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雙義圖形與圖地反轉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雙義圖形與圖地反轉

本研究設定之刺激物,包含圖地反轉與雙義圖形兩種,參考先前學者提出之 觀點,就此兩類圖像特性分別進行介紹。

2.3.1 雙義圖形(ambiguous figure)

雙關語的圖像 一個簡單的造形,產生不同層次的詮釋和認同。 Munari(1981/1989,327-332)

多義圖形 同一圖形,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觀看方式。 楊清田(1992,64)

(equivocal space)

視覺幻象

(optical illusion)

為藝術家計劃的一種狀態,當觀者於不同時間觀看

2.3.2 圖地反轉(figure and ground reversal)

根據完形心理學理論,人們觀看物體時會選擇主題或背景,觀看的當下,視 覺感知已開始自動分離主形體與形體周圍的背景(楊清田,1996,193)。圖地反 轉是視知覺主觀形象切換的過程,會依據人們主動察覺事物之形象與背景,在切 換過程中察覺不同之圖案(陳瀚凱、林品章,2004)。觀者無法立即同時看到兩 種影像,因為視知覺的圖樣搜尋功能會傾向注意有意義的圖形,將其他視為背景

(Mckim,1980/2002,79)。視覺的主要形體從周圍浮現的物體稱為「圖」(figure), 周遭的背景稱為「地」(ground),人類的視覺得以視認物體存在,是因物體與背 景之間在色彩、明度、形狀有差異(王秀雄,1975,122-124)。

當圖與地的之間差異不大時,視覺焦點會不時地在圖、地間穿梭調換,導致 圖地不分或背景轉換為圖形之狀況,便形成圖地反轉。圖與地間若相互競爭,當 兩者均有成為圖之條件,就容易產生反轉。例如丹麥哥本哈根的魯賓(E. Rubin 1886-1951)創立的魯賓之盃,如果只看中間白色部份,就知覺為盃,那再往旁邊 黑色背景看則看到規則且左右相稱臉形了,但視知覺不能同時出現兩種現象,這 就是所謂的圖地反轉。

小林重順(1978/1997)分析圖與地的關係:

(1)閉鎖、被包圍的形易成圖,包圍者易為地。

(2)小面積易成圖,大面積易為地。

(3)密度高、有紋理易成圖,地則反之。

(4)兩形位於上下位置,面積與形狀均相同,只有色彩或明度差異。

(5)對稱形之形狀易成圖。

(6)相臨兩形為對稱形時,則凸形易成圖。

(7)越單純的形易成圖。

(8)日常生活經常接觸圖像易成圖。

(9)形之方向與人們視野水平座標一致者易成圖。

(10)圖與地地位不穩定,就會產生反轉現象。

一幅圖像可簡約地劃分為圖與地兩部分,圖形往往包含一個以上之圖形領 域。當觀賞者透過視覺認知圖像時,同一圖像的圖形與背景因為凝視部位不同,

產生圖像與背景相互切換主體之現象。

視覺上所感受到的圖地調換,增添了感受的趣味性,第一時間感受到的圖或 地因人而異,不同於單純圖形描繪,設計作品中經常應用此圖地轉換手法,增加 想像力(楊清田,199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