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摩根索之現實主義

第二節 人性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創造出了一種恐怖平衡,反而可以相安無事。

第二節 人性論 一、 對人性悲觀

摩根索對於人性的重要觀點—「人類必然是邪惡的」(1986:136)。如上一節中提 到的邪惡的原因在於,摩根索認為人性是自私及具權力慾的。自私的原因是因為人們需 要生存。而權力慾正如霍布斯的競爭邏輯,人性的慾望是無限的,若是擔心他人會侵害 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的增加自己的權力。

摩根索對人性之觀察:「不能期待人們變得善良,只能希望人們不要變得太邪惡…

正是這種永恆權力慾望的存在,除了特定的自私和其他目的的邪惡,還使得人類行為充 滿了邪惡」(1946:192-194)。

Smith 也指出:「摩根索將自私和對權力的慾望置於他的人性圖像的中心」(1986:135)。

他還指出:「對權力的慾望有兩個來源;第一,反映了霍布斯的競爭邏輯;第二,一個 普遍的權力慾,根植於人的本性。摩根索認為,第二個來源傾向包含第一個」(Smith 1986:

136)。我們可以看出摩根索所認為的人性是一種根深蒂固無可改變的,並且對權力的追 求是永遠不會放棄的,因此人類能做的並不是要改變這種本性,而是盡量降低它。Smith 也認為摩根索對於人類的看法是悲觀的,無論如何都無法擺脫權力爭奪此一人性之邪惡 (1986:137)。

因此從中可以看出摩根索對於人性的看法是較為悲觀的。基於這種對人性邪惡的觀 察,摩根索對於國際政治的運作,主要就是透過權力來制約權力,更確切的說應該是,

「只有權力才能制約權力」(1986:144)。摩根索所採取的方案是,透過對權力這樣的 客觀、恆久的概念來代替道德,但並非是完全捨棄道德,而是將道德分為優劣。不過值 得注意的是許多學者都認為摩根索的人性概念究竟為何並沒有好好的說清楚。例如 Algosaibi 認為「摩根索清楚的表明他的理論是基於他對人性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也 帶來了許多麻煩,除了人性是所有人類行為的責任之外,摩根索實際上並沒有好好解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性是什麼,也就是說摩根索的人性概念是不科學的」(1965:237)。

二、 人性與道德

上一節提到摩根索對國際政治研究的影響出自他對哲學和政治的雙重重視,筆者 認為摩根索對道德的看法可算是他對哲學部分討論的重點之一,因此本節主要討論摩根 索對人性與道德之間的看法。簡言之,摩根索認為道德是無助於限制人性的,因此只能 透過權力來限制人性。但摩根索並非是要完全拋棄道德,因為人性必然會受到道德的束 縛,因此只能希望領袖進行決策時必須以權力取代道德9。道德始終只能作為輔助性的 考量。摩根索指出:「道德價值既有限制作用,也有局限之處。它的限制作用在於它不 讓某些目標擺上桌面使他們甚至不能作為潛在的利益而得到考慮…侷限之處是因為他 只能緩和而不能終止衝突和自高自大的行為」(2006:xxvi)。

首先就摩根索對道德的重視此點來看,Thompson 指出「摩根索呼籲重振對於人類 那些智性與道德能力的信念,唯有它們才能夠解決社會世界的問題」(1980:84)。可見 得摩根索對於道德的重視及對道德的期許。另外摩根索提到「外交政策並非一種脫離道 德意義的事業,它總是受到行為者、行為對象及純粹的旁觀者道德判斷的左右。但如果 因為道德因素在外交政策中無所不在就斷言,一國負有將自己的道德原則推廣到人類社 會或其某些部分的使命,那就另當別論了」(2006:265)。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摩根索 對道德的看法是不能將道德全然放棄,或者更明確的說,「摩根索的批評並不針對道德 或合法性,而是針對那些追求普遍道德原則或國際法模式的政治行為者,政治衝突的發 生必然會顛覆這些無視權力慾望和政治現實的政治行為者」(Scheuerman 2009:80)。人 類很難擺脫道德的枷鎖,摩根索對道德也有所期望,但卻又擔心過度使用道德所帶來的 影響,筆者認為摩根索重視的是希望可以在這兩者之中找到能夠讓道德具體應用在這個 現實世界上的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是否能將摩根索視為一位道德主義者?筆者認為摩根索對於哲學和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政治的雙重重視,可將摩根索視為是一位相對於那種完全不談道德的現實主義者而言,

摩根索在某種層度上可以被視為是一位道德主義者。

Thompson 指出:「摩根索經常表達的另一個原則得自於古希臘羅馬和猶太基督教思 想,即:所有的人類活動都受到道德判斷的限制。他探討了道德約束對人類活動的改變 作用」(1980:89)。但他也強調:摩根索認為「不要在道義原則和缺乏道德尊嚴的國家 利益之間進行抉擇,而要在一套脫離政治現實的道義原則與另一套植根於政治現實的道 義原則之間進行抉擇。」(1980:85)。摩根索並不希望在道義原則和一個缺乏道德尊嚴 的國家利益之間進行抉擇,也就是說他有一種希望人們不要過於極端的期許:一種極端 是完全只談道義原則。另一種極端是完全缺乏道德尊嚴的國家利益,此兩者都是較為極 端的作法。他認為應該是從一套脫離政治現實的道義原則與另一套根植於政治現實的道 義原則之間進行抉擇,筆者認為摩根索此處所說的脫離政治現實及根植於政治現實這兩 個道義原則,應屬同一個道義原則,但是一個是偏向抽象、價值的道義原則;一個是比 較偏向具體、較現實的道義原則。在此兩者間去抉擇,比起前述道義原則和缺乏道德尊 嚴的國家利益之間進行的抉擇較為理性及較為不極端。

摩根索對於人性有疑慮,因此他認為道德無法有效約束人性,也就是說他雖然堅定 的認識到有一個道德原則的存在,但又不能以道德為主要考量,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 行動?

摩根索提到「這樣的道德原則必須與現實主義、審慎原則一起運用到國際環境中,

而且還得充分顧及到政治後果」 (1980:86)。也就是這種道德原則是要與現實主義及 審慎原則一起運用的,這樣的運作結果,筆者認為能夠變得較為平衡、較為理性也較不 偏激的道德原則,若是如此,這樣的道德原則就並非是我們直觀認為的那種只做價值追 求的普遍的道德原則,而是較貼近現實的道德原則。雖然摩根索很重視道德原則,但他 更重視如何將這種對人類生活有所影響但卻是有限的道德原則,具體應用在現實的世界 中也就是說:道德原則如何在抽象及現實之中取得一種平衡。摩根索指出:

現代政治思想的由來是源自於兩個學派之間的比較…其中之一認為現今可以做到理性和合乎 道德的政治秩序,這源自於普遍有根據性的抽象原則…另一派觀點認為從理性的觀點來看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界並不完美,是強迫內在人性的結果,要改善這個世界必須與這種強迫合作,而不是對抗他。… 道德原則從來不能完全實現在現實中,但最多只能透過總是暫時的利益平衡和總是不安的來 解決衝突。他訴諸歷史的先例而不是抽象的原則,且它的目的是實現小惡,而不是實現絕對 的善(2006:3)。

上述提到的內在於人性之中的各種力量就是指人性的惡,我們應當與人性的惡合作,

而不是對抗它。也就是說這種人性的惡是不可抹滅的,摩根索認為我們應該要順應這種 人性,道德原則只能是輔助,並不能完全主導。摩根索就是看透了此點,因此才會主張 以邪惡對抗邪惡以及外交要與權力掛勾這類的主張。這裡也提到,它的目的並不是要實 現絕對的善,而是實現較小的惡,這也是唯一人類能做到的。絕對的善這一目標人類是 無法達成的,但至少我們可以盡量將惡降至最低。Smith 也認為:「摩根索斷言,所有 政治行動中內含有的倫理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是讓個別政治家發揮道德和政治判斷力,

同時在幾種行動中選擇最有效和最不邪惡的行動,這相當於重述責任倫理。但是摩根索 試圖藉由對他這種較小邪惡的非完美主義倫理學的根源提供一些線索,至少隱蔽地超越 韋伯對這種倫理的描述」(1986:139)。也就是說,政治家能做到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 去選擇較不邪惡的行為。並非是人類不想去選擇絕對善的目標,而是因為人性惡的必然,

使得人類永遠無法達到絕對的善。但摩根索又對道德原則有所寄望,因此才提出這種較 小邪惡的解決方案。

在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六原則中,與道德與人性相關的項目有第四項及第五項:

第四項,「政治現實主義明白政治行動的道德意義。他也清楚在道德要求和成功的 政治行動的需要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緊張狀態。而且他不願掩飾和抹殺這種緊張狀態,

以使赤裸裸的政治事實顯得比實際情況在道德上更令人滿意,使道德法則顯得比它實際 上更不清楚,從而既模糊了道德問題也模糊了政治問題」(2006:12)。從這項原則當中,

我們可以看出摩根索的現實主義思想是一個在道德與政治現實之間拉扯的一種思想,在 這種緊張狀態中去尋求解決之道。我們可以看出摩根索指出了政治與道德之間是有所區 別的,兩者都是不可抹滅的,因此我們無法在這兩者之中完全只選擇一種。因此「現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義堅持認為,普遍的道德原則在抽象的普遍形式下是無法適用於國家行為的,道德原

主義堅持認為,普遍的道德原則在抽象的普遍形式下是無法適用於國家行為的,道德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