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臉孔辨識差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性別認知差異

2.4.4 性別臉孔辨識差異

人腦中有個特化辨識面孔的大腦皮質區。欣賞人像畫時,雖然人物臉孔範圍 不大且五官各部位皆很小,但無論臉部明暗,臉孔總是作品中最易引人注目之處

(Zeki,1999/2001,190)。

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史培利教授,提出左右腦作用差異報告,

指出左腦擅於讀、寫、說與理解的語言活動且支配理論性、數學計算及分析思考 等機能;右腦則擁有立體感覺、認識人物臉孔或物體形狀、主導創造性思考或音 樂藝術、情緒、情感等機能(松本明,1999,39)。

腦部影像研究顯示,人們觀看陌生臉孔時,靠近紡垂狀腦回後端的血流量增 加,此部分負責處理與臉孔有關的訊號,確認出臉部特徵後,再由紡垂狀腦回的 另一區及額葉分辨是否為熟悉的臉孔(Zeki,1999/2001,198)。

Babcock(2002);Babcock、Pelz、Fairchild(2003)探討視覺注意集中的區 域,以配對比較、排序與等級劃分等方式探討色彩偏好與檢測差異,發現觀察者 注目圖像之高峰區域,傾向於臉部與圖像中央具語義的造形特徵。

神經解剖學及神經生理學上發現大腦負責處理臉孔細胞,支持了臉孔辨識歷 程的獨特性,研究者認為人們對於臉孔的處理確實有特定的皮質區域在負責。起 初研究多是關於大腦皮質,研究顯示,臉孔辨識的能力和大腦特定區域有關,如:

顳葉上和中間的部分和枕葉與顳葉交界的部分,在觀看不熟悉臉孔時,活動增 強;杏仁核和額葉也對臉孔辨識有反應活動(王晴右,2002)。

在研究哺乳類動物猩猩也發現,負責分辨臉孔的細胞,位於下顳葉皮質、杏 仁核及顳上溝…等部位。臉孔認知細胞,可分為下列幾類:(1)對臉孔及非面 孔進行輪廓線條進行處理的原始素描細胞。(2)對臉孔細部結構,例如:眼、

眼側面、臉、臉側面、髮型及側面髮型單元產生反應的細胞。(3)以觀察者為 中心的細胞,對於觀察者與其相對角度符合,便會產生最大的反應。(4)物體 中心的細胞,存在於下顳葉中,,不論觀察何種角度的人物,便會引起少數特定 細胞的反應(Barlow,1972)。臉孔的辨識活動並不是由單獨一種細胞專門負責,

每個細胞並非獨自對某一熟悉臉孔產生反應,而是以群體細胞的方式進行。對於 熟悉臉孔反應的基本機制,乃是透過一系列的神經訊息傳遞,構成熟悉臉孔的辨 識迴路(王晴右,2002)。

Goren、Sarty、Wu(1975),研究40名平均僅出生9分鐘的新生兒,發現相較 於空白圖形或五官顛倒的重組圖像,嬰兒花較多時間轉動其頭部與眼睛觀看像臉 形的圖像,主張嬰兒在臉孔圖像辨識之能力及偏好,是與生俱來,非透過

學習逐步形成的。

劍橋大學研究者,為了研究女性是否天生對臉孔表情的解釋比男性好,以吊

掛搖籃上方無聲轉動之飾品或站在一旁微笑不語的年輕女性為刺激物,拍攝記錄 102 名初生嬰兒眼球凝視刺激物之影帶,影片錄製完成後,播放給不知情的研究 者判斷嬰兒觀看方向,結果發現男嬰對動的吊飾比女嬰對面孔的差別大上兩倍。

此實驗結果顯示因大腦生理差異,女孩天生對臉孔比較感興趣(Sax,2005/2006,

42)。

稲嶺麻希子及遠藤光男(2009),以問卷調查方式,測驗沖繩縣內289名大 學生,發現女性概括而論,表現出比男性更多快樂、驚喜、悲傷、嫌惡、害怕、

憤怒等情感。

Endo、Endo、Kirita、Maruyama(1992)操作三種不同熟悉程度的臉孔,分別 為陌生臉孔、日常生活中的熟悉臉孔及明星的臉孔。每一種類的臉孔均呈現中性 臉、生氣臉及笑臉三種表情,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熟悉臉孔來說,中性臉孔比起 笑臉及生氣臉更容易辨認。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神經型態上的性別差異,會使得認知出現差異。有相 當多的研究均證實,語言文字、記憶、面孔辨識、空間深度視覺能力、圖像的色 彩與內容有著性別差異,如表 2-4-4 所列。部分後續研究者(Feingold,1988;Voyer、

Voyer、Bryden,1995;Masters、Sanders,1993)則認為這些差異有越來越不明顯 的趨勢。

因此,筆者希望透過實驗設計、問卷測試,以實證研究方法,瞭解土城地區 任教之不同性別國中八年級學生,在辨識雙義圖形關於語言文字類、平面空間深 度類、人物/動物類圖像的差異,瞭解青少年階段男、女學生,在大腦硬體結構 設定不同情況下,視認不同類型圖像內容之差異,並將統計分析結果與既存文獻 進行對照。

表 2-4-4 性別差異在生理、顏色、圖像等相關理論整理

Salyer、Lund 、Fleming、Lephart

& Horvath(2001)

色彩 偏好

男童 7-15 歲喜歡藍色。 Michaels(1924)

男性比女性不喜歡黃色。 Eyesenck(1941)

無論性別,最多人喜好藍色,最不喜歡黃色。 Dittmar(2001)

性。 Hildreth(1936)

青少女偵測人臉情緒的能力高於同齡男性。 McClure(2000)

研究 6-75 歲男女性,女性對人的側臉、動物照片、嬰兒偏好

顯著高於男性。 Maestripieri(2004)

女孩通常畫靜態動、植物及人物與重覆性圖形設計,男孩通

「空間式」狹窄但具深度的視域搜尋。 Cupchik、Gebotys(1990)

女性傾向平面性構圖,男孩偏向物體重疊或俯瞰構圖。 松本明(1999,134)

呼應 Machotka(1966)、Winner(1982)之研究。

王孟惠(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