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八年級不同性別學生辨識出雙義圖形具雙重意義之各題比例

第五章 分析討論

5.1 八年級不同性別學生辨識出雙義圖形具雙重意義之各題比例

將男、女學生及全體學生人數,採未區分第一、二義方式,統計可辨識出雙 重造形效果之人數及比例,合併整理 42 張圖之資料,如表 5-1-1。

統計百分比結果後發現,42 張雙義圖形中共有 39 張圖形,女學生辨識出雙 義圖形中具有兩義之比例大幅高於男學生。42 張圖中,僅 3 張圖形分別為:第 13 題、第 38 題及第 40 題,參與者能辨識出雙義圖形內具有兩種圖義之比例,為 男生比例大於女生比例,若比較這 3 張圖形,可發現男、女學生辨認出圖形具有 雙義造形的比例差距並不大;分別為 0.2%、2.0%與 1.1%,可視為男、女性辨識 度相當或類似。依整體趨勢觀之,顯示本學區女學生族群,對辨識雙義圖形的兩 種意義敏感度,高於男學生族群。研究者依實驗結果,推論在視覺辨識雙義圖像 意義過程中,女學生或許在兩秒內接收畫面訊息的反應速度、接受訊息數量、解 讀圖像造形內容、拼湊與整合圖形意義、從圖像訊息轉換為語意速度及觀看刺激 物細膩程度之能力有高於男學生之趨勢。

從第四章資料分析中,統計 42 張圖像的第一義後發現,無論男、女性,只 要觀看到不熟悉圖像時,皆會先從畫面中具體、有意義之物體形象線索進行辨 識,或從大範圍面積搜索,尋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形狀、造形。在此測驗之前,

學生在視覺課程中,並未訓練過從觀看圖像之背景圖形,能夠辨識到另一形狀之 能力,也不曾接受過平面圖像的背景可以反轉成為圖形主體先備知識,或由同一 種類鎖碎物體集中組合後,可形成辨識得到的語言文字或其他圖形的概念。

由於學生不具備上述圖地反轉相關圖形視覺經驗與注視方式,當 42 張刺激 物中出現圖像違反觀看常理,需應用反客為主的認知方式,學生在兩秒的短暫觀 看時間內,大腦或許來不及進行資訊整合,造成問卷調查結果中,部分刺激物實 驗數據,能夠測得學生視認出隱而不顯的負空間圖形、依附在背景中的文字或圖 像的比例皆不高,如:圖 1、圖 3、圖 4、圖 5、圖 6、圖 8、圖 12、圖 13、圖 14、圖 15、圖 16、圖 18、圖 20、圖 21、圖 24、圖 29、圖 32、圖 33、圖 34、

圖 38、圖 40、圖 42 等 21 張刺激物,在全體學生裡能夠倚靠自身視覺經驗,辨 識到雙義圖形之兩種不同意義內容的比例皆未達 50%。

青春期階段學生的男、女性大腦,正處於生理發展期的另一高峰,藉由接收 外界大量刺激,促成其大腦神經網絡之密集與連結,累積足夠的知識及各方面的 應對能力,實驗結果中發現國中八年級男、女學生,能自行辨識出雙義圖形雙重 圖義的部分刺激物視認度甚低,正巧彰顯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課程設立 此單元,由課程引介學生另一種圖像的觀看方式,刺激其視覺辨識能力,進而瞭 解雙義圖形、變形畫及圖地反轉原理的必要性。

表 5-1-1 不同性別學生自行辨識出雙義圖形雙重意義之各題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