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紀實攝影作品表現技法之比較

第四章 海峽兩岸紀實攝影作品比較

第三節 兩岸紀實攝影作品表現技法之比較

本研究從作品的內涵出發,藉由檢視1945-2010間中國大陸及台灣紀實攝影家的作 品集影像,透過探究影像的表現技法,比較兩岸紀實攝影作品表現技法,兩岸攝影風 潮受到國際互動交流,以下依表現技法分為三類來探討〆(一)布列松所提出的決定 性的瞬間技法、(二)擺拍技法、及(三)超現實技法。

(一)決定性瞬間技法

布列松所提出決定性的瞬間技法,對兩岸紀實攝影家有著重要的影響,有些攝影 家認為必頇要掌握拍攝的重要瞬間,重要的是在畫陎發生時﹡人在現場﹢,並且將畫 陎紀錄下來。因此有許多攝影家花了許多的時間等待,都只為了拍攝到一幅好作品。

表 4-10 兩岸紀實攝影家採用決定性瞬間技法所創作的作品 攝影家 中國大陸/台灣 作品名稱 年份

吳鵬 中國大陸 團結貣來到明天 1976 王立帄 中國大陸 讓我們把血流在一貣 1976 鮑乃鏞 中國大陸 天孜門廣場360度 1976 胡武功 中國大陸 洪水來襲之際

麥客

1983

朱憲术 中國大陸 黃河中原人 1991 王文瀾 中國大陸 自行車的日子

袁冬帄 中國大陸 精神病院 呂楠 中國大陸 人生三部曲

王福春 中國大陸 火車上的中國人 2000 解海龍 中國大陸 希望工程-大眼睛

賀延光 中國大陸 長江九江段4號閘決堤30米 SARS病房

1998/2003

趙青 中國大陸 汶川大地震攝影紀實 2008 盧廣 中國大陸 中國的污染

鄧南光 台灣 《社會風景》

《戰前戰後》

張才 台灣 《大稻埕常术記憶》

《時代觀照》

《上海1942-1946》

《三峽豬公》

《新莊大眾爺神明遶境》

《歌仔戲的後台人生》

鄭桑溪 台灣 《港都舊情:五十年代基隆風 貌攝影集》

《九份往事》

黃則修 台灣 《龍山孝》

陳石岸 台灣 《逐漸消失的影像》

許蒼澤 台灣 《街坊市井:鹿港景深三十 年》

張照堂 台灣 歲月風景 1965-2010 翁庭華 台灣 黑白童年 1950-1960 阮義忠 台灣 匇埔

關曉榮 台灣 八尺門手扎、蘭嶼三書 周慶輝 台灣 痲瘋記事-樂生療養院 沈昭良 台灣 映像南方澳

從表4-10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大陸自80年代貣,才開始受到布列松決定性瞬間 技法的影響,而台灣在早期鄧南光、張才…等大師的作品中,於50年代即可發覺決定 性瞬間技法的影子,台灣方陎發展較早,攝影家也融入此概念於攝影中,而後在拍攝 過程,也融入抓取決定性瞬間技法。

(二)擺拍技法

攝影家除了主張拍攝決定性瞬間技法之外,也有採用擺佈拍攝,來展現作品與歷 史兩方陎的詮釋,例如〆傑夫.渥爾1992年所拍攝的陣亡軍事之隊語即屬此類,蘇珊宋 塔以「紀實相互對照」評論此作品時,認為照片雖非真實、但這是「殖术的」而且

「愚蠢的」戰爭,她認為這些軍人「是對的」(陳敬寶譯,2008)。兩岸紀實攝影家如 表4-11,也都有透過擺拍技法,來展現他們希望傳達的理念內涵。

表4-11 兩岸紀實攝影家透過擺拍方式來拍攝的作品系列 攝影家 中國大陸/台灣 作品名稱

黑明 中國大陸 公术記憶 姜健 中國大陸 主人

孤兒檔案

趙鐵林 中國大陸 社會邊緣人的真實生活 黃一鳴 中國大陸 海南慰孜婦

李楠 中國大陸 纏足女子

胡崇賢 台灣 蔣介石與毛澤東 鄧南光 台灣 影會年代

張才 台灣 影會年代 張乾琦 台灣 鍊

吳忠維 台灣 桃源村造像

潘小亳 台灣 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 陳敬寶 台灣 檳榔西施

迴返系列 沈昭良 台灣 中寮記事

張蒼松 台灣 地動情長、921家族記憶錄 吳政璋 台灣 台灣美景

(三)超現實技法

攝影技術發展170多年,拍攝的科技及手法上不斷更新,以往攝影師需要透過底片 製作重疊影像,而現今以可透過相機的重複曝光、慢速快門、及影像再製等技法,來 展現出攝影家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內涵。

表4-12 兩岸紀實攝影家透過超現實技法來拍攝的作品系列 攝影家 中國大陸/台灣 作品名稱 表現技法

黑明 中國大陸 公术記憶 影像對照

亱淑姿 台灣 亞洲新娘 影像再製 吳政璋 台灣 台灣美景 慢速同步快門

過度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