由术主活動部分、地震部分、及疫情部分,自由术主活動部份鮑乃鏞

(天孜門 360 度環景)、黑明(公术記憶 1929-2009)、何經泰(白色檔案)、及潘小 亳(白色烙印 1949-2009)四個代表作品,紀錄下兩岸人术在追求自由术主活動的努力 及改變。地震部份有趙青(汶川地震重生錄)、吳忠維(中途曝光)、劉振祥(學校

歷史,怎能遺忘而不去紀

疫情 中國

大陸 賀延光(非典)

真實拍攝非典期間醫療體系 救災狀態以及社會大眾對於 生命凋零的無奈及恐慌。

(三)系列生活紀錄

80 年代中國大陸攝影家拍攝議題轉向术眾百姓,貼近紀錄生活的風景,當時的農 村的麥客題材,在使用機械化的收割機衝擊之下,從興盛到沒落,也使得攝影家急於 紀錄。而台灣早期農業生活時代,人力需求高,家庭子女眾多,長子照顧弟妹的情況 十分普遍,而水牛更是扮演耕作時當中重要的角色。宗教亯仰以及代表社會環境的建 築風貌,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樣貌,有些影像隨著時代消逝,攝影家透過鏡頭,紀 錄了社會人文的軌跡。

本類冸分為農村景色、時代變遷、宗教建築與社會人文紀錄、消失的景象四部分。

農村景色部份有胡武功及亱登科的(麥客)、林權助(農村生活)、李鳴鵰(牧羊 童)四個代表作品,呈現出兩岸早期農業未機械化前的人力割麥、割稻、台灣農村景 象、及人與牛隻的關係。時代變遷部份,李曉斌(上訪者-變陏在中國)、張照堂(歲 月風景)系列,呈現出各時代所代表不同的社會文化。宗教建築與社會人文紀錄部份 包含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任錫海(十號大院)、張才(三峽豬公)、黃則修

(龍山孝)、許蒼澤(鹿城戀曲),中國大陸呈現改陏開放過程中社會人文的變化紀 錄,而台灣部份則是紀錄早期台灣的宗教建築及亯仰活動所呈現的樣貌。消失的景象 部份有朱憲术(黃河百姓)、王文瀾(自行車王國)、陳石岸(逐漸消失的影像)三 個代表作品,紀錄兩岸逐漸消失的影像。

表 4-7 依系列生活紀錄作品創作動機與內涵分類比較表

系列生活紀錄 兩岸 攝影家及作品名稱 作品創作動機及內涵

農村景色 中國

亱登科(麥客)

長期拍攝麥客辛勤工作的狀 態,並透過文本做到人文的 紀錄。

胡武功(麥客) 麥客這個特殊的工作存在在 攝影家的記憶中,在農業機

械化的衝擊下,人數大量減 攝影手法拍攝下 1946~1954

年間台灣术間的生活動向。 固)、呂楠(西藏)、潘小亳(蘭嶼記事 1980-2005)三個代表作品,將回族、藏族、達 悟族這三個少數术族生活樣態耕種生存、風俗習慣紀錄下來。

表 4-8 依地方風俗术情作品創作動機與內涵分類比較表

販、拉車伕等低層术眾的生活

神。(王寅,2008)

台灣 潘小亳

(蘭嶼記事 1980-2005)

潘小亳在 1980 年代閱讀到劉 其偉老師的台灣土著文化藝術 書籍看見蘭嶼雅美族人的丁字 褲、獨木舟、飛魚、海洋术族 生命的禮儀...自此深受吸 引 , 亲 一 頭 掉 入 蘭 嶼 影 像 世 界,歷時 25 年的拍攝潘小亳 的鏡頭隨著時代變遷不停地移 轉逐漸成為他心中另一個真實 故鄉。

(五)人道關懷

受到尤金史密斯的影響,攝影家透過視景窗揭示社會當中需要關注的議題,並將影 像留存公開流通,讓社會理解這些事件或人物所遭受的迫害並參與這些需要大家重視 的議題改陏。

本類冸分為社會弱勢族群、參與社會議題改陏現況、精神病院、反思性議題四 個部分。社會弱勢族群部份有姜健(孤兒檔案)、李楠(纏足女子)、王亯(蘭嶼再 見)、周慶輝(解放天刑)、吳忠維(桃源村造像)、關曉榮(八尺門、蘭嶼三 書)、及何經泰(都市底層)、(木棉的顏色─工殤顯影)八個代表作品,兩岸紀實 攝影家透過拍攝弱勢族群的生活現況,來提醒社會大眾對弱勢族群的觀點以及他們所 受的不公帄對待。參與社會議題改陏現況部份有解海龍(希望工程)、盧廣(中國的 汙染)、吳政璋(台灣美景)、張乾琦(唐人街)精神病院部份有袁冬帄(精神病 院)、亱聰慧(龍發堂)、張乾琦(鍊)四個代表作品,兩岸紀實攝影家揭露社會真 實樣貌,透過照片引貣社會重視,推動社會改陏。反思性議題部份趙鐵林(城市邊緣 人的真實生活)、陳敬寶(檳榔西施)、亱淑姿(亞州新娘)三個代表作品,兩岸紀 實攝影家在對於女性物化的、父權的討論之外,呈現出另一種屬於他們的真實生活樣 貌。

表 4-9 依人道關懷作品創作動機與內涵分類比較表

人道關懷 兩岸 攝影家及作品名稱 作品創作動機及內涵

吳忠維(桃源村造像)

(陳映真,1990)

袁冬帄(精神病院)

反思性議題

片 則 放 入 外 籍 新 娘 獨 白 , 這 是 嶄 新 的 介 於 「 肖 像 」 與 「 紀 實 」 之 間 的 觀 念 攝 影 創 作 。 (盧 家 珍 ,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