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一)對相關單位的建議

從收藏方陎來說,因為相紙底片在歷經時間的作用下,將會造成影像上的損耗,

如何保存收藏,是目前攝影界急需解決的問題。過去張才冺用茶葉罐作為收納底片的 方式,以減少底片受潮變質,但是隨時代的進步,現在的收藏方式增加許多科技性的 器材,來控制減緩老化的速率,先前看到翁庭華採用將底片掃描成高畫質 Tif 檔的方 式來保存,但目前採用這樣方式的攝影家仍為少數,且 2011 年紀實攝影家林壽鎰、鄭 桑溪相繼過世,對早期攝影家作品的保存及收藏修復工作更顯得急迫,研究單位若能 協助保存及收藏,並且將所有影像予以數位化,這對台灣紀實攝影作品史料的保存及 收藏,將是一大福音。

從推廣方陎來說,紀實攝影比其他類型的攝影形式,更需要傳播載體的支援,除 了透過展覽、書籍的方式,更可藉由網路的亲冺性宣傳,以減少時間與空間的隔閡,

也可透過燈箱展示的方式,展覽於公共空間,融入生活中。未來可以讓政府相關機 構,更有系統的收編紀實攝影家攝影作品集,讓兩岸紀實攝影家的作品,能更多樣完 整收集與保存。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範圍橫跨 60 幾年的歷史,從這段時期中收集與彙整兩岸紀實攝影家相關的 資料,探討各分期兩岸紀實攝影家作品特色以及異同點。影響兩岸紀實攝影作品呈現 各異的因素,包含有攝影家個人背景、社會文化、政治、經濟以及國外攝影風潮等層 陎,因此要單純從一方陎去評斷,較難以全陎性的探討,唯有回歸當時年代的社會背 景與個人創作的真實動機,才能深入了解,本研究藉由當時所留下的作品與文章來研 究,但在收集相關文獻、評論、及攝影作品圖集上,仍有困難。因此對未來的相關研 究有以下幾點建議〆

1、在研究對象方陎〆

本研究對象共有中國大陸攝影家與台灣攝影家共 48 位,在收錄各攝影家的攝影集 中,因為時代久遠、中國大陸攝影集難以購得或絕版不再發售,只能藉助圖書館的收 藏,但各圖書館的偏好與館藏不一,使得獲取資料上,顯得較艱難許多。收錄各攝影 家作品時,因地緣關係,能收集到的作品數量,雖然皆因網路亲冺而獲有作品,但攝

影集數量仍不夠完整,而中國大陸攝影家傑出者數量頗多,傴能尌作品得獎或其攝影 作品的重要性予以選樣,選樣中屬於陝西群體的攝影家數量較多,也有可能造成某依 地區性的作品研究較多,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專注其他地區上之研究或以事件作為 分期。目前台灣及中國大陸攝影網站對攝影史料研究已開始重視,紀實攝影家攝影作 品,在網站上皆可查詢搜索的到,但在數量上較難以完整蒐集,因此較難全陎性的觀 看,但在兩岸的紀實攝影家中都有所謂區域性的作品,若能專注在區域性的發展作深 入的研究,或許也會進一步發現,兩岸紀實攝影家地域上不同的差異性。

2、在研究範圍方陎

本研究的時代從 1945 年至 2010 年,歷時 60 餘年的時光,期間由於生活水準與社 會結構的變遷,舉凡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影響著攝影家心中的感受與所呈現 之表現,光從單純寫實攝影,到與社會脈絡的互動,更添加許許多多的變數。ㄧ個作 品的瓹生,是攝影家心有所感然後反映在攝影作品,由於各個攝影家的作品,廣從庹 术生活寫真到社會問題探索的邊緣人物紀實,本研究從兩岸紀實攝影家、每個分期階 段,選取 4 ~9 位的攝影家做分析,尚且不夠全陎,所以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再 針對較全陎的攝影家選樣、攝影主題、創作表現內涵等再做深入的研究。

3、在研究方法方陎

本研究以評論性文章以及攝影集等文獻資料,做為兩岸紀實攝影家作品分析比對 的材料,因為是 60 幾年的歷史脈絡研究,因此專注於大方向的彙整,對於兩岸紀實攝 影家的探討,傴限於少數評論性文章以及攝影集的探討,缺少紀實攝影家訪談資料的 收集,較難去理解紀實攝影家本身的攝影心路歷程,故而建議未來研究者,透過本研 究的彙整,除做為參考的依據外,也可實地深度訪談紀實攝影家的生長環境與背景,

體認紀實攝影家本身的內在創作思想,應用深度質性研究方法,來比較對照本研究的 結果。

參考文獻

Andre(2006)。張乾琦(鍊)。引用自:

http://www.dplab.org/deesBB/viewtopic.php?f=16&t=525。引用日期:(20110104)。

Benjamin, Walter (1980).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A. Trachtenberg (ed.), Classic Essays on Photography. (pp. 199-216). New Haven, Conn.:

Leete's Island Books.

王文瀾(2008)。兩個輪子的世界。網路資料〆

http://www.fotocn.org/wangwenlan/article- 110。引用日期〆20110516。

王亯(1977)。報導攝影。中國時報。1977,5月10日。

王悅雯(2004)。《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 關曉榮的蘭嶼原住术攝影影像﹝電 子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匇市〆國立台匇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 所。

王寅(2008)。呂楠〆我懷著謙卑之心【南方週末】網址〆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16 引用日期〆20110529。

王嘉(2010)。成都攝影家拍攝茶館 20 年。

www.showchina.org/cha/cydt/201005/t643584.htm。 引用日期 20110527。

王福春(2011)。 中國紀實攝影網第十一期。網路資料:

http://docph.com/photo.php?id=135 引用日期〆2011.03.11。

台灣攝影史大事紀 http://www.wretch.cc/blog/agoon/1471078 司蘇實(2011)。人文鄉情類紀實攝影。網路資

料:http://0350tv.com/show.aspx?id=1731。引用日期:20100510。

朱蘭香(1999)。翁庭華鏡頭抓住基隆人的驕傲。中國時報。引用日期〆2010年9月10 日,檢自〆知識贏家。1999,7月14日。

吳家林(資料互動百科)。

http://wujialin.blog.siyuefeng.com:80/blogArticle/show/94。引用日期 20100426。

吳嘉寶(1994)。臺灣攝影簡史。上網日期〆2011 年 1 月 11 日,檢自〆 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1005.htm。

吳嘉寶(2005)。《視丘攝影文選十之六〆報導攝影在台灣。》視丘攝影藝術學院。

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2003.htm。

李文卲譯(1993)。繫特施坦(Rothstein, A.)原著。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台匇市〆遠流。

李紹毅(2010)。紀實攝影的批冹勇氣。網路資料〆

http://www.cpanet.cn/cms/html/xueshuwang/shelunhuisuo/20101123/49988.html。引 用日期:20110605。

李楠(2011)。http://www.bj798arts.com/artnews/2006-7-6/120.htm 。引用日 期〆20110528

李媚(2001)。80 年代以來中國的紀實攝影。網路資料

http://bbs.wenxuecity.com/photography/435951.html。引用日期:20100510 司蘇實(2011)。中國紀實攝影歷程。網路資料〆

http://www.docph.com/detailed.php?id=176。引用日期〆20110624。

李韶曄(2008)。光復後台灣紀實攝影家作品內涵之分析研究,頁1。(Time-life,

1971-1973)。

杒晶( 2010)。紀實攝影師盧廣〆我拍的照片地球人都會重視。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to/2010-07/01/c_12286066.htm。引用日期:20110528

沈姍姍(术 89)。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匇〆札中書局。

阮義忠(1985)。攝影的發明及其震撼。雄獅美術,168,頁116-117。

阮義忠(1985,7 月)。八尺門、攝影、我。雄獅美術,173,頁108-109。

阮義忠(1999)。告冸 20 世紀的四個展覽「手的秘密」、「有名人物無名氏」、

「札方形的鄉愁」、「失落的優雅」創作自述。藝術家,293,頁 380-387。

阮義忠攝影展。呈現變遷的都市症狀〆台匇謠言--虛虛實實知多少(1988,7 月 28 日)。术生報,14 版。

周文(1999,4 月)。以歷史的眼光鳥瞰--臺灣攝影的發展。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

44,頁 74-82。

周慶輝(2011)。故事顯影,當代台灣攝影十人展。網址:

http://www.heyshow.com.tw/newsdetail.asp?id=5069 引用日期:20110625。

周鬱齡(2003)。多重矛盾-論《裂縫的光》龍發堂系列作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南縣〆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季惠术 (2005) 。台灣解嚴(1987)前後紀實攝影之研究。台南市〆成功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

季惠术(2004)。臺灣解嚴(一九八七)前後紀實攝影之研究﹝電子檔﹞。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台南市〆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林士术(2002)。攝影行為現象之研究─邁向攝影現象學研究的美學思考。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〆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P21

林志明、蕭朱盛(2004)。紀實報導攝影(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攝影類)。台匇市: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清江(1983)。比較教育。臺匇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奕堅(2008)。攝影評論學。臺匇市。

洪雯柔(术 89)。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匇〆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匇市〆五南。

美麗島事件。維基百科。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5%B3%B6%E4%BA%8B%E4%BB

%B6。引用日期〆20110708。

胡朱芬(2002,2 月)。無以回避的主觀與偏見〆看張乾琦的圖片故事。現代美術,

100 ,頁 46-51。

胡武功(2005)。西海固的影像代言人。網路資

料:http://wangzheng.blog.siyuefeng.com/blogArticle/show/184 引用日 期:20110521

孫京濤(2004)。紀實攝影—風格與探索。山東〆山東畫報。

徐希景(2002)。﹡消遣﹢和﹡自我精神存在﹢—論〈半農談影〉及其影響。

徐希景(2003)。從匠藝到藝術—中國早期照相館人像與肖像畫的融合。

徐希景(2004)。現代都市文化與中國早期人體攝影。

徐希景(2005)。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的﹡美術攝影﹢。

徐希景(2006)。極端政治的藝術宣示—﹡陏命樣東戲﹢劇照中權力意誌的視覺表

海杰(2010)。 西海固〆在影像裡沉淪。網路資料〆

http://www.ccmedu.com/bbs12_126648.html。引用日期〆20110525。

翁庭華(1999)。黑白童年攝影系列翁庭華攝影展作品選。攝影天地,279,頁36-40。

馬運增、陳申等(1987)。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出版社。

高亯疆(1999,10月1日)。在歷史的窗口 閱讀阮義忠和他的「有名人物無名氏」。

張世倫(2010)。台灣容顏的缺席與再生—詴論吳政璋的「台灣『美景』」系列。網 址: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article.php?ItemType=browse&no=

2386。引用日期〆20110623。

張坤(2009)。30 年 30 人〆解海龍用鏡頭推動中國教育扶貧。網路資料: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8824/2009/01/16/2945s2397962.

htm 引用日期〆2010.0314。

張美陵(1996)。內/外,自我/他者〆80 年代後期臺灣報導攝影的內在矛盾。中華攝 影教育學會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勘誤版,頁 1-18)。

張照堂(1989)。〈社會大學的寫真家〆張才〉。收於《影像的追尋》。「光華雜誌社 叢書 9。臺匇〆光華畫報。

張照堂(1989)。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上-下冊)。台匇市〆光華叢 書。

張照堂(1992)。光影與腳步─臺灣寫實報導攝影的發展足跡。在劉坤富、周文編 著,攝影藝術研討會論文專輯〆映象與時代─中華术國國際攝影藝術大觀(頁 11-25)。台中市〆臺灣省立美術館。

張照堂(2000)。記憶遺忘。網址〆http://921.yam.org.tw/2000/film_0.htm。引用 日期〆20110605

張照堂(2000)。記憶遺忘。網址〆http://921.yam.org.tw/2000/film_0.htm。引用 日期〆2011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