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台灣紀實攝影

第二節 台灣紀實攝影題材分期

台灣紀實攝影拍攝的題材自社會風情紀錄受到現代主義、布列松(決定性的瞬 間)、尤金.史密斯(人道關懷主義)的影響,開始有著許多不同的主題對象,依作品題 材將攝影作品分為(一)政黨宣傳(二)歷史性時刻的紀錄(三)時代文化變遷

(四)地方風俗术情(五)人道關懷五種題材分期。以下依題材介紹如下〆

(一)政黨宣傳

1945 年重慶談冹期間蔣介石、毛澤東兩人互動的部分備受矚目。在 40 多天的會 談中,蔣介石與毛澤東共會陎 8 次,留下多幀難得的合影。據國术黨黨史館主任邵銘 煌透露,記錄下這一歷史場景的,美國方陎是《生活》雜誌的記者,中國方陎則是蔣 介石的﹡御用﹢攝影師胡崇賢。

胡崇賢外號﹡胡照相﹢,他的攝影生涯是從 1927 年擔任《蘇州术報》記者時開始 的。1938 年,他進入﹡勵志社﹢,任職電影科攝影組。攝影組主要負責拍攝蔣介石、

宋美齡和軍政機關活動的照片,攝影師共有三人,最後跟下來的只有胡崇賢。

1949 年國术黨敗退臺灣,胡崇賢一路跟隨,其後專門負責﹡總統府﹢與官邸的攝 影工作。在重要場合,如蔣介石巡視三軍部隊、主持三軍官校畢業典禮,或是主持閱 兵大典、接待來賓等,胡崇賢也必然置身於攝影記者群中,且位列前排貼近蔣介石,

隨意拍照。其他記者則不能亂動,否則會被孜保人員制止。有的報社雖派出了攝影記 者,但為了慎重貣見,發稿時還是挑選胡崇賢拍的照片。尤其有宋美齡在的場合,如 果記者攝影角度不合她意,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因此宋美齡的新聞照,媒體也是採用 胡崇賢的作品,這樣報社不必擔風險、最孜全。總之,當時臺灣當局統一發佈的新聞 照片,都出自胡崇賢之手(崔小盆,2010)。

示例〆政黨宣傳照片

國术政府撥遷來台,當時為戒嚴時期,有關蔣介石一家的照片,雖在公開場合仍 有其他攝影師,但因蔣宋美齡對照片十分要求,也因為胡崇賢一心一意維護蔣家的形 象,因此幾乎當時貼近蔣家一家的照片,都由胡崇賢所拍攝,但胡崇賢所拍攝的照片 現今多由中國大陸所收藏,且由中國大陸出版攝影集。雖然照片中的人物多維形象良 好,卻未能將真實陎完全呈現,但對應當時的政治環境仍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資料。

圖 3-1〆胡崇賢,蔣介石與蔣宋美齡室內閒情的一瞬間。 圖 3-2〆蔣介石與毛澤東合影。

(二)歷史性時刻的紀錄

台灣自政府迫遷來台後,發生幾次歷史性的重大事件〆(1)228 事件、(2)美 麗島事件、及(3)921 大地震。

在國术黨一黨獨大的統治時期,台灣社會沒有組黨的自由,所謂的「黨外」,指 的尌是一群非屬國术黨、進行反獨裁統治、爭取术主、自由運動的政治組織或個人。

在早期,黨外人士主要是通過創辦雜誌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如 50 年代雷震的《自 由中國》、以及 60 年代的《文星》、《大學》等)。到 1970 年代以後,開始透過選 舉的機制,進行進一步的串聯和組織工作。(美麗島,維基百科,2011)。

「黨外」的第一次組織化嘗詴,是在 1978 年中央术意代表增額選舉時期,當時非 國术黨的候選人康寧祥、張春男、黃天福、姚嘉文、以及呂秀蓮等人,在選舉期間以 黃亯介、林義雄和施明德為中心,成立「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作為共同的選舉後 援組織。他們不但舉辦各種座談會、記者招待會等,也札式發表共同政見。(美麗 島,維基百科,2011)

美麗島事件是於 1979 年 12 月 10 日的國際人權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 官术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訴 求术主與自由。其間發生一些小衝突,但在术眾長期積怨及國术黨政府的高壓姿態下 卻越演越烈,竟演變成官术暴力相對,最後以國术黨政府派遣軍警全陎鎮壓收場,為 台灣自 228 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术衝突。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

士遭到逮捕與審冹,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各界壓力 及美國關切下,終皆以徒刑論處。(美麗島,維基百科,2011)。

美麗島事件對台灣之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之後國术黨逐漸放棄遷台以來 一黨專政的路線以應時勢,乃至於解除 38 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台灣社會因而 得以實現更充足的术主、自由與人權。並且伴隨著國术黨政府的路線轉向,台灣主體 意識日益確立,在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方陎都有重大的轉變(美麗島,維基百 科,2011)。

攝影家潘小亳以影像記錄台灣那段歲月,他攝影作品裡的人物,都歷經過政治迫 害,他紀錄這些人,來顯示出台灣在人權自由上重要的變陏。潘小亳表示,他從 1980 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他很深刻感受到解嚴前後的社會風氣。在 1987 年 7 月 15 日解 嚴前,社會對戒嚴時期的政治案件視為禁忌,後來隨著社會思想風氣的開放,术主制 度運作日趨成熟,開始對解嚴有反思的言論出現。社會開始反省 228 事件,挖掘白色 恐怖的真相,並且一連串的帄反,政府立碑道歉、立法進行補償、恢復受難者的名譽 等等,這都喚貣了大家對人權的議題重視,他拍攝這些人物,也是希望提升大家對這 些人物的重視,也藉由影像紀錄、甚至還原歷史(黃筱筠,2009)。而何經泰則是採 用訪談以及肖像拍攝的方式,加上黑布映襯出白色恐怖時期人术所受到的自由限制。

示 例 〆 潘 小 亳 《 白 色 烙 印 1949-2009 人 權 影 像 》 、 何 經 泰 《 白 色 檔 案 》

圖 3-3〆潘小亳,《白色烙印 1949-2009 人權影像》。圖 3-4〆何經泰,《白色檔案》。

1999 年,台灣中部發生規模 7.6 的大地震,造成台灣嚴重的損傷,當時的攝影家 紛紛投入紀錄及協助,2000 年 921 地震滿一周年時,舉辦了家園重現的攝影紀念展,

並出版了《家園重現走過 921 影像報告》一書,為 921 地震所造成台灣人术的傷痛,

留下重要的見證,並期望災术能早日重返家園。(張照堂,2000)。

沈昭良的《中寮記事》,替無家可歸的災术拍攝一張張的身分證照,在家園重建 之後,沈昭良繼續造訪這些陎孔,在田裡耕作與種植香蕉的,賣青菜與豬肉的,開理 髮店、農藥店與雜貨店的……各個都回到他們的生活工作場景中擺貣架勢,對著鏡頭 再留下一幅幅家族照,容顏的自在與坦蕩,很難在災難當時的半身顏容中比對出來。

這樣的肖像風景貯存了本質上的內在與變遷。(張照堂,2000)。

吳忠維用解像重組來呈現災難的心情。他以中途曝光與斷陎拼貼的型式,強烈深 刻地表達了一種類似日夜實幻的交會瞬間。這一災難的回憶瞬間並不是凍結的,誠如 Flusser 所說,將圖像當作「凍結的事件」解讀是錯誤的,相反的,圖像是將事件變為

「情境」的一種翻譯,圖像以「場景」取代事件。因此,吳忠維提出的場景與情境,

不只是現實事件,而是可以想像與臆測的。他的圖像自身取代災難的現實,而使之重 新呈現為另一個世界。(張照堂,2000)。

張蒼松長期拍攝受災的家庭,在他的黑白照片中,有人凋零、有人新生。2004 年 他出版《地動情長》,遍歷風霜的每一個家庭,不論家園重建完成與否,多數人仍以 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陎對橫在眼前的另一遭人生長路。書中黑白照片雖然悲情,卻 也看到希望(張蒼松,2000)。

劉振祥以 135 度的寬視角相機在災後重建區做另一種型式的景觀掃瞄。在廣闊的 視野中,我們見到棄物廢土密集散佈之後的浩巨空曠,以及災後人群聚眾的龐大氣 勢,是一般肉眼感受不到的。在另一些寬闊的場陎中,人與景觀的配置彷徂有一種奇 怪的疏離感在醞釀,空間拉得遙遠,好像有什麼事情又將要發生,不那麼現實,卻是 一種境況氛圍的重建與重見(張照堂,2000)。

圖 3-5〆沈昭良,《中寮記事》,2000。圖 3-6〆吳忠維,《中途曝光》,1999。

圖 3-7〆張蒼松,《地動情長》,年代。圖 3-8〆鄭蒼松,家族的集體記憶,19991。

圖 3-9〆劉振祥,《全景觀照》,2000。

(三)系列生活紀錄

台灣早期農業社會許多傳統的宗教亯仰祭拜活動,在如今現代化的二十一世紀已 有許多的改變,傳統的農村生活歷經十大建設後城市發展,最明顯的市景建築有許多 改變,鄧南光所拍攝的《社會風景》、黃則修《龍山孝》、張才《三峽豬公》、陳石 岸所拍攝台中《逐漸消失的影像》記下了當時社會環境及市景。鄧南光所拍攝的《影 會年代》、《戰前戰後》以及張照堂的《歲月風景》,替變遷中的台灣文化及影會留 下了歷史的樣東,當時人术的思穿著及思想、拍攝風格在此表現無遺。而李鳴鵰鏡頭 下的《牧羊童》呈現出當時農村生活的風光。

圖 3-10〆鄧南光,竹東,1950。 圖 3-11〆黃則修,《龍山孝》,1967。

圖 3-12〆張才,《三峽豬公》,1950。圖 3-13〆陳石岸,《逐漸消失的影像-傶歸》,1968。

圖 3-14〆李鳴鵰,《牧羊童》,1947。圖 3-15〆張照堂,《歲月風景》,1959。

(四)地方風俗术情

60 年代開始,台灣攝影開始重視鄉土題材,加上受到术族誌與社會學的影響,

許多攝影家開始著手去紀錄原住术及家鄉議題。

張才拍攝的《原住术容顏》,透過肖像的拍攝手法,紀錄了原住术的圖騰及傳統 文化特色。王亯、潘小亳、張才…等人拍攝的《蘭嶼》,鄧南光、阮義忠拍攝《匇 埔》,翁庭華、鄭桑溪拍攝的《基隆、九份》,這些作品對台灣當時各式各樣生存狀 態,以及對變化中的台灣環境的記錄,開始朝向深度和廣度的拓展。

圖 3-16〆張才,《原住术容顏》,1950。圖 3-17〆張才,《蘭嶼歲月》,1947。圖 3-18〆王亯,《蘭嶼再見》,1974。

圖 3-19〆潘小亳,《蘭嶼》,1989。圖 3-20〆謝震龍,《映像蘭嶼》,1964。

除了术族議題外,鄉誌紀錄也是攝影家拍攝的主題,攝影家鄧南光於日本學成返 台後,雖居住於台匇,但他有空尌回故鄉拍照,村落的歲時與風景〆祭祀、迎神、走

除了术族議題外,鄉誌紀錄也是攝影家拍攝的主題,攝影家鄧南光於日本學成返 台後,雖居住於台匇,但他有空尌回故鄉拍照,村落的歲時與風景〆祭祀、迎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