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摩根索與《老子》的對話

第二節 兩者對於人性、權力之討論

二、 權力與「道」之差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生活。從中可以看出,人性之不足在於,它含有非理性、道德規範等因素在其中,因 此兩者似乎都希望將人性之影響降至最低,這樣才能有和平的國際環境。而這一切的根 源都是來自於兩者對人性的悲觀態度。

第二點摩根索只談權力,其餘皆不考慮。這樣的唯權力論,與《老子》的看法也有 所不同。《老子》不否認有權力關係的存在,但《老子》認為應採取守下、不爭、不接 觸。在此之中根本上的差異就是爭與不爭的差別。唯權力論即使能夠創造出一種鬥而不 破的國際態勢,但終究是建立在「爭」之上,無法保證絕對不會有擦槍走火的狀況。但 是《老子》的看法是建立在「不爭」之上,比起「爭」是更為安全的。

本節將分為:一、人性的討論。二、權力與「道」之差異。以這二個主題來探討摩 根索與《老子》之主張及相異同之處。其中最重要的是希望找出追求「道」(《老子》

之觀點)與權力取代道德之差異為何?另外若是站在《老子》之立場,《老子》會如何說 服摩根索使用「道」是更加適當的作法。

一、 人性之討論

首先筆者認為兩者對於人性之態度皆是較悲觀的,摩根索認為人性是邪惡的,認為 這是一種人類無法擺脫的宿命,而國際上的權力鬥爭,正是源自於此。摩根索對人性是 悲觀的,並且認為是無法改變的,僅能盡量將這種自私、權力慾的人性影響降至最低。

而在本論文第三章中提到《老子》所言:「〔大道〕甚夷,民甚好解(徑)」(德經帛甲本,

第五十三章)。《老子》對人之感嘆及無奈,遵循「道」之路是如此好走,但人民就是不 願走這條直路,反而喜歡走羊腸小道。此句顯示出《老子》對人性之哀嘆。另外在以下 幾章:「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烘)。」 (德經 帛甲本,七十八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道經帛甲本,三十一章)、「將欲拾(翕)

之,必古(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道經帛甲本,三十六章)。這幾章中 都可看到《老子》提到「兵強」、「兵者,不祥之器也」等的字眼。筆者認為,雖然《老 子》這幾章中並沒有直接對人性進行說明,但透過對《老子》的整理,不難發現上述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些字眼正是普遍人性(爭強)的表徵,一種對於「強」之追求的慾望。筆者認為與摩根索 對人性之認識似乎類似,而《老子》的主張又剛好都與這些普遍人性之表徵採相反的立 場。

綜上而述,筆者認為可以看出《老子》與摩根索對人性之態度皆是較為悲觀的。其 中兩者相同之處在於兩者對主政者皆有所期待,不過這之中又有些許不同。不同之處在 於:摩根索期望政治官能夠將其人性邪惡的影響降低。但對於《老子》來說,是希望主 政者能夠去除人性,這樣才不會因私心,使百姓產生爭的狀況出現。簡而言之,兩者皆 認為人性若是無限上綱,容易造成國際上的衝突。但兩者的解決之道卻是有根本上的不 同。摩根索的看法,依然還是以人為本。透過外交官來管理權力,盡量達到權力平衡的 態勢。但是《老子》的看法並非以人為本,而是以天道來觀之。《老子》可能會認為依 靠政治官,與天道相比人終究還是不可靠的。除此之外,以權力來克制權力,這種鬥而 不破的國際態勢,實際上也是一種遊走在衝突爆發的邊緣。只有「道」才能創造出一種 讓人民有最大的自立環境,這才是一種真正能夠讓人民遠離人性邪惡所帶來的困擾。

以上簡單說明兩者對於人性之態度。以下將討論兩者對於道德是否能夠限制人性的 看法。對於道德規範之討論,筆者必須先強調,《老子》雖沒有對道德規範的討論,但 筆者是以《老子》這種不談道德規範的現實主義與摩根索有談到道德規範的現實主義做 一個比較討論。並且筆者認為道德規範的討論實際上是與人性息息相關的,正如梅勒指 出:

《老子》中的聖王沒有任何的政治慾望,而且希望可以防止這種慾望在國家中滋生。如果統 治者有一個目的或者意識形態,無論他主觀願意與否,這很有可能會導致其他人也具有不同 的目的或意識形態。如果統治者沒有這些東西的話,那麼人民就不會參與政治性糾紛或者爭 奪,也將不會存在政治競爭和衝突(2010:78)。

簡單說明如下:筆者認為只要有人性存在,就容易會有主觀之意識形態或道德規範 等的存在,這是人性無可避免的。其中最主要的根源如同摩根索認為的那樣‐自私與權 力慾。有私心,就會去追求特定的道德規範,而這種私心的產生,正是人們的慾望而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以下就摩根索與《老子》對道德規範的看法因在第二章中與第三章中已有詳細介紹。

此處先簡單陳述摩根索之論點,接著從《老子》觀點來看,將會如何評論摩根索的觀點。

首先是摩根索的部分:摩根索一開始是想使用道德的,但他承認道德不能有效約束 國家,因此才採取貼近現實的權力之概念。摩根索之現實主義雖然表面上看似以權力之 概念貫穿其中,但筆者認為並不能以此斷言他是排斥道德規範的,摩根索甚至是接受道 德規範的存在。Smith 指出「事實上摩根索並沒有贊同這些競爭性的民族主義主張…一 種超越性的道德確實還是存在—國家的行為受制於普遍的道德原則,但他不能作為對國 家行為的有效約束」(1986:146)。也就是說正如 Scheuerman 所說:「摩根索的批評本 身並不針對道德或合法性,而是針對那些追求普遍道德原則或國際法模式的政治行為者,

而這些政治行為者無視權力慾望和政治現實的多種方式。並且政治現實的衝突必然會顛 覆他們的想法」(2009:80)。摩根索的論點並非是要抨擊道德規範對國際的影響,實際 上摩根索主要的擔心是對於那些完全無視權力慾望的道德主義者。另外 Scheuerman 也 提到:「Schmitt 傾向於將道德和政治視為一個獨特的領域。但摩根索認為道德不僅僅是 人類活動的一個分支,而是與政治或經濟等實體分支相互協調的…我們既是政治生物也 是道德生物,我們被迫尋求權力,但又被限制。我們渴望主宰其他人,同時又承認我們 慾望的某些限制是有合法性的」(2009:54) 。也就是說,摩根索並不否認道德規範的 存在,道德規範是不可能消失的,但真正的癥結點是在於,不能完全不考慮權力慾望的 現實。當然並不能否認摩根索對道德規範是有一定的擔憂,這種擔憂主要是出於:使用 道德規範去指導外交政策的話,平時可能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當道德規範彼此產生衝 突時,或是極端意識形態出現時,各國堅持自己的道德規範、自己的意識形態、自己所 追求的價值時,反而容易產生國際上有如基於抽象道德規範之上的十字軍東征般的對外 政策(Thompson 1980:86)。另外上述可看出摩根索是承認人必然是受道德之束縛,不 過對於領袖之外交決策,摩根索認為應該要與權力掛勾,這樣才可以實現國際穩定和協 調(1980:87)。可以看出雖然無法完全捨棄道德,但是至少領袖在進行外交決策時,可 以將道德規範降至最低,僅將道德作為工具性的考量,盡可能將權力置於主要考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就《老子》對道德之討論,與摩根索相同,皆認為人必然受道德束縛,因這是人性 之自然但《老子》認為領袖應超越道德偏好(因道德是人之發明物,固非自然),而如何 超越道德偏好?就是行無為之治。筆者必須先指出,《老子》的思想中並沒有談到道德,

正如許雅棠:「《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有無之相生也』」(二 章)都在表示這種意思。」的註腳中提到:「我揣測《老子》的用意大概是來告誡主事者 應觀察天下萬物自然演變的情態總是往對立面發展,所以特別指點若要從中習得有用的 智慧(所謂『道之用』),就只有採取弱無的姿態,也就是利用『反者道之動』的特性,

如此才能長久取得或保有可欲的成果」(2005:97)。在這之中筆者認為,許雅棠之觀點 是一種超脫世俗價值的規範的視野來看待《老子》的思想,從中可以看到《老子》的思 想是一種不將人當作主要核心,而是以整個世界萬物的規律來看,人只是在這之中的一 小部分而已,與萬物相比也無任何優異之處。也許《老子》的思想之中將人性及道德排 除不談,似乎無法與摩根索進行對話,但這也是一種反思,是否《老子》的現實主義思 想能夠對摩根索之現實主義產生一點啟發或是省思。雖《老子》思想並未直接提到對道 德的討論,不過若是我們深究此中之原因,也可以發現《老子》為何不提道德規範,首 先是因為道德規範是違背對「道」之追求的。其次是《老子》之無為的思想,筆者認為 除了這是對「道」之追求,也是一種解決道德意識衝突的辦法。在「〔道大〕,天大,地 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經帛甲本,二十五)。許雅棠認為「《老子》抬出來的是自然萬象和人事興衰的律則,他 的可徵性看來人所共見,他的可靠性則不僅遠遠高於人心人道和渺茫難測的天志,也成 為人心人道應該配合轉變和順從遵循的力量。這種自然萬像的律則,比起人心人道更為 可靠」(2005:101)。只要有人心在就容易產生爭的狀況,而道德規範之爭,也是其中 之一。因為人性之愚昧,因此若是聖王有所私心,就會使得百姓在衝突之中,原因是因 為私心必定會造成有人從中受益,有人從中受害。因此聖王最好是如同許雅棠所指出的

如此才能長久取得或保有可欲的成果」(2005:97)。在這之中筆者認為,許雅棠之觀點 是一種超脫世俗價值的規範的視野來看待《老子》的思想,從中可以看到《老子》的思 想是一種不將人當作主要核心,而是以整個世界萬物的規律來看,人只是在這之中的一 小部分而已,與萬物相比也無任何優異之處。也許《老子》的思想之中將人性及道德排 除不談,似乎無法與摩根索進行對話,但這也是一種反思,是否《老子》的現實主義思 想能夠對摩根索之現實主義產生一點啟發或是省思。雖《老子》思想並未直接提到對道 德的討論,不過若是我們深究此中之原因,也可以發現《老子》為何不提道德規範,首 先是因為道德規範是違背對「道」之追求的。其次是《老子》之無為的思想,筆者認為 除了這是對「道」之追求,也是一種解決道德意識衝突的辦法。在「〔道大〕,天大,地 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經帛甲本,二十五)。許雅棠認為「《老子》抬出來的是自然萬象和人事興衰的律則,他 的可徵性看來人所共見,他的可靠性則不僅遠遠高於人心人道和渺茫難測的天志,也成 為人心人道應該配合轉變和順從遵循的力量。這種自然萬像的律則,比起人心人道更為 可靠」(2005:101)。只要有人心在就容易產生爭的狀況,而道德規範之爭,也是其中 之一。因為人性之愚昧,因此若是聖王有所私心,就會使得百姓在衝突之中,原因是因 為私心必定會造成有人從中受益,有人從中受害。因此聖王最好是如同許雅棠所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