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八年級女學生辨識雙義圖形人物/動物類有高於男學生之趨勢

第五章 分析討論

5.3 八年級女學生辨識雙義圖形人物/動物類有高於男學生之趨勢

由於人物/動物類之雙義圖形眾多,達 30 張,故將人物/動物類項目再細分為 黑白人臉型 7 張、負空間彩色人臉型 5 張、物體建構之彩色人臉型 7 張、全身人 形 6 張、飛禽走獸型 5 張,5 種細項分析各張結果。

從表 5-3-1 觀之,以未區分第一、二義方式,統計男、女學生辨識 30 張雙義 圖形人物/動物類比例,進行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分析,整理檢定表結果得知,共 計 11 張圖形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即不同性別國中生辨識人物/動物類雙義圖形 有差異性存在,此 11 張圖分別為:黑白人臉類之圖 22 及圖 28、負空間彩色人臉 類之圖 10、物體建構彩色人臉類之圖 31、圖 35 及圖 37、全身人形類之圖 1、圖 13、圖 23 及圖 26、飛禽走獸類之圖 17。於 30 張刺激物中,有 11/30 比例的圖片 達到顯著差異,而在 5 項不同類別中,每類至少有一張圖片達顯著水準。

比較男、女學生觀看到雙義圖形內容中之人物/動物類比例發現,30 張測驗 圖形之結果中有 28 張為女學生辨識到人物/動物類比例高於男學生,且無論有彩 色或無彩色、臉孔為主或全身人形皆有此現象。例外之 2 張圖形,為圖 38 及圖 40,雖然男學生觀看到人物/動物類之比例高於女學生,但男、女學生辨識到圖 像之比例卻相當接近,可視為相當或雷同,僅分別差距 0.1%及 0.4%。

由整體趨勢觀之,顯示未告知圖形具雙義前題下,國中八年級女學生對雙義 圖形之人物/動物類辨識敏感度有高於男學生之趨勢。

本研究結果 Calkins(1900)、Hildrech (1936)、Iijima 等(2001)、Boyatzis、

Eades(1999)、McClure(2000)、Maestripieri(2004)、Sax(2005/2006,42)

等研究者提出:因為生理差異,女孩天生對臉孔比較感興趣之研究結果相呼應。

Feingold(1998)與 Voyer、Voyer、Bryden(1995)等研究者認為近來面孔辨識的 性別差異越來越不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然無法支持或呼應這類研究結果。

表 5-3-1 不同性別學生辨識人物/動物類雙義圖形之比例

筆者認為實驗結果符合文獻提到:人類大腦中生來便具有特化的面孔辨識功 能區塊。所以當圖形內容出現臉部或人形時,參與者注視之焦點會集中於圖形內 人物造形觀看。眾多文獻顯示女性生來較男性對臉孔、表情感到興趣,以及相對 於男性展現更多情感表達,亦與 30 張刺激物呈現出女學生在辨識雙義圖形人物/

動物類比例高於男學生之趨勢吻合。

女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後天環境刺激造成臉部辨識能力優勢也不容忽視,由 於特定大腦面孔辨識區域之發達,及女性天生記憶靜態物體能力較佳,從幼兒期 開始,女性頻繁地透過平日生活中的圖形、報紙、電視、照片及各種媒體接觸平 面類臉部圖像,或參與各式活動、聚會時,習慣和朋友們面對面溝通交談,且比 男性更懂得察顏觀色,注意到對方表情細節變化。因此,在女性大腦記憶體中,

儲存比男性更大量之平面與立體人像表情、造形與臉孔,強化了女性大腦臉部識 別區塊之提取感知速度。筆者推測,極有可能因此造成實驗結果呈現出女學生在 辨識雙義圖形人物/動物類比例有高於男學生之趨勢,女學生不僅比男學生更有 能力偵測臉部細微表情,也更有能力偵測出人物/動物的臉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