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摩根索與《老子》的對話

第三節 《老子》之思想如何回應摩根索之現實主義

一、 兩者對大小國關係的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老子》之思想如何回應摩根索之現實主義

本節主要將《老子》以「道」為中心的現實主義之立場其中的守下、守弱、不爭、

守樸等概念,如何可以合理的指出摩根索的現實主義(以權力為主要特點)之立場的不 足之處。並且希望可以透過《老子》的立場作為國際關係現實作法中可參考的合理建議。

其中筆者觀察到兩者都是採取與常理相反的思考模式。摩根索是採用唯權力論。而《老 子》則是採用無為的概念。兩者這種與常理相反的思考模式的概念,與陳鼓應指出的:

「反者道之動…它蘊含了兩個概念:一、相反對立。二、返本復出。」(1993:9)筆者 此處所謂的反是採其中第一個概念:相反對立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兩者所提出的 概念都是與常理思考是相對立的,而這個相對立是一種單純的相對立,並無其他意思。

不過兩者的策略看似有相同之處,但其中的內容卻有著天壤之別。摩根索的唯權力論與

《老子》以「道」為中心的現實主義雖然看起來都是想要擺脫道德規範,盡可能的達到 中立客觀,不會像道德規範那樣容易有偏袒之嫌。但是兩者的策略內容卻是相當不同的。

摩根索的唯權力論表現出來的正好就是與《老子》的守下、守弱、不爭、守樸的概念完 全相反。摩根索的無權力論,是追求權力,盡可能與主要對手一樣強。因此對於摩根索 來說《老子》的這些核心價值根本在國際關係理論上是不存在的。這樣的情況下,《老 子》該如何用守下、守弱、不爭、守樸等看法來說明摩根索的現實主義不足的地方?本 節將以此為主要目標,透過下列四點:1.兩者對大小國關係的討論。2.武力在大小國關 係中的作用。3.外交與武力的討論。4.對和平的討論。試著以《老子》的守下、守弱、

不爭、守樸的概念,補充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在這幾個議題上不足之處及《老子》會如何 提出合理的建議。

一、 兩者對大小國關係的討論

此部分的討論主要有兩點:一、兩者對於國與國之接觸有何看法?二、如果國與國 之間之接觸無可避免,兩者的立場又是如何?

第一點,對於摩根索來說,國與國之間會有所接觸、互動,並且國際權力結構也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所變化。但是在本論文第三章中提到《老子》認為「鷄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 相往來」(德經帛乙本,六十七章)。《老子》在這個問題上之立場似乎與摩根索的觀點 相反,《老子》認為國與國之間不接觸,就不會產生爭的狀況,也就是說各自過著自己 樸實的生活。這樣就能使國際氛圍較為和平。《老子》此一觀點看似有其道理,但若是 其他國家並非採取此種立場,而是像摩根索所言的那樣,國與國之間密切互動的話,這 時《老子》應該如何解套?筆者認為,若是有選擇,《老子》最希望的是過著不與他國 接觸的生活,但若是無可避免的需要面對他國強勢的與本國接觸時,兩者對於國與國之 間之接觸兩者的立場又是為何?

第二點,摩根索與《老子》都認同國際上各國的地位一定是有差異的,不可能都是 平等的,也就是說他們二者都同意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差異這一個政治現實。而在摩根索 的部分,他提出了大小國之間的關係有兩種狀況:

第一種是「當國際上有許多積極的參賽者,則聯盟的數目就越多,彼此相互抗衡的 聯盟的不確定以及單個遊戲者在這種合縱連橫中作用的不確定性也就越大」(1978:

349) 。也就是說結盟的絕對不可靠性,所導致的權力平衡的極端易變性,就使得所有 參賽者都必須在國際政治棋局上慎重舉步。舉例來說像是在一戰中,因為義大利是會繼 續中立還是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這關係到這場衝突的最終結局,因此戰爭雙方都做出 極大的努力競相許諾讓義大利擴張領土,以影響他的決定 (1978:350) 。簡言之,在 國際多極體系下,小國在其中有較大的流動性。

第二種情況是,當國際上走向兩極體系,像是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大國與小國之間 的實力懸殊極大,導致小國不僅喪失了他們破壞平衡的能力,也相當程度上的喪失了游 離進退的自由 (1978:351) 。簡言之,當國際進入兩極體系,小國的流動性就相當低。

也就是說對於摩根索而言,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關係,是會隨著國際上主要角色的數 量來決定的。在第一種狀況中筆者相信,大國會較為看重小國,甚至在關鍵時刻會給小 國極大的利益,但是當出現像是兩大集團體系時,小國只能唯唯諾諾的跟從大國,小國 的影響力減少,大國自然就不太會去重視小國。他也提到了,聯合國中安理會的部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聯合國看似各國都平等,但實際上充滿了不平等,安理會就是一個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其 中能得到優勢地位的例子 (1978:470) 。因此,對摩根索來說,當國與國的接觸無可 避免時,如果因為接觸而產生的關係是兩極體系內的大國與小國關係,則實際上的決定 權是掌握在大國手中的。因此一切行動唯一的考量就是權力。

《老子》方面,則是認為:故大國者,不〔過〕欲并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

〔皆得〕其欲,大者宜爲下(德經帛乙本,六十一章)。《老子》雖不否認大國握有實際 上的決定權,但提出了一個摩根索沒有提出的主張應該以處下為對待小國的態度。

《老子》此章的想法與摩根索第一種狀況比較相似,因《老子》當時看到的正式各 國群雄爭鬥的局面,在這當中,小國的流動性及選擇要跟從哪一個大國的選擇性相對較 大,因此《老子》會有這樣的想法,除了是因為處下是符合「道」的,而「道」是《老 子》的核心價值追求,更是因為這樣子,小國才會自然而然遵循到依附你,不會輕易的 轉向那些透過非以道治國的國家。因此我們可以想想,當國際上是兩大集團時,《老子》

的上述主張是否會有變化?筆者認為,《老子》應該還是一樣的想法,它應該會覺得,

就算你是超級大國,也宜為下,長久下來,也許較能鞏固你這一方的地位,小國也較能 長久的依附於你。

也就是說摩根索在國家間相處此一議題上,所主張的是,以各國間權力地位為考量,

來決定國與國之間是如何相處。小國對大國的服從來自於服從大國的權力的考量。《老 子》並不否認這一點,但提出與摩根索不同的看法,《老子》認為無論是在多極或兩極 體系,大國都應該守下,而這個守下,並不是謙虛、尊重這種富有道德意涵的概念,而 是一種處於低勢的姿態,如同《老子》所言:「〔江〕海之所以能爲百浴(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谷)王。」(德經帛甲本,六十六章)。江海正是處在最低 窪之處,所以百川都匯歸於海(陳鼓應 1993:40)。當大國懂得守下,小國自然而然會匯 歸於大國,並非是因為任何情感之因素,而是因為這就是「道」之規律。自然而然就是 會匯歸於懂得守下的大國。

因此對於《老子》而言,摩根索所認為的以權力地位為判準的概念,並非是遵循「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規律的,反而是與這種規律完全相反的狀況,是一種為了讓小國服從,要一直壯大自 己的權力。筆者認為這是《老子》與摩根索的思維不同的地方。摩根索知道國際的權力 體系並非一成不變的,但是他較偏重現實當下的狀況,且對摩根索來說,權力是主要的 考量。因此不同國際態勢狀況,就是會有不同大小國之間的關係。但《老子》是以「道」

的思維出發,而有這樣的守下的態度,可看出他是更重視永續發展,其思想是置於較長 久時間的考量。若是將他的想法置於現實權力的脈絡中去推測,《老子》似乎認為不論 在哪種權力結構下,守下都是大國應採取的最佳策略。若採取此一策略,即使當權力結 構有所變動時,小國也較不容易離你而去,或是說他會更加的配合你的行動,因這是「道」

之規律,而不是以強權、或是謀略考慮這些正好與「道」之規律相反立場的概念去對待 這些小國。

在上述兩個問題上,筆者認為若是請《老子》給摩根索一點建議的話,《老子》可 能會覺得摩根索的立場是相對危險的,不管是大國對大國或是大國對小國,採取這種取 強的態度,都是危險的,短時間內也許不會有太大問題,因為權力平衡,但若是權力發 生了變動,激烈的衝突就隨之而來了。在變化多端的國際關係裡,永遠沒有一個國家敢 說自己的地位能夠永遠穩固。因此若是想要安全只能一直無止盡的爭奪權力。但這也造 就了將國際情勢帶到危險的邊緣,衝突一觸即發。且無論是國與國密切互動及各國對權 力地位之爭奪,這兩點正好都會產生「爭」的狀況,與《老子》守下、不爭的概念相違 背。因此筆者認為《老子》會建議摩根索採取「不爭」(不追求兵強;守下下)的主張會 較為妥當,這樣的做法筆者認為是最為圓潤的,並不會去刺激到主要的假想敵,也不會 對小國採取強勢的態度,使得小國日後的報復。這樣也才可以保全自身在這樣的殘酷的 國際環境中,但此點筆者需強調,還是要培養一定的實力,並非是真正的弱,僅是表現 出守弱及守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