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共圖書館作為第三場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公共圖書館作為第三場域

Habermas(1989)把公共場所定義為不受任何權力制約,開放給公眾自由參與並進行討論 的特定地方,這個地方具備三項關鍵特質,第一為開放,它公開給大眾自由參與,第二為平 等,不論社會地位出身,公候將相,販夫走卒,在這裡都可以平等交流,第三則為包容,允 許所有參與者就其不同的背景、價值和信仰的議題進行討論,公共圖書館屬之,而公共圖書 館作為場所,除了以上三個特質外,還有那些因素可以吸引民眾使用,本研究就第三場域的 特徵進一步探討第三場域對於民眾所扮演的功能與角色關係。

第三場域是美國社會學家 Oldenburg 在 1989 年研究二次大戰後美國郊區發展的新社區型 態時首先提出的,在其書中說明三個場域的意義和三者的相對重要性,第一場域是最重要的 家,它是成長中的孩子第一個經常和可預測的環境,對他或她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也是個人 長期港灣;第二場域則是指工作場所,它是必須花費長時間以及供給生活、提昇生活品質的 場所。而第三場域是一個通用命名為偉大的各種公共場所,也是構成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之 一,最好的場所包括咖啡館、書店、酒、美髮沙龍以及其他社區視頻中心,他提出第三場域 包含非正式公眾生活的核心內涵,並定義為「各種提供人們在居家空間和工作場所之外的地 方,舉辦個人經常性、自願性、非正式的,並愉快期待的聚會之公共場所的通稱」

(Oldenburg,1989)。

13

Oldenburg(1989)認為第三場域應該具備八項基本特徵:

一、 中性場所(on Neutral Ground)

第三場域是一個公開的場所,它不像家庭極具隱私,也不像工作場所那麼正式,

第三場域允許個人來來去去,與家庭不同的是它可滿足個人社交需求,但不需盡地 主之誼,所有的人沒有義務花費時間招待客人,可以像家一樣舒適。

二、 平等主義(the Third Place as a Leveler)

第三場域是去階級化、包容平等的地方,不以特定目的或主題來聚集人群,它 很容易被一般大眾接受並且不設置會員和排斥標準,所有來此的人,其社會身分、

工作職位以及家庭角色都不會受到關注,在此場域可以看到企業老闆與建築工人彼 此談話而不會被投以好奇眼光,因此第三場域可平衡所有客人達到社會平等的程度。

三、 對話為主要活動(Conversation is the Main Activity)

適當的交談是第三場域中主要的活動,並且是展現及欣賞人類個性、個體的媒 介。即使是咖啡館中,社交仍遠比咖啡重要,人們在此的對話基本上仍應遵循基本 禮儀,並符合民主精神。

四、 方便可及的(Accessibility and Accommodation)

該場所交通方便,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即可到達,通常提供長時間的開放服務,

且地點多為生活可及的地點,以降低人們到達之門檻。

五、 常客(the Regulars)

第三場域氛圍的形成源於訪客,造訪的人多為熟悉面孔,缺席的人會很快被注 意到,而且那些出現的人會彼此打聽缺席的人。

六、 樸實的(a Low Profile)

與俱樂部、交誼廳等華麗設備場所不同,第三場域通常認為且大部分是低調的,

不需有豪華的設備和建築,進入場所的人也不需刻意打扮,通常這種場所的花費也 不會太多。

14

七、 愉快的氣氛(the Mood is Playful)

第三場域通常充滿愉快氛圍,人們可輕鬆交談,不會有壓力,也因此容易吸引 人們重覆造訪該場所。

八、 家之外的家(a Home away from Home)

第三場域不是家庭的居住場所,與家裡的設定徹底不同,但第三場域明顯的類 似一個美好的家,提供舒適的環境,在心靈慰藉及支持,是家的延伸,但它無法強 制個人規律的出現。

第三場域論述除了提出以上 8 個特徵外,Oldenburg 認為第三場域在個人層面及社會層面 具有很大的貢獻。在個人層面方面,第三場域提供個人網絡社交,其新穎異質性的環境讓個 人能在此一環境中獲得不同的啓發,有一群固定聚會的朋友,提供人們心靈休憩的場所亦不 致過於孤寂。在社會層面上,第三場域是重要的民主論壇、提供聚會習慣、控制及向善的場 所,人們透過歡樂來發洩鬱悶情,也可以參與公共事務、交流與辯論,是公共領域的前哨站。

因此,第三場域並不侷限於特定形式,以自由、開放、交流與共享為主要特色,提供公眾一 處自發的、非正規且開放給所有人使用的公共空間,有助於社會包容,也具有積聚資源與人 氣的功能。第三場域可以建立人們社會關係與連結場域,增加公眾交流的機會,為人們提供 一處激發思考和促進交流或合作的環境(陳姿岑,2015)。

Oldenburg(1989)之理論雖未將公共圖書館列入第三場域中,但仍吸引各國學者開始關注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空間對於使用者及社區之影響相關研究,截至 2013 年為止,學者咸同意 公共圖書館在理念與精神上符合第三場域之概念(陳姿岑,2015)。Fisher, Saxton, Edwards 和 Mai (2007)利用 Oldenburg 第三場域與 Creswell 的定義來檢視西雅圖公共圖書館,認為符合中 性場所、平等主義及家之外的家三項,其餘 5 項不符合,不符項目之原因為西雅圖公共圖書 館對話仍非主要活動、雖有固定使用者,但因場域寬廣,降低巧遇機會、使用者多投注於自 身事務較無與他人接觸、使用者所從事的活動本質仍較為嚴肅,加上公共圖書館大膽而標新 立異之建築,與第三場域的低調樸實仍不太一致。Aabø 與 Audunson(2012)亦以第三場域檢視 挪威公共圖書館,發現符合中性場所、平等主義、方便可及、樸實的、愉快的氣氛及家之外 的家共 6 項特質,並指出對話非公共圖書館之主要活動,而經常使用者也並未居於溝通網絡 的中心。相同研究結果也顯示在 Lin(2015)的個案研究,他認為新加坡的裕廊區域圖書館是年

15

輕人的潛在的第三場域,該研究以 Oldenburg 第三場域研究該圖書館後發現,裕廊區域圖書 館符合第三場域中的中性場所、平等主義以及方便可及等三項特徵,其餘特徵則無顯著性,

該公共圖書館對於學生而言,扮演了 3 個功能,分別是社交場域、讀書場域以及資訊、娛樂 場域,並且研究發現公共圖書館作為一個場域的重要性和意義之大,能持續吸引使用者的心,

因為圖書館對使用者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場域。茲將前述 Fisher 等人(2007) 、Aabø 與

Audunson(2012) 、 Lin(2015) 的研究結果整理為表 2-1,可知中性場所和平等主義是三個研 究中的公共圖書館共同具有的第三場域特徵,並且均發現在公共圖書館中,對話並不是主要 的活動,基於圖書館本身的特性或建築特性,常客特徵亦不是非常明顯。

表2-1 公共圖書館與第三場域研究一覽表

第三場域特徵 Fisher 等人(2007) Aabø 與 Audunson (2012)

Lin(2015)

中性場所 ○ ○ ○

平等主義 ○ ○ ○

對話為主要活動

方便可及的 ○ ○

常客

樸實的 ○

愉快的氣氛 ○

家之外的家 ○ ○

資料來源:陳姿岑(2015)。社區圖書館作為場所與社會資本積累之研究-以嘉義縣新港閱讀館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儘管公共圖書館未與第三場域全然相符,但其特質對於公共圖書館仍有研究價值,即使 現今實體和虛擬空間界線日漸模糊,圖書館提供舒適的環境,吸引民眾待在館內並從事各項

16

活動,圖書館內擁有豐富且免費的各式館藏,可滿民眾資訊及生活需求;最重要的是,圖書 館如何成為一個適當、吸引人的場域,能夠支援並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使用者,是公共圖書 館要面臨之挑戰。199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之《公共圖書館宣言》,指出公共圖書館提 供無私的服務,不因年齡、種族、性別、信仰、國籍、語言及社會地位而有差異。為了讓社 區的所有成員都能利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因此館舍位置、閱讀及學習的設備、開放時間等,

都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考量;對那些無法到館的使用者也應有同樣的考量(毛慶禎譯,2003)。

因此,本研究將透過 Oldenburg 的第三場域特徵檢視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具備多少第三場域 的特徵,並進一步探討公共圖書館對於民眾代表一個什麼樣的場域。