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兩岸金融市場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第參章 兩岸市場分析

第一節 兩岸金融市場分析

金融市場係指資金融通之市場,狹義上根據融資期限之長短,可將金融市場 劃分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廣義上也可擴及至銀行存貸市場、外匯市場、保險 市場、期貨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等。

由於兩岸政經體制之不同及發展存在先後,目前兩岸金融市場差異巨大。

一、台灣金融市場分析

相較於大陸而言,台灣金融市場不大卻發展迅速,只是回觀歷史,台灣金融 制度由管制到鬆綁,直至自由化之演變也是一段在被動中不斷實試驗之過程。因 此台灣金融自由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外來壓力、內在推動力,以及客觀環境 變化而形成之結果。在此過程中,台灣金融體制經過嚴格管制、鬆綁、局部自由 化直到全面自由化。到 2001 年 6 月,立法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允許銀行、保 險、證券、票券業合併,台灣金融市場也因此進入全面自由化之金融整併時期。

金融自由化包括匯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金融市場自由化與外匯市場自由 化等,其中貨幣市場中利率自由化最為基礎。到 1980 年後期,台灣銀行利率審 議小組撤銷,自此利率由市場資金供需決定,也因此台灣逐漸步入長期低利率時 代。1962 年台灣證券交易所成立,股市從無組織之店頭交易轉變為有組織有秩 序之集中交易,至 2014 年已有五十二年之歷史,發展日趨完善且自由化程度較 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隨著時代嬗遞、社會變遷,台灣金融制度由保守落後走向現代與進步,其調 節資金供需之功能亦得充分發揮,成為亞洲已開發國家金融業之翹楚,也為發展 中國家未來變遷提供良好參考,實為相當有價值之研究標的。

二、大陸金融市場分析

相較於台灣金融市場之自由發展,大陸金融市場仍主要在政府監管之下,且 政府一向根據國內外之經濟宏觀形勢,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適時 適度進行預調微調,不僅加大改革力度,同時著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之轉變。

大陸貨幣市場之金融工具,主要是政府、銀行及工商企業發行之短期信用工 具,具有期限短、流動性強與風險小之特點。主要包括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 券市場、票據市場等。大陸貨幣市場發展緩慢,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全局控 制,雖有部分自由化,但並不完全由市場之資金供需決定。

大陸資本市場起步亦較晚,上海證券交易所於 1990 年 11 月 26 日由中國人 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同年 12 月 19 日正式營業。深圳證券交易所則於 1991 年 4 月 11 日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准成立,同年 7 月 3 日正式成立。由於大陸兩 家證券交易所之成立均只有二十多年之歷史,加之限制條件較多,整體金融市場 亦不完全自由,因此其發展並不夠成熟。

然而,大陸金融市場規模巨大,如表 3.1 所示,2013 年大陸資本市場之成 交金額巨大,遠超台灣。同時在經濟全球化之浪潮下,各國家與地區之金融發展 均將趨於開放與自由,因此大陸金融市場這塊巨大蛋糕,必將迎來更多人同來品 嚐與分享。

其利率稱為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 簡 稱 SHIBOR),由十八家大型銀行組成報價銀行團。從 2007 年 1 月 4 日開始正式 運行,標誌大陸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培育工作全面啟動。SHIBOR 之建設有利於進 一步促進金融機構提高自主定價能力,指導貨幣市場定價,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

巨大影響,並且對貸款利率、同業拆借利率、債券利率、SHIBOR 報價等產生較 大影響,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壓低了整體利率水準,實質上人民幣存款利率受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可為宏觀調控提供全面可靠之決策分析依據。

回顧兩岸利率變化之歷史,比較台灣與大陸這 13 年來一年期定存利率情況,

從圖 3.2 中不難發現台灣也經歷過高利率時代,大陸則也有過低利率之情況,同 時可以從台灣利率發展變遷之軌跡預測,隨著大陸金融自由化改革之深化,其利 率必將下降,從圖中依稀也可以看出大陸自 2008 年末之利率變化趨勢已有台灣 從 2001 年利率開始下降之變化趨勢,故以利率為基礎之金融市場之投資也將隨 著發生改變。

圖 3.2 兩岸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 資料來源:大陸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比較

台灣中央銀行全球資訊網

3大陸資料取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台灣資料取台灣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固

定利率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大陸 台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