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老子》現實主義的第一個特點—「反」

第三章 《老子》之現實主義

第二節 《老子》現實主義的第一個特點—「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是無法建立的」(1978:503 )。正如 John A. Vasquez 所說「政治現實主義意識到政治 行為的道德意義,也意識到道德與成功的政治行動之間,不可避免的緊張關係」(1996:

26)。可看出,摩根索的現實主義中是有談到規範的,也就是說摩根索的現實主義是由 規範與權力之二維觀點所組成的。但《老子》卻不是以此方式去思考,那麼一種不談規 範的現實主義是如何可行?筆者認為,《老子》是以「道」的觀點去切入,遵守「道」

的規律而活的態度,現實世界自然就不會因為沒有規範而令人感到擔憂。摩根索的現實 主義中談權力這一面向的現實主義中看到了國際爭奪權力是一定會發生的,但比起摩根 索,《老子》更重視的是權力,這種因人性之愚笨、不遵守「道」而產生「爭」的環境,

這是人類自己所帶來的禍害,因此《老子》的「道」之生活與其說是要去除權力爭奪的 一種生活,倒不如說《老子》更重視的是人們只要遵守「道」而活就好了,自然就不會 產生這些因人性愚笨而帶來的禍害。在這樣的狀態下,《老子》這種不談規範的現實主 義也就不會有令人擔憂之處。另外據許雅棠15的說法,從中也可以看出,摩根索的現實 主義還是在「人」中掙扎,以邪惡對抗邪惡,但《老子》是比摩根索更高的算計,它是 更為現實的,《老子》所想的是一種比人更無情(更沒人類情感)的層級,也就是天的層 級,將這整個世界運行的過程縮短來看,實際上就只剩下「無」與「有」,人要來改變 這樣的世界規律是不可能的,也不需在「人」之中做太多掙扎,因人性使然只會自我毀 滅。筆者認同許雅棠對《老子》之解讀,《老子》思想的層級毋庸置疑是相當高的層級,

天的層級與人的層級之間的差距之大,是我們無法輕易理解的,不過筆者希望從這之中 找出可以讓人類生活得以改善的想法或價值,就算是殘酷的算計,也希望可以從中找到 對人們在現實政治世界中的啟發與省思。以上是筆者簡要為何將《老子》視為一種現實 主義的介紹,及簡單說明《老子》與摩根索的現實主義之差異。16

第二節 《老子》現實主義的第一個特點—「反」

《老子》的思想是以「道」為核心,體現出來的是不爭、守弱、守下等的態度。筆

15 此處為許雅棠老師在筆者論文大綱審查時給筆者的寶貴建議。

16 摩根索與《老子》差異之處將在第四章作詳細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認為《老子》的思想有趣之處也就在於此,當各家想盡辦法取強、取勝、爭第一時時,

《老子》卻是要我們採取相反的立場,這也與當代西方主流學派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觀 點。且現實之中要做到《老子》所說的確實並非易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種與人 性相違背的立場,正如飛蛾撲火一般,明知火是危險的,遠離火是安全的,但本性難改。

本節就《老子》中「守弱」、「國家間的相處」及「對戰爭的觀點」,三個主題與現實主 義的相關思考進行討論。從中找出《老子》現實主義中的特色之處,及《老子》思想中 的主要規律,也就是一種「反」的立場。筆者在此需再次強調,《老子》這種「反」的 立場並非是為了反對人性才針對性的提出,而是因為《老子》找到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

而這運行之道正好與人性相反,人們的智慧不足,無法認識到只要依循著這種運行之道 度日就好,反而要選擇自我毀滅一途。而為何要找出這樣的規律,就是為了呼應許雅棠 的觀點,許雅棠認為《老子》並沒有將「道」這一核心價值說清楚,因此我們只能從中 找規律。筆者同意此一觀點,並認為若是企圖將《老子》的思想當作一種現實主義來解 讀的話,也必定需要將這一「道」的規律整理出來,而這些規律所體現的也就是《老子》

之現實主義特色之處。以下將《老子》中涉及「守弱」、「國家間的相處」及「對戰爭的 觀點」的討論作一整理,並以河上公17、王弼、韓非子「解老、喻老」之注解作為解讀 之根據,分為下列幾點論之。

一、守弱

首先《老子》關於守弱的部分,包含帛書德經(七十五章)、(七十八章)、(八十 章)及帛書道經,(三十六章)。筆者將這四章中相關章句做整理及使用河上公、王弼、

韓非子「解老、喻老」之注解分述如下:

(一) 帛書德經(七十五章):

17 據許雅棠老師在本論文大綱審查時的說法,他認為河上公之注解有儒家之視角,舉例來說帛書德經六 十一章:「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河上公之注解為:「能謙下 之,則常有之。此言國無大小,能持謙畜人,則無過失也」(2017:238)。其中許雅棠老師提到「謙」字 正是儒家的用詞,這是《老子》所鄙視的。河上公在其他地方也多有類似的解讀,因此判定河上公是以 儒家之視角為解讀。筆者相當感謝許老師之寶貴建議,也提醒自己在解讀時,要盡量跳脫既有視野。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 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坦)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德 經帛甲本,七十五章)。

首先本章中「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活)」此句,二家之解讀18分 列如下:

1.河上公就此句之注解為:「勇敢有為,則殺其身。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2017:

282)。

2. 王弼對此句之注解為:「必不得其死也。必齊命也」(2016:181)。

樓宇烈的校釋中指出「『齊』,道藏集注本作『濟』。『齊』通『濟』,成全。『齊命』, 如說『全命』」 (2016:182)。也就是說只要採取不敢者,必定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勇敢者反而會招到毀滅,而勇於不敢者,也就是守弱者,守弱就是遵 循「道」的表現,這樣反而能存活。

其次本章中「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二家之注解分述如下:

1.河上公對此句之注解為:「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2017:283)。

2.王弼對此句之注解為:「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016:182)。

若據王弼注。則「天」是不會與人爭的,但也沒有人能與之爭,若從「天」就是萬 物的規律,沒有人能夠抵抗「天」的規律。因此勇於不敢者就是因為這種人知道不逞匹 夫之勇,舉手投足都是以不敢且謹慎的態度來面對之,順著天而為。

(二)帛書德經(七十八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骨恒](筋)([月刀])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椊(脆),其死也 [木車](枯)槁。故曰:堅強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朕(勝),木強則競

(烘)。故強大居下,柔弱居上(德經帛乙本,七十八章)。

就河上公對本章中「堅強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的注解為:「以上二事觀之,

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2017:292) 。河上公認為堅強者死,而守弱者才可以生。

18 此章韓非子之解老、喻老並沒有做注解。因此此處只使用河上公及王弼之注解。以下若遇韓非子無注 解時,皆只使用河上公及王弼之注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筆者認為也許在短時間內,堅強者看似很強盛,但以長久觀之,堅強者,可能因為一直 爭強,容易與他者有衝突,而導致禍害,使自己毀滅。但柔弱者,不易與他者起衝突,

所以可以永續生存。正如河上公對本章「故強大居下,柔弱居上」之注解:「興物造功,

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天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2017:293)。天道正是如此,抑強 扶弱。處下守弱者反而是大木。

就王弼對本章「〔是〕以兵強則不朕(勝)」的注解:「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 惡也,故必不得勝」(2016:185)。從中可看出,強兵者是物之所惡也。由此我們知道

《老子》反對「強兵」的態度。也就是守弱是順著「道」的。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柔弱反而可以生,堅強者反而會招致死亡。其中也提到了,「兵 強則不勝」、「強大居下」、「柔弱居上」。可看出《老子》對於守弱的重視。根據王弼的 說法,他對「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骨恒](筋)([月刀])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 柔椊(脆),其死也[木車](枯)槁。」的注解從軍事的角度加以理解的話,便是「強 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2016:185)。可看出他認為為何《老子》不喜歡取強,

因為強兵暴於天下,是違反「道」的規律,只要你是取強的,以「道」之規律來看的話,

就是物之所惡的。以「道」之規律來看的話,我們應該是要採取強的相對立場,也就是 守弱,才能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得以活存。

(三)帛書德經(八十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柔)之朕(勝)剛也,弱 之朕(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是故[耳口](聖)人之言云,曰:受國之 訽(垢),是胃(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胃(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德經帛乙本,

八十章)。

本章中:「〔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无以易之也 。水(柔)之朕(勝)剛 也,弱之朕(勝)強也」就河上公及王弼對此句之注解分列如下:

1.河上公對此之注解為:「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夫攻堅 強者,無以易於水。水能滅火,陰能消陽。舌柔齒剛,齒先舌亡」(2017:2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王弼對此之注解為:「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2016:187)。

《老子》認為柔弱的代表就是水,普遍的人們不可能追求如水般的柔弱,一定 是希望能像銅牆鐵壁般的剛強,但「道」是與之相反的,本章中可以看出水反而能 勝過各種堅強之物,在自然界中,水是最能夠順應著各種地形而流,且自然之現象—

滴水穿石,正是本章最顯而易見的例子。

(四)帛書道經(三十六章):

將欲拾(翕)之,必古(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去之,必古(固)與(舉)

之;將欲奪之,必古(固)予之;是胃(謂)微明。X(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潚(淵),

邦利器不可以視(示)人(道經帛甲本,三十六章)。

本章中「將欲拾(翕)之,必古(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去之,

必古(固)與(舉)之;將欲奪之,必古(固)予之;是胃(謂)微明。X(柔)弱勝 強。」兩家注解分列如下:

必古(固)與(舉)之;將欲奪之,必古(固)予之;是胃(謂)微明。X(柔)弱勝 強。」兩家注解分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